王永燦
(重慶科創(chuàng)職業(yè)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重慶402160)
“身”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是老子人生哲學的重要內容。老子以后學者如韓非、河上公、王弼等對老子重身思想給予較多關注。當前對老子貴身 (或重身)思想研究較多,如韓林合《簡論老子的貴身思想》、韓揚文《有無之際——〈老子〉貴身與患身思想辨》、周葉君《對老子貴身論及其歷史影響的重新解讀》等,都是對老子的貴身所做出的現代性詮釋。韓林合把身解釋為“本真之身”與“非本真之身”,韓揚文則把身解釋為“肉體”與“生命”,并且都是圍繞老子貴身思想而展開,對于相關的修身問題,并沒有展開;周葉君把老子思想中的身解釋為身心一致,并認為老子修身的重點在于“修心”,而如何修,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身在老子思想中的具體含義是什么?身與道之間的關系究竟是什么?老子是如何通過道來論述身的?研究上述問題對我們從整體上把握老子重身思想,進一步深化老子思想研究,無疑有著重要意義。因此,考察老子的重身思想,應當從老子的“身”這一基本概念出發(fā),根據老子的道,討論老子思想中道與身的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保身、修身思想。
“身”這個字在老子《道德經》中出現多次,如“沒身”“貴身”“有身”等。而當代學人對于身的解釋也不盡相同,如周葉君把老子思想中的身解釋為“身心統一的人”[1]41,韓揚文把老子思想中的身歸結為兩個層次:“其一是肉身,其二是生命。”[2]54眾所周知,身屬于象形文字,借以指代人或者動物的軀體。許慎《說文解字》把身解釋為:“躬也,象人之身。從人聲,凡身之屬皆從身。”[3]170所以身的本義是肉體,這一點確實在老子思想中可以見到,如第13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但是又不僅僅是肉體,凡身之所屬皆為身的內容,這一點也同樣表現在老子思想當中,如第52章老子講“終身不勤”“終身不救”及第16章的“沒身”不殆等。如果把這些僅僅看作是肉體的話,顯然是不夠的,如果再進一步講,身可以引申為生命體。如第7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①以下引文只注明章節(jié),皆引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中華書局,2009年版。。陳鼓應先生把這兩句解釋為:“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后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盵4]84既然是生命,也就不能僅僅包含肉體,還應當包含人的心靈或者精神。因為肉體和心靈往往是統一在生命體當中的,這一點在老子思想中也可以體察到。如第3章“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一章雖然沒有出現身這一字,但是這章所講的心、腹、志、骨都離不開身。而心、志則屬于精神生命的內容,腹、骨則屬于物質生命的內容,這兩個方面的內容,統一于完整的生命體當中。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生命體本身的身,是生理與心理的統一,是物質生命與精神生命的統一。身所包含的這兩個層面,不可分割地統一在生命體當中。所以,之前的研究者并沒有透徹理解身的真正含義,也就導致了對老子修身單純解釋為修心這樣的片面理解。
道是老子思想中的最高范疇。首先,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始和開端。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保ǖ?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42章)作為萬物本始之道,我們雖然不知道它是從哪里產生的,但是可以稱之為天地的宗祖。這就意味著老子思想中的道,是先于天地萬物的存在。其次,道作為萬物所遵循的規(guī)則和依據而存在。老子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正是由于道的存在,才使得天地萬物連綿不絕地存在,其作用的發(fā)揮也無窮無盡,這充分體現了道的功能和作用。最后,正是由于道在生成萬物中的作用,導致道內在于萬物之中,成為萬物自身所具有的屬性,也就是德。所以老子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保ǖ?1章)
因此,從道的內涵上看道與天地萬物的關系,道生成萬物、內在于萬物并且成就萬物,成為萬物所應當遵循的最高原則。這里的“萬物”包含了天、地、人,而道也貫穿天、地、人。因此,老子認為人與道、天、地并列為四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第25章)而除了道之外,天、地、人的運行都要以道為根據,為原則。所以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ǖ?5章)人所效法的最終根據則是道,而道則以自然作為自己的總原則。而身所包含的精神生命與物質生命,同樣要以道為依據,以道為原則。
天地的運行是道的外在表現,因此天地的運行符合自然原則。老子說:“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保ǖ?3章)從本然形態(tài)上看,人的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也應當符合自然原則,如老子認為人的身體應當是“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第76章)。而人在其思想上也應當做到“無為”“不爭”,這樣才符合道的要求,與道、天、地并列為“四大”。但是在現實世界中,由于外在的環(huán)境,如名、利、貨等,自身的欲望、意志、情感等因素,使人的生命失去本然狀態(tài),逐漸與道相背離。人一方面過于對生命的厚養(yǎng)而損害自身的物質生命;一方面由于自身對于聲色貨利的過分追求而導致精神世界的自我異化。老子也正是深刻洞察到了這一點,才在強調以道為體的前提下,重視生命向道體的復歸。
