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秀娟,高淑紅
(1.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 300073;2.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天津 300193)
足內翻是中風病最常見的后遺癥之一,多出現(xiàn)于中風患者恢復期及后遺癥期偏癱肢體,患側下肢肌力開始恢復,肌張力逐漸增高或進入痙攣期,致殘率較高。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容易使患者產生消極情緒,悲觀厭世。筆者對中風后足內翻進行了針刺療效的觀察,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6例患者均為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部2012年1月~2013年3月的住院病人,均經頭顱CT或顱腦MR確診為腦血管病,腦出血17例,腦梗死29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齡最小者46歲,最大者72歲,平均年齡(56.34±12.64)歲;病程為(47.54 ±11.21)天。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1995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xié)作組起草制定《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試行版。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1995年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偏癱下肢有足內翻。
1.2.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病程在90天之內(含90天);年齡40~80歲之間;首次發(fā)病或既往有腦卒中病史但無后遺癥;生命體征穩(wěn)定,意識清醒者;無其他急性疾病及嚴重并發(fā)癥者。
針刺治療:醒腦開竅組方[1]基礎上配合患側申脈、照海穴。
操作:針刺選用華佗牌0.25mm×40mm毫針,內關:直刺1~1.5寸行提插捻轉瀉法1min;人中:由下而上向鼻中隔上斜刺0.5寸,施雀啄瀉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三陰交:沿脛骨后緣向后與皮膚呈45°處斜刺1~1.5寸,予提插補法,致下肢抽動3次;極泉、尺澤、委中均直刺1~1.5寸采用提插法,至上肢或下肢抽動3次;風池、完骨、天柱行捻轉補法后留針30min,行平補平瀉,針感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申脈直刺進針1~1.5寸,行捻轉補法,照海直刺進針1~1.5寸,行捻轉瀉法,以局部酸麻脹感并向足背部放射為度,或患側足背屈、外翻為度。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3.1 療效判定標準
3.1.1 中風后足內翻的癥狀評定 采用中風后足內翻癥狀積分。包括:1)靜止;2)足輕旋外;3)用力旋外;4)足輕內收;5)用力內收;6)足輕背伸;7)用力背伸;8)足輕內旋;9)用力內旋;10)足跖屈。以上10項若兩側肌力、肌張力和運動無顯著差別為0分,患側肌力、肌張力和運動減弱為2分,患側肌力、肌張力和運動喪失為4分。得分越低,癥狀恢復越好。
3.1.2 肢體運動功能測定 采用 Fugl-Meyer評價法來評定患側下肢運動功能。
3.1.3 日常生活活動(ADL)量表評分 采用Barthel指數(shù)(BI)記分法Barthel指數(shù)標準包括十項內容:大便、小便、修飾、用廁、吃飯、轉移(床椅)、活動(步行)(在病房及其周圍,不包括走遠路)、穿衣、上樓梯(上下一段樓梯,用手杖也算獨立)、洗澡。根據是否需要幫助及其程度分為 0、5、10、15分四個等級,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獨立性越好,依賴性越小。<20分為極嚴重功能缺陷,生活完全需要依賴;20~40分為生活需要很大幫助;40~60分為生活需要幫助;>60分為生活基本自理。
足內翻癥狀評分、肢體運動功能測定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定于患者入院時記錄1次,治療2個療程后再評估1次,并予以記錄。
3.2 統(tǒng)計學處理
全部數(shù)據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治療前后患者足內翻的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患者治療后足內翻的癥狀積分值有所下降,治療前、后自身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治療后可以較好的緩解患足的痙攣程度。
