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是《論語》中的名篇,主要記述了孔子誘導學生暢談個人志向及孔子對學生的評價。面對四位弟子的回答,孔子發(fā)出“吾與點也”之嘆。本文主要探討孔子贊賞曾皙的看法的原因,提出曾皙的觀點體現(xiàn)了孔子追求的大同社會,其思想境界更高。
關鍵詞:侍坐;曾皙;孔子;贊賞;原因
《侍坐》記述孔子和四位弟子暢談理想志向的場景。該篇文章反映了眾弟子不同的政治理想,治理國家的不同才干和孔子寧靜淡泊的心境。面對四位弟子的回答,孔子發(fā)出“吾與點也”之嘆,為何孔子如此贊賞曾皙的看法呢? 下文將作具體分析。
一、曾皙的觀點體現(xiàn)了孔子追求的大同社會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風乎舞雩, 詠而歸”。這種士大夫瀟灑適意的生活場景, 難道不是太平盛世的一個縮影嗎? 對比《禮記·大同》可以發(fā)現(xiàn), 孔子向往大同之世, 終其一生他都在極力促成以周禮為代表的小康社會的實現(xiàn)。當其時也, 賢能在位, 百姓各得其所, 上下尊卑, 秩序井然, 社會和諧。士大夫不必穿梭于各諸侯國之間鼓唇弄舌, 他們可以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歌詠彈唱。這是曾皙心向往之的生活美景, 也是孔子追求的“無為而成”、“無為而治”的大同社會。
朱熹也是這樣認為的:“孔子與點,蓋點與圣人之志同,便是堯 舜氣象也?!痹谥祆淇磥?,“孔子與點”,在于曾點回答中的旨趣已達到人欲盡、天理存的化境,能與“天理萬物上下同流”,進人堯舜氣象的大同境界,也即孔子的理想社會。朱熹把“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看成“堯舜氣”中“樂”的體現(xiàn),是“樂而得其所”。
楊樹達也認為“孔子與曾點者,以點之言為太平社會之縮影也?!?/p>
因此,從朱熹和楊樹達的觀點中我們可以明白,曾皙敘述的內容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社會,孔子當然對曾皙的“志”慨然嘆許。
二、曾皙的思想境界更高
“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為謂之器。”同在談論社會理想, 四位門徒的思想境界不同, 他們的“志”就有了“道”和“器”的差別。道是萬物與人性之本原, 是治理國事之本; 器是萬物, 是有利于物質發(fā)明和實際生活之末。具體到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華而言, 子路志在治軍,冉有和公西華, 一者志在治賦, 一者志在治禮。他們都能立足現(xiàn)實, 腳踏實地, 但是只有曾皙深悟圣人之道, 高瞻遠矚。在從容得體地應對中表現(xiàn)出高于其他三人的思想境界。
在道和器的關系上, 孔子重道輕器, 強調以道御器。他說:“朝聞道, 夕死可矣”。因此, 他對子路等四人的評價就有“哂”, 肯定和賞識種種不同的態(tài)度。聽著眾弟子暢談理想, 孔子仿佛又重溫了一遍自己的人生歷程。為達官貴族喪事贊禮的儒者; 從家臣到司寇, 在魯國張大宗室, 打擊三桓; 周游列國, 終被所棄。現(xiàn)在,學生不孚師望, 鑒于資質才能的差異, 不同程度地領悟到老師的諄諄教誨。
子路不計成敗追隨孔子, 對此,孔子從不掩飾自己的喜愛之情, 但他生性魯莽, 慣于逞強恃勇, 朱熹認為他“國不達為以禮的道理”??鬃由蠲鞔死?, 唯有以退教之, 其“哂”子路正在情理之中。冉有為人謙退, 膽小怕事。孔子往往給予鼓勵和鞭策。他想把一個方圓五六十里的小國治理的國富民強的愿望得到孔子的肯定。公西華致力于禮樂制度, 想在宗廟祭祀、諸侯會同等重大國事活動中演習周禮, 確保周禮在制度層面上得以延續(xù)和傳承。這是孔子念茲在茲的一貫思想??偲饋砜矗?他們三人的思考都停留在具體的和階段性的人生和社會目標上, 尚處于形而下的器的階段。唯有曾皙登堂入室, 與圣人之志同。
宋代大理學家朱熹《論語集注》對此也有一個比較權威的解讀。他說,曾晳的理想看起來不過是“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表面看他做的都是些日常小事,沒有什么宏大的理想。但是,曾晳追求的是一種怡然自得、天人合一的理想,表面上雖然沒有提及修身,但其暗含著只有經(jīng)過了自我修養(yǎng)才能進入到那樣一種境界。
孔子并不認為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一個人應當以修身為起點,首先從內心品德的修煉與完善做起,等你建立了你的內心確信,完成了人格的自我完善,那時那些體的目標一定會離你不遠了。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恐怕只有先修己,才能達致曾晳那種怡然自得、天人合一的理想吧。所以他所描繪的,是一種深得孔子思想真諦的更高的境界。
三、曾皙的回答觸動了孔子
曾皙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風和暢的美景,委婉地表達了他的理想。那是一個風清俗美、和平寧靜的社會環(huán)境,表達了孔子以禮樂治國的崇高境界,同時也表達了曾皙淡泊寧靜的心態(tài)。正因如此,所以在孔子的內心深處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鬃邮且晃挥兄鴱娏业恼卫硐牒瓦h大抱負的人。他在擔任魯國大司寇時,推行禮治,施以仁政,使魯國大治??上У氖囚攪鴩苋穗x間,很快就疏遠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張得不到實施。曾皙的這段話,表達了隱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隱約觸動了孔子周游列國屢遭失敗、心力交瘁而想過平靜無為的生活的想法。曾皙的回答體現(xiàn)了孔子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以及“道不行,乘桴浮于?!彪[居的思想。因此,曾皙的話不僅是顯己志,也是對孔子心靈的折射。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2]張文萍.<論語·侍坐章>疑點辨析,作家雜志,2009.
[3]張燕嬰譯注.《論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
[4][宋]朱熹.《四書集注》,長沙:岳麓書社,1986.
作者簡介:徐育敏(1993.11-),女,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