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棟梁
新視角·新認識·新突破
——評《秦漢稱謂研究》
□文│徐棟梁
中國人民大學王子今教授的《秦漢稱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是國家社科基金優(yōu)秀項目“秦漢社會稱謂研究”的結項成果,同時也是近年來秦漢史研究領域的一項新的成果,對于秦漢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研究都極具開拓意義和重要的學術價值。
秦漢史研究歷來是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重鎮(zhèn),翦伯贊、林劍鳴等許多前輩學者在這片領域中各展所長,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肚貪h稱謂研究》一書的作者在前人研究和積累的基礎上,通過更加獨特的新視角的切入,在前人及當代學者的研究范圍之外又開辟出了新的領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稱謂從表面上來看似乎只是人倫關系的反映,實際上卻是人倫、社會關系與政治的綜合表現(xiàn),對其進行研究可以從更獨特的角度延伸和輻射到整個社會的風俗、文化、政治等多個領域。本書作者敏銳地注意到了秦漢時期稱謂的變化所體現(xiàn)的文化差異,對其背后的政治和歷史因素進行了深入探究。該書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以文證史的新視角。歷來秦漢史研究者多注重從傳世史籍如《史記》《漢書》以及出土文獻如云夢秦簡、居延漢簡等直接資料中尋找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卻往往忽視以文證史、文史互證的研究途徑。實際上,以文證史本是史學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史學大家中多有擅長此道者,如陳寅恪借《長恨歌》以證唐代的茶引及交通,閻步克通過《陌上?!芬杂懻摑h代的官職等均屬此類。《秦漢稱謂研究》則在以文證史的領域有了更加深入地開拓,不僅將詔令、簡牘、文書等所涉及的稱謂作為歷史研究的佐證,還通過許多作品中的稱謂例證提出新的歷史思考,如以《三國志》《晉書》《南齊書》及《三國演義》中對于“主公”的稱謂之不同分析“主公”的稱謂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演化等。通過以文證史的方式來分析社會現(xiàn)狀,不僅能拓寬秦漢史研究和秦漢社會文化研究的領域,也更容易從文學、哲學甚至自然科學等其他相關領域發(fā)現(xiàn)歷史動因的普遍性。
對秦漢社會的新認識。秦漢時期為中國古代社會之一大轉折,其時政治制度、社會組織均有極大改變。秦漢時期不僅有在國家制度層面的建構,更有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調整。秦漢許多新稱謂的出現(xiàn)或改變都標志著新政治秩序的建立和新意識形態(tài)的改變?!肚貪h稱謂研究》透過秦漢時期諸如“皇帝”“主公”“寒吏”等特殊稱謂的出現(xiàn)或演變,從當時官吏和民眾普遍認同的角度去分析秦漢社會的社會構成、人際關系、階層差異,透過稱謂這一新的切入點重新認識秦漢新政治秩序確立下社會底層的行政認同和心理認同、價值認同,其角度新穎,其認識獨特,其結論可信。
秦漢史研究的新突破。由于時代所限和研究思路的不同,之前研究的焦點主要集中于對階級構成的分析或對于具體稱謂所代表歷史現(xiàn)狀的討論,這樣的研究一來容易陷入到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過分重視中,使得研究面不夠寬闊;二來容易將這些變動、演化著的稱謂當做某一階段的固定形態(tài)進行討論,從而忽視稱謂在不同時代的變化以及其在變化中所體現(xiàn)出的社會變革?!肚貪h稱謂研究》不僅對于秦漢時期標志性的特定稱謂進行了綜合而專門的研究,將稱謂研究從等級秩序延伸到職業(yè)身份、家庭結構、民族關系、行政控制等多個領域,還注意透過稱謂變化體察當時民俗及歷史的特點及其背后所蘊藏的社會含義和歷史動因,分析政治體制和管理范式對于社會和民俗的影響,無論研究的深度還是研究的寬度都勝過前人,堪稱近年來秦漢史研究的又一新突破。
(作者單位:通化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