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林生
【摘要】解讀文本要善于抓住重要問題,妙解題眼,捕捉要穴,巧設主問題,讓文本解讀大放異彩。
【關鍵詞】文本解讀;現狀;策略
近期筆者觀摩了福建省龍巖市特級教師陳燕玲名師工作室成員的兩節(jié)經典閱讀公開課,一節(jié)是《阿長與〈山海經〉》,一節(jié)是《我的叔叔于勒》。我被授課教師“牽牛鼻子”的文本解讀深深吸引。前者緊緊圍繞“有意思”(有意思的題目、故事、人物)引領學生研讀文本,體味情感;后者緊扣“兩封信”引領學生賞析人物,揭示主題,讓人耳目一新。
“牽牛要牽牛鼻子”。就是解讀文本要善于抓住重要問題。一個題眼,一個情感點,喚起求知欲;一個細節(jié),一個主問題,貫穿前與后;一個句子,一個關鍵詞,激起千層浪。妙解題眼,捕捉要穴,巧設主問題,讓文本解讀大放異彩。
一、 “文本解讀”現狀
1.求“全”。有些課,尤其是一些公開課,教者解讀文本面面俱到。整堂課看似教師講全講透,實則學生似懂非懂。精彩課件,感人視頻,現場表演……學生眼花繚亂,課堂成了教師的表演場?;ㄉ诘男问睫D移了學生對文本的興趣,學生在課堂上沒時間關注文本內容,沒時間去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也沒時間感悟作者的情感。
2.求“穩(wěn)”。不少老師在解讀文本時還存在應試教育思維,不敢越雷池半步,將參考書對文本的解讀奉為“圣旨”,并以此作為評價學生對文本理解程度的唯一標度。“教參是鴉片”(葉圣陶),依賴教參會產生思維的惰性,對文本缺乏獨立有深度的思考。照本宣科極大地扼制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失去挖掘文本魅力的樂趣。
3.求“新”。求“新”,是今天許多語文老師文本解讀的“至愛”。特別是公開課,如果沒有“新”,似乎很難在眾多選手中出類拔萃。教師為了出“新”,總想在文本中挖掘出與眾不同的解讀,把自我因素放大了,心中沒有編者,沒有作者,也沒有學生,教學也沒有了目標。文本解讀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 “文本解讀”策略
(一) 解讀什么?
《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這里是要說明,閱讀教學必須從正確、客觀地解讀文本出發(fā),文本解讀是閱讀的一種高級方式,是多方參與的學習過程。
1.編者編排意圖?!坝梦谋窘淌裁础边@是語文教師拿到教材文本,在進行解讀指導時首先要發(fā)出的提問。答案在哪里?一定在單元目標要求中。教師要細讀單元“導讀”,正確理解編者的意圖。圍繞單元“導讀”搞清楚一個單元的課文,內容主題、語言表達和情感體驗上有什么特點,有怎樣的要求。結合課后“練習與思考”,弄清每篇文章在實現單元目標中起什么作用,完成什么目標,突破什么重點,解決什么難點。
2.作者寫作意圖。葉圣陶《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意思是文本解讀應該領悟作者的真實意圖,每個字都不應該忽略,每句話都要認真領悟其含義,就是要與作者一起思考,把握作者的寫作的本意。教師只有尊重文本語言,正確解讀文本原意,才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閱讀,才能領略文里文外的精彩,才能引導學生“體味、體驗”文中情味或情感,去尋找文本語言所蘊含的魅力。所以對文本的解讀,一定是由文本所包含的意蘊生成,而不是胡思亂想。
(二)怎么解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本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管怎么解讀,它仍是“哈姆雷特”,因此文本解讀必須遵循作者本意,植根于文本?;诖?,筆者以為文本解讀可采用“牽牛鼻子”方法牽引學生化繁為簡,用聚焦的視角去領略文本的風采,享受文本隱藏的樂趣。
1.妙解文題。文題,即課文的眼睛,具有高度的指向性,或介紹了文章的主人公,或體現了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或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是課文學習的一個突破口。因此,從解讀課題入手研讀文本,可收到綱舉目張、提綱挈領之功效。
如教學《阿長與〈山海經〉》,聚焦課題引發(fā)學生思考:“阿長是誰,一個怎樣的人?《山海經》是什么?它們有什么聯系?”引出文章內容 ,“我”與阿長的有“趣”往事;“我”對不知姓名的阿長情感變化,目不識丁的阿長艱難買得《山海經》,表達了作者對阿長的懷念與敬佩之情,以及對弱勢人群的深切關注與同情。
2.捕捉要穴。“要穴”指能夠直擊文章中心的重要字詞或重要細節(jié)。文本解讀時,有意識地“牽起”那些標志性的語句或某處扣人心弦的細微情節(jié),那就能引導學生快捷地“牽起”整頭“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品讀《我的叔叔于勒》第二封信,抓住“要穴”咬文嚼字。“買賣很好”,還有時間動身到南美去作長期旅行?“也許好幾年不給你寫信”,旅行就不能寫信嗎?“我發(fā)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我希望為期不遠”,“發(fā)了財”“為期不遠”暗示什么?“這封信成了我們家里的福音書”,難道一個公務員連一封“破產通知書”都讀不明白嗎?如此解讀,主人公形象躍然紙上,文章主旨呼之欲出。
3.巧設主問題。“主問題”,即貫穿教學過程的前與后,對展開課堂教學具有凝聚力和支撐力的核心問題。教學中的主問題能有效簡化教學頭緒,使教學內容于單純之中表現出豐富,讓學生快速找到文本“關鍵點”,直奔文章中心。
如教學《羚羊木雕》可以設置這樣的三個主問題:(1)我送萬芳木雕,有錯嗎?(2)爸媽逼“我”要回木雕,有錯嗎?(3)“我”跟萬芳要回木雕,有錯嗎?圍繞三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回歸文本圈點批注,品讀人物對話,讀出人物糾結的情感。在重重矛盾沖突下緊扣“有錯嗎”討論交流,還原作者寫作的本意:寫出人物之間的關系和矛盾以及他們的矛盾心理。爭取做到每個人的行為和語言站在自己的角度上似乎都是和合理的,以及成長路上如何對待“傷心事”。
“牽牛要牽牛鼻子”,就是文本解讀時要抓準切入點,以點帶面,以簡化繁,由表及里,引領學生深入解讀文本。
(作者單位:龍巖市長汀縣
濯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