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芳珍 周兆望
南昌大學歷史系教授
“贛派教育家史話”系列之二
社會轉型期,往往是教育家涌現最多的時期,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成長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
發(fā)掘剖析多地域、多時期教育家產生的根由,對研究今日之教育家成長和教育家辦學,將有很深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
江西素有“鐘靈毓秀”之譽,歷代涌現的文化名人、教育大家不計其數。古有朱熹創(chuàng)立廬山白鹿洞書院,盛名流芳;近有熊育钖辦學心遠,媲美明德南開……
本刊特此推出“贛派教育家史話”,以饗讀者。
近代中國社會,為挽救民族危機,不少有識之士強烈呼吁改革教育,培養(yǎng)有用人才。民國肇始,共和政府也為教育提供了寬松的政策環(huán)境。在此背景下,中國教育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當時的江西教育也遇到了空前的發(fā)展機遇,除興辦了大批公辦學校外,各類民辦學校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如心遠、劍聲、鴻聲、青年等,從而蘊育出了一批有影響的教育家。除本刊前兩期介紹的熊育錫外,熊恢也是一位頗具特色的平民教育家。
熊恢(1894~1974),號琢如,晚號竹如。晚清時期出生于江西省豐城縣槎市村一個鄉(xiāng)村教師家庭,家境殷實。熊父名應占,號渭豪,中過秀才,有些學問,也有些才干,人稱“翰林秀才”。在父輩的影響下,熊恢從小立志于學。年十五,轉入南京兩江師范附中,畢業(yè)后升入師范文科,所至成績則冠冕群曹。
年青的熊恢充滿愛國之情,求學南京期間,憤清政腐敗,國勢日頹,即參加共進會(后并入同盟會),并剪發(fā)辮以明志。辛亥革命爆發(fā),他奔走呼號,廣為宣傳。民國二年(1913)討袁之役,奮臂投效,不幸戰(zhàn)事失利。次年赴日深造,就讀于京都帝國大學,適逢中華革命黨(后并入國民黨)在東京召開成立大會,應邀參加。袁世凱稱帝,熊恢返國,曾被通緝,得朋友之援獲釋。
熊恢歸國后,與陶行知、朱其慧、晏陽初等人在北京發(fā)起成立《中華全國平民促進會》總會,被推舉為理事,以平民教育作為救國和改良社會的措施。返贛后即組織了江西平民教育促進會,任董事兼總干事,一時平民教育風行全省。民國十三年(1924)春,兼任江西義務教育籌辦處處長。同年秋與同志創(chuàng)辦私立劍聲中學,作為平民教育的范例。
熊恢作為江西豐城近代教育的先驅和杰出的平民教育家之一,其熱愛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傾力興學辦校,畢生執(zhí)著教育,究其原因,一是深受其父熊渭豪先生的熏陶。熊渭豪雖系晚清秀才,但思想進步,提倡新學,熱愛教育事業(yè)。清末廢科舉后,他在家鄉(xiāng)槎市村創(chuàng)辦了一所新式的匯明學校,地方風氣為之大開,為當地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熊恢在匯明學校接受啟蒙教育,還曾幫助父親辦了兩年的鄉(xiāng)村教育,這為他日后創(chuàng)辦劍聲中學奠定了實踐基礎。
二是深受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影響。平教會認為,中國的大患是人民有“四大病”,即貧、愚、弱、私;救治的方法在于教育,故而提出了文藝、生計、衛(wèi)生、公民“四大教育”模式,而“四大教育”要通過三種方式(學校式、家庭式、社會式教育)進行,培養(yǎng)知識力、生產力、強健力和團結力,以造就“新民”,從而達到強國救國的目的。熊恢作為平教會的董事兼干事,無疑是這種理念的積極倡導者和踐行者。
三是熊恢比一般平教會成員更重視教育的作用。他認為人一定要受教育,有了知識,才能使人變得聰明,目光遠大,心胸開闊,有思想抱負,從而給生活帶來力量和勇氣,而使社會富裕,國家強盛。因此,他對教育事業(yè)執(zhí)著追求,把辦好學校、培育人才作為自己的畢生職志。
熊恢對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的主要貢獻,是一手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私立劍聲中學。
劍聲中學最初是以“黃產”作為興學基金。黃產的主人黃仕林曾在豐城置下豐厚家產,后因臨陣棄守而獲罪,家產全部抄沒,充作豐城公產。民國十二年(1923),時任江西平民教育促進會總干事的熊恢,鑒于豐城縣中等學校缺乏,即以方便豐城學生升學為由,要求創(chuàng)辦一所中學,將“黃產”充作教育經費。
