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迎春??
【教學(xué)目標】
1賞析詞中的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蘊。
2誦讀感悟辛詞的豪放風(fēng)格,培養(yǎng)學(xué)生的愛國情感和審美情趣。
【教學(xué)重難點】
賞析詞中的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蘊。
【教學(xué)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表演法
【課前準備】
了解作者,熟讀本詞,查找典故資料。
【教學(xué)過程】
師:同學(xué)們,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作家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出身行伍,以武起事,以文成業(yè)”。他曾率領(lǐng)區(qū)區(qū)50幾個士兵勇闖敵營,活捉了為金人效力的叛徒張安國,然后揚長而去;他曾謀略超群、創(chuàng)立了地方武裝鎮(zhèn)守一方;他一生備受排擠、屢遭貶謫,有心殺賊,卻無路請纓,只能在慷慨悲歌中表達自己壯志未酬的愛憎情感,最終成為南宋詞壇上最耀眼的一顆明星。他就是——
生:辛棄疾。
師:對,他就是“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負,足以荷載四國之重”的豪放派代表詞人辛棄疾,正如梁衡先生所說:“積北宋南宋三百年的歷史,才出了一個辛棄疾?!苯裉炀妥屛覀円黄饋硇蕾p他的一首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賞析詞中的景物描寫以及所引典故,從而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體會作品的意蘊。
師:首先我們先請一位同學(xué)來給大家朗讀一下這首詞。其他同學(xué)認真聽。
生1:朗讀《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師:讀得非常流利,我們似乎能感覺到一種淡淡的悲哀之情。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這首詞,體會辛詞獨特的情感韻味。
師:課前老師已經(jīng)讓大家做過預(yù)習(xí),并且通過初讀詩詞,我們知道這首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下片主要以言志為主。在賞析過程中,我們主要圍繞著以下幾個問題來展開,那么請同學(xué)們來思考第一個問題:這首詞的上片主要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色?注意,在詩詞鑒賞中,涉及景物描寫的,我們可以從這樣幾個角度分析:作品中主要寫了什么景物;這些景物具有怎樣的特點?作者是用什么手法表現(xiàn)出來的?最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師:誰能結(jié)合老師的建議,來分析一下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p>
生2:寫了天,寫了水。
師:某某某說寫了天,荊楚大地,天高地遠;寫了水,秦淮之水,靜靜東流,最終流入水天相接之處。那么這里的天、這里的水是在怎樣背景下的呢?
生2:是秋季里的天和秋季里的水。
師:對,天也好,水也好,最終都融入到一片茫茫的秋色中。詞人在詞中用“千里”、“清”、“無際”來修飾“秋”,這樣寫出了天和水的什么特點呢?
生2:壯闊?!?/p>
師:好。天高地遠,一片凄清悲涼的景象;秋水悠悠,一望無際。在“秋”的背景下,寫出了天和水壯闊遼遠的特點。除此之外,作者還寫了什么景物呢?
生2:山,也就是“遙岑”。賞心亭周圍的山非常美,因為作者說那是“玉簪螺髻”。
師:山非常的美,像婦女頭上戴著的簪子和盤著的發(fā)髻一樣,既寫出了山的陡峭,也寫出了山姿態(tài)的優(yōu)美。那么作者面對這樣美麗的遠山時,心情怎么樣呢?
生2:作者心情不好。
師:為什么這樣說?
生2:作者說獻愁供恨。既然他看到的是“愁”和“恨”,就是說明作者的心情不是很好。
師:他說得很好。作者站在賞心亭上,極目遠眺,看到玉簪螺髻似的遠山,但是這山并沒有給自己帶來情感上的愉悅,反而給自己帶來的是“愁”是“恨”,那么這“愁”和“恨”是誰的呢?
生2:是作者的。
師:“愁”和“恨”是作者的,但作者卻將這“愁”“恨”說成山給自己帶來的,他將自己的感情轉(zhuǎn)移到了不具備情感的客觀事物身上,借此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苦悶之情。
師:以上幾句,從“楚天”、“秋水”寫到帶來“愁”和“恨”的“遙岑”,一望無際的楚天之下,悠悠東流的秋水之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山巒,它們?yōu)樵~人帶來一絲憂愁,所以下面筆鋒便由景及人、由物及我,轉(zhuǎn)向詞人自己。
師:那么第二個問題就隨之出現(xiàn)了:詞人是以怎樣的形象展現(xiàn)在作品中的呢?
