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亞述歷次遷都比較研究

2014-12-04 15:09陳飛
寧夏社會科學(xué) 2014年2期
關(guān)鍵詞:圖庫利爾都城

陳飛

(北京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北京 100871)

遷都即都城的變換、遷移,但關(guān)于亞述的“都城”,有一點須說明,即亞述的“都城”并不完全等同于現(xiàn)代政治學(xué)意義上的“首都”,因為在古代亞述人的語言中,并沒有一個可與現(xiàn)今所說的“首都”完全匹配的詞[1]。在亞述王銘中,亞述國王在提到亞述都城時多稱之為“我的城”(URU-ia)或“我的統(tǒng)治之城”(URU be-lu-ti-ia),大體上可理解為“統(tǒng)治中心”,包含兩層意義:一為亞述國王所居王宮所在地,二為亞述中央政府機構(gòu)所在地。這也正是本文所謂亞述“都城”的含義。遷都固然司空見慣,亦非亞述獨有;但亞述遷都往往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對亞述遷都過程及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把握亞述遷都的基本規(guī)律及其所反映的亞述歷史發(fā)展的特點。

亞述遷都涉及多座都城間的依次更替。自公元前3000年代至公元前7世紀末亞述帝國滅亡為止,亞述先后出現(xiàn)六座都城:阿淑爾(Ashur)①、舒巴特—恩利爾(Shubat-Enlil)②、卡爾—圖庫爾提—尼努爾塔(Kar-Tukulti-Ninurta)③、卡爾胡(Kalhu)④、薩爾貢堡(Dur-Sharrukin)⑤和尼尼微(Nineveh)⑥。

1.從阿淑爾到舒巴特—恩利爾。阿淑爾是亞述最古老、也是歷時最長的都城。除作為城名之外,“阿淑爾”也是亞述人的主神阿淑爾神的神名,“亞述”(Assyria)一詞便來源于“阿淑爾”[2]。亞述人最早于何時定居于阿淑爾已不可考,而在沙姆—阿達德一世(Shamshi-Adad I;約公元前1726—前1694年)之前的古亞述時期⑦,亞述大致是一個以阿淑爾為中心的城邦國家。阿淑爾能夠成為亞述最早的政治中心主要緣于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其地依山麓地帶和河流交匯處,扼守交通要沖,承接南、北平原,既可作為定居生活的依托,又是天然的軍事要塞。此外,在古亞述時期,阿淑爾也是亞述與安納托利亞高原之間國際貿(mào)易的重要樞紐。

公元前19世紀后半期,阿摩利(Amorite)某部族領(lǐng)袖沙姆什—阿達德一世征服阿淑爾,廢黜原亞述國王埃里舒姆二世(Erishum II)而襲亞述王位,隨即將亞述都城由阿淑爾遷至舍那(Shehna),并將其更名為舒巴特—恩利爾(意為“恩利爾神之王座”)。沙姆什—阿達德遷都于舒巴特—恩利爾的原因不難理解。首先,沙姆什—阿達德是異族統(tǒng)治者⑧,將都城遷離阿淑爾可遠離亞述本土反對勢力,有利于鞏固其統(tǒng)治。其次,舒巴特—恩利爾位于雨量豐沛、農(nóng)業(yè)發(fā)達的哈布爾平原中心地帶,在此建都便于控制此地農(nóng)業(yè)豐產(chǎn)區(qū)。同時,舒巴特—恩利爾連接底格里斯河流域與敘利亞、安納托利亞地區(qū),是重要的貿(mào)易中轉(zhuǎn)站[3]。再者,以舒巴特—恩利爾為都城也可便于沙姆什—阿達德著手處理敘利亞事務(wù),尤其是應(yīng)對帶有離心傾向的地方勢力和不斷侵擾農(nóng)業(yè)區(qū)的游牧民族[4]。

