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卿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閱讀興趣;在閱讀中識字學詞;通過朗讀和借助圖畫閱讀,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積累詞語。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以讀為本;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7-0203-03
學生從小具備了閱讀能力,才能使他們長大以后可以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獨立地汲取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他們將來可能遇到的種種問題,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閱讀教學應堅持“以讀為本”的原則,通過多種角度、多種層次、多種方式的讀,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培養(yǎng)他們讀書看報的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根據(jù)小學生讀書識物的一般心理過程,按照“初讀—精讀—品讀”三個步驟指導閱讀,可以讓學生較快從感知課文轉到理解、品評課文,進而運用課文實現(xiàn)讀寫遷移。
一、指導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基本內容“有什么”
指導初讀是指導學生初步接觸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的感知性閱讀階段。初讀可分三步進行:一是圈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大體意思;二是正音解詞,按照提示給課文劃分段落;三是根據(jù)課后的思考問題或老師的提示,初步了解或感知課文梗概。如教學《窮人》一課,可向學生布置這樣的幾個預習要求:
1.默讀課文,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詞,大略了解課文主要講什么?
2.查字典或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拍擊、沉思、顧惜、抱怨、憂慮、洶涌澎湃、心驚肉跳、自作自受”等詞語。
3.一邊朗讀課文,一邊考慮劃分段落:大家邊聽邊想,這篇課文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最后講什么,可以分為幾段?每段講的是什么?可以分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漁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風呼嘯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歸來。第二段(3~11自然段):桑娜出門去看丈夫是否回來,順便去看生病的鄰居西蒙,發(fā)現(xiàn)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兩個孩子。第三段(12~27自然段):漁夫回來,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來撫養(yǎng)。
4.課文中從哪些地方寫了桑娜一家的窮??。浩呖谌俗∫婚g小屋。吃:勉強填飽肚子,黑面包、菜只有魚。穿:孩子們沒有鞋穿,不論冬夏都光著腳跑來跑去。用:破帆、古老的鐘。勞動:漁夫冒著風暴和寒冷出去打魚。桑娜補破網(wǎng)、從早到晚地干活。
通過上述這四個步驟預習,讓學生初讀課文,一方面了解《窮人》一文講的是漁夫和他妻子桑娜同情、關心鄰居西蒙,并在西蒙死后抱來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一方面通過默讀,或者反復朗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本內容,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二、指導精讀,分步細想課文重點難點“是什么”
指導細讀是指導學生理解性閱讀的階段,細讀是指學生認真仔細地閱讀課文,把握文章的思路,抓住課文中的重點難點,弄清字、詞、句、段的聯(lián)系和含義,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旨在進一步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學會以下幾種讀書方法:
1.扣題讀。教材中寫人、寫事、寫景的文章,其題目各具特色:有的直接或間接地點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則點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揭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脈絡;有的交待了文章的體裁等。因此,指導學生理解題意,要抓“題眼”,它是審題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圍繞文章的題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這對指導學生理解課文非常重要。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題,“富饒”這個詞語點明了中心。教學時,通過解題,捕捉“富饒”這個題眼,圍繞題意提出問題,就可以誘發(fā)學生的思維,把握文章的中心。
2.擇要讀。就是在講解過程中須少講多讀,擇要讀,依法讀,精講細讀。(1)以講助讀。我們強調以讀為本,并不是全盤否定講。對于學生不易理解的關鍵語句,還是要進行講解的。如《陶罐和鐵罐》的重點是陶罐和鐵罐對話、神態(tài)的描寫?!澳愀遗鑫覇幔俊薄安桓?,鐵罐兄弟?!泵鎸﹁F罐的傲慢無禮,陶罐謙虛克制;“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東西?!薄拔掖_實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面對鐵罐的傲慢無禮,陶罐據(jù)理力爭,“但不是懦弱”,語氣要加重,比表達自己不與之相較的原因以及內心的堅韌。學生在教師的提醒下了解了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而不軟弱,這樣就容易讀出三思。(2)以問導讀。就是讓學生帶著圍繞訓練能力設計的問題去讀、去思。如《翠鳥》一課的課后練習第一題: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把最喜歡的部分背下來。顯然,這是訓練學生的讀的能力。第二題: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特別喜歡翠鳥?我們來討論一下。這是訓練學生說的能力。指導學生按問題的要求去讀、去想、去悟、去說,上述兩目的就能達到。久而久之,認真閱讀的習慣就能在不知覺中得到培養(yǎng)。(3)仿效學讀。凡是課文中有幾個段結構相似的文章,可先學一段,然后再引導學生依法閱讀其他各段。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所描述的“春、夏、秋、冬”各個季節(jié)的景象,四個段結構相似,可先學“春”這一段,利用遷移再依法讀其他各段,學生由于學習得法,便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比較細讀。如《小小的船》的第一段話,可以讓學生這樣比較著讀:先讀“彎的月小的船”;再讀“彎的月兒小的船”;最后讀“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學生在讀中比較,在比較中體會,就能把最后一個句子讀得親切自然,朗朗上口,讀出韻味。這樣學生會學得更有趣,理解得也一定更加準確。
三、指導品讀,深入思考課文思想內容“怎么樣”
指導品讀指的是指導學生在閱讀中走入品評性階段。在細讀的基礎上抓住文中個別段、句或詞、字,邊讀邊議,深入討論,細加品評,體會作者寫意之妙,用詞造句之準確、生動。如果說細讀是知其然,那么評讀就應是知其所以然了。
1.誦讀中品味。在品讀中進入美境。在古詩教學中,應根據(jù)其講究押韻、節(jié)奏及字數(shù)句數(shù)對稱的特點,指導朗讀,讓學生去感受悅耳順暢的音韻,錚錚有力的節(jié)奏,讓學生好像置身于音韻與圖畫美之中一樣。如《絕句》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xiàn),有聲有色,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于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艷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2.想象情境讀。要注意將書面語言還原為具體的情、境、物。如《坐井觀天》一課的第二次對話朗讀結束后,可提示說:青蛙聽了小鳥的勸告,跳出井底,這時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會說些什么?等待學生“過完電影”,再讓學生讀對話,學生一定能讀得更好。
3.帶著表情讀。教師在指導學生表情朗讀課文時,不僅要把握住課文的中心思想,認識人物形象,還要捕捉課文中表情達意的重點詞、句、段,讀活標點和語氣,采用多種形式,培養(yǎng)表情朗讀興趣。
總之,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遍喿x是識字的主要途徑,有利于提高識字質量;閱讀能夠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提高聽話、說話和作文的能力。閱讀能力對一個學生來說,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除了以上三種指導方法,還應要求學生帶著習作的目的去讀,運用課文,讀寫結合,以達到閱讀的目的,使閱讀活動得到升華。因此,必須精心地選擇適當?shù)亩位蚓洌貏e要抓住那些有特色的段或句,指導學生去討論、分析,概括寫法,最后讓學生模仿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