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泉胡蕓
岑春煊 (1861—1933),字云階,廣西西林人,清朝云貴總督岑毓英之子,時人亦稱岑西林。岑春煊先后出任過清朝光祿寺、太仆寺、署大理寺卿,廣東、甘肅布政使,山西、廣東巡撫,四川、兩廣、云貴總督以及兵部、郵傳部尚書等諸多重要職務(wù),是清末有所作為的封疆大吏之一。辛亥革命后他又肩負各省討袁軍大元帥、護國軍軍務(wù)院副撫軍長、兩廣都司令、西南護法各省聯(lián)合會會長、中華民國軍政府主席總裁等職,成為南方反袁實力派的領(lǐng)袖。盡管學界對岑春煊的研究業(yè)已取得較多學術(shù)成果,但與同時期其他重要歷史人物相比,岑春煊的研究仍稍顯薄弱。直到改革開放以后,岑春煊研究才逐漸引起學界重視,尤其是2008年在廣西西林縣召開的“首屆句町國與壯族土司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極大推動了岑春煊研究的深入開展。可惜至今學界尚無專文對這些學術(shù)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jié),本文僅就筆者視野所及,擬著重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有關(guān)岑春煊研究的學術(shù)成果略作評述,旨在推進岑春煊研究的深入開展。
實際上,岑春煊去世后,即有學者著手對其研究。而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當推徐一士刊于1933年的《談岑春煊》[1](后收錄于史料筆記叢刊《一士譚薈》),他廣泛收集時人的筆記和評論,論述岑春煊的重要經(jīng)歷,評價“春煊勇于任事,時望甚隆,而不免以學養(yǎng)未足氣質(zhì)近粗見病”[2]230,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礎(chǔ)。另外,一些書籍報刊也刊載了評述岑春煊的文章。①如篠園:《岑春煊與袁世凱》,《國聞周報》,1936年第13卷第4、6、8期;陳亨德:《談岑春煊》,《古今》,1942年 第8期;李伯琦:《岑春煊遺聞》,《永安月刊》1946年第86期等。盡管如此,當時的研究主要側(cè)重于岑春煊的官場作風、為人處世態(tài)度及對相關(guān)歷史事實的敘述,尚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學術(shù)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學界對岑春煊的研究幾乎一片空白。直至改革開放后,岑春煊研究才日漸受到重視。迄今,大陸學術(shù)界研究岑春煊的論文約有68篇 (其中標題出現(xiàn)“岑春煊”這一關(guān)鍵詞者有42篇;雖然不以岑春煊為主要研究對象,但論及岑春煊者有26篇)。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有5篇碩士學位論文②湯麗莉:《地方督撫與時而變的典型》,華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吳秀梅: 《岑春煊與清末新政 (1901-1907)》,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岑歡:《岑春煊政治思想及實踐·晚清篇》,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劉小意:《從封疆大吏到反袁斗士》,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梁雷珽:《岑春煊在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實踐及其歷年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廣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從岑春煊與新政、岑春煊新政時期教育實踐及理念、岑春煊的政治活動和思想三大方面對其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湯麗莉、劉小意、岑歡則側(cè)重于以地方督撫、兩大轉(zhuǎn)變 (由封疆大吏到贊成維新,再到贊成共和)、晚清時期政治思想活動的角度詳細系統(tǒng)地探討了岑春煊的政治活動及思想。