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峰
(安徽省懷遠縣第一中學,蚌埠 233499)
關于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提出的學習要求是:“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lián)合國和地區(qū)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xiàn)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fā)展所做出的努力.”[1]顯然,其重點是認識外交與現(xiàn)代化建設的關系.人教版教科書圍繞上述學習要求,編寫了“新時期的外交建樹”一目,該目介紹了以下三個方面:(1)開展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2)參與地區(qū)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3)發(fā)展睦鄰友好關系.從教科書的敘述看,沒有能夠與現(xiàn)代化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僅讓學生記憶上述三句話而已.2014 年高考安徽文綜卷第18 題,給筆者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原題如下:
中國加入多邊國際公約的情況(1949—2005年)
圖6
有學者認為,加入多邊國際公約是衡量一個國家對國際社會認可度的重要指標.圖6中最高點(H)出現(xiàn)的直接原因是
A.中國恢復了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
B.兩岸關系發(fā)生歷史性變化
C.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01—2002年,中國借加入世貿組織之機,全方位大規(guī)模地積極參與多邊外交活動,先后加入了23個多邊國際公約.其中多與經濟有關,如:《勞動行政管理公約》《建筑業(yè)安全衛(wèi)生公約》《禁止和立即行動消除最惡劣形式的童工勞動公約》《大湄公河次區(qū)域便利貨物及人員跨境運輸協(xié)定》《大湄公河次區(qū)域電力貿易政府間協(xié)議》等.這充分反映了中國政府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心,體現(xiàn)了中國主動參與區(qū)域集團化、經濟全球化的信心,以及在經濟體制方面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姿態(tài).命題者利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一重大事件,以中國參加多邊國際公約為切入點,溝通了新時期外交成就與經濟建設之間的潛在聯(lián)系.這使筆者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隨著國內工作重點的轉移、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的外交戰(zhàn)略出現(xiàn)了較大調整.改革開放時期,從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出發(fā),外交工作日益服從并服務于現(xiàn)代化建設,尤其是經濟建設.也就是說,應從經濟角度來認識新時期的中國外交.
新時期外交所取得的第一個重大成就,莫過于中美關系的改善,其中包括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及1月28日至2月5日鄧小平訪美.通常的教學中,僅從美蘇爭霸、中蘇對峙的政治角度來認識這兩個重大的外交活動.其實,二者背后還有豐富的經濟因素.
中美兩國發(fā)表建交公報的時間是1978年的12月16日,而12月14日,美國總統(tǒng)卡特就迫不及待地向鄧小平發(fā)出訪問邀請.鄧小平在24小時之內就作出了決定:1月份訪美.在1979年的1月1日,即中美正式建交當天,卡特在日記里寫道:“今天是新年第一天,我們在為鄧小平訪美積極準備.我決定在肯尼迪中心為他舉行盛大宴會,這樣可以讓更多人到現(xiàn)場參加.”[2]兩國領導人迫切與激動心情的背后,是雙方共同的經濟利益.
雖然中美兩國于1972年結束了敵對狀態(tài),但兩國的經貿關系并不融洽.美國對華貿易在其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0.5%以下.而日本、歐共體在對華貿易中,占有絕對優(yōu)勢.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決定通過與中國正式建交,來推動對華貿易的發(fā)展.1978年5月,卡特總統(tǒng)的特使布熱津斯基訪華,并提出要完全實現(xiàn)中美關系的正?;?而此后不久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國方面認識到,發(fā)展同美國的關系,尤其是經濟關系,是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因此,中美兩國于1978年年底簽署并發(fā)表了建交公報.宋俊芳博士研究指出,1972年中美關系的解凍使兩國開始了貿易往來,這“證明了經貿關系的恢復必須以政治關系的恢復為前提”,而“這一時期經貿的小小來往既讓美國商界嘗到了甜頭,也讓正從計劃經濟體制中解脫出來的中國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方向”,這又促進了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3]
鄧小平出發(fā)的日子是1月28日,這一天是中國的農歷春節(jié),機組人員別出心裁地用“茶壺煮餃子”.鄧小平風趣地說:“飛機上還能吃餃子呀!我們今天就在天上過年了!”[4]當?shù)貢r間1月28日下午飛抵華盛頓,鄧小平等人又在地上過了一個春節(jié).1979年1月29日,美國總統(tǒng)卡特為到訪的鄧小平副總理舉行歡迎儀式,紅地毯、軍樂隊、鳴禮炮、儀仗隊,這讓美國記者大發(fā)感慨:一個國家的總統(tǒng)舉行正式儀式,隆重歡迎另一個國家的副總理,在世界外交史上極其罕見.卡特總統(tǒng)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回憶道:“當時的氣氛就像充了電一樣,我不記得白宮以前曾經有過如此令人激動的場面.”[5]美國方面如此重視同中國的關系,其經濟原因是不容忽視的.
教學中還可以向學生介紹鄧小平在美國的經濟活動.鄧小平在亞特蘭大參觀了福特公司的一個汽車制造廠.這家工廠每小時生產小汽車50輛,其生產流水線給鄧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年,福特公司就向中國出售了750輛卡車,這是1949年以來美國汽車第一次銷售到中國.在休斯頓的一個晚宴上,鄧小平對專程從加利福尼亞趕來的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亞蒙·哈默說:“中國許多人都知道哈默先生,你是列寧的朋友.蘇聯(lián)困難的時候,你幫助過他們.我們歡迎你到中國來訪問.”哈默說:“我很愿意到中國去,可是我年紀太大了,坐一般民航飛機受不了.可是中國又不讓專機降落.”鄧小平笑著說:“哦,這很簡單,你來之前先來個電報,我們會做出安排的.希望你多帶專家來.”[6]兩個月后,哈默的專機降落在了首都機場,這次中國之行,促成他在石油勘探、煤礦開采、化學肥料等方面與中國的合作,著名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就是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鄧小平還在西雅圖考察了波音飛機生產線.在隨后的記者采訪中,波音民用飛機集團的高管說:“波音公司和中國航空業(yè)之間的關系已經發(fā)展為一種親密的長期合作伙伴關系,一種真正的互利互惠關系.”[7]從經濟角度審視中美關系的發(fā)展,可以極大地豐富這段歷史的內涵,有助于學生理解地區(qū)及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總之,外交的根本目的是最大程度地維護國家利益,而經濟利益則是國家利益中的主導利益.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脫離經濟因素的外交幾乎是不存在的,拋棄經濟利益、只有政治追求的外交,是“冷戰(zhàn)思維”的產物,這不符合“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以及當今世界的潮流.從這個角度講,2014 年高考安徽文綜卷第18題,給中學歷史教學帶來了積極的啟示.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張愛茹.簽訂《聯(lián)合公報》之后中美關系“破冰”之旅成行緣起[J].文史參考,2011(2).
[3]宋俊芳.中美關系的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美經貿與政治關系的互動(1972—2002)[D].復旦大學,2003.
[4]周燕.鄧小平一天中的兩個春節(jié)[J].世紀,2006(5).
[5]班瑋.不同尋常的歷史時刻——重溫鄧小平訪美歷程者[DB/OL].新華網,2004-08-22.
[6]何立波,孫超.1979:鄧小平美利堅之行(下)[J].黨員干部之家,2004(8).
[7]邰言.“兩岸關系六十年”系列之二十[J].黃埔,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