2.從阿淑爾到卡爾—圖庫爾提—尼努爾塔。沙姆什—阿達德一世死后,其王國迅速傾塌,舒巴特—恩利爾也隨之衰落,在漢謨拉比的古巴比倫王國擠壓下,亞述轄地重又退回到阿淑爾、尼尼微、埃布拉(Arbela)等地,亞述都城也重回阿淑爾。中亞述時期,亞述再度崛起,在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一世統(tǒng)治時期(Tukulti-Ninurta I;約公元前1242—前1206年),亞述擴張達于巔峰。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一世將亞述都城由阿淑爾遷至新建的卡爾—圖庫爾提—尼努爾塔(意為“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之港”)。

依圖庫爾提—尼努爾塔在其王銘中所言,他修建該城系遵循阿淑爾神的神諭:阿淑爾神令其在正對阿淑爾的底格里斯河對岸新建一處崇拜中心。根據(jù)古代兩河流域的傳統(tǒng),為神靈修建神廟是國王基本職責之一,因此,圖庫爾提—尼努爾塔的上述托詞并不能解釋其遷都的真實意圖。實際上,圖庫爾提—尼努爾塔將都城遷離阿淑爾或許出于某種內(nèi)在的政治原因。在中亞述時期,亞述不再是一個城邦國家,而成為一個區(qū)域性國家,亞述疆域的擴展必然使亞述國王的王權(quán)急劇上升,而王權(quán)的上升勢必沖破以前城邦制下國王與貴族相互制衡的機制。因此,為緩解擴大的王權(quán)與傳統(tǒng)的貴族權(quán)力的矛盾,圖庫爾提—尼努爾塔可借遷都以規(guī)避貴族勢力的敵對并構(gòu)建新的中央權(quán)力內(nèi)核。此外,作為戰(zhàn)功卓著的征服者,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也可能會期望通過在處女地上建起一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新都以求彰顯功績、名垂青史。

3.從阿淑爾到卡爾胡。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一世死后,新都卡爾—圖庫爾提—尼努爾塔旋即被棄,亞述都城再次回到阿淑爾。自此直到新亞述時期,亞述都城一直都是阿淑爾。新亞述國王阿淑爾那塞爾帕爾二世(Ashurnasirpal II;公元前883—前859年)后將都城由阿淑爾遷至卡爾胡。

阿淑爾那塞爾帕爾二世遷都于卡爾胡在很大程度上可能系倚重其地理位置??柡挥趤喪鲋行牡貐^(qū),地處大扎布河與底格里斯河交匯的三角洲地帶,交通便利,例如在薩爾貢二世(Sargon II;公元前721~前705年)時期,卡爾胡是亞述軍隊出征前的重要集結(jié)地之一[5]。其次,從當時亞述用兵的方向來看,亞述西部和北部邊陲應(yīng)是國防重點;由于卡爾胡比阿淑爾更靠近北方,故遷都于卡爾胡更有利于鞏固西、北邊防。此外,鑒于阿淑爾那塞爾帕爾二世時期亞述擴張更趨猛烈,亞述由區(qū)域性國家向帝國的過渡業(yè)已開始,王權(quán)的進一步擴大或許更需擺脫原有政治模式的桎梏,因此將亞述都城遷離阿淑爾便顯得尤為必要。

4.從卡爾胡到薩爾貢堡??柡鳛閬喪龆汲菤v時一個多世紀,薩爾貢二世即位后,將都城由卡爾胡遷至薩爾貢堡。同卡爾—圖庫爾提—尼努爾塔一樣,薩爾貢堡也建于一塊處女地上。約公元前717年,薩爾貢二世開始營建薩爾貢堡,約公元前706年,薩爾貢二世正式將都城遷往此地。然而,直至薩爾貢二世戰(zhàn)死時,該城尚未完全建成。

薩爾貢二世遷都于薩爾貢堡的原因可從兩個方面進行解釋。首先,當時亞述的勁敵烏拉爾圖人可經(jīng)陶魯斯山口輕易進入尼尼微平原,而薩爾貢堡位于尼尼微與陶魯斯山麓之間,故進可攻、退可守,從而起到前言哨口的作用。其次,薩爾貢二世是一個篡位者,他推翻沙爾馬那塞爾五世而爭得王位,但卡爾胡作為亞述都城歷時已久,舊政治勢力的積淀必然厚重,故薩爾貢二世或意在避開舊都潛在的反對勢力而另擇新都[6]。