在研討中國近代史重要人物、地方史等有關(guān)專題的著作中,亦有不少涉獵岑春煊者。③此類著作有:吳相湘:《時代迭變中的文武政要——民國五十位軍政人物列傳 (上)》,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1年;魯勇:《遜清遺老的青島時光》,青島:青島出版社,2006年;桑兵:《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張華騰:《袁世凱與近代名流》,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鐘文典主編:《廣西通史》(第2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楊業(yè)興,黃雄鷹:《右江流域壯族經(jīng)濟史稿》,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莫世祥:《護法運動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蘇同炳:《中國近代史上的關(guān)鍵人物》,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另外,尚有整理資料一冊問世,即何平、李露點注《岑春煊文集》[3],該書收集了護國、護法運動期間岑春煊的電稿、書稿等原始資料。下面就其研究的學術(shù)成果,擬從總體評價、政治活動、民主思想與改革實踐、社會關(guān)系諸方面予以簡要述評。
第一種意見為基本否定論。發(fā)表較早的《舊桂系軍閥元老岑春煊》一文,指出其“善辨風向和投機鉆營”,很快由“前清大吏搖身一變而成為‘擁護共和’的名人”,而他在任兩廣總督期間推行的富國強兵、辦學育才、選將練兵政策和彈劾官員及經(jīng)營舊桂系等作為,都是其謀名利、訓練人才、擴張個人勢力的重要手段。結(jié)合他“勾結(jié)舊桂系反對孫中山”的行為,論者總結(jié)認為岑春煊“毫無政治操守”,是“典型的舊官僚、政客”[4]。羅桂友從岑春煊在“新政中鋒芒初試”和“四川鐵路風潮中的表現(xiàn)”,肯定他“有著資產(chǎn)階級思想的因素”,但他“害怕革命危及他的既得利益,擔心秩序一破,不可恢復”,于是“他夢想在政治上改良,在保護清廷、防止革命爆發(fā)的前提下,推行若干有利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改革措施,妄想利用資本主義來保護專制的清王朝”[5]。
第二種意見為基本肯定論。林興隆深入解讀岑春煊的遺言,結(jié)合史實肯定他有“擁護共和、討袁護國;反對蔣介石的一黨專政;主張抗日、為抗日將士捐款;主張賢能之人參政”[6]四點可取之處。郭衛(wèi)東則在《論岑春煊》一文中探討了岑春煊如何從“愛國、維新、帝黨官僚”,到“官僚立憲派的要角”,再到“共和之路上的踟躕行進者”,進而為“軍閥、官僚、政客的代理人”的四種角色轉(zhuǎn)變,肯定他具有“資產(chǎn)階級化的傾向、愛國情緒占主調(diào)、風云善變、時勢‘英雄’”的歷史地位。[7]而莫家仁從宏觀上將岑春煊一生凝練為“年青得勢、護駕帝后、屠民劾官、力主新政、贊成共和、護國護法、晚年有節(jié)”七階段,以史實肯定岑春煊真乃“鐵腕驕子”。[8]由于時人評價的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曾瓊通過分析岑春煊多變的七種原因說明其行為的合理性,認為他“基本上能跟隨時代潮流進步,并做出了努力;盡管他的進步有多多少少的投機成分,但能多次順應(yīng)時代進步是難能可貴的”[9]。
從不諳國事的貴公子轉(zhuǎn)變成維新官僚,從維新官僚轉(zhuǎn)變成積極推行新政的實干官僚,從官僚立憲派轉(zhuǎn)變?yōu)楣埠蛽碜o者,從共和擁護者變?yōu)檐婇y、政客代理人。岑春煊一生的多變,時人及史家褒貶不一。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比較符合客觀實際。這是因為第一種觀點有片面、一刀切弊端,站在今人的政治立場上苛求于前人,即用現(xiàn)在眼光去要求歷史人物,又被革命術(shù)語和意識形態(tài)所束縛,其結(jié)果僅僅停留在對歷史人物功過是非的簡單評判上,而未能將其置身于復雜的時代環(huán)境下,客觀分析人物的思想淵源。