道生成萬物并成就萬物,在成就萬物中顯現自己,成為萬物內在的屬性,也就是德,而道自身所具有的屬性同樣會體現在萬物之中。身為萬物中之一物,所以道與身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道的屬性也應當是身所具有的屬性。
道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自然、無為。老子說:“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保ǖ?1章)老子認為任何事物都應當順著它自身的本性去發(fā)展,不需要任何外力加以制約,任何外力的制約都是有為,是對事物本性的傷害,因此天地人都應當以自然為法,這種特征貫通到天地人。在自然界中,“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第23章)。刮風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這就是天地自身的運行法則,沒有東西來制約它,而是順著自己的本性行事。
因此對于生命而言,應當效法天地,做到自然、無為。順著生命的本性,而不是過分地追求聲色貨利來傷害生命本身。因此,在老子看來,任何超過生命本身正當需要的追求,都是不合理的,都是對生命有傷害的。所以王弼在《道德經》第12章中的解釋為:“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盲、聾、爽、狂也。”[5]31耳、目、口都屬于物質生命,如果按照人的自然屬性來看,耳是用來聽的,目是用來看的,口是用來吃的,而心則是統率這些感覺器官并且進行思維的。但是由于外部世界的物質誘惑和內部世界心靈的迷失,導致心靈和這些感官器官失去了本來屬性,反而對自己的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造成損害。因此老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第44章)所以老子以嬰兒為例:“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55章),告誡我們要保持淳樸的自然狀態(tài),才能保持生命的本真,顯現生命的活力。
道除了以自然、無為為根本特征之外,還體現出柔弱不爭的一面。老子在《道德經》中用大量的篇幅論述柔弱不爭這一道的基本特征,如老子第22章:“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钡?6章:“柔弱勝剛強。”第40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76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從上述引文可以看出,從根本上講,柔弱和不爭與自然無為不同,自然無為體現了道的本質內容,而柔弱和不爭體現了道的功能。具體而言,柔弱和不爭體現的是事物本身的一種潛能,這種潛能表現為事物本身處于一種向上升但是又不完滿的狀態(tài),因此,柔弱和不爭往往會使事物發(fā)展更加長久。
因此對于個體生命而言,也要處于一種柔弱不爭的自然狀態(tài)。從物質生命上看,嬰兒的狀態(tài)是最自然的狀態(tài),老子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蠆虺蛇不螫,攫鳥猛獸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保ǖ?5章)嬰兒的身體處于最柔弱的自然狀態(tài),而這種柔弱恰恰是道的具體表現,所以嬰兒雖然弱小,但是在實際上卻是最強壯的,包括拳頭、生殖器乃至哭號等。這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就是要時刻保持物質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不使生命本身有所損害。
相對于道而言,柔弱體現了生命的本質,而不爭則是生命的具體表現。不爭對于生命而言,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努力去做,只不過是不要抱有太強的目的性,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心靈平靜,保全生命。所以老子說:“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保ǖ?章)圣人表面上是無為不爭、謙讓處下,但實際上是順自然而動,注重過程而不注重結果,這恰恰成就了圣人從容中道、自然無私的精神品格。
道自身所具有的屬性決定了人自身應當具有的屬性。而道所具有的自然、無為、柔弱、不爭這樣的屬性,也應當成為人應具有的屬性。但這只是人的應然狀態(tài),而在實然狀態(tài)上來說,人卻是與道相背離的。因此,人要通過修身的方式復歸于道,使身與道相一致。
道超越于萬物,作為萬物存在的根據和法則;道又內在于萬物,作為萬物本身的屬性。因此道不僅僅是超越于萬物成為一種絕對實體而存在,同時內在于萬物并通過萬物表現自己。而最符合道的特征的,就是天的運行。對于人而言,也應當效仿天道,而老子則把與天道特征相一致的人格稱之為圣人,天道與圣人之道具有一致性:“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第81章)而一般的人道恰恰是與天道相違背的。老子講:“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保ǖ?7章)天道講究公正,減少有余來補充不足,而人道則剝奪不足來供奉有余。因此在老子看來人道是違背天道的。能夠把有余的拿來供給天下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這種人,便是圣人人格。
既然對于一般人而言,其生命是與天道自然相違背的,所以每一個人都應當通過不斷提高自我修養(yǎng)的方式實現與天道合一,復歸于天道,也就是實現圣人之道。這里的圣人之道,不僅是個體修身的基本依據,而且也是修身的最終目標。因此,老子的重身思想,也正是通過愛身走向修身,通過修身實現與天道為一的圣人之道。
在老子看來,修身的基礎是患身、愛身、貴身。只有懂得身體的重要,才能主動去修身,使生命復歸于道。生命作為剛剛誕生的赤子之時,與道是相一致的。但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生命離道越來越遠。因此,道與本然生命的一致性,以及老子對實然生命的擔憂,導致老子由患身落實到愛身、貴身。老子說:“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13章)