5.從薩爾貢堡到尼尼微。薩爾貢二世之子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公元前704—前681年)繼位后,尚在建的薩爾貢堡被棄,亞述都城遷至尼尼微。自此直至亞述帝國滅亡(以公元前612年尼尼微陷落為標志),尼尼微成為亞述最后的都城⑨。

辛那赫里布遷都至尼尼微的最初動因可能系薩爾貢堡引水不便,而相比之下尼尼微則具顯著優(yōu)勢:其地位于底格里斯河畔多條通商路線的交匯處。此外,薩爾貢二世橫死戰(zhàn)場可能在心理上對辛那赫里布造成極大觸動,亞述國王雖素有親征的傳統(tǒng),但國王戰(zhàn)死疆場且尸首無存在當時亦屬罕見,辛那赫里布或?qū)⒋藨K劇視為其父薩爾貢二世遭到的詛咒[7],本能的惶懼促使其離開薩爾貢堡的不祥之地。

通過以上可知,亞述遷都并非亞述史上一個孤立的、偶發(fā)的歷史現(xiàn)象,其規(guī)律和特點可歸納如下。

1.從時間分布上看,亞述在古亞述時期遷都一次(從阿淑爾到舒巴特—恩利爾),在中亞述時期遷都一次(從阿淑爾城到卡爾—圖庫爾提—尼努爾塔),在新亞述時期遷都三次(從阿淑爾城到卡爾胡、從卡爾胡到薩爾貢堡、從薩爾貢堡到尼尼微)。亞述遷都的頻率在前期較小,而在后期較大。

2.從空間轉(zhuǎn)移上看,除卻舒巴特—恩利爾,亞述都城多集中于底格里斯河沿岸,且都城的遷移基本遵循由南到北的方向:阿淑爾相對位于最南端,由此向北依次是卡爾—圖庫爾提—尼努爾塔、卡爾胡、尼尼微和薩爾貢堡。其中,阿淑爾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其余則位于東岸。另外,在古亞述和中亞述時期的兩次遷都中,亞述都城先后回到阿淑爾,而在新亞述時期的歷次遷都中,亞述都城自遷至卡爾胡后再未重返阿淑爾。然而,即便不再是都城,阿淑爾作為亞述主神的神座所在地仍是亞述最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亞述國王的登基儀式在阿淑爾神廟舉行,許多亞述國王死后也葬在阿淑爾。在某種意義上,作為阿淑爾神的“神權(quán)之都”,阿淑爾城構(gòu)成連接天堂、人間和地獄的“豎軸”;而作為亞述國王的“俗權(quán)之都”,亞述都城、即世俗的“統(tǒng)治中心”則構(gòu)成世界的“橫軸”[8]。

3.從各都城的歷史來看,阿淑爾、舒巴特—恩利爾和尼尼微是歷史悠久的古城;卡爾胡是在舊城基礎(chǔ)上擴建而成;卡爾—圖庫爾提—尼努爾塔和薩爾貢堡則建在處女地上,且無獨有偶,也只有這兩座都城系以建城者的名字而命名。另外,每遷至一新都時,亞述國王一般會從其他地方調(diào)集人口來此居住以擴充新都的規(guī)模。