岑春煊親歷了維新變法、新政、預(yù)備立憲、丁未政潮、辛亥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重要政治事件,且均在其中扮演“名角”。作為清末民初舉足輕重的官員大吏,學術(shù)界較早關(guān)注到他的政治活動軌跡,但早期的研究尚缺乏系統(tǒng)性。湯麗莉的研究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她從地方督撫的視角,按時間順序,從“與清王朝的基本政治關(guān)系、大力暢行新政、立憲運動中的活躍人物、丁未政潮的敗落者、時局促成的明智選擇”五個層面,探究岑春煊晚清的政治活動、與清末政局的互動關(guān)系,認為“這十來年間,他的政治主張皆隨時局而動”,作為“中間力量代表”,岑春煊“雖未站在時代最前列,卻也能順應(yīng)歷史的發(fā)展”。[10]至于岑春煊在民初參加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的政治舉措,劉小意在《從封疆大吏到反袁斗士——評辛亥革命前后的岑春煊》一文中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下面擬列舉與岑春煊有較密切關(guān)系的政治活動予以簡要述評。
丁未政潮是岑春煊仕途的轉(zhuǎn)折點,是其由立憲轉(zhuǎn)為支持共和的分水嶺,也是學術(shù)界較早關(guān)注的領(lǐng)域。在討論岑春煊為何突然失寵時,多數(shù)學者認為主要原因是袁世凱偽造的岑春煊與梁啟超合照,使得慈禧大怒。但郭衛(wèi)東通過考證惲毓鼎的親筆日記《澄齋日記》指出:“惲彈劾岑主要是兩點:內(nèi)結(jié)康梁,外‘借日本以傾朝局’”,認為“后一點才是導致慈禧對岑專寵徹底動搖的主因”,至于岑春煊在上海期間是否和梁啟超見面,郭衛(wèi)東比較考察兩人行蹤后,認為兩人肯定沒有謀面,“其原因不在岑的‘顧慮’,而在梁的先行……但岑到上海后,與康梁派的其他人物見了面?!保?1]
至于岑春煊為何敗在丁未政潮的問題,許順富認為,表面看“是由于奕、袁和瞿、岑矛盾的不斷升級,是他們之間為攬權(quán)中央,爭寵朝廷,排斥異己的派系伙并”,實際上,操縱事態(tài)發(fā)展的是慈禧,她罷免岑春煊是為了“舍漢而保滿”,為了給她的后繼者掃除障礙。[12]從清末地方督撫權(quán)力的角度出發(fā),李細珠指出岑春煊被罷實際上是慈禧慣用的“凌駕于各派政治勢力之上,操縱其間,利用各方矛盾沖突,尋求制衡,以保持自己的權(quán)勢,并維持政局的穩(wěn)定”[13]的權(quán)術(shù)。究其影響,尹傳剛總結(jié)為兩方面:“在晚清政局上使得滿漢矛盾進一步加劇,漢族疆臣離心力日漸增大……對岑春煊個人影響是促使他產(chǎn)生離心力,在辛亥革命后站在了清廷的對立面?!保?4]
在封建制度即將崩潰之際,作為清季重要官員的岑春煊,其政治態(tài)度頗具代表性。以往學術(shù)界在這一方面的研究,或籠統(tǒng)概括,或從未涉及,郭衛(wèi)東對此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他詳細敘述了保路運動發(fā)生之際和武昌起義前后的復雜時局,以岑春煊為代表的各省官員的異動,“考察這些‘昔日委質(zhì)為臣者’是如何‘抑世界大勢之所趨’,成為‘與故君同為國之公民’的”,認為當“政治制度的新陳代謝已無可挽回且迫在眉睫”時,“有相當?shù)纳鐣绊懞蜕鐣芰?,與岑氏相類的官員們的離心,加劇了清朝的崩潰”,而“舊官員們的轉(zhuǎn)向,也使得這批前朝臣子的歷史作用并未隨前朝成為過去而完全終結(jié),未伴隨清朝歷史的結(jié)束而逝去,使得他們在民國初年仍有一定的不失為正面的活動能量”。[15]
