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穎 安定明
[提要] 本文在對張家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和存在的問題介紹的基礎上,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fā)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措施,以實現(xiàn)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fā);保護
基金項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課題編號:201303392);張家口市2013年度社會科學立項研究課題“張家口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開發(fā)互動研究”(課題編號:2013042)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10月13日
根據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表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傳統(tǒng)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傳統(tǒng)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tǒng)技藝、醫(yī)藥和歷法;傳統(tǒng)禮儀、節(jié)慶等民俗;傳統(tǒng)體育和游藝;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張家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概況。張家口市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悠久的歷史,為張家口留下眾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很多在國內外極具影響并獨具特色。以人類發(fā)源地為特色的泥河灣文化,以中華文明發(fā)源地為特色的三祖文化,占全國長城總長六分之一、涵蓋八個朝代的長城文化,以張北元中都為代表的遼、金、元古城址文化,以懷來雞鳴驛為代表的中國古郵驛文化,以蔚縣為代表的民間建筑和地方民俗文化,以口梆子、東路二人臺、蔚縣秧歌為代表的地方戲曲文化等。張家口市不僅擁有數量眾多的物質文化遺產,還具有一定數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張家口市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大地無價的瑰寶。
目前,張家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共116項,其中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有5項,包括:蔚縣拜燈山、口梆子、蔚縣秧歌、二人臺、蔚縣剪紙;列入省級“非遺”名錄的有28項,如胡家屯社火、曲長城木偶戲、懷安縣九曲黃河燈、柴溝堡鎮(zhèn)郭璽熏肉制作技藝、沙城老窖釀造技藝、蔚縣古民居建筑技藝、陽原縣竹林寺寺廟音樂、蔚縣打樹花、涿鹿縣三祖文化、尚義干嗑、萬全打棍等;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83項,如廣恩屯觀音堂廟會、土窯洞、圪渣餅制作技藝、一窩絲制作技藝、宣化葡萄種植技藝、西城鎮(zhèn)王氏木雕、銅套印雕刻技藝、孟家墳民宅建筑工藝、蹦鼓子舞、馮子存竹笛演奏藝術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到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戲劇及曲藝、手工技藝、民俗、文化空間、民間信仰、中醫(yī)中藥等十個類別。它們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廣泛的民間影響力,為發(fā)展旅游業(yè)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張家口市在搶救、保護、傳承與弘揚民間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具體工作。制定了一系列關于保護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法規(guī),并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明確了全市“非遺”保護工作的目標、方針、原則和具體措施。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資金投入不足。從市到各縣甚至到基層各部門,工作經費較少,搶救、保護及完善經費相對匱乏。由于缺乏專項資金的投入,大量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資料不能征集和整理,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的展覽廳和傳習所,在建立過程中也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為此,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設立專項資金,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的征集。
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實力不強,對其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不夠,存在著資源閑置、低層次開發(fā)的問題。張家口市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fā)時多采用表演、展覽等形式,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發(fā)展歷史、特色等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停留于外在形式上,給人留下的概念不全面、印象不深刻。有些企業(yè)只顧眼前利益,打著開發(fā)特色旅游資源的旗號對文化資源進行低水平開發(fā)和過度利用。
三是缺少專業(yè)人才,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瀕臨斷代。一些掌握絕活的藝人年齡老化,年輕人因為各種原因不愿學習和繼承傳統(tǒng)文化藝術,一些依靠口傳心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以口梆子和二人臺為例,張家口的地方戲曲劇種——口梆子和東路二人臺藝術,均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張家口市本土文化藝術的代表,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但目前這兩種藝術門類后續(xù)人才稀缺,傳承者和繼承人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斷層。
四是民眾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還不夠。對于蔚縣剪紙、打樹花、涿鹿三祖文化等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家口市做了系統(tǒng)化、專業(yè)化的對外宣傳與營銷工作,讓這些文化遺產走向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但是,對于本地民眾來說,由于自身的文化自覺意識淡薄,也由于環(huán)境、時代的改變,精神文化需求也發(fā)生了變化,除了對于上述有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略知一二外,對其他的“非遺”項目甚至連名字都說不出,更別說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另外,很多“非遺”傳承人的后代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學習祖祖輩輩留下的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fā)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非遺”在發(fā)展旅游業(yè)中的積極作用。