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人道主義若干命題評析*
——兼論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

2015-01-30 01:33桑明旭
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 2015年1期
關鍵詞:費爾巴哈人道主義異化

桑明旭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北京 100872)

?

人道主義若干命題評析*
——兼論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的關系

桑明旭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北京 100872)

在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理清“人道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尤為重要?!叭说乐髁x”基本命題包括“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fā)點”、“把人當人看”、“尊重人”、“愛人”,等等。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來看,馬克思主義只是在有限的意義上才肯定“人道主義”的這些基本命題。從理論本質(zhì)來看,這些命題與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因此,將馬克思主義與“人道主義”聯(lián)姻,并把馬克思主義理解為“人道主義”,是不符合理論事實的。

人道主義;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若干命題

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人道主義”聯(lián)姻,并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為“人道主義”,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馬克思主義哲學運動中興起的一種思潮。這一思潮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深入發(fā)展,在承認“馬克思主義肯定人的價值、人的權利”、強調(diào)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異化根源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在“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的名義下,這一思潮傳播了許多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模糊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殊本質(zhì)。在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對“人道主義”基本命題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解讀,進而理清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人道主義”的關系,依然具有重要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一、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是“人道主義”價值觀的基本命題。這一命題是由康德提出的,康德在其著作中多次闡述該思想。在《道德形而上學的基本原則》中,康德說:“在行動中,要把不管是你自身還是任何其他人的人性都永遠當作目的,永遠不能只當作手段?!盵1]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康德說:“在這個目的秩序中,人(與他一起每一個有理性的存在者)就是自在的目的本身, 亦即他永遠不能被某個人(甚至不能被上帝)單純用作手段而不是在此同時自身又是目的?!盵2]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指出:“人就是這個地球上的創(chuàng)造的最后目的, 因為他是地球上惟一能夠給自己造成一個目的概念、并能從一大堆合乎目的地形成起來的東西中通過自己的理性造成一個目的系統(tǒng)的存在者?!盵3]

馬克思主義如何看待“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呢?馬克思主義在以下兩種意義上肯定該命題。在人與“神”的關系上,人是為了人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神”的利益而活動;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自然的利益而活動。在這兩種意義上,可以暫時撇開人與人在利益上、價值觀念上的對立,肯定人的利益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價值,人是自己活動的目的,人不是為“神”和自然服務的手段。

“人道主義”是在反對宗教神學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宗教神學貶低人的世俗利益,把人看得很低,認為人的最高利益是升到天國。在反對宗教神學的意義上,“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具有積極意義,馬克思主義對此表示肯定。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活動是追求著人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神”的利益,人不是為“神”生活而是為人自己生活,人也不是“神”顯現(xiàn)自己萬能的手段。在反對宗教神學上,馬克思主義可以和“人道主義”達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但這里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具有特定的限度,“人道主義”站在抽象人性論的立場上反對宗教神學,馬克思主義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批判宗教神學。在反對宗教神學意義上肯定“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不能說明馬克思主義是“人道主義”。如同不能把“人道主義”等同馬克思主義一樣,也不能因為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在某些問題上具有共同語言,就將馬克思主義等同“人道主義”。

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馬克思主義進一步承認“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通過改造自然而創(chuàng)造人自己的生活,人改造自然的目的是為了人的利益。在歷史上,“人道主義”主要是在人和“神”的關系上強調(diào)“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一般不是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強調(diào)該命題?!叭说乐髁x”和自然主義并不必然對立,它同時也可以是一種自然主義。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就是一種自然主義,它堅決反對人站在實踐立場上去改造自然,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并不認為人是最高價值、人是目的、自然只是為人服務的手段。青年馬克思曾經(jīng)也是一位“人道主義”者,但他同時聲明:“這種共產(chǎn)主義,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同于自然主義,等同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同于自然主義……”[4]可見,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是否承認“人是人的最高價值”,并不是“人道主義”和“非人道主義”的主要區(qū)別?!叭说乐髁x”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主題是人,馬克思主義關心的是人而不是自然,所以,馬克思主義是“人道主義”。這一論證缺乏邏輯根據(jù),因為“人道主義”并不必然否認自然主題。