由于研究岑春煊的史料主要集中在民初,學術(shù)界一直以來較多關(guān)注的是民初岑春煊的政治活動。岑春煊是護國、護法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是領(lǐng)導南方反袁實力派中的旗幟,是多方派系的斡旋者。在評價岑春煊在護國護法運動中的表現(xiàn)時,多數(shù)學者一致肯定其在反袁運動中發(fā)揮了突出作用,而大多指責他對孫中山的排擠。當然學術(shù)界亦有不同的聲音,虞坤就對此提出異議:“不應(yīng)該只站在孫中山的立場上,僅僅針對岑春煊某個瑕疵”,“應(yīng)該辯證的看待,不放大不苛刻”,并從“擁護民主共和,積極主張護法;關(guān)愛百姓,賑米濟湘南;順應(yīng)時勢,期望和平統(tǒng)一”三種角度,肯定在護法運動中“他的歷史功績是主要的”。[16]鄧正甜發(fā)現(xiàn)以往“史家的定論政治傾向性過強,對岑春煊評價有失偏頗,大有誤解”,詳細考察“軍政府為什么要改組?是誰需要改組軍政府?”問題以及“5月20日的選舉情況”,闡明“就當時國際、國內(nèi)十分嚴峻的形勢來說,歷史選擇岑春煊是具有它的必然性的,總之,和‘排斥孫中山’沒有干系”。[17]王惠榮提出其實岑春煊的反袁活動,對洪憲敗亡“起了重要而不容小覷”的作用,通過分析岑春煊在反袁斗爭中的具體作為,論證“岑春煊的反袁活動促成了洪憲敗亡”。[18]
在維新運動高漲之際,岑春煊上書分析改革時弊、要求自強維新;清政府下詔變法、籌辦新政之時,岑春煊又積極響應(yīng),大張旗鼓地進行新政改革,積極推動政府立憲,熱心立憲活動。近年來,有關(guān)岑春煊的民主思想及其在新政期間的改革實踐已得到眾多研究者的關(guān)注。
袁麗紅認為岑春煊的民主思想總體表現(xiàn)在“接受和實踐維新思想、力推君主立憲、為維護民主共和而戰(zhàn)”三方面,按時間可分為兩階段:辛亥革命前,“他畢竟是一個封建官僚,因而這一時期他的民主思想還是很有限的”;辛亥革命后,“他逐漸從一個封建官僚轉(zhuǎn)變?yōu)橐粋€民主斗士,表現(xiàn)出民主革命的傾向,具有一定的時代進步性”,并肯定岑春煊退出政治舞臺之后,仍不忘國憂、關(guān)心國家民主政治的愛國熱情。[19]岑歡則針對岑春煊在晚清的思想活動進行了研究,以倡導變法、官制改革、興辦新式教育、練兵與創(chuàng)辦警政、澄清吏治的具體措施闡述其維新與憲政思想,認為“其踏實的維新作風推動了清末新政并產(chǎn)生了影響”[20]。
這一領(lǐng)域得到學術(shù)界較早關(guān)注。1980年,郝樹侯就刊文糾正“過去山西大學堂的成立完全歸功于李提摩太的看法是片面的”傳統(tǒng)觀點,指出“山西大學堂的創(chuàng)辦,岑春煊的決斷,谷如墉的籌謀,一向是受人稱道的”。[21]行龍也認為:“岑春煊辦事干練果斷,又具有遠見和膽識”,“創(chuàng)辦山西大學堂就是其功勞之一”,“在當時國內(nèi)各省官員中,可稱為興教翹楚之一”。[22]之后,鄧正甜以“興學堂,植人才”為視角,考察岑春煊在兩廣總督任內(nèi)的辦學實績,指出岑春煊具有“把教育放在治國的首位,將教育救國作為濟急之法”的教育理念、為政之道,并認為這種理念根基于他“經(jīng)濟立國”的治國思想??傊?,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實干家”。[23]李建忠從“岑氏父子關(guān)于興學育才的思想言論;注重科舉考試,大力創(chuàng)辦各類學校;捐資助學,竭誠幫助學子成才”[24]三個方面,考察岑春煊與父親岑毓英在興學育才方面的繼承與發(fā)展,突出二者在我國近代教育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歷史地位。而梁雷珽的碩士學位論文,就清末新政時期岑春煊任職于山西、四川、兩廣地區(qū)的教育實踐、教育理念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并從清末社會環(huán)境及個人因素兩方面探究其理念產(chǎn)生的原因。
岑春煊對貪官的無情彈劾一直為時人津津樂道,亦是學界研究的重點,許多論著都涉及岑春煊治理貪污的問題。張華騰稱贊其“不僅敢于劾罷地方官吏,還敢于劾罷朝中要員,直指當國者奕劻”,并分析了岑之所以如此大膽屠官的原因:他是一位“深受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影響的愛國的開明官僚,清末政治改革家;岑為官一生,清正廉潔,具有屠官的政治資本;再次是受寵于西太后的緣故”,盡管他“扭轉(zhuǎn)了不良社會風氣”,“為人民群眾所擁護,卻為統(tǒng)治者所不容,最后被排擠出政壇”。[25]張鳴以通俗、風趣的方式敘述了其在與一些貪官斗爭中的詳細經(jīng)過,揭露治貪的怪圈子:“反貪,反反貪,政治反貪,政治反反貪”[26],借古諷今。毛文君分析岑春煊肅貪的動機主要在于為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秩序,“相當程度上是出于對清王朝的報效之心”,“同時剛滿40歲,血氣方剛、書生意氣”,“性情剛烈、嫉惡如仇”,反映出“中國封建專制體制下依靠人治而非法治肅貪,人存政舉,人亡政廢的嚴重缺陷”。因此,“大清王朝只有聽任貪污腐敗愈演愈烈,難以收拾,最終在貪污腐敗中走向滅亡”。[27]姚車通過比較“屠民”袁世凱、“屠財”張之洞和“屠官”岑春煊,認為“岑春煊則更讓人敬佩”,因為“他對付的都是官場上的同僚,有的比他能量大得多,得冒很大的風險”,本“完全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出于剛直的秉性,使他彈劾起貪官污吏來義無反顧”。[28]
