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平
題學生”的教育與管理,似乎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不得不面對卻又感到棘手的問題,而“問題學生”的產(chǎn)生與存在又是一個伴隨著教育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永恒問題。
為了更好地面對“問題學生”,我們首先必須辨析清楚兩個概念,一是“學生問題”,二是“問題學生”。所謂“學生問題”是從來都有并且隨時會發(fā)生的普遍問題;而“問題學生”則是指那些與同年齡段學生相比,由于在成長中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導致在心理、行為等方面偏離常態(tài),需要在他人幫助下才能解決問題的學生。很明顯,“問題學生”是由于“學生問題”沒有得到及時關(guān)注,在較長時間內(nèi)不能解決,逐漸積聚、發(fā)酵、激化,而在個別學生身上集中爆發(fā)所導致的結(jié)果。
俗話說,防患于未然。對待“問題學生”,轉(zhuǎn)化固然重要,但預防才是根本?!皢栴}學生”的“問題”不是天然就有的,它的形成與許多因素密切相關(guān),只有從源頭入手,才能“治本”。
“問題學生”的源頭在“問題家庭”
治病要治根?!皢栴}學生”的初始之錯往往錯不在己,而在于有問題的生活土壤?!皢栴}學生”的形成總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家庭影響是最重要的原因。
通過多年對“問題學生”的追蹤和研究,我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的產(chǎn)生與家庭變化、家庭教育的失誤以及學校與家庭關(guān)系的不協(xié)調(diào)有著直接關(guān)系。家長既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家長的品德修養(yǎng)、文化水平、教育方法,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重要影響。父母們往往望子成龍,但過度關(guān)注教育并不代表他們懂得教育。絕大多數(shù)“問題學生”都是在家庭中種下的病根。
有的父母自身文化層次低,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對孩子動輒打罵訓斥,致使孩子心靈受到傷害;有的父母忙于生計,把孩子交給老人,家長與孩子、學校與家長交流不暢,無法形成教育合力;有些“問題學生” 本身就生活在“問題家庭”中,父母不能給予孩子正常的家庭生活與關(guān)愛,導致孩子性格出現(xiàn)問題。
對家庭教育的缺失進行有效彌補,是我們加強家校溝通中必須關(guān)注的一個問題。美國人格心理學家赫根漢認為:世界上最困難的事和最重要的任務(wù),都是撫育兒童、教育子女。我們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形式,與家長溝通、交流有關(guān)學生的情況,為家長提供必要的家教方法指導,還可以邀請專家和研究人員做有關(guān)家庭教育的報告,向家長提供先進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我們要結(jié)合實際情況,重新定位家長會的目的、形式,徹底改變單一的開會方式,以豐富多彩的研討培訓、案例剖析、聯(lián)歡互動等模式取代之,并嘗試由家長主持,讓家長和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積極參與。這樣可以把家長會真正開成學生喜歡、家長高興的親情會、促進會,對化解親子矛盾、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創(chuàng)建新型的家校聯(lián)動教育機制,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們可以采用組織家長委員會、招收家長義工、開展家訪等有效形式,讓家長積極參與班級學生管理,形成家校齊抓共管的局面,充分發(fā)揮家長群體資源優(yōu)勢,共建和諧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有效預防“問題學生”的產(chǎn)生。
從“問題學生”到“學生問題”
如果尺子本身出了問題,那么所量出的長度必然錯誤。我們成人總習慣于用自己的眼光和標準去評判孩子,常常會得出失之偏頗的結(jié)論。善于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來觀察和分析問題,才是幫助“問題學生”的第一步。
關(guān)注“問題學生”的確應(yīng)該從心理疏導開始,但是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尊重也不容忽視。只要我們用心分析就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所謂的“問題學生”其實身上并沒有多大的問題。多數(shù)時候,我們眼中的“學生問題”或者“問題學生”是以我們自己的主觀思維來判斷的,而我們判斷的標準本身常常就存在很多問題,有時把小問題無限放大,有時把人之常情扭曲。于是,有的孩子因為喜歡偶爾拿別人的東西玩就被扣上“小偷”的帽子,有的孩子因為給喜歡的異性同學寫了張小字條就被認為是“壞孩子”,甚至有孩子只是因為和老師的性格不合就被認為是“問題學生”……
多年的教育實踐告訴我,我們教師眼中的問題未必是真正的問題,我們成人焦慮的問題未必是影響孩子成長的問題。絕大多數(shù)“問題學生”并不是一無是處的孩子,他們往往只是在學習上相對較弱,而在其他方面大多有自己的強項,有的文體特長突出,有的動手能力很強,有的思維敏捷。不同個性的學生必然有不同的成長需求,而現(xiàn)在學校的教育模式很難滿足學生多元學習的需要,同時,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和評價方式的影響,有些教師還片面地盯住分數(shù)不放,依然采用落后的教育方式方法,根本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當學生自身某些方面的優(yōu)勢得不到發(fā)揮、個性受到壓抑時,其成長過程中缺少應(yīng)有的成功體驗,不能獲得價值感,久而久之,就會造成性格和行為出現(xiàn)偏差,于是就慢慢變成了真正的“問題學生”。
面對“問題學生”,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看清他身上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問題,他想用這些問題來證明什么,得到什么。
例如,有的學生經(jīng)常打架。一般而言,第一應(yīng)該想到他在成長環(huán)境中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歸屬感,他在班上也沒有得到重視,于是對老師、同學產(chǎn)生敵意,他愛打架是為了讓自己擺脫孤獨的恐懼,他在用扭曲的行為證明自己的強大,試圖引起大家的關(guān)注。第二要思考是什么樣的成長環(huán)境讓他變成了這樣,問題積聚的程度有多深,要改變的突破口在哪里……很明顯,必須先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分析他問題行為背后深層次的心理因素,并從中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喚醒、鼓勵、幫助他打開自己的改變之門。第三要考慮的就是采取什么方法和措施改善“問題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第四是接納、理解、信任“問題學生”,為其樹立良好的榜樣并對其持續(xù)關(guān)注和幫助,使他走向自信自強,不斷改變自我。
我始終認為“問題學生”是“需求缺失”的學生。他們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問題”,只是被壓抑的需求的一種另類表達。我們有些老師習慣給個別學生戴上“問題學生”的帽子,其潛意識里不外乎有這樣的兩種想法:一是突出自己在這些學生身上的努力和付出——“盡管他是‘問題學生,但你看我對他多么用心”;二是為自己的教育效果不好找借口——“他是‘問題學生,沒學好沒做好,不是我的責任,我已經(jīng)盡力了”。
孫悟空大鬧天宮,按我們的標準,應(yīng)該是個典型的“問題學生”,可即使他在佛祖手中撒尿,佛祖也只是微微一笑,絕無一棒子打死;子路插嘴搶話,做事沖動,按我們的標準,也應(yīng)該是個典型的“問題學生”,可孔子并沒有一味去責罰他。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一場持久的學習,我們在其中的某個階段都曾經(jīng)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問題孩子”。可是,往往就是這些“問題”才促成了我們的成長、成熟。在某種意義上,學生身上的“問題”也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筆財富,而那些所謂的“問題學生”恰恰正是教育者觀察和審視自我行為的一面鏡子。
雖然我一直在談?wù)摗皢栴}學生”,但只是想借這個固有的概念來突出我對教育的思考和探究,因為在我眼中,常有“學生問題”,但絕無“問題學生”。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帶著各種潛在可能性的生命個體,教育的作用就是提供適合每個孩子發(fā)展的“土壤”,讓各式各樣的生命幼苗都能在其中吸收營養(yǎng)、茁壯成長。
(責 編 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