學校取名“劍聲”則源于豐城的地域歷史文化。豐城古有“劍邑”之稱?!皠β暋睘闀晞τ爸喎Q,意為文武兼長,為國效力,學校校徽圖案即兩柄交叉利劍下放置一本張開的書。
劍聲中學于民國十三年(1924)五月創(chuàng)辦于南昌,校董會設籌備處于南昌百花洲,推舉熊恢先生為校長。
學校創(chuàng)辦后發(fā)展迅速。據豐城市檔案館所藏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六月版《江西劍聲中學同學錄》之《本校沿革》載:劍聲中學“數年以還,進展甚速,內分中學、師范、職業(yè)、女子、小學五部,學生數逾二千,為贛省規(guī)模最大之學校?!倍潭淌嗄觊g,不論是學生人數還是教育經費,劍聲中學都能與當時江西省創(chuàng)辦最早、社會影響最深遠的王牌私立學?!倪h中學比肩,堪稱奇跡。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歲月,劍聲中學輾轉遷徙,顛沛流離,歷盡艱辛,但由于熊恢等人堅忍不拔的辦學精神,劍聲中學仍保持一定的規(guī)模。
男生須受軍事訓練,女生須學護理。
抗戰(zhàn)勝利后,劍聲中學遷回南昌市。1949 年南昌解放,心遠、劍聲、青年三所私立學校由政府接管,合并為南昌省立第二聯合中學,后更名為江西省南昌第二中學,即現在省內知名重點中學——南昌二中。
熊恢
熊恢始終把培養(yǎng)人才作為辦學宗旨,提倡“有教無類”。學校的指導思想是:好學生要教,壞學生更要教;把壞學生教好了,比教好好學生意義更重大。富學生要教,窮學生更要教;教好了窮學生,讓他有出頭之日更重要。對于家境貧寒或遇到災難的困難學生,他不僅在精神上予以同情與鼓勵,還想法在物資上給予幫助。學校對貧寒學生有一項優(yōu)免政策:凡家境貧寒而有志求學者,按照辦法減免其學費。這樣,劍聲中學的名聲大振,許多貧寒子弟紛紛報名入學,“要想翻身,去讀劍聲” 一時傳為佳話。
熊恢的教育主張大體有四:一是“有教無類”,二是“教而后富”,三是“文武兼長”,四是“手腦并用”。
“有教無類”是至圣先師孔子最先提倡的,但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廣大的底層人民基本沒有受教育的權利。而熊恢能提倡“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并堅持身體力行,雖談不上至善至美,但實在難能可貴。
“教而后富”是通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頭腦,具備生活知識,掌握生產技能,樹立服務觀念,以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從而使民族、國家逐步富強。
“文武兼長”和“手腦并用”是熊恢尤為重視的兩大教育主張。劍聲中學的?;帐莾杀徊娴膭鸵槐緩堥_的書,便寓意“文武兼長”; 劍聲中學的校歌歌詞也強調:“講學集英才,手腦并用,文武兼長。”學校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有較嚴格的要求,平時練習、月考、期考中,若有任何一項在60 分以下者,留級或退學。全校師生禁止吸煙,禁止穿長袍,披馬褂,一律身著制服,戴軍帽;男生須受軍事訓練,女生須學護理。熊恢認為,教育本身可作潮流,是推動社會的原動力。常說:“學校厲行軍國民教育,是為轉移風氣,使國家轉弱為強之根基?!碑斒〗逃龔d對其學校呈報“男生須受軍事訓練,女生須學護理”的規(guī)定批以“前所未有”、“殊屬駭聞”等語時,熊恢則一再據理力爭,迫使教育廳無可奈何,改批“姑準所請”為止。
為使學生做到“手腦并用”,提高動手能力,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不論中小學生,每學期都安排一定時間,在教師的帶領下,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
平民教育運動,是“五四”運動前后,一部分愛國的青年知識分子通過開辦平民學校,爭取人民教育權利的進步運動。熊恢無疑是這場運動的倡導者和先行者之一。
他創(chuàng)辦的劍聲中學,無論從招生對象、辦學宗旨、課程設置、培養(yǎng)目標等方面看,絕非普通的私立中學,而是名符其實的平民學校,實行的是平民教育。這種平民教育運動,辦學規(guī)模之大,成效之顯著,對江西地區(qū)來說,是空前絕后的;從全國角度來說,在當時也是難得的范例。