亞述遷都的原因大同小異,大致可歸為如下幾類。

1.新都的戰(zhàn)略位置重要,或交通便利(如卡爾胡、尼尼微),或農(nóng)業(yè)繁榮(如舒巴特—恩利爾、尼尼微),或有利于鞏固國防(如卡爾胡)。

2.遷都系為適應(yīng)政治形勢變化的需要。首先,亞述征服規(guī)模和統(tǒng)治疆域的擴大所帶來的王權(quán)的集中可能會與阿淑爾城邦時代遺留下的貴族政治勢力產(chǎn)生沖突,為擺脫傳統(tǒng)政治框架和頑固保守派的束縛,亞述國王或會通過遷都以為王權(quán)開拓新的權(quán)力空間。這一趨勢可能肇始于古亞述時期(沙姆什—阿達德一世時代),發(fā)展于中亞述時期,而到新亞述時期則更為顯著:一則新亞述時期遷都更為頻繁,二則遷至卡爾胡后亞述都城便永遠離開阿淑爾。王權(quán)的上升是亞述由城邦國家向區(qū)域性國家和帝國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必然結(jié)果[9]。其次,特殊的歷史和政治背景,如王位爭奪所引發(fā)的政變等也會成為遷都的直接原因,因為新當權(quán)者可借此規(guī)避舊都原有的反對勢力而培植新的政治力量[10]。例如,作為異族征服者,沙姆什—阿達德一世定都于舒巴特—恩利爾;作為篡位者,薩爾貢二世遷都于薩爾貢堡。

3.在某種程度上,亞述國王的個人雄心和喜好可能也是促成遷都的另一個因素。縱觀亞述遷都史,亞述都城的歷次遷移幾乎無不發(fā)生于某位強悍國王統(tǒng)治下的興盛時期,征服戰(zhàn)爭的勝利、統(tǒng)治版圖的拓展所帶來的榮耀感或會促使這些國王通過建設(shè)新的都城以求彪炳史冊。

亞述遷都帶來多方面的影響。首先,遷都使亞述能夠適應(yīng)特定歷史背景下王權(quán)集中的需要,而王權(quán)的集中及其所帶來的政治穩(wěn)定和國家職能的強化也反過來使亞述戰(zhàn)爭機器的運轉(zhuǎn)效率得以提高,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動古代近東地區(qū)在亞述主導(dǎo)下走向統(tǒng)一。同時,伴隨遷都而來的大量人口的調(diào)配與集中也令民族融合和文化交匯加速進行。最后,新都的營建也會直接刺激亞述建筑藝術(shù)和工程技術(shù)的發(fā)展。

另外,亞述遷都之頻與南方的巴比倫尼亞形成鮮明對照。巴比倫尼亞人通常對于國王在巴比倫以外的某地建都(城)甚為反感,從阿卡德王國的薩爾貢(Sargon;約公元前2334—前2279年)和納拉姆辛(Naram-Sin;約公元前2190—前2154年)到新巴比倫王朝的那波尼德(Nabonidus;公元前556—前539年),他們在巴比倫之外的建城活動都曾受到指責;相反,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公元前634—前562年)卻因自己未在巴比倫之外另建城市和行宮而引以為榮[11]。與巴比倫尼亞人的狹隘和保守相比,亞述人的政治胸懷似乎更為開放和務(wù)實,或許這也體現(xiàn)在亞述的宗教政策上:他們對異教崇拜持寬容態(tài)度,也從未將自己的宗教信仰強加于任何一個被征服民族。

注釋:

①阿淑爾地處底格里斯河與小扎布河交匯處以北的底格里斯河西岸,遺址即今伊拉克北部的卡拉特—舍爾卡特(Qal’at Sherqat),位于摩蘇爾以南約100公里處。

②遺址即今拉蘭(Tell Leilan),地處喀布爾河支流瓦蒂—亞拉河(Wadi Jarrah)左岸,位于今敘利亞哈塞克省(Al-Hasakah)境內(nèi)。見H.Weiss,“Excavations at Tell Leilan and the Origins of North Mesopotamian cities in the Third Millennium B.C.”,Paléorient 9/2(1983),39-52.