生3:他是一個游子。
師:好,他抓住了一個關(guān)鍵詞——游子?!坝巫印笔鞘裁匆馑寄??
生3:“游子”,離家遠游的人,是詞人自稱。
師:作者在“游子”前加了一個修飾詞“江南”,你怎樣理解“江南游子”呢?
生3:辛棄疾本是山東濟南人,現(xiàn)在在建康,雖身在江南,卻非常思念家鄉(xiāng),所以他很孤獨,無依無靠。而且他始終認為自己是大宋子民,北宋敗了,投奔到南宋,可是南宋統(tǒng)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tài)度——招之則來,揮之即去,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無依無靠。
師:所以內(nèi)心酸楚、悲哀之情就自然而然流露出來了,那么這個“江南游子”出現(xiàn)在怎樣的背景中呢?
生3:落日樓頭,斷鴻聲里。作者看到的是夕陽西下的情景,聽的是離群大雁的哀鳴聲。
師:在這樣的背景下,詞人的形象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自己這個從北方來到江南的游子,黃昏時候站在賞心亭上,看到夕陽下落,聽到斷鴻鳴叫,不禁感到孤獨寂寞,內(nèi)心十分傷感。那么請大家結(jié)合著“落日”、“斷鴻”這兩個意象,探討一下這一句還有沒有其他的含義呢?現(xiàn)在請大家四個人一組,分組討論。(學(xué)生四人一組,分組討論)
生3:詞人以“落日”隱喻國家形勢,半壁江山岌岌可危。
好:這個觀點挖得很深。劉長卿在《清明后登城眺望》中曾寫到“長安何處是,遙指夕陽邊?!薄奥淙铡?、“夕陽”、“殘陽”等詞語在古詩詞中經(jīng)常用來比喻國勢,而且還是衰頹的國勢,唐末釋虛中就曾說“殘陽落日,比亂國也?!甭淙障笳髦纬轻пЭ晌5男蝿?,在這樣的背景下,“斷鴻”該怎樣理解呢?
生3:以斷鴻暗示自己如失群的孤雁,立志報國而無所依歸。
師:好,不僅是“孤雁”,而且還是“失群”的孤雁。辛棄疾想要報國,無奈南宋朝廷不把他當做自己人。這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作于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他二十三歲來到南宋,到寫作這首詞時已經(jīng)過了十多年了。這期間,他曾多次上書,如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給宰相虞允文的《九議》,結(jié)果都未被采納。同時,朝廷對他不信任,因為辛棄疾的祖父辛贊曾經(jīng)在金朝為官;辛棄疾本人曾參加過農(nóng)民起義軍;同時他也是個意志堅決的主戰(zhàn)派。辛棄疾的這三重身份,都觸犯了當權(quán)者的忌諱。所以,辛棄疾南渡歸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他在南宋朝廷找不到知己,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這里的“斷鴻”在詞中表達了孤掌難鳴、想要報國無奈形單影只無所依歸的感情,所以他是“失群”的。詞人站在賞心亭上,想到國勢危殆,猶如搖搖欲墜的落日,因而觸景生情,黯然神傷。詞人用“落日樓頭、斷鴻聲里”來烘托后一句“江南游子”,以突出作者異常孤單的處境。
師:那么詞人的這種“舉世獨立”的悲傷之情是如何宣泄出來的呢?
生4:通過動作來表達。
師:哪些動詞呢?
生4:看、拍。
師:怎么來理解“看了”、“拍遍”呢?