離開上述有限意義并進入對現(xiàn)實的、具體的、歷史的人的價值觀念考察時,馬克思主義就不再肯定“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了。該命題在考察人與人的關系時就完全變成抽象的命題,是一種非科學的唯心主義的歷史觀。

“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不是對歷史上人的價值觀念的正確揭示。離開在人與“神”、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有限意義,涉及人的具體價值觀念時,“人是人的最高價值”就是錯誤的命題。任何價值觀念都是人的現(xiàn)實利益的表現(xiàn)。人處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人的價值觀念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資產(chǎn)階級有資產(chǎn)階級的價值觀念,無產(chǎn)階級有無產(chǎn)階級的價值觀念,它們在本質(zhì)上是對立的。資產(chǎn)階級并不把“人”的價值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自身利益(包括私人利益和階級利益)放在首位。歷史上的“人道主義”,在口頭上都把“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但在實際中都不過反映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西方發(fā)達國家強調(diào)他們的行為是從“人”的利益出發(fā),但背后支配他們的行動的仍然是他們自己的利益(國家利益、階級利益等)。無產(chǎn)階級的社會主義運動也不是從“人”的利益出發(fā),而是從無產(chǎn)階級的利益出發(fā)。由于這個階級的解放同時也是人類的解放,在此意義上才可以認為無產(chǎn)階級代表著人類的利益。只有到共產(chǎn)主義社會,社會歷史條件的發(fā)生根本變化,階級不再存在,“人是人的最高價值”才有意義,每個人才會把全面發(fā)展自己的能力作為最高目標。“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也是這樣,作為對歷史的一種理解,是對歷史上活動著的人的價值觀念的歪曲。生活于不同社會關系、利益關系中的人,總是把自己的利益看作目的,把他人當作達到自己利益目的的手段。奴隸主把奴隸當作工具,地主租地給農(nóng)民以收取地租。資本家把資本利益看作最高目的,把工人甚至別的資本家看作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不是實然性命題,而是應然性命題。它看到,人在歷史現(xiàn)實中并不是把人的價值(人的真正本質(zhì),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放在第一位,而是把物質(zhì)利益、把私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人做了物的奴隸,人異化了,現(xiàn)實的人成了非人。但它沒有分析現(xiàn)實歷史運動的客觀根源,分析造成異化的客觀歷史條件,只是假設了一個應然狀態(tài):人應當把人的價值放在第一位,應當把人看作目的不是手段。歷史上人之所以會成為非人,是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只要人認識到這些,就能真正成為人,現(xiàn)實世界將會成為“真正人”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每個人都得到自由全面發(fā)展。撇開具體歷史條件和歷史進程,抽象地假設這種應然狀態(tài)是不科學的。作為對歷史的批判,“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在實踐中是蒼白無力的。這種批判方式是一種唯心主義歷史觀:從“應有”出發(fā),把觀念看作是歷史運動的根本原因。“人道主義”不從現(xiàn)實出發(fā)理解觀念,而從觀念出發(fā)理解歷史;不把觀念看作是存在的反映,而把存在看作是觀念的表現(xiàn)。這種歷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截然對立。

二、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

“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是比“人是人的最高價值”、“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更為基本的“人道主義”命題,體現(xiàn)“人道主義”最本質(zhì)意義。在西方“人道主義”思想發(fā)展過程中,費爾巴哈明確提出了這一思想。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也有類似表述,他說:“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盵5]