軍事制度改革和警政的建立是岑春煊力主改革所取得的另一大成果。何文平在探討清末廣東的新軍建設(shè)及成就時,談及廣東新軍始建于岑春煊,其在武建、武匡軍的基礎(chǔ)上整編成十營新軍。盡管之后因岑被調(diào)離廣東,“奏調(diào)新軍一營帶赴云南,廣東新軍混成協(xié)支離破碎”[29],但仍為日后廣東新軍的編練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方新德、蘇燕新挖掘出岑春煊在即將離任兩廣總督赴任云貴總督時所上的奏折,折中“岑春煊根據(jù)自己在廣東觀察所得”,“陳述了廣州八旗學務(wù)和兵操的腐敗現(xiàn)象,提出要改變八旗困境,在興學練兵外,更應(yīng)解決八旗民生”[30],折射出岑春煊務(wù)實的精神和勇于任事、大膽直諫的作風。
方靖在其研究廣州警政建設(shè)成就的博士學位論文中,詳細論述了岑春煊在廣州的警政建設(shè),總結(jié)其建設(shè)警政要求“實行統(tǒng)一管理對提高警政效能非常重要”的理念和“在城市推行警政模式,而團練之發(fā)展僅能在鄉(xiāng)村推行”的主張。[31]賈蕊華的研究除了歸納以上具體措施外,還特別注意到“岑春煊警政思想在廣東受挫”的實際矛盾,“由于官紳沖突、經(jīng)費問題,岑春煊的警政思想得不到實踐。一些紳商與地方腐敗官員的勾結(jié),阻礙了警政建設(shè)”。[32]柳衛(wèi)民從警察教育思想的角度,追溯其興辦新式教育的思想來源和創(chuàng)辦警務(wù)學堂的措施,反映其對警察教育的重視,“但其思想出發(fā)點還在于‘忠君報國’,具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33]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吳秀梅的碩士學位論文針對新政期間岑春煊的改革思想和措施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較全面展示其“推動農(nóng)工商業(yè)發(fā)展、創(chuàng)辦警政、大力興辦新式教育、參與推動預(yù)備立憲”的四種措施,指出“岑春煊在地方舉辦的事業(yè)多為首創(chuàng)。他能順應(yīng)時勢進行創(chuàng)新,在當時的官僚中亦屬難能可貴”。[34]岑歡的碩士學位論文對岑春煊的改革措施也進行了研究,與吳秀梅不同的是,岑歡從岑春煊的維新思想出發(fā),闡述其維新思想與新政思想之間的連續(xù)性,側(cè)重其維新思想根源,將其“官制改革:以裁冗署為例、興辦新式教育、練兵與警政的創(chuàng)辦”的實踐冠以維新之名。
岑春煊熱心新政,與維新人士屢有瓜葛,庚子勤王時又似有“助帝收回政權(quán)”之嫌,如此,還能見信于慈禧,恩寵不衰。關(guān)于岑春煊與慈禧的關(guān)系問題,王丹認為“岑春煊榮辱沉浮頗具復雜性,但歸根到底都與慈禧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從岑春煊的軍事才能和懲治污吏的能力可看出,因“晚清民變四起,慈禧重視有軍事才能之人”,岑春煊是驍勇之將、屢立戰(zhàn)功,故深得慈禧歡喜;而岑的“屠官”,亦是“慈禧利用其來牽制奕、袁集團”,維持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穩(wěn)定的措施;而“對于他的失寵退出官場,更多的是因為他的作為已經(jīng)打破了慈禧的權(quán)力格局”。[35]
