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宗
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中心任務。如何創(chuàng)新《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模式,突出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我認為,在進行《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時,必須抓住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在“引”字上做文章,提高道德認識
道德認識是道德情感、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科學基礎和內在動力。《品德與社會》教材是發(fā)展學生道德水平的重要中介,新教材選用大量的圖片和照片,色彩艷麗,版面新穎。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引”字上做文章,充分發(fā)揮教材的引領作用,引導學生讀懂每一幅圖片的圖意,讓圖片上的故事感動學生。如,在教學《人們的職業(yè)和勞動》這一課時,我充分利用教材的第一幅圖(有生產性的,有服務性的),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每一幅圖以及認真聆聽教師的講解,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yè)勞動的性質以及勞動的具體過程,理解各種勞動雖然分工不同,可從事勞動的人們同樣在為社會做貢獻。通過組織學生看圖討論(他們的職業(yè)和勞動為人們帶來了什么?他們從職業(yè)和勞動中又得到了什么?),理解人們通過不同的職業(yè)勞動,既滿足了他人的需要,同時也為自己獲取了相應的報酬。通過暢談和交流自己的理想,肯定每種職業(yè)及其勞動對于人們的生活、國家的建設和發(fā)展是不可缺少的,從而進一步提高道德認識,即無論什么樣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當?shù)玫阶鹬?,要熱愛勞動,熱愛生活?/p>
二、在“思”字上求突破,發(fā)展思維能力
學生的道德發(fā)展、道德學習是一個自主建構的過程,是一個與學生主體活動息息相關的過程。《品德與社會》的教育目標不單單是讓學生無條件地服從某些外在的要求,接受和達到現(xiàn)成的規(guī)范原則,更重要的是形成道德思維能力。教學時,我常常有意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兩難問題,在“思”字上求突破,讓學生通過各種比較進行選擇和判斷,激發(fā)學生關于道德問題的積極思維。通過討論與爭辯,通過不斷地認真思考、深入探究和艱難選擇,從道德沖突中尋找正確的答案,最終形成自己的觀念,形成自己的道德準則。如,教學《家鄉(xiāng)水的故事》一課時,組織學生調查家鄉(xiāng)水源情況。通過調查交流,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家鄉(xiāng)水資源的特點:水資源雖然較豐富,但遭污染破壞嚴重。小水電站的無限制興建,破壞了水的自然流動;工業(yè)區(qū)的迅速發(fā)展,污染了水源;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使得雨水在季節(jié)里分布不均,有的季節(jié)長期下雨,發(fā)生水災,要防澇,有的季節(jié)長期干旱,需要抗旱。學生知道了,雖然我們身處南方,但也要珍惜水,節(jié)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也是每一個人的義務。
三、在“活”字上下工夫,陶冶學生情感
道德學習有其特殊的機制,必須有情感上的認同、接納,否則就不能真正內化。學生的品德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學生的需要,要在“活”字上下工夫,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具體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突出體驗。教學過程必須以學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為基礎,重視學生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和親身體驗。如,教學《友愛殘疾人》一課時,殘疾人生活的艱辛,對孩子們來說很難理解,那么,對于他們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莫過于自我體驗生活。我們可以設計“模擬聾啞人與人交流”“模擬肢殘人穿衣系鞋帶”“模擬盲人走路寫字”等體驗性活動,讓每位學生真切地去感受殘疾人生活的種種不便,以了解他們內心世界的需求,從而喚起學生的愛心和同情心。
2.突出對比。根據(jù)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著力于教學內容應同現(xiàn)實生活建立聯(lián)系。根據(jù)小學生思維的感性、直觀性等特點,在教學中,將一些抽象的概念、數(shù)字進行生活化。如,在教學“從一粒米說起”這一主題時,要讓學生明白,“一粒米”“一滴水”看起來很少,可如果每人浪費“一粒米”“一滴水”,全國有13億人,乘以13億以后,將成為驚人的數(shù)字,這13億粒米、13億滴水又將能養(yǎng)活多少人?將這些內容制作成課件,生動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從中認識到節(jié)約一粒米、一滴水的重要意義。
3.突出問題。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我們可以設計一定的學習情境,師生共同挖掘、感受、體驗其中的內容,共同探究問題,激發(fā)道德目標。在《社會文明大家談》一文的教學中,教師與其在課堂上磨破嘴皮強調學生要做一個文明的人,還不如在課前和學生一起用照相機拍攝校園、社區(qū)生活中的言談舉止與文明社會格格不入的現(xiàn)象(如亂扔果皮紙屑、踐踏草坪等),讓學生走進生活去觀察、感受。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播放,再引導學生討論、思考:我們該用怎樣文明的行為和素養(yǎng)回應社會發(fā)展對人們提出的要求,進而促成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和內化。
四、在“導”字上謀拓展,強化道德實踐
道德實踐活動是促進道德影響轉化為學生品德的基礎。我們必須在“導”字上謀拓展,通過強化道德實踐,指導道德行為,使外部的教育影響轉化為學生的內在品德。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進行道德踐行。如,通過學習《在商店里工作的人們》這一課,讓學生了解商店不同崗位的工作及商業(yè)工作的復雜性,同時體驗商業(yè)工作者勞動的意義,激發(fā)對他們的尊重。教學中,可以安排兩次模擬買賣的活動。第一次,將學生分工,確定角色(顧客或售貨員或超市員工)進行表演,并圍繞“如何做一個文明的顧客?如何做一個稱職的商店工作人員?”這兩個問題進行交流和評價。這樣,學生對商店的各種工作有了比以前更多的了解,理解了在商店工作的人們的辛苦,從而懂得應該尊重他們的勞動以及怎樣做才是一個文明的顧客。接著,再組織第二次學生模擬活動,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指導自己的道德行為,強化自己的道德實踐。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進行道德踐行,因為,行動是孩子最好的成長舞臺。通過精心設計的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受到感染、得到啟發(fā)。如,待人接物的文明禮儀教育,遵守各種制度的養(yǎng)成教育,參加公益活動等。
時代在變,學生在變,教法在變。我們在使用手中的教材時,應該特別注意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教材,又敢于跳出教材。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實施教育創(chuàng)新,改變教育方法,積極嘗試讓學生在體驗中明理,在實踐中導行,就一定能突出道德教育的實效。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