這一命題和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關系呢?同前一命題一樣,在人和“神”、人和自然關系的意義上,馬克思主義肯定“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即人的本質(zhì)不在于“神”和自然,而在于人自身?!叭耸侨说淖罡弑举|(zhì)”也是在反對宗教神學中提出的。在宗教神學中,人的本質(zhì)是上帝。費爾巴哈批判宗教神學,認為人的本質(zhì)不在上帝,上帝的本質(zhì)在人,上帝不過是人的本質(zhì)的異化;人的本質(zhì)在人自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馬克思主義也反對宗教神學,也主張人的本質(zhì)不在神,而在于人自身。人道主義一般并不在人和自然相對立的語境中講“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人道主義也可以是自然主義。費爾巴哈就認為人和自然并不是獨立的,而是統(tǒng)一的,自然屬性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叭耸侨说淖罡弑举|(zhì)”和“自然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不矛盾,實際上是同一命題。馬克思主義認為不能從“神”中尋找人的本質(zhì),也不能從自然尋找人的本質(zhì)。人固然有自然本質(zhì),但自然本質(zhì)并不是“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人的本質(zhì)在人自身,在人的社會關系。從這個意義來,馬克思主義在“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的理解上比費爾巴哈走得更遠。

“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在人和“神”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中僅僅提示尋找人的本質(zhì)的思維方向,沒有揭示人的真實本質(zhì),也沒有揭示思考人的本質(zhì)的根本途徑。人的本質(zhì)不在“神”,但可以歸結(jié)為自然;人的本質(zhì)不在自然,但可以歸結(jié)為理性,也可以歸結(jié)為“自由自覺的活動”。把人的本質(zhì)歸結(jié)為自然、理性、“自由自覺的活動”,人的本質(zhì)仍然是一種抽象的非歷史的“類本質(zhì)”,即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這正是一切“人道主義”對人的本質(zhì)的理解。作為“人道主義”最本質(zhì)命題,“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包含著對人的本質(zhì)的抽象、非歷史的理解。在這一意義上,馬克思主義對“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是否定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人和自然相區(qū)別的意義上,人的本質(zhì)是勞動和實踐,在人和人相區(qū)別的意義上,人的本質(zhì)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后,拋棄了“類本質(zhì)”的概念,不再重提“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這不只是用詞上的簡單變化,它表現(xiàn)馬克思思想發(fā)展的質(zhì)的飛躍。

“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這一命題對人的“類本質(zhì)”的規(guī)定也是一個應然命題。“人道主義”并不認為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生活的人已經(jīng)具有了“人”的本質(zhì),恰恰相反,他們認為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的人是失去“類本質(zhì)”的人,是異化的非人;但是人作為人,理應具有自己的“類本質(zhì)”?!叭说乐髁x”以“類本質(zhì)”為尺度去批判社會現(xiàn)實,實際上是以理想、觀念去要求歷史做出改變,是一種典型的唯心主義歷史觀。

可見,在人的本質(zhì)問題上將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劃等號是不科學的,邏輯上存在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一方面,將馬克思主義看作人道主義,就不得不對人的本質(zhì)作抽象的理解,并以“類本質(zhì)”為尺度評判歷史。另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承認歷史唯物主義“現(xiàn)實的個人”的系列觀點。歷史唯物主義主張人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歷史的、發(fā)展的,人的本質(zhì)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異化是在特定現(xiàn)實關系下人的實踐活動的產(chǎn)物,消滅異化的根本路徑是具體歷史條件的改變。如果承認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人是具體的歷史的人,人的本質(zhì)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那么就不能將“自由自覺”作為人的類本質(zhì)。對人的本質(zhì)作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不可能得出“人道主義”的結(jié)論;堅持“人道主義”,只能對人的本質(zhì)作抽象的非歷史的理解。

三、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fā)點

“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fā)點”是將“人道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聯(lián)姻的重要根據(jù)。原因是:“人道主義”是從人出發(fā),馬克思主義也是從人出發(fā),二者有相同的出發(fā)點,所以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fā)點”可以有三種解釋:一、人是馬克思主義的主題,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的學說;二、人是馬克思主義的目的,馬克思主義為了人的解放而研究人的學說;三、人是馬克思主義據(jù)以解釋現(xiàn)實世界的基本依據(jù)。

