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張 杰,趙 航
多發(fā)性骨髓瘤(MM)是漿細胞異常增生的惡性克隆性疾病,好發(fā)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病人,占所有惡性腫瘤的1%,占血液系統(tǒng)腫瘤的10%,確診中位平均年齡65歲。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多發(fā)性骨髓瘤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多發(fā)性骨髓瘤的臨床表現(xiàn)多為廣泛的骨骼破壞、高血鈣、貧血、腎功能損害以及由于免疫缺陷而繼發(fā)的感染性疾病等,尤其是骨質疏松、溶骨性破壞、病理性骨折等骨骼病變,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病人多伴發(fā)焦慮、恐怖、抑郁等負性情緒,明顯增加了病人個體及其家庭所承受的情緒及社會壓力。
1.1 對象 選擇2010年3月—2012年7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血液科住院病人48例,均經骨髓細胞學、組織化學及免疫學檢查,符合多發(fā)性骨髓瘤診斷標準[1]。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43歲~79歲,平均62.48歲;病程1個月至6年。所有病人均無智力及認知障礙。本研究符合人體試驗委員會所制訂的倫理學標準,研究人員向病人及其家屬詳細說明研究目的及研究過程,在征得病人及家屬的知情同意后,將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4例。兩組病人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包涵90個項目,涵蓋了9個癥狀因子(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強迫、精神病性),每個項目按5級評分,1分為沒有,2分為很輕,3分為中等,4分為偏重,5分為嚴重[2]。②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病人焦慮和抑郁的主觀心理感受和軀體癥狀[3]。以我國常模的上限為界,SAS標準分大于50分表明有焦慮癥狀,SDS標準分大于53分表明有抑郁癥狀。③采用自編問卷調查病人一般情況,包括性格特征、病情、病程、療效、生活習慣等。
1.2.2 研究方法 兩組病人均行常規(guī)內科治療,觀察組實施認知-肌松心理干預,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心理護理。
1.2.2.1 認知-肌松干預 ①認知心理干預:以小組活動來進行,共3次,分別于治療前、治療中及治療后進行,每次40min~50min,由研究人員主持活動。第1次為入院宣教。首先與病人建立良好關系,取得病人的信任,在評估病人在對疾病的了解程度和求知欲望的基礎上,向病人講解多發(fā)性骨髓瘤的病因、性質,并幫助病人確認住院以來遇到的心理困擾,指導病人學會簡單的心理調整的方法,做好情緒管理。第2次為治療期間的宣教。幫助病人識別心理因素與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的關系,疾病治療的重要性和個體化預防注意事項,并轉變病人的錯誤認知,講述如何正確地對待治療過程中的毒副反應,排除病人因恐懼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針對性的講解如何有效利用社會支持資源。第3次為治療后的啟發(fā)、鼓勵。組員介紹自己的患病經歷,講述典型事例,使病人正確面對自己的疾病,樹立信心,配合治療。②漸進性肌肉放松訓練:每天2次或3次,每次20min~30min,直至出院。在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下,由研究人員指導,病人采用肌電生物反饋儀及中華醫(yī)學會音像出版社出版的自我放松磁帶進行生物反饋放松訓練,以肌電反應為反饋指標,讓病人體驗放松的感覺并逐漸掌握降低肌電的技術[4]。此過程結束后可根據病人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及個人喜好選擇合適的音樂曲目進行音樂聆聽從而達到徹底放松的狀態(tài)。
1.2.2.2 常規(guī)心理護理 病人入院后,研究人員營造良好的氛圍,與病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并對其進行健康教育,講解有關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指導病人學會簡單的心理調適方法,鼓勵其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2.3 評價方法 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護士在入院時及出院時對病人進行評測。首次評測在病人初次入院后3d內完成,填表前由責任護士對病人及家屬進行必要的解釋,不能獨立完成量表填寫的病人,在征得病人及家屬同意后由責任護士代填。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調查結果應用Excel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
表1 兩組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SCL-90各因子得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 軀體化 強迫 人際敏感 抑郁 焦慮 敵對 恐怖 偏執(zhí) 精神病性干預前 觀察組 242.03±0.542.11±0.622.09±0.632.07±0.462.53±0.421.92±0.611.85±0.691.78±0.841.99時間±0.62對照組 242.01±0.592.02±0.542.01±0.582.11±0.422.55±0.571.97±0.751.89±0.331.68±0.732.03±0.51 t值 0.12 0.54 0.46 -0.31 -0.14 -0.25 -0.26 0.44 -0.2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干預后 觀察組 241.52±0.431.56±0.711.66±0.551.45±0.381.66±0.571.38±0.611.32±0.721.51±0.691.57±0.82對照組 241.87±0.521.98±0.691.99±0.712.03±0.772.23±0.441.94±0.461.80±0.431.62±0.681.94±0.46 t值 -2.54 -2.07 -1.80 -3.31 -3.87 -3.59 -2.80 -0.55 -1.93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SAS及SDS得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SAS及SDS得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 SAS SDS干預前 干預后 t值P 干預前 干預后 t值P觀察組 24 50.69±7.37 38.55±9.57 4.91 <0.05 50.19±8.63 41.74±9.95 3.14 <0.05對照組 24 50.01±6.90 48.51±8.77 0.66 >0.05 49.58±7.46 48.96±8.13 0.28 >0.05 t值 0.33 -3.75 0.26 -2.75 P>0.05 <0.05 >0.05 <0.05