③位于底格里斯河?xùn)|岸、阿淑爾城以北約3公里處,遺址即摩蘇爾以南約100公里處的圖魯爾—阿卡爾(Tulul al-‘Aqar)。

④遺址即今尼姆魯?shù)拢挥谀μK爾以南約30公里處。據(jù)阿淑爾那塞爾帕爾二世所稱,卡爾胡最先為中亞述國王沙爾馬那塞爾一世(Shalmaneser I;公元前1272—前1243年)所建。

⑤遺址即今豪爾薩巴德,位于摩蘇爾東北約15公里處。

⑥遺址即今伊拉克境內(nèi)的庫雍基克及其以南1公里處的那比—于努斯(Nabī Yūnus),位于底格里斯河?xùn)|岸,與摩蘇爾隔河相對。

⑦基于可利用的文獻資源和各時期的語言特點,亞述歷史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古亞述時期(公元前15世紀以前)、中亞述時期(公元前14—前11世紀)和新亞述時期(公元前10—前7世紀)。

⑧根據(jù)一篇銘文,一個名為普祖爾辛(Puzur-Sin)的亞述人后推翻沙姆什—阿達德之孫阿西努(Asinu)的統(tǒng)治并斥責沙姆什—阿達德是“外國的瘟疫,并非阿淑爾城的人”。見A.K.Grayson,Royal Inscriptions of Mesopotamia,Assyrian Periods(I),Toronto,Buffalo,London(1987),78.

⑨尼尼微陷落后,亞述末王阿淑爾—烏巴里特二世(Ashur-uballi?II;公元前611—前608年)在哈蘭(Harran)即位,三年之后,陪都哈蘭為新巴比倫軍隊攻陷。

[1]A.K.Grayson,“Assyria:Ashur-dan II to Ashur-Nirari V(934-745 B.C.)”,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III/2),Cambridge(1991),204.

[2]M.Novák,“From Ashur to Nineveh:The Assyrian Town-Planning Programme”,Iraq 66(2004),177.

[3]P.Villard,“Shamshi-Adad and Sons:The Rise and Fall of an Upper Mesopotamian Empire”,J.M.Sasson,Civilizations of Ancient Near East,New York(1995),874.

[4]H.Weiss,“Rediscovering:Tell Leilan on the Habur Plains of Syria”,The Biblical Archaeologist 48/1(1985),27.

[5]J.N.Postgate-J.E.Reade,“Kalhu”,D.O.Edzard,Reallexikon der Assyriologie der Vorderasiatischen Archaelogie (V),Berlin/New York:1976-1980,321.

[6]H.W.F.Saggs,The Might That Was Assyria,London(1984),97-98.

[7]A.K.Grayson,“Assyria:Tiglath-pileser III to Sargon II(744-705 B.C.)”,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III/2),Cambridge(1991),117.

[8]S.Maul,“Die altorientalische Hauptstadt:Nabel und Abbild der Wel”,G.Wilhelm,Die orientalische Stadt:Kontinuitat,Wandel,Bruch(Colloquien der Deutschen Orient-Gesellschaft 1),109-124.

[9]M.T.Larsen,The Old Assyrian City-State and its Colonies,Copenhagen(1976),215.

[10]A.H.Joffe,“Disembedded Capitals in Western Asian Perspective”,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40/ 3(1998),567.

[11]H.Lewy,“Assyria,c.2600-1816 B.C.”,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I/2),Cambridge(1971),737.

猜你喜歡
圖庫利爾都城
金山農(nóng)民畫矢量圖庫的建設(shè)與應(yīng)用
“我沒錯”和“我應(yīng)該”
夏商時期都城選址簡析
網(wǎng)上圖庫 上傳、管理一條龍
人文與科學(xué)的親密接觸
——希利爾的三本書讀后感
東周列國都城的植物綠化
一款應(yīng)用暢游所有圖片網(wǎng)站
我們可是朋友
北魏都城洛陽相關(guān)研究綜述
圍繞“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 譜寫偉大復(fù)興宏偉篇章
萨嘎县| 吴江市| 新津县| 山丹县| 黔西| 湘阴县| 勃利县| 达尔| 渝北区| 虞城县| 普定县| 开化县| 绵竹市| 山西省| 中方县| 仁怀市| 麻阳| 恭城| 房产| 建昌县| 监利县| 田东县| 岳池县| 平塘县| 佛坪县| 理塘县| 小金县| 泸溪县| 大田县| 搜索| 荔波县| 安乡县| 喀喇沁旗| 新河县| 桃江县| 天津市| 南京市| 剑河县| 滦平县| 汉源县| 澄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