中國傳統教育是不重視生產勞動的,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有些輕視體力勞動,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習慣于“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熊恢敢于打破舊的教育傳統,倡導并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失為一項創(chuàng)舉。這一創(chuàng)舉對新中國的教育方針也曾產生積極的影響。
劍聲中學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生產技能。學校辦有農場、林場、粉筆廠、牙粉廠、肥皂廠、蠟燭廠、化妝品工廠、印刷廠,還建有藕塘、消費合作社、儲蓄銀行等。為使工廠減少支出,并讓學生得到適當鍛煉,學校專門開設勞作課,中學生按照課表,由教師率領從事各種勞作,輪流練習消費合作社營業(yè)等事項。即便小學生也有一定的勞動安排。因此,生產贏利成為該校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之一。其師范部曾以生產自給方式創(chuàng)辦鄉(xiāng)村實驗小學百余所,獲得政府褒獎;其職業(yè)部之實習工作,被國民政府教育部督學評為“南州冠冕”。這種辦學方式,也得到省教育廳的充分肯定:“散設各處之劍聲小學數十所,其一切開支均來自學校生產及師生之通力營謀,不仰給于地方,辦法甚是?!?/p>
劍聲中學除設有中學、師范、女子、小學部外,還專門設立職業(yè)部,合為五部。這在以往的中學教育中,是絕無僅有的。職業(yè)部的學生完全實行實用教育,他們的學費全免,基本上是半工半讀,半日上課,半日在學校開辦的手工工廠或農場、林場實習,學習各種生產技能,培養(yǎng)自食其力能力,為走向社會打下擇業(yè)基礎。
劍聲中學設有體育處,這在當時也不失為一項創(chuàng)舉。其體育目標為鍛煉健全體格,養(yǎng)成吃苦耐勞風尚,發(fā)揚軍國民精神,培養(yǎng)運動衛(wèi)生習慣,訓練優(yōu)美正確姿勢。體育考查除將體操編入普通學業(yè)成績計算外,另以衛(wèi)生、運動、嗜好三項分數相加,平均計算作為體育成績。體育成績是學生的重要學習成績之一,與學業(yè)(智育)、訓育(德育)成績同等重要,即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
學校辦有農場、林場、粉筆廠、牙粉廠、肥皂廠、蠟燭廠、化妝品工廠、印刷廠……
劍聲中學的創(chuàng)辦,特別是其中師范部的設立,為江西各地培養(yǎng)了大量的初等教育執(zhí)教人才,保證了小學師資的來源,為普遍設立鄉(xiāng)村小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據不完全統計,自1926 年春劍聲中學設小學部以來,至1935 年春的短短十年間,在江西各地開辦鄉(xiāng)村試驗小學、實驗小學、獨立小學、女子小學等多達五十余所,學生逾千人。
熊恢對劍聲中學厲行軍國民教育管理,首創(chuàng)師生在校須著制服制度。他規(guī)定,全校師生禁止穿長袍、披馬褂,一律身著制服,戴軍帽,以此塑造他們堅強、勇敢的軍人氣質。對此,省教育廳贊賞有加:“教職員多能改服學生裝,既見精神,又甚整飭;如此以身作則,不但予本校學生以良好表率,更足為其他各校教職員之榜樣?!?/p>
熊恢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堅韌執(zhí)著,矢志不移。劍聲的辦學基金,就是那么點“黃產”,本來就不算充裕,遇上水旱災害,農田歉收,就更不敷支付。但他總是千方百計解決教育經費不足的問題,除校產收益、學生學費外,還通過生產贏利、爭取官府補貼和臨時捐款等方式來解決。當經費嚴重不足時,他甚至靠典當,變賣自家衣物來支撐。有一年,他竟把自己心愛的懷表和出入代步的人力車都賣掉,以充作學校教育經費,足見其苦心所在。熊恢辛勤辦學26年,培養(yǎng)了各類人才數千人,為江西的平民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巨大貢獻。
熊恢的個人生活卻極為簡樸,終年穿制服,戴軍帽,不吸煙,不喝酒,不進補劑;平時講究衛(wèi)生,注意鍛煉,每日以冷水沐浴,數十年如一日;身體強健,鮮有疾病。他父母早逝,二十歲左右便挑起了撫養(yǎng)六個弟妹的重擔。留學日本時,挈帶一弟兩妹,兩份官費(此時他二妹考取官費,入日本女子體育??茖W校)四人用,常挨到下午去買便宜菜。到海濱游泳,還要掏幾個海蚌而歸,用以作湯下飯。其清苦生活令人感佩。
1951 年,熊恢赴香港任光夏學院經濟系主任,1954 年赴臺。1974 年,因心肌梗塞病逝,終年82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