從理論研究“主題”意義來看,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都是關于人的學說,人是它們共同思考和研究的對象,兩者都是“關于人的學說”。但研究對象上的共同性只能規(guī)定學科的共性,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都以人為對象這一點,只能推斷出“人道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都是某種“人學”,并不能推斷出馬克思主義是“人道主義”?!叭说乐髁x”作為一種學說,是對人的一種特殊理解,其基本的觀點是把人的本質(zhì)理解為“類本質(zhì)”、“人是人的最高價值”、“把人當人看”。馬克思主義對人作多方面的理解,其基本觀點是:把人理解為實踐的存在物,生產(chǎn)活動是人類基本實踐活動,生產(chǎn)方式是人類發(fā)展的基本動力,生活于不同時代、不同社會關系中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因此,不能根據(jù)人是馬克思主義的主題來斷定馬克思主義是“人道主義”。

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都將人的解放作為理論目的。但“人道主義”要求無條件地解放人,把所有的人解放為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解放是一個歷史過程,歷史的每一次進步都是人的解放過程的一部分,但又沒有把人立即無條件地解放為人。馬克思主義是無產(chǎn)階級解放的學說。無產(chǎn)階級的解放是一個歷史過程,只有具備實際條件后,無產(chǎn)階級解放才存在可能??梢姡荒軆H僅因為“人道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都重視人的解放,就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是“人道主義”,“人道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的解放的兩種對立的學說。

“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出發(fā)點”的根本意義在于規(guī)定了馬克思主義解釋現(xiàn)實的基本依據(jù)。理論出發(fā)點的區(qū)別是哲學路線的基本區(qū)別。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在哲學出發(fā)點的共同性在于不是從“神”出發(fā)來解釋人,而是從人出發(fā)來解釋“神”和人自己。離開這一點,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在出發(fā)點上的對立就會立即顯現(xiàn)出來。作為“人道主義”真正出發(fā)點的人或人的“類本質(zhì)”,并不是現(xiàn)實的人,只是抽象的人。這個出發(fā)點,規(guī)定了“人道主義”的真正本質(zhì),使得人道主義只能是一種唯心主義歷史觀。馬克思也明確指出新唯物主義的出發(fā)點是人,但他強調(diào)這個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現(xiàn)實的、從事實際生產(chǎn)活動、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這個出發(fā)點,規(guī)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zhì)。從哲學出發(fā)點來看,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是根本對立的。

四、把人當人看、尊重人、愛人

“把人當人看”、“尊重人”、“愛人”,是“人道主義”的實踐要求和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基本倫理道德準則。馬克思主義可以在有限意義上肯定“人道主義”的這一倫理道德原則,這個有限意義在于: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同類關系。

人與人的關系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最低、最一般層次上的關系是同類關系。從該層次上看,我們都是人,不是獸,是同類。人與人在該層次上的關系,主要是由“人道主義”揭示的,“把人當人看”、“尊重人”、“愛人”在近代以來逐步成為處理同類關系的基本準則。在這個界限內(nèi),不分階級、民族、種族、性別、年齡等差別,唯一的要求是把人當人看,把他人當作我們的同類來尊重、關心、愛護。當同類遇到危難時,應當施以救助,而不管其職業(yè)、地位、信仰、民族、種族、性別、年齡等等。在社會主義中,無產(chǎn)階級處理人與人的同類關系時也承認并實行“人道主義”原則,這就是所謂的“革命的人道主義”,即革命階級也會實行的處理人與人同類關系的“人道主義”。