生4:“看了”,把吳鉤看了一下,“拍”表明作者內(nèi)心充滿怒氣,于是便使勁拍欄桿。不僅“拍”,而且“拍遍”,表明作者內(nèi)心極其憤怒,把所有的欄桿都拍了一遍,表明憤怒之情的強烈。
師:好,他在分析過程中,能夠抓住動作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這很好。但前一個動詞“看”這里我們需要再補充一下?!翱戳恕保斂催^、看完講,實際上包含著看了又看的意思,這是第一個動作。辛棄疾一遍又一遍地撫看著寶刀,是憐惜“物不盡其用”。吳鉤是寶刀的代名詞。李賀《南園》詩中就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的句子?!皡倾^”,本應(yīng)在戰(zhàn)場上殺敵,但現(xiàn)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之用,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他由物及人,想到我辛棄疾雖有滿腹文韜武略,但無法施展,正如這寶刀被閑置一般。胸中之苦悶需要發(fā)泄,于是,他便“欄桿拍遍”。
師:大家想想,除了這兩個動詞之外,還有沒其他的動詞呢?
生5:還有一個“登”字。
師:嗯。作者是為了消愁解悶才登上賞心亭的。無奈賞心亭上并不賞心,山水之景反而讓詞人心情變得更加沉重,因此他通過一次又一次地撫摸吳鉤、拍遍一根根欄桿來把自己的苦悶之情表現(xiàn)出來??墒羌幢闳绱耍髡叩那楦械玫絼e人的理解了嗎?
生6:沒有。因為詞人寫到“無人會,登臨意。”
師:所以這六字便是辛棄疾為“世無知音”發(fā)出的深深的哀嘆。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上片:俗話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開篇寫景,這些景色描寫又牽動了詞人的心緒,上片即景抒情,表現(xiàn)愛國忠心無人理解的痛苦。(板書:上片:江景、山景、游子、行為——借景抒情)
師:作者并沒有說是什么原因使得遠山給他帶來“愁”和“恨”,“愁”的是什么?“恨”的是什么?我們卻不知道?!暗桥R意”的具體內(nèi)容我們一無所知,于是詞的下片就扣著“登臨意”三字去展開抒情和議論。這也是我們本節(jié)課的第三個問題,即作者的內(nèi)心究竟有著怎么樣的復(fù)雜情感?
那我們接下來就分析一下下片。下片十一句,用了四個典故,請同學(xué)們說說,這些典故原來的意義是什么?
生6:(學(xué)生回答典故略)
師:好,那么這些典故中的主人公都有什么樣的特點呢?你能否用幾個字分別來概括。
生6:張翰——辭官歸隱;許汜——謀取私利;劉備——雄才大略;桓溫——時光流逝。
師:他的概括力很強,那么你能不能說說,作者在這里引用這些典故有哪些用意呢?注意,在詩文鑒賞中,涉及典故的我們不僅要知道典故的原意是什么,更要知道作者引用這些典故有哪些用意。這也是我們這節(jié)課的重點。
生6:第一個是要抒發(fā)深摯的鄉(xiāng)思。
師:好,他看到了辛棄疾和張翰之間共同的身份特點,即游子,點出了思鄉(xiāng)這種情感。除此之外呢?作者登高遠望,看到了繚繞的群山,想到了遠處的家鄉(xiāng)。但家鄉(xiāng)怎樣呢?
生6:處于金人的占領(lǐng)下。
師:所以此句又表達了對異族入侵的仇恨。但領(lǐng)土被入侵了,我們收復(fù)失地不就得了嗎?
生6:但南宋統(tǒng)治者并不想也不愿去收復(fù)失地。
師:所以作者在這里還表達了什么情感呢?
生6:想要復(fù)國報仇的愿望,同時也暗中流露出對南宋朝廷不思復(fù)國的激憤。
師:所以,對于辛棄疾來說,在國難當頭的時候,自己的抱負是要為國立功,張翰的做法對自己來說是不可取的。那么第二個典故有什么用意呢?
生6:辛棄疾用此典是進一步申明自己回家鄉(xiāng),既不是像張季鷹為了吃鱸魚,也不像許汜是為了求田問舍。他不會像許汜那樣自私自利,而是要像劉備那樣胸懷天下,為國為民。
師:這個典故相對來說更容易理解些。那么第三個典故呢?
生6:作者想要表明他的內(nèi)心是十分憂慮的。擔(dān)心國事飄搖,時光流逝。
師:為什么呢?