表1 治療前后患者足內翻的癥狀積分比較(±s)
表1 治療前后患者足內翻的癥狀積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
n 治療前 治療后46 32.30 ±2.96 22.65 ±2.17*
4.2 治療前后患者下肢Fugl-Meyer評分比較 見表2。從表2可以看出,患者治療后Fugl-Meyer分值增高,治療前、后自身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治療后能較好的改善患肢的運動功能。
表2 治療前后患者下肢Fugl-Meyer評分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患者下肢Fugl-Meyer評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
n 治療前 治療后46 15.34 ±1.86 25.67 ±2.54*
4.3 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ADL)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ADL)評分比較(±s)
表3 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ADL)評分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
n 治療前 治療后46 40.70 ±14.33 63.70 ±21.34*
從表3可以看出,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ADL)分值增高,治療前與療后自身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患者生活基本自理。
足內翻是中風后偏癱步態(tài)常見癥狀之一。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久病氣血運行不暢,脈絡阻滯、筋脈失養(yǎng),導致肢體內側拘急而外側遲緩。正如《難經·二十九難》云:“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足內翻的病機可概括為陽緩而陰急。李東垣將中風分為三個層次:“中血脈則口眼歪斜,中腑則肢節(jié)廢用,中臟則性命危急”。足內翻以肢節(jié)廢用為主要表現(xiàn),屬“中腑”層次。本病病位在腦,“腦為元神之府”,“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醒腦開竅針刺法可開竅醒神,調理臟腑陰陽平衡,氣機調暢,升降有序,使氣血運行如故。醒腦開竅針刺法組方中極泉、尺澤、委中三穴為疏通上下肢經絡的有效驗穴,筆者在臨床及科研過程中發(fā)現(xiàn),針刺此三穴緩解肌肉痙攣的即刻效果明顯,有利于患者的康復訓練,達“足受血則能步”?!额惤洝た趩柺爸獭吩?“衛(wèi)氣之行于陽者自足太陽始,行于陰者自足少陰始,陰盛陽衰,所以為欠。故當瀉少陰之照海,陰蹺所出也。補太陽之申脈,陽蹺所出也?!薄端貑枴ふ{經論》云:“病不知所痛,兩蹺為上?!边x取通陰蹺脈的八脈交會穴照海穴和通陽蹺脈的八脈交會穴申脈穴針刺,補申脈可刺激腓骨短肌的收縮,瀉照??删徑饷劰呛蠹〉寞d攣。補陽瀉陰,從而調整足部陰陽相對平衡。兩組穴位配伍應用可促進患足局部血液循環(huán),松弛肌肉緊張,通利關節(jié),加強足的穩(wěn)定性,緩解足內翻癥狀。
中風后足內翻多因肌肉牽張反射的控制紊亂所致,是一種異常的運動模式。多因足跖屈肌群張力增高,足背屈肌群張力相對減低,從而導致肢體內外側肌張力失衡。因此治療時需針對性興奮足背屈肌群,提高屈肌張力,抑制跖屈肌群,從而調節(jié)肌張力平衡。現(xiàn)代研究表明,申脈、照海穴治療機理與其解剖位置有關。照海穴位于足內踝尖下方凹陷處,深層有小腿內側皮神經的分支、脛骨后肌腱及三角韌帶。刺激該穴可促進脛神經恢復,使脛骨后肌肌張力降低。申脈位于足外踝尖下方凹陷處,深層分布著腓腸神經,針刺該穴可刺激支配腓骨短肌的腓淺神經,從而使腓骨短肌收縮屈踝關節(jié)。針刺治療作為一種安全無副作用的外周刺激,可以不同程度的激活受損腦細胞,改善顱內及周圍血液循環(huán),促進腦神經恢復,實現(xiàn)大腦皮層的功能重組和功能代償,從而緩解中風后足內翻癥狀[2]。
綜上所述,針刺治療可以促進足外側肌群肌肉力量的恢復,同時還能降低足內側肌群肌張力,緩解痙攣狀態(tài),促進患側肢體肌力的恢復,是治療中風后足內翻行之有效的方法。
[1] 石學敏.中風病與醒腦開竅針刺法[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12-187.
[2] 朱現(xiàn)民,張敏.針刺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多樣化探討[J].中醫(yī)藥學報,2013,41(4):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