但問題在于,同類關系并不是人與人之間基本、最本質(zhì)的關系。私有制產(chǎn)生和階級分化以來,人與人之間的經(jīng)濟關系成了最基本、最本質(zhì)的關系,它影響和決定著人與人之間的其他關系,同類關系也被經(jīng)濟關系、政治關系、民族關系、國家關系所掩蓋、淡化、扭曲。超出處理同類關系,涉及到處理其他現(xiàn)實關系時,“把人當人看”,“尊重人”、“愛人”的原則就不再適用。階級社會中,人并不是被當作人來看待,而是被看作奴隸、農(nóng)民、工人等,被看作是敵人或朋友,要求“把人當人看”,“尊重人”、“愛人”顯然是荒謬的。不能要求剝削者、壓迫者把被剝削者、被壓迫者只當作自己的同類來看、來尊重和愛;也不能要求被剝削者、被壓迫者把剝削者、壓迫者當作人來看、來尊重和愛?!叭说乐髁x”抹殺人與人之間的現(xiàn)實差別,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時,是不合理、不現(xiàn)實的,是虛偽的理論。

在將馬克思主義和“人道主義”聯(lián)姻時,“人道主義”有時不同意“把人當人看”、“尊重人”、“愛人”看作是處理人與人的關系的最高原則,它同時肯定“革命原則”、“暴力原則”、“社會主義原則”,把“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說成是“革命的人道主義”、 “無產(chǎn)階級的人道主義”、“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但實際上這是把“人道主義”泛化,把它視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因為無產(chǎn)階級、社會主義的一切都歸入了“人道主義”的范疇。這樣一來,無產(chǎn)階級用暴力革命反對資產(chǎn)階級、實行無產(chǎn)階級專政、消滅敵人也是實行“人道主義”;無產(chǎn)階級社會主義國家反抗帝國主義侵略,也是實行“人道主義”;搞社會主義改革、實行市場經(jīng)濟,也是實行“人道主義”?!叭说乐髁x”實際上成為無所不包的東西,成為處理人們之間一切關系的基本準則。但“革命的人道主義”、“無產(chǎn)階級的人道主義”、“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都是錯誤的,其概念本身就存在自相矛盾?!叭说乐髁x”合理界限正在于不考慮階級差別,不考慮革命者還是反革命者,僅僅把人當人看;而革命,恰恰不是把人當人看,而是一些人把另一些人看作是敵人,用暴力消滅另一些人、壓迫另一些人。在能夠?qū)嵭小叭说乐髁x”的界限內(nèi),沒有革命和反革命的區(qū)別,在需要區(qū)分革命和反革命的時候,不能實行“人道主義”。“革命的人道主義”只能是革命階級實行的“人道主義”,而不能是“革命的人道主義”。同樣,“無產(chǎn)階級的人道主義”只能是無產(chǎn)階級在處理同類關系時實行的“人道主義”,“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只能是指社會主義國家在處理同類關系時實行的“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在一定限度內(nèi)肯定“人道主義”的倫理道德準則,但不同意把其泛化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普遍原則、基本原則或最高原則。

五、異化:人的存在和本質(zhì)的分離

異化理論是“人道主義”基本思想的最集中體現(xiàn),這一理論的基本命題是:異化是人的存在和本質(zhì)的分離。“人道主義”與馬克思主義聯(lián)姻的最重要原著根據(jù)是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勞動理論。馬克思以前的“人道主義”,把異化理解為人的存在與人的“類本質(zhì)”的分離。費爾巴哈認為,上帝是人的“類本質(zhì)”的異化,只要人們認識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上帝的本質(zhì)是人,宗教異化就能消除,人就能成為人。“人道主義”的異化觀,集中體現(xiàn)其歷史觀的唯心主義性質(zhì)。