岑春煊與袁世凱的關(guān)系,是學人研究其人其事中必定會關(guān)注的問題。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有學者刊文詳析二者的關(guān)系。[36]之后研究的學者漸多,石立民從“靠父蔭入仕的通家子弟、救駕有功的京畿寵臣、政績不凡的封疆大吏”三個方面分析了岑、袁的共同特點,但“權(quán)術(shù)不同、影響各異;思想有差,政治抉擇不一”的差別,使得“岑是逐漸轉(zhuǎn)向了進步,袁則走向反動”。[37]張華騰進一步從“政壇崛起的時間、對時機的把握及對形勢的認識幾乎相同”和“皆欲執(zhí)全國立憲運動之牛耳”兩個方面重新概括兩人的共同點,認為兩人都是“地主階級的革新派”、“受資產(chǎn)階級思想影響比較大的官僚”,但“由于作風、品質(zhì)的不同,依附政治力量的不同,在政治上卻為公敵”。[38]傅吉雅則從壯族少數(shù)民族獨具的性格出發(fā),認為因為岑春煊作為少數(shù)民族,有著“一副山里人的傲性兒”、官風粗野率真,沒有“一絲官場的浮滑,而只有一種愛憎分明、敢作敢當?shù)膲讶孙L骨”,但“山里的倔漢子到底耍不過官僚政客”的袁世凱。[39]
岑春煊在督辦廣西軍務(wù)期間,曾彈劾釀成廣西匪患的廣西提督蘇元春,對此,刁光全為蘇元春“喊冤”。他考察蘇元春與岑春煊的淵源,根據(jù)廣西百姓的口述資料,認為岑春煊其實是“急欲報回蘇元春‘殺叔父之仇’及‘借錢被羞辱’之怨”,揭露他“督粵時大肆搜刮民財”及“岑氏家族的六十多房產(chǎn)”的貪婪富裕,與蘇元春“為將數(shù)十年,不事家人生產(chǎn),薪俸所入盡以分贍部曲。出關(guān)時行李蕭然,別無長物”的慘淡景象對比,指責彈劾貪官的岑春煊本身不清正,而蘇元春卻清廉、剛正不阿。與認為岑春煊“清正廉潔”的傳統(tǒng)觀點不同,刁光全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批判岑春煊的不足之處,不人云亦云,為深入拓展研究岑春煊提供了新視角、新觀點。
從戊戌到辛亥,從晚清到民國,岑春煊與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一直藕斷絲連。桑兵對此進行了認真的探索和縝密的分析,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通過考辨庚子勤王前后岑春煊與?;蕰耐鶃斫?jīng)過和密切關(guān)系,揭露岑實際是在借康有為和清政府兩種不同含義的勤王口號,為他“提供了左右逢源的合法外衣,使其得以見風使舵,相機行事”,說明外表魯莽、愛國忠君的岑春煊其實是“腳踏兩只船的胸懷異志之人”,這就不難理解辛亥時他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也說明了“政壇幾乎沒有不可能之事……那種以政治派分人為劃界的做法,必然導致犧牲歷史真實以曲就理論觀念的荒謬,實在是治史的大忌”。[40]
岑春煊極重人才,幕府中有一批為之出謀劃策的能人,對岑春煊的決策產(chǎn)生重要影響,蘇同炳如是點評:“岑春煊的成功,大致不出于兩項因素:一是因為他的幕中有奇才岑熾、張鳴歧等人,而岑春煊又甚為倚信,所以凡事都能有良好的建樹?!保?1]458吳秀梅亦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感嘆:“岑春煊推行新政之所以能取得這些成效,其原因不外乎天時、地利、人和……人和,可說這是岑春煊能夠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一、獲得慈禧太后的信任和支持。二、任用了一批有為的幕僚,如鄭孝胥、張鳴歧、周善培等,他們‘皆忠厚而精明’之人。正是這些忠厚、精明幕僚的出謀劃策,他的新政措施才能得到順利開展?!保?4]李靜在其碩士學位論文《張鳴歧研究》中,詳細探討了張鳴岐與岑春煊的復雜關(guān)系,當“張鳴岐為岑春煊幕僚時期,盡心竭力輔佐岑春煊,為岑所賞識”,“他的智慧與才能也極大影響了岑春煊”,然而,在“張鳴岐離開岑幕獨當一面后,兩人關(guān)系開始惡化”,李靜分析原因是:“岑春煊因不滿其結(jié)交政敵奕匡等人,與其交惡,實乃心胸狹窄;到民國時期,兩人徹底絕交,也是由于政見不同造成的?!保?2]李君在討論丁未政潮時期鄭孝胥時,分析了他與岑春煊的關(guān)系,認為“岑春煊和端方很認可鄭孝胥的謀才,都想攏納他以加強己方在朝局中的力量”[43]。
岑春煊任職兩廣總督及督辦廣西軍務(wù)期間,曾積極創(chuàng)建新軍、大力扶植將領(lǐng),為舊桂系奠定了基礎(chǔ),舊桂系軍閥陸榮廷便是其中的一位將領(lǐng)。黃宗炎在《陸榮廷與岑春煊》一文中探究了兩人相交17年來的密切關(guān)系,從廣西大起義時岑對陸的扶植,到“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中的分與合”,以及“護法運動中共同排擠打擊孫中山”,認為他們其實是“在利益相一致的前提下合作的”,反映出舊官僚與舊軍閥的實質(zhì)關(guān)系。[44]