生6:因為作者年紀日益增大,他不知道什么時候可以收復(fù)失地,回到家鄉(xiāng)。
師:對于辛棄疾來說,此刻他站在賞心亭上,目光順著秦淮之水向遠處望去。層巒疊嶂的遠處,中國的北方正處于金人統(tǒng)治之下,雖然看不到家鄉(xiāng),但他知道處于金人鐵蹄之下的人民生活在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中??蔁o奈統(tǒng)治者并不理解他、信任他、重用他,所以對于作者來說恢復(fù)中原的宿愿不知何時才能實現(xiàn);況且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幾句也是整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jīng)過層層推進已經(jīng)發(fā)展到最高潮。(板書:下片:張翰、許汜、劉備、桓溫——借典言志)
師:下片與上片相比,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他們有正例也有反例,并借此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這樣寫不僅使詞的內(nèi)蘊更加豐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懷,表達了自己想要收復(fù)中原的雄心壯志,卻無奈年華虛度而功業(yè)未成的苦悶之情。
師:好!最后一個問題,詞人的這種情感有人理解嗎?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后一句呢?
生:他的這種情感沒有人理解。“倩”是請求。既然是問句,就表明了詞人的情感是無人理解的。
師:好,他把握得非常到位。這么復(fù)雜和深刻的情感沒有人能夠理解?!凹t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有一種文化叫“歌伎文化”,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助酒。這些女子一般是起到祝酒、勸酒的作用,而且能夠給予落魄中的客人以精神上的安慰,鼓勵他們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恢復(fù)斗志。但對于辛棄疾來說,不但政治上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而且連這樣的紅顏知己也沒有,得不到同情安慰,更可悲的是連一個中間傳話的人也沒有。由此可見,作者孤獨到了極點。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相呼應(yīng)。我們常說“英雄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毙翖壖部v目遠觀卻黯然流淚,內(nèi)心都是為國為民的擔(dān)憂而流下來的熱血。所以這首詞表達了詞人的愛國之情和不遇之愁。
師:(全詩總結(jié))這首詞立意高遠、意境開闊,令我們游目騁懷,它是辛詞名作之一,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藝術(shù)形式上也非常完美,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最后我們在理解文章的基礎(chǔ)上再重新讀一遍課文。(齊讀課文)
師:好,大家不僅讀出了氣勢,更讀出了辛詞悲憤的味道,相信詞中的許多句子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很多同學(xué)對辛棄疾產(chǎn)生了興趣。法國著名學(xué)者帕斯卡說過:“人類所有的才能之中與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課前請同學(xué)們查閱一些資料,結(jié)合本詞寫一個小的課本劇,想象你們自己就是辛棄疾,我們從大家的優(yōu)秀作品中甄選出一篇,為大家表演出來。下面就讓我們跟隨他們的腳步一同登臨賞心亭,一吐胸中的塊壘。有請我們的演員。
生8等:課本劇表演。(見附錄)
師:感謝我們幾位同學(xué)給大家?guī)淼木时硌?,從他們的表演中我們仿佛能夠看到千里清秋的悲涼、江南游子的孤獨和欄桿拍遍的憤怒,一位偉岸的憂國憂民的詞人形象浮現(xiàn)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再一次把掌聲送給我們的同學(xué),感謝他們的激情表演。那么課下請大家閱讀《水龍吟》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作,從人生態(tài)度的角度,深入感受辛棄疾和蘇軾詞作的不同魅力。
【板書設(shè)計】
上片:景色:江景、山景、游子、行為
下片:言志:張翰、許汜、劉備、桓溫愛國之情不遇之愁
【教學(xué)反思】
對詞內(nèi)容的分析是本節(jié)課的基礎(chǔ),對本詞的分析按照景物描寫——詞人形象——情感表達——情感歸宿這樣幾個問題來展開,其中第三個問題(對詞人復(fù)雜情感的分析)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但為了盡可能地調(diào)動學(xué)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xué)習(xí)興趣。課前筆者給學(xué)生發(fā)了幾份材料,一是辛棄疾的有關(guān)詞作