“人道主義”的異化觀也是馬克思1843—1844年間批判現(xiàn)實和論證共產(chǎn)主義的基本思想武器。馬克思比費爾巴哈前進的地方在于進一步考察了勞動異化。對勞動的關注,引導馬克思來到了唯物史觀的入口,馬克思后來正是通過對勞動的分析創(chuàng)立歷史唯物主義。但馬克思在1844年對異化勞動分析的基本立場是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思想。馬克思此時的異化理論(“異化”概念、異化與私有制關系、異化根源、異化評價等),與馬克思1845年以后的異化理論是對立的,馬克思1845年以后也明確地批判了這種異化觀。

將馬克思主義看作“人道主義”有許多原因,其中文本依據(jù)上的錯位是一個重要原因。根據(jù)馬克思早期的著作來理解馬克思主義,進而將馬克思主義看作“人道主義”,是文本依據(jù)上的嚴重錯位。馬克思并不就是馬克思,馬克思的思想并不就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的思想發(fā)展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能簡單看作是量變過程,其間有質(zhì)的飛躍,存在一個從非馬克思主義向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過程。借口反對西方某些學者制造“兩個馬克思”的對立來否認馬克思思想發(fā)展的變化,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于馬克思早期著作,應當作具體的歷史的分析,不能因為它們是馬克思的著作就把它們視為馬克思主義的著作。馬克思早期著作,特別是馬克思1843—1844年間的著作的思想因素是復雜的,體現(xiàn)著兩種思想因素:一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萌芽,二是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思想,馬克思自覺意識到并作為其主導思想線索的是人本主義思想。在確定馬克思這一時期思想發(fā)展的總體性質(zhì)時,應當注意以下事實:一、馬克思在這個階段上表現(xiàn)出對費爾巴哈的強烈的“迷信”、崇拜,還沒有提出批判費爾巴哈的任務,批判費爾巴哈的任務到1845年才提出;二、馬克思自覺意識到費爾巴哈的著作是共產(chǎn)主義學說的哲學基礎;三、馬克思這時的異化理論表現(xiàn)出的不是歷史唯物主義而是歷史唯心主義,與1845年后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對立的;四、馬克思這時不僅沒有明確將自己的哲學叫做唯物主義,還還表現(xiàn)出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二元對立的思想,1845年以后馬克思才明確地、堅定地稱自己為唯物主義者;五、馬克思這時明確把自己的學說叫做“人道主義”,而1845年以后,馬克思就放棄了這一名稱,對“人道主義”持強烈的批判態(tài)度。注意到這些事實,就不會將馬克思這一時期的著作當作馬克思主義著作。這些事實表明,馬克思1843—1844年間思想的總體主導邏輯是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必須超越和清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馬克思的思想才成為馬克思主義。

[1][2][3](德)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楊祖陶,鄧曉芒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2、380、25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責任編輯:木 杉)

本文是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15XNH123)的階段性成果。

2014-12-24

桑明旭(1984-),男,江蘇東海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B038

A

1672-1071(2015)01-0014-06

猜你喜歡
費爾巴哈人道主義異化
農(nóng)村聘禮的異化與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視角
商品交換中的所有權正義及其異化
他者的批判與實踐思維方式的創(chuàng)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的重新解讀
論《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ié)》的哲學理論價值
從異化看馬克思對人類解放的設想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人道主義思想
從《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看馬克思認識論的變革
跟蹤導練(一)5
費爾巴哈之火:一個現(xiàn)象學的分析
當前大眾文化審丑異化的批判性解讀
南开区| 京山县| 龙里县| 图木舒克市| 五河县| 迁西县| 娱乐| 滕州市| 广宗县| 龙游县| 文登市| 镇巴县| 邛崃市| 靖州| 龙泉市| 石门县| 宣汉县| 兴文县| 洪湖市| 华蓥市| 泰安市| 凤台县| 绥中县| 讷河市| 磴口县| 安义县| 晋州市| 德州市| 涿州市| 兴文县| 武义县| 盈江县| 溧水县| 宜君县| 宾阳县| 兰州市| 栾城县| 井陉县| 宝山区| 石台县| 阿拉善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