張文平在《岑春煊與清末內(nèi)蒙古墾務(wù)》一文中,談及岑春煊任職山西巡撫期間的對蒙政策,認為其“奏開晉邊蒙地”,其實是清政府實行全面放墾的“移民實邊”政策的“直接導火索”,作者認為,“這里面雖有國家的政策導向,但透過表面看,是深層里歷史的循環(huán)規(guī)律在發(fā)揮著它的巨大威力”。[45]而方新德、彭小明、李貴連根據(jù)新發(fā)現(xiàn)的與岑春煊相關(guān)的奏折,考證其在丁未政潮、治理貪官中的具體細節(jié)和思想。此外,還有論文涉及到岑春煊家族、岑春煊原名的考證等①這些論文有方新德,彭小明:《岑春煊奏折兩件并析》(續(xù)),《浙江檔案》,2005(12);李貴連:《假除弊為由,掩殺人之跡——一份參劾岑春煊的奏稿》,《法律學習與研究》,1989(3);岑寂:《岑春煊“原名”及生辰考》,《民族研究》,1992(2);岑立慶:《關(guān)于岑毓英家族后裔》,中共西林縣委、西林縣人民政府、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廣西歷史學會:《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2008年。。
綜上可知,改革開放以來國內(nèi)學界在岑春煊研究中獲得了較大學術(shù)進展,但總體而言,相對于其他晚清重要督撫大吏,學界對于岑春煊的研究仍有深入拓展的空間。首先是在資料的挖掘、整理和解讀方面。迄今,除岑春煊所著《樂齋漫筆》外,整理的資料僅有《岑春煊文集》(還主要是民國后的資料)。有關(guān)晚清岑春煊的材料,散見于卷帙浩繁的歷史檔案和舊時報刊中,如《清史稿》、《光緒朝東華錄》、《國聞周報》等。史料不足會限制研究的深入,使得研究不能完全涵蓋岑春煊為政期間的思想與政策舉措,甚至會出現(xiàn)偏差。在討論岑春煊整頓吏治時,一些學者認為是他的嚴厲查辦上奏朝廷,使得兩廣總督譚鐘麟被罷職,而蘇同炳通過比較、印證材料,發(fā)現(xiàn)“譚之罷督,主要原因?qū)嵲谟捎跇s祿之為李鴻章安排出路……岑春煊說,譚督之去全由他的奏劾之力,未免夸大其詞”。[41]451由此可見,史料的解讀也有待深入,研究應(yīng)少些各自敘述,多檢討和考證已有材料及研究的訛誤之處,這樣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可能與現(xiàn)有的結(jié)論有相同之處,但卻不會簡單重復。其次是拓展視角、開發(fā)新領(lǐng)域。岑春煊研究對傳統(tǒng)領(lǐng)域探究較多,例如,在岑春煊的治理貪官、教育改革方面,重復性研究較多,而對于他的社會關(guān)系方面尚缺乏系統(tǒng)、專門研究;一些新的領(lǐng)域仍有待開拓,如:岑春煊與革命黨人的關(guān)系、岑春煊與經(jīng)濟等。岑春煊是清末民初的復雜歷史人物,對他的研究應(yīng)當從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集團、社會心理等層面去考慮拓寬研究視角,將岑春煊置于當時社會進行廣泛和多層面的研究,摒棄簡單化、教條化的思維方式,以動態(tài)透視岑氏思想與實踐之真相。最后是研究方法的改進,采用跨學科方法研究,可借鑒心理學理論,從心理學的角度入手研究歷史人物有諸多優(yōu)勢,有利于我們了解人物個性、把握行為動機、分析人物心態(tài)。如岑春煊早年有紈绔惡少之名,“黃金結(jié)客,車馬盈門”,這期間形成的性格是否對其日后的轉(zhuǎn)變有影響;而“與瞿鴻禨相比,瞿穩(wěn)重而岑魯莽,瞿長于文學而岑嫻于軍旅,瞿文弱而岑勇猛”[41]447,這種武人性格是否直接作用到其政治抉擇、社會關(guān)系,這都是在研究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以往的研究業(yè)已表明,岑春煊是清末封建官吏中不可多得的能干督撫,因此,展現(xiàn)這樣一位人物在清季民初大變局中的所思、所想、所為,這不僅有助于推進岑春煊研究的深入開展,亦有助于改變對晚清督撫的刻板印象,豐富對清季民初復雜時局的了解與認知。
[1]徐一士.談岑春煊[J].國聞周報,1933,10(18/19).
