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田坤
高壓反腐應避免的幾個誤區(qū)
文_田坤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紀檢監(jiān)察機關、司法機關打虎滅蠅、頻出重拳,查處、判決了一大批腐敗分子,顯示了中央的反腐決心,贏得了群眾認可。
當前,我國仍處于腐敗易發(fā)高發(fā)期,仍有一大批腐敗分子的嚴重違紀違法問題沒有得到查處,尚有一部分公職人員在十八大之后仍不收手,必須保持嚴懲腐敗的高壓態(tài)勢,集中力量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但也要注意到,查處腐敗也是一種重要的公共權力,在從嚴從快的反腐敗政策環(huán)境中,一旦放松警惕,這個權力也容易模糊邊界、發(fā)生變異,甚至導致在反腐敗中產生腐敗。我們在為中央從嚴治吏鼓呼叫好,為一大批腐敗分子落馬拍手稱快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高壓反腐中隱藏的風險,必須避免以下幾種誤區(qū):
不遵守程序。依照法定程序查辦腐敗案件是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反腐敗的應有之義。但在實踐中,辦案機關在人手少、案件多、時間緊的情況下容易產生不按程序辦事的沖動行為。
在當前高壓反腐的態(tài)勢下,一些辦案人員認為,只要腐敗分子最終得到應有的懲處,能夠對潛在腐敗分子形成震懾,反腐敗斗爭的目的就達到了,至于是否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則“無傷大雅”。殊不知,毒樹之上無甜果,沒有程序正義的保障不可能實現(xiàn)實體正義。
不尊重人權。在高壓懲腐的態(tài)勢下,負責查處腐敗的有關部門辦案壓力極大,在長時間無法取得案件突破的情況下,為實現(xiàn)從嚴從快處置腐敗分子的目的,可能出現(xiàn)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等侵犯腐敗犯罪嫌疑人人權的現(xiàn)象。
腐敗行為玷污公職的純潔性,損害社會公平,理應受到嚴懲,但那是司法機構的職責。作為辦案對象的涉嫌腐敗人員是需要保護的弱勢群體,在未被法院判決有罪之前,不應承受任何刑罰性措施。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等侵犯人權的行為是對辦案對象人權的粗暴踐踏,也可能為冤假錯案埋下伏筆。辦案人員必須提高素質,提高辦案技能,利用高科技手段提高辦案效率和質量,轉變腐敗案件查處過度依賴辦案對象口供的現(xiàn)狀,以此減少侵犯人權的現(xiàn)象。
不一視同仁。腐敗案件多發(fā)的形勢為一些紀檢監(jiān)察機關和司法機關進行選擇性反腐提供了口實,這與中央“有貪必肅、有腐必懲”的精神是相悖的。有的反腐部門以各種理由(如涉案金額相對較少、對國家做出過突出貢獻等)為部分已經有充分證據(jù)證明其具有腐敗事實的公職人員開脫,有訪不查、壓案不辦。事實上,選擇性反腐本身就是一種腐敗,相比普通的貪污受賄其危害性有過之而無不及。選擇性反腐使得本應立于道義制高點的反腐敗斗爭失去公平正義的政治倫理支撐,進而淪為人治的“槍把子”。
追求苛刑重罰。有不少人對中央高壓反腐的政策存在片面理解,認為應對腐敗高發(fā)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對腐敗分子判以重刑,甚至主張多適用死刑。這種觀點是對腐敗高發(fā)形勢不滿的一種非理性宣泄,對于有效防控腐敗沒有積極意義。
事實上,沒有哪一個國家是靠苛刑重罰走出腐敗高發(fā)期的,在那些真正清廉的國家,腐敗犯罪的刑罰往往相對較低。以芬蘭為例,對公職人員受賄行為,一般判處“罰金或最高2年有期監(jiān)禁”。即便是在“公職人員約定受賄是其行為的條件”“受賄的利益具有重大價值”或者“為了提供禮物者的巨大利益或者給他人造成巨大損失或者損害”等加重受賄罪的場合,對行為人也僅在“最低4個月最高4年有期監(jiān)禁”的量刑幅度內選擇刑罰。雖然刑罰寬緩,但芬蘭卻是世界上公認最廉潔的國家之一。芬蘭對腐敗采取較低的刑罰卻保持了較低的腐敗犯罪發(fā)生率,重要原因是其形成了高效的腐敗犯罪查處機制。芬蘭政務公開透明,監(jiān)督機構完善,新聞監(jiān)督、群眾參與機制健全,這使得腐敗犯罪行為很容易進入司法機關的視野,腐敗犯罪黑數(shù)較小。雖然刑罰較低,但是由于被發(fā)現(xiàn)的幾率較高,公職人員一般不敢冒著被剝奪公職、喪失高額的預期工資和退休保障的風險而鋌而走險。
芬蘭的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廉潔程度與刑罰嚴厲程度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完善高效的腐敗查處機制、“零容忍”的腐敗犯罪刑事政策才是一個國家反腐敗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