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琰
鑒賞中國古典詩歌,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是與古代的賢人智者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思想的交流與情感的共鳴。因此要進行中國古典詩歌的鑒賞,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礎。
一、漢語的語言基礎
中國古典詩歌的鑒賞依據(jù)首先是詩歌語言,要弄懂古典詩歌的語言,首先就要了解中國語言的特點。
漢字和由它組成的詞語是構成詩句的材料,中國的文字是表意的文字,不同于外國表音的拼音文字,所以有著獨有的規(guī)律與特征,也包含了更多的意蘊內涵。如:“父”,由四個筆畫組成,是單音節(jié),它原本的形態(tài)是一只手舉著杖子的形象,蘊涵著力量、擔當?shù)刃畔ⅲ且粋€成年男子為家庭、為社會承擔責任的寫照??吹健案浮弊郑粋€為家庭盡責、為社會盡職的長者形象就會呈現(xiàn)在眼前,甚至一個父親的身影也會浮現(xiàn)在腦海中,這些豐富的信息只有漢字才能承載和表達出來。
再如“一石二鳥”和“一箭雙雕”這兩個詞語意義相同,但“一箭雙雕”要比“一石二鳥”有更強的表現(xiàn)力。試想一支利箭由強弓射出,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力量遠非投擲一塊石頭所能比擬的,它表現(xiàn)出來的在空間上的深度和廣度以及美感也要更為突出與強烈。而這些只有用直觀、形象的漢語言文字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二、傳統(tǒng)的文化思想基礎
古代詩人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滋養(yǎng)的知識分子,中國傳統(tǒng)的儒、道、釋思想與中國式智慧是他們詩歌生命的重要內核, 所以我們在鑒賞中國古典詩歌時必須結合古人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 ,要重情感、重體悟。如: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這首詩從字面可以這樣理解,一個普通的農莊,一回雞黍飯的普通款待……。然而將它放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中,我們就能知道,詩人在這首詩歌中要表達的內容不是這樣的淺、直,而蘊涵著內心的志趣變化。詩的第一句“雞黍”化用了《論語·微子》荷蓧丈人典。第五句“開軒”用阮籍《詠懷》“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語點。第六句“桑麻”用陶淵明《歸田園居》“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語意。末兩句又用陶淵明在重陽節(jié)出宅把菊、酌酒醉歸典故,從而揭示這首詩在敘事、抒情中還有述志之意,寫出了孟浩然原來想學孔子“為了行義而謀仕”,后來又像阮籍那樣“從現(xiàn)實政治中有所覺悟”,最后“追慕陶淵明的意向”,“有意要歸耕田園”。這一層自述在詩句中蘊藏較深,如果脫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就很難體會出來。
三、文化藝術基礎
詩就是有聲的畫,而畫就是無聲的詩,詩畫一體是詩人在藝術美學上的一種追求。而詩歌和音樂本來就是一對孿生姊妹,是從同一個母體中分離出來的,詩歌與音樂互通是必然的。同時,中國古典詩歌還是獨特的語言藝術,有著自身的理論、技巧,鑒賞古典詩歌必然離不開古典詩歌藝術的基礎知識,需要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性質、類別和特點、詩歌體式、基本創(chuàng)作手法等知識做些基本的了解。所以,在鑒賞古典詩歌時,文化藝術的基礎越扎實、藝術修養(yǎng)越全面,對詩歌的鑒賞就會越透徹。
四、審美心理基礎
在鑒賞中國古典詩歌時,鑒賞者需要了解幾種特殊的審美心理,去奠定一定的審美心理基礎。
1.聯(lián)想
所謂聯(lián)想就是當人們感知了詩歌具體的內容之后,由于受到了詩歌的啟示,而隨著詩的內容進行由此及彼的關聯(lián)性思維活動。中國古典詩歌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詩中的聯(lián)想十分豐富,有些詩歌的構思完全建立在聯(lián)想之上。因此鑒賞詩歌,也應當放開想象,由此及彼,由左及右,由上及下,由表及里,這樣才能真正欣賞詩歌的意趣。
鑒賞是一種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活動。如果說詩歌創(chuàng)作是詩人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借著語言表現(xiàn)出來,那么詩歌鑒賞就是運用聯(lián)想將詩歌的內容——語言、聲音、色彩、線條、情感體驗等還原為自己曾經有過的類似的生活體驗,并且在同詩人的相互交流中、在對生活的重新體味中得到藝術的享受。
2.想象
中國的古典詩歌,從字面看是詞語的聯(lián)綴,從藝術構思的角度看則是意象的組合,而意象之間的關系不很確定,有時會一個意象接一個意象,一個畫面接一個畫面。如杜牧的《過華清宮》后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薄耙或T紅塵”和“妃子笑”這兩個意象中間有沒有關聯(lián)?它們直接地組合在一起有什么關系呢?又要表達什么內容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交代??梢哉f是“一騎紅塵”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說是妃子在“一騎紅塵”之中露出了笑臉。這兩種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恰如其分。詩人只說“一騎紅塵妃子笑”,把兩個具有對比性的意象擺在讀者面前,意象之間的聯(lián)系如何,這需要鑒賞者自己去想象。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感受到了藝術的滋養(yǎng)。
3.情感
在審美經驗中主要涉及兩種情感,一是知覺情感,是人在生命活動中伴隨著知覺活動直接產生、擁有的真情實感,它是真實的、客觀的;二是審美情感,它是由組成審美經驗的諸要素如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按一定的比例配合達到一種自由和諧的狀態(tài)時而產生的審美愉悅。
在古典詩歌中,詩歌作品的情感表現(xiàn)究竟是知覺情感還是審美情感?究竟表現(xiàn)了誰的情感?是詩人自身的?是他人的?是個人獨有的,還是大眾普遍的?亦或是綜合的?在詩歌鑒賞中,鑒賞者的情感是全部投放,還是僅參與其中?這只能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但不管如何,情感因素在古典詩歌的鑒賞中都是不能缺少的重要內容。
4.理解
理解是在理智的控制下進行的一種主動的精神反應,同時理解也是一種藝術的把握,是一種滲透著情感、意志的高級心理活動,是指向對于審美對象的象征意義、題材、典故、技法、技巧程式等內容的理解。如: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這是一首富于藝術想象的詩。而楊慎在《升庵詩話》卻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蔽铱慈魏我粋€有鑒賞力的讀者都不會同意楊慎這段話?!扒Ю铩北臼窍胂罂鋸堉~。題目叫“江南春”,正是著眼于整個江南。若改為“十里鶯啼綠映紅”,既不切詩題,也失去了詩意。
詩歌蘊含著太多的美,需要我們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高屋建瓴,厚積薄發(fā),穿越時光的隧道,與智者對話,與心靈對接,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
(責編 ?陳 ?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