[2]徐一士.一士譚薈[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何平,李露點注.岑春煊文集[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
[4]袁少芬.舊桂系軍閥元老岑春煊[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1).
[5]羅桂友.清末岑春煊評述[J].學術(shù)論壇,1989(3).
[6]林新隆.從岑春煊的遺言中看岑春煊其人[J].河池師專學報:文科版,1986(2).
[7]郭衛(wèi)東.論岑春煊[J].近代史研究,1988(2).
[8]莫家仁.鐵腕驕子岑春煊[C]//中共西林縣委,等.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9]曾瓊.岑春煊多變原因淺析[J].河池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10]湯麗莉.地方督撫與時而變的典型[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5.
[11]郭衛(wèi)東.論丁未政潮[J].近代史研究,1989(5).
[12]許順富.論“丁未政潮”[J].懷化師專學報,1990(3).
[13]李細珠.晚清地方督撫權(quán)力問題再研究——兼論清末“內(nèi)外皆輕”權(quán)力格局的形成[J].清史研究,2012(3).
[14]尹傳剛.“官屠”岑春煊與丁未政潮[J].文史天地,2011(4).
[15]郭衛(wèi)東.臣屬向公民的轉(zhuǎn)變——以辛亥革命時期的岑春煊為案例[J].史學月刊,2009(7).
[16]虞坤.評護法運動中的岑春煊[C]//中共西林縣委,等.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17]鄧正甜.岑春煊在1918[C]//中共西林縣委,等.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18]王惠榮.從丁未政潮到洪憲敗亡——岑春煊與護國戰(zhàn)爭[J].歷史檔案,2011(3).
[19]袁麗紅.岑春煊民主思想述評[C]//中共西林縣委,等.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20]岑歡.岑春煊政治思想及實踐·晚清篇[D].貴陽: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
[21]郝樹侯.山西大學史話(一)[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2).
[22]行龍.岑春煊與山西大學的創(chuàng)立[N].光明日報,2002-04-07.
[23]鄧正甜.淺議兩廣總督岑春煊興學實績及其他[C]//中共西林縣委,等.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24]李建忠.“欲求自強,必先興學”——岑氏父子關(guān)于興學育才的歷史建樹[C]//中共西林縣委,等.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25]張華騰.清末“屠官”岑春煊[J].殷都學刊,1994(3).
[26]張鳴.岑春煊“屠官”丟官[J].小康,2004(7).
[27]毛文君.岑春煊肅貪述論[J].欽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1).
[28]姚車.清末“三屠”話短長[J].黨風通訊,2002(9).
[29]何文平.清末廣東的新軍建設(shè)及成就[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0(3).
[30]方新德,蘇燕.岑春煊奏折兩件并析[J].浙江檔案,2004(9).
[31]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廣州:暨南大學博士論文,2010.
[32]賈蕊華.清末廣東警政建設(shè)中的兩廣總督[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33]柳衛(wèi)民.岑春煊警察教育思想述評[J].教育教學論壇,2010(14).
[34]吳秀梅.岑春煊與清末新政(1901-1907)[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35]王丹.淺析岑春煊與慈禧太后之關(guān)系[J].華章,2010(5).
[36]篠園.岑春煊與袁世凱[J].國聞周報,1936,13(4、6、8).
[37]石立民.岑春煊與袁世凱[J].社會科學家,1993(5).
[38]張華騰.清末袁世凱與岑春煊關(guān)系述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5).
[39]傅吉雅.壯族將軍岑春煊的反袁風骨[J].文史春秋,1996(1).
[40]桑兵.庚子勤王前后的岑春煊與?;蕰跩].近代史研究,2001(6).
[41]蘇同炳.中國近代史上的關(guān)鍵人物[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42]李靜.張鳴岐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
[43]李君.“丁未政潮”之際的鄭孝胥[J].史學月刊,2009(5).
[44]黃宗炎.陸榮廷與岑春煊[J].廣西文史,2005(4).
[45]張文平.岑春煊與清末內(nèi)蒙古墾務(wù)[J].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