3.1 多發(fā)性骨髓瘤病人負性情緒發(fā)生率較高 多發(fā)性骨髓瘤病人發(fā)病年齡普遍偏高,本研究入選病人的平均年齡62.48歲,多數為中老年病人。有研究指出,老年住院病人抑郁發(fā)生率顯著增高[5],與本研究結果較為接近。提示多發(fā)性骨髓瘤病人負性情緒發(fā)生率較高,這可能與多發(fā)性骨髓瘤的臨床特點有關。本病所致的各種相關并發(fā)癥,特別是骨科、腎病及其相關疾病的癥狀表現(xiàn),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質量,由于多發(fā)性骨髓瘤初期臨床表現(xiàn)極其多樣化,人們對本病的認識普遍不足,初期誤診率較高,多數病人就診于血液科之前已有相當長的誤治過程。此外,本病治療效果較差,所用藥物及治療措施費用較高,病人普遍對疾病缺乏信心,極易產生由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導致的失落感、無助感和絕望感,在影響家屬心理狀態(tài)的同時,也導致病人本身社會參與程度的下降。因此,本研究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應高度重視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現(xiàn)病人存在情緒障礙時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干預。
3.2 認知-肌松干預方法可以改善病人心理狀態(tài) 多發(fā)性骨髓瘤屬慢性疑難病癥,病程較長,病情易反復發(fā)作,病人需要在家庭環(huán)境中及家庭成員的照顧下接受長期的護理措施,故病人及家屬普遍心理負擔較重,甚至對治療失去信心,病人的負性情緒亦直接加重家庭成員的心理及社會壓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CL-90總分、SAS及SDS得分均有改善,提示本研究的心理護理干預對改善多發(fā)性骨髓瘤病人的心理狀況有較好的結果。由于認知功能是引起人行為的決定因素,所以本次研究則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采用了綜合性的心理干預措施,其中的認知心理干預有助于提高病人對于疾病的認識,增強了他們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有效利用社會支持資源,消除負面情緒,達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目的[6]。漸進性的肌肉放松訓練,使病人達到軀體放松的目的,以軀體放松逐漸帶動心理放松,緩解病人心理壓力,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狀態(tài)配合治療,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而且心理干預措施對于改善家庭成員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社會參與程度也有積極意義。
3.3 心理干預需要注意的問題
3.3.1 全面準確地評估病人情況 應避免完全依賴量表,而應結合觀察法、訪談法等,全面評估病人心理情緒反應、家庭經濟條件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等,針對具體情況,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措施[7]。
3.3.2 幫助病人建立正確認知 錯誤的認知可以導致病態(tài)情緒和不良行為,而情緒和行為的改變也可影響認知的變化[8]。為了避免惡性循環(huán),護士應及時評估病人的認知狀況,并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靈活多樣的宣教形式,耐心細致的態(tài)度使病人對多發(fā)性骨髓瘤有個全面科學的認知。
3.3.3 加強責任護士識別病人不良情緒表現(xiàn)的能力 對于自理程度較低,缺乏家屬照顧,自費醫(yī)療,住院時間較長的病人,其心理壓力較大,大多不善言語表達,往往致使護理人員對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不夠了解。因此,應加強對責任護士識別不良情緒表現(xiàn)的培訓,及時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和護理干預。
3.3.4 增強與病人及其家屬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應充分考慮病人及家屬的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表現(xiàn),與病人溝通時盡量避免簡單的說教,而應從病人的角度出發(fā),本著理解病人,積極主動的原則,從工作,生活,家庭等入手,逐步談及疾病,同時淺顯易懂的向病人及家屬介紹疾病的治療和日常注意事項,必要時可輔以多媒體技術[9]。尤其要注意尊重病人,盡量引導病人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并耐心傾聽,與病人建立良好的互信關系,進而重新樹立病人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1] 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32-233.
[2]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3(增刊):127-131.
[3]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社,2003:34-41.
[4] 彭芳,張靜平,張海苗,等.不同心理干預方法對急性白血病化療病人社會支持狀況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2,15(3A):792-794.
[5] 魯瑾,張桂青,張萍化.老年住院病人抑郁狀況的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2):209-210.
[6] 丁月榮.認知干預對婦科惡性腫瘤病人化療病人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36(9):16-18.
[7] 吳菁,劉曉虹.2005-2007年我國心理護理干預研究的變化與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3):273-275.
[8] 王麗,李樂之.腸易激綜合征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89-91.
[9] 鄭麗萍.不同心理干預方法對心臟手術圍術期應激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9):1734-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