旅游業(y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存在很深的內在聯(lián)系,將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fā)成旅游產品,既可以作為獨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進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又可以作為保護和傳承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旅游業(yè)的完善和文化的傳承有著積極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人文旅游資源的范疇,有著重大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經濟和精神價值。許多精品的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都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些價值中提煉出來的。例如,“拜燈山”民俗社火、口梆子、二人臺等都可以作為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資源,而諸如打樹花、蔚縣剪紙等因其內含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極具觀賞價值。只有將這些文化遺產進行合理開發(fā)和利用,才會對旅游業(yè)的長足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品位和地域價值。“非遺”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成為“非遺”項目所在地的獨特標志。以涿鹿縣三祖文化為例,5,000年前以黃帝、炎帝、蚩尤三大人文始祖為代表的中華原始先民在涿鹿生活、征戰(zhàn),形成了以涿鹿桑干河流域為中心點,以中華民族共認圖騰——龍為象征,以民族大融合、大統(tǒng)一、大團結為核心的涿鹿三祖文化。與“三祖文化”相關的歷史遺址、遺跡有:黃帝城、定車臺、炎帝營、蚩尤寨、釜山等23處之多。其規(guī)模之大、密集度之高、內容之豐富在全國絕無僅有,對研究中華文明之起源具有極高價值。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宣傳促銷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弘揚旅游目的地傳統(tǒng)文化,提升旅游產品層次的歷史、文化價值,提高本地旅游業(yè)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的多樣性為開發(fā)多元化的旅游產品和旅游線路提供了基礎。我國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13大類,可以將其按類別開發(fā)成不同的旅游產品,極大地豐富了旅游產品的內容和形式,能夠滿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類型、不同年齡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二)旅游對“非遺”保護的促進作用。對“非遺”進行合理的旅游開發(fā),一是增加民眾對“非遺”認知的機會。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特性,多數人知之甚少。如果只在大眾媒體上呼吁對它的保護,而大眾卻又對其不夠了解,那么這種宣傳效果會大打折扣;二是有益于“非遺”的傳承。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類新生活、社會新發(fā)展不相適應,被擱置起來;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甚至被替代。隨著旅游活動的開展,尤其是文化旅游、遺產旅游的興起,其中旅游者的親身參與使一些原本逐漸或已經消失的傳統(tǒng)文化被激活,重新走入人們的視野,從而得到人們的重視、保護與傳承。
三、張家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fā)的對策
如何使旅游開發(fā)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二者之間有機融合,最大限度做到雙贏,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做好文章:
(一)精心打造和提升節(jié)慶文化活動品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節(jié)慶相結合,是擴大“非遺”范圍與影響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張家口市縣、區(qū)涌現(xiàn)出一批節(jié)慶文化品牌,如康保的 “中國·康保二人臺文化旅游節(jié)”、蔚縣的“中國剪紙藝術節(jié)”等已經成為當地每年一季度拉動旅游發(fā)展的核心力量,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一次比一次好,但一些現(xiàn)有的節(jié)慶活動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形式上,還有一定的打造和提升空間。
要緊緊圍繞節(jié)慶主題,努力挖掘、認識具有強勁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認識傳統(tǒng)文化與創(chuàng)建時代文化品牌內在的傳承關系,結合“非遺”保護工作,探索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在群眾中有歸屬感和認知度的節(jié)慶文化活動品牌。通過節(jié)慶活動,推廣名優(yōu)產品,拉動旅游消費。
(二)開辟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線路。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線路,是一項很具魅力、很有潛質、具有可操作性、市場也看好的文化旅游工程。可以結合已有旅游線路或在景區(qū)新開辟線路,從一個經典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事件著手,進行線路設計,通過一個故事、一段音樂、一場表演、一次手工技藝展示等方式,讓旅游者一路旅游一路感賞,并開展相關旅游產品的開發(fā),如戲曲用具、剪紙、泥塑、樂器、紀念品等。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把“非遺”資源開發(fā)為旅游產品,一定要注意處理好它的保護與傳承,處理好其表現(xiàn)形式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旅游產品的關系,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適度開發(fā),否則就背離了保護的初衷。
(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園??梢园逊俏镔|文化遺產博物館與特色商品制作體驗館結合起來,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園,營造全方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園融“非遺”保護傳承、旅游產品開發(fā)、展示、教育于一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產業(yè)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模式。園中可利用數字化手段將張家口市一些傳統(tǒng)手工技藝、民俗文化向當地居民和廣大中外游客進行展示,再聘請民間藝人進行傳統(tǒng)藝術表演,并在旅游商品的開發(fā)中融入當地傳統(tǒng)文化特色和藝術內涵,這樣既豐富了旅游活動的內涵,又實現(xiàn)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雙贏。
主要參考文獻:
[1]張祝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fā)互促作用探析[J].商業(yè)文化,2012.1.
[2]彭建康.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旅游發(fā)展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2.4.
[3]殷蕾.淺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fā)及保護[J].企業(yè)導報,2012.17.
[4]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J/OL].http://www.ihch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