這里的身體,主要指的是物質層面的生命。之所以要重視身體,就在于身體是生命存在的基礎。對于身體的存在,我們是不能自由選擇的,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身體負責,要做到重視身體,愛惜身體。
道的根本特征是自然,人道也應順應自然本性而為。對于修身,從自我修養(yǎng)層面上講要做到寡欲和知足;從更高層面上也就是在社會層面上講應當做到為而不爭,并以此達到無私的狀態(tài)。最后實現圣人這一理想人格。
當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會產生各種物質需要以滿足自己的生命。從道的角度講,對于自然生命,能夠做到基本的滿足來維持自身的存在就足夠了。但是由于人類對于利的追求,導致了各種“難得之貨”的出現,使得人類越來越脫離人的自然本性,損害了人的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而去追求所謂的聲色貨利。由于奉養(yǎng)太過導致普通人不懂得珍惜生命,其結果是走向死路,所以老子說:“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保ǖ?0章)對生命奉養(yǎng)太厚,都是對道的背離。鑒于此,老子主張寡欲、知足。老子要求我們將由于人類發(fā)展而產生的種種機巧統統拋掉,才能回歸人的自然本性,做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19章)。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44章)。
寡欲和知足是個體修身最基本的要求。體現在社會層面中,要做到為而不爭。為和不爭在老子思想中具有一致性。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保ǖ?章)最高的善,是做而不去強爭。在老子看來,真正的為而不爭,一是做任何事情要都要順自然而為,不妄做,不造作;二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抱有太強的目的性。如果做任何事情都要抱有太強的目的性的話,也就變成了一己之私,而在沒有目的性的前提下做事,才可能會成就自己最大的私,這也是老子所講的“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7章)。
內在的寡欲、知足以及外在的為而不爭都體現了道自然無為的特征,因此,修身所要達到的理想人格,便是圣人。在老子思想中,圣人與道是一致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第81章)因為圣人是道的具體體現者。普通人難以做到節(jié)欲,但是圣人卻可以做到,所以第12章在批判欲望對生命損害的同時,指出圣人的做法是“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而在社會層面,普通人的做法是追求一己之私或者急功近利,但圣人卻是為而不爭、利而不害,也正是為而不爭,恰恰成就了圣人最大的私。而圣人將這種自然之道用于治理國家,最大的目的仍然是保存人民自然淳樸的本性,保持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3章)
綜上,在老子思想中,修身實際上是修道,以道的標準來調整我們的物質生命和精神生命,使生命體本身以及個體行為按照道的要求生活和交往,以實現圣人之道,恢復人本真的生命,達到以道治國的目的。
道是老子思想中最核心的范疇。這一范疇雖然是一種超越形態(tài),但是這種超越形態(tài)的實現,離不開天地人。人與天地一樣,本應當是道的具體體現者,由于受環(huán)境及錯誤認識的影響,人逐漸脫離了自然之道。所以老子的身,從根本上說,指代的是完整的生命體。這一生命體,不僅與道相關,而且還關聯著人的心靈與肉體,關聯著公私、利欲、生死等諸多范疇。這些范疇的提出,表明了老子對現實生命的深切關注,也體現了老子對修身極端重要性的認識。而當代人在研究老子關于身的思想時,往往忽視了身與道之間的關系,忽視身與公私、利欲及生死等諸范疇之間的內在聯系,導致了對老子重身思想研究的片面化。
老子的重身思想對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已經進入商品經濟時代。在今天的社會條件下,企業(yè)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已經完全變?yōu)橐惑w,經濟要不斷發(fā)展,就必須不斷生產、不斷消費,為了實現再生產,就必須不斷刺激消費者,把商品變成一種誘惑。面對這些誘惑,我們往往會失去抵抗力而變成物質的奴隸。因此我們生存的這個時代,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也是一個讓欲望充分釋放的時代。同時,人自身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這一過程實際上是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人在這種轉變過程中,為了和社會保持一致,就必須學會生存,迎接各種社會挑戰(zhàn),才能不斷適應社會,完成自然人向社會人的轉變。
那么今天社會中的人如何面對社會發(fā)展所帶來的種種誘惑,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不受損害?如何才能在社會上做到從容不迫的生存?老子的重身思想已經為我們提供了現成的答案。面對種種誘惑,我們應當做到以生命為重,做到知足、寡欲;面對社會生存壓力,我們應當做到為而不爭、利而不害。
因此,老子的重身思想,所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經驗啟示,更是一種生活的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
[1]周葉君.對老子貴身論及其歷史影響的重新解讀[J].赤峰學院學報,2012(7):41-42.
[2]韓揚文.有無之際:《老子》貴身與患身思想辨[J].湘南學院學報,2012(6):53-57.
[3]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09.
[4]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5]老子道德經注[M].王弼,注.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