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新華社 鄒偉
不懲小惡 無以遏大禍
文 新華社 鄒偉
剛剛過去的12月2日,是第三個“全國交通安全日”。正是因為交通安全日,“抵制七類違法,安全文明出行”成為連日來被持續(xù)關注的熱門話題。筆者認為,針對超速、超載、酒駕、毒駕、闖紅燈、占用應急車道、不禮讓斑馬線這七類發(fā)生最多、危害最大的交通違法行為開刀問診,可謂切中了當下道路交通安全問題的要害,治理工作需要持之以恒、長久發(fā)力。
中國用了短短十幾年時間,走完了發(fā)達國家半個多世紀的汽車社會進程。交通違法行為數量隨著汽車保有量同步增長的現實狀況,折射出我國汽車文明的積淀與加速到來的汽車社會尚不匹配。而我國駕駛人已經超過3億,居世界第一,每年的交通違法行為高發(fā)頻發(fā)、數以億計,在高速運轉的汽車社會中,其危害性將會被加倍放大。
小惡不懲,往往釀成大禍。統(tǒng)計顯示,出現人員死亡的交通事故中,90%以上是因駕駛人的交通違法行為導致。此次被專項治理的駕駛人七類違法行為,雖然僅占交通違法行為總量的四分之一,但從危害程度看,卻是導致交通事故的最大誘因。其中,超速位列所有交通違法行為的首位,堪稱“馬路第一殺手”;超載、酒駕、闖紅燈導致的交通事故量大、惡性程度高;毒駕成為嚴重危害交通安全的新問題;占用應急車道危害群眾公共利益;不禮讓斑馬線妨礙行人通行權利,直接危及行人生命安全。群眾對此反映強烈,必須予以堅決遏制。
如何有效抵制七類違法,我們已有經驗可循。例如這幾年對酒駕的整治,法治為本、多管齊下,取得了顯著成效,因酒駕、醉駕導致的交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25%、39.3%;并且形成了良好的公眾效應,“開車不喝酒”深入人心。治理酒駕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以“他律”來促使“自律”,通過加大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使得“潛在的違法者”對違法后果有所忌憚,起到警示作用,從而做出文明守法駕駛的理性選擇。
“他律”和“自律”是硬幣的兩面。以當前的國情和駕駛人整體素質而言,抵制“七類違法”,兩者不可偏廢,尤其是“他律”仍需進一步加強。切不可將“他律”狹義地理解為“一家唱戲”,即公安交管部門加大執(zhí)法力度。駕駛人來自社會各界,我們需要構建一個覆蓋社會各界、深入社會各個角落的“他律”體系。此次“全國交通安全日”來臨之際,公安、文明辦、教育、司法、交通運輸、安全監(jiān)管等均有專門部署,在開展“嚴查七類交通違法”的同時推行“志愿服務我參與”“文明交通我踐行”等多項措施,形成了多方位、立體化格局。筆者希望,借專項行動之機努力構建長效機制,進而上升為法治,不斷提高以“他律”促“自律”的水平,對抵制“七類違法”起到固本之效。
一年中只有一個“全國交通安全日”,交通安全卻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對于手握方向盤的駕駛人來說,一次、兩次交通違法行為或許能僥幸逃脫懲處,如果長此以往、陋習不改,終將闖下大禍、后悔莫及。人們期盼,讓交通安全意識根植于每個人的內心,文明守法駕駛成為駕駛人普遍的習慣;人們更期盼,每一位廣大交通參與者積極參與、從我做起,推動實現“共建汽車社會—共享文明成果”的良性循環(huán),從而讓每一天都成為交通安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