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二土
我眼中的交通安全
文 二土
行人速度再快,也跑不過汽車的四個輪子;骨頭再硬,也經(jīng)不起汽車的沖撞;聲音再大,也蓋不過汽車的喇叭聲。先天條件的差異就決定了在道路行駛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不管是出于對自己安全的負責,還是對家人擔心的一種回應,我告訴自己看到紅燈的時候,即使沒有汽車也老實停下來,也算是不給交通安全添亂。
記憶里,“禮讓行人”是印在藍色卡車上的白色字體,不明白它的意思,權當認字了。年齡漸漸大了點,對這四個字似懂非懂,以當時的知識量來講,仍無法理解為什么要在卡車上印上這幾個字。后來印著“禮讓行人”的藍色卡車很少見,我才明白這四個字的意思。
從“禮讓行人”被印在藍色卡車上起,它就已經(jīng)成為一句宣傳語。那么多年過去了,藍色卡車不見了,這四個字依然只是宣傳語。對這四個字,我從最初感到好奇和不解變成現(xiàn)在的無感和不屑。汽車禮讓行人是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在我的印象里,它還僅僅是被印在紙上掛在嘴上,行人在斑馬線上只有被逼停的份。常常是看著斑馬線對面的綠燈亮了,腳下卻邁不開步子,等著汽車都轉彎之后才動腿,這才是慣常做法。行人頂著“應該被禮讓”的權利光環(huán),將斑馬線禮讓給轉彎的汽車。這是行人的高風亮節(jié),但汽車駕駛人卻把這當做理所當然,他們會向在斑馬線上顧自行走的人鳴喇叭,示意停下讓行。
汽車鳴喇叭是為了在視認效果不佳的路段向其他車輛、行人明確自己的位置,而十字路口的汽車喇叭聲完全可以解讀成“你給我讓開!”。喇叭越來越像是駕駛人用來“示威”的工具,行人沒有如愿地讓道時,肆意地吼上一嗓子。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行人一般在遇到以下三種情況時會被駕駛人用喇叭“教訓”一頓。首先是行人未讓右轉的車輛,其中還可以細分為未讓“早有準備”的車輛和“突襲”的車輛?!霸缬袦蕚洹钡能囕v通常在轉彎之前打開轉向燈放慢速度,算是提前知會行人,如果行人依然未停下腳步,那喇叭聲準會隨著而來,它的意思是“我都提前打燈了,怎么還走???”?!巴灰u”的車輛往往將轉彎前的提示步驟都省略,毫無征兆突然轉彎,眼見行人沒有避開的樣子,便用喇叭聲急切地催促行人讓路,它的意思是“你有沒有看到有車???趕緊讓?。 ?。剩下一種情況就是不給左轉車輛讓道的時候。直行車輛和左轉車輛同時被放行,行人走在斑馬線上最好時不時看看是否有需要讓道的車輛,提前準備。
這種情況我遇到的不是一兩次,對于那些用喇叭迫使我停下來的駕駛人,我也只能遠遠地朝他們翻個白眼。而遇到類似情況的行人也不是一兩個,所以行人們開始吶喊,要求汽車禮讓,希望自己作為行人的權利被尊重。
一直在尋求被禮讓,卻只能禮讓,這就是行人的處境。行人是交通參與者中的弱者,要求禮讓是人之常情,更是法律賦予行人的權利?,F(xiàn)實情況卻在時刻提醒每個行人,這只不
過是弱者的自憐而已。事實證明,抱著這樣的想法,純粹是給自己找不愉快。
行人速度再快,也跑不過汽車的四個輪子;骨頭再硬,也經(jīng)不起汽車的沖撞;聲音再大,也蓋不過汽車的喇叭聲。先天條件的差異就決定了在道路行駛中所處的地位不同,行人如何向天生的強者提出要求?迫于現(xiàn)實的無奈,有時候拿出阿Q精神應對也不錯。我給汽車讓道不是因為我懼怕汽車,而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慮。我不再只是被動地要求汽車禮讓,而是提前判斷形勢,主動讓主動慢,以 “不爭”的態(tài)度去保自己的一份安全。
紅燈,很多人愛闖,我不愛但我也闖過。有車的時候沒那個膽子,沒車的時候也就不管信號燈是什么顏色了。
提到闖紅燈,“中國式過馬路”作為其中的典型一定逃不過。我闖紅燈的時候一般都是孤身一人,偶爾能有伴,認識的不認識的,但像“中國式過馬路”這種集體大規(guī)模的闖紅燈沒有參與過。對于它曾經(jīng)的口誅筆伐,我作為一個也闖過紅燈的行人有時候會認為這未免有些過了,它的性質和汽車不禮讓行人是一樣的,為什么偏偏只它會受到更多輿論的關注和討伐?行人或許只是在出一口惡氣,不再對汽車的“霸道”逆來順受,想著終于可以壓制汽車一次了。但是錯就是錯,不因為其他的錯誤存在而抵消。
還記得曾經(jīng)看過的一個韓國電影,里面闖紅燈的鏡頭到現(xiàn)在仍然歷歷在目,當時的震驚到現(xiàn)在依然清晰。一條沒有車輛通過的斑馬線,天已經(jīng)黑下來了,片中的女主角,成績優(yōu)秀的高中生,滿懷愧疚和負罪感地闖了紅燈,小心翼翼地走過斑馬線,邊走還不忘道歉解釋。像這樣對于紅燈的敬畏,我是從來沒有的。我闖紅燈的時候想的是什么?其實什么也沒想,“紅燈停、綠燈行”它是兒時記憶中的童謠,印象中它從未被要求強制遵守。在鄉(xiāng)下長大在縣城上學,那時縣城的斑馬線都少,配有信號燈的斑馬線更少,那時候這些對我?guī)缀鯖]有約束力,我不會繞遠去找條斑馬線闖紅燈,我會選擇任意一個車輛少的路段橫穿過去。我不會因為自己這樣一個行為感到抱歉或是自責,也沒有因為意識到這個行為的潛在危險而感到后怕過。所謂“無知者無畏”大概就是這樣,因為不了解危險因為缺乏敬畏,常存僥幸心理。原來我闖紅燈的毛病在小時候就落下了!
小城鎮(zhèn)曾經(jīng)混亂的交通狀況在各種交通設施的約束下變得有序,人、車各行其道,各有所約束。雖然少不了違章通行的車輛、亂闖馬路的行人,但愿意按序行駛的車輛更多,愿意等紅燈的人更多。同行的小情侶,女生可能會拖住想要沖過斑馬線的男生;同行的朋友,可能會順勢挽緊對方的胳膊不讓她向前一步;同行的家人,小朋友可能用稚氣的聲音讓老人家不要闖紅燈;對面的人看著等紅燈的人可能也會停下來……小表弟曾經(jīng)在斑馬線前叫住了想要闖紅燈的奶奶,現(xiàn)在年近70歲的農(nóng)村老太太也開始習慣看到紅燈停下來。我小時候的野蠻勁早已隨著年齡和經(jīng)歷的增長在完成向文明的過渡。曾經(jīng)深深體會過站在疾馳而過的車流中那種膽怯、畏懼和無助,進退無路的兩難和無措,在那個時候竟生出對斑馬線的渴望。
不管是出于對自己安全的負責,還是對家人擔心的一種回應,我告訴自己看到紅燈的時候,即使沒有汽車也老實停下來,也算是不給交通安全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