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健 梁靖森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石樓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廣州511440)
小兒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而導致大便次數增多和性狀改變,伴有發(fā)熱、嘔吐、腹痛等癥狀及不同程度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的消化性疾病。以2歲以下嬰幼兒多見,年齡越小,發(fā)病率越高,以夏秋季較多,往往引起流行。在第三世界國家中(除中國以外),腹瀉病占所有兒童發(fā)病的第一位,在我國占第二位;每年在全世界范圍內約十億人次發(fā)生腹瀉,500萬~1 800萬兒童因腹瀉而死亡,是造成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1]。本研究采用黃連蒼術湯治療小兒濕熱腹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臨床隨機對照的研究方法,選擇符合試驗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的90例患兒,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小兒腹瀉篇的診斷標準,且年齡為6個月~2周歲。臨床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每天3~5次,甚至十余次不等),糞質稀薄或如水樣,顏色深黃呈惡臭味可伴少量黏液,腹部呈陣痛,伴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疲乏、四肢無力、發(fā)熱、輕度脫水、尿少等癥狀。隨機分為中醫(yī)組和西醫(yī)組各5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1)符合西醫(yī)小兒腹瀉病診斷標準者;(2)符合中醫(yī)辨證分型屬濕熱瀉者;(3)年齡≥6個月,≤2周歲,性別不限;(4)患兒家屬能支持中醫(yī)療法,依從性好,并能堅持治療者;(5)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后愿接受治療者。
1.3 排除標準 (1)不符合納入標準,年齡小于6個月或大于2周歲;(2)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免疫缺陷、中度或以上脫水、精神障礙或肝腎功能損害及惡性腫瘤者;(3)正在接受其他類似治療者;(4)合并傳染性疾病者。
1.4 治療方法
1.4.1 中醫(yī)組 自擬黃連蒼術湯,組方:黃連2 g、蒼術 5 g、葛根 6 g、木香 3 g、藿香 5 g、銀花 6 g、山楂6 g、神曲6 g、薏苡仁6 g、甘草1 g、茯苓6 g。先將藥物(除木香、藿香)用300 mL自來水浸泡20 min后開始武火煎煮,煎藥湯至100 mL時加入木香、藿香再煎10 min,去渣取汁,冷卻后服用,1歲以下分3次口服。連續(xù)服用3 d,或至腹瀉癥狀消失。
1.4.2 西醫(yī)組 0.9%氯化鈉溶液100 mL+注射用頭孢呋辛鈉0.35~0.5 g,靜脈滴注,qd;5%葡萄糖注射液150 mL+利巴韋林0.1 g,靜脈滴注,qd;蒙脫石散0.5~1 g,口服,tid。連續(xù)治療3 d,或至腹瀉癥狀消失。
1.5 療效標準 痊愈:大便次數≤3次、質軟均勻、呈淺黃色條狀,無伴隨發(fā)熱、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疲乏、輕度脫水、尿少等癥狀。顯效:大便次數4~6次、質爛較均勻、呈黃色細糊狀;伴隨癥狀輕:發(fā)熱37.5~37.9℃、輕度腹痛腹脹、間有惡心無嘔吐、輕微食欲不振,無疲乏、脫水、尿少等癥狀。有效:大便次數7~9次、質稀呈蛋花樣;伴隨癥狀中:發(fā)熱38~38.4℃、中度腹痛腹脹、偶發(fā)惡心、間歇嘔吐、中度食欲不振、疲乏、輕度脫水、尿少。無效:大便次數≥10次、質稀如水樣、呈深黃色,伴隨癥狀重:發(fā)熱≥38.5℃、嚴重腹痛腹脹、頻發(fā)惡心嘔吐、嚴重食欲不振、疲乏、肢體倦怠、中度或以上脫水、尿少呈深黃色[3]。
1.6 統計分析 將所得數據輸入計算機,應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中醫(yī)組總有效率為95.56%,西醫(yī)組總有效率為68.89%,中醫(yī)組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西醫(yī)組,且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情況 例(%)
中醫(yī)兒科學認為:小兒脾胃薄弱,無論感受外邪、內傷乳食或脾腎虛寒,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而發(fā)生泄瀉(腹瀉)。發(fā)病之后,易耗傷氣液,如治療失當可轉成慢驚,出現傷陰、傷陽或陰陽兩傷等危重變證,甚至氣脫液竭而死亡。遷延不愈者,可引起營養(yǎng)不良,影響生長發(fā)育,成為疳證。故小兒泄瀉在臨床上較成人多見,其癥狀的表現亦較成人復雜,預后亦比成人嚴重[4]。自擬黃連蒼術湯是我科治療小兒濕熱泄瀉的經驗方。黃連能清熱燥濕、瀉熱解毒,蒼術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的功效,葛根有解表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等功效,木香理氣調中、燥濕化痰,藿香有化濕、解暑、止嘔等功效,銀花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山楂有開胃消食、防治動脈硬化、防衰老的功效,神曲有消食和胃、止瀉解表之功效,薏苡仁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等功效,甘草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的功效,茯苓有利水滲濕、健脾化痰、寧心安神、敗毒抗癌的功效,諸藥共奏苦泄、清熱、燥濕、健脾、化食之功效[5]。因外感風、寒、暑、濕、熱邪均可致瀉,唯無燥邪致瀉之說,蓋因脾喜燥而惡濕,其他外邪常與濕邪相合而致瀉,故小兒暴瀉以濕熱瀉最為多見。因此,我們采取了以苦泄清熱燥濕為主,佐以健脾化食之法治療。本研究采用自擬黃連蒼術湯治療小兒濕熱腹瀉,取得較好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汪受偉.中醫(yī)兒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686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9
[3]馬冬玲.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小兒腹瀉32例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3):134-135
[4]丁文武,武旭.小兒泄瀉特點及其分型施治[J].中醫(yī)藥學刊,2002,20(6):842
[5]閆慧敏,楊燕.中醫(yī)學對小兒腹瀉病的認識及研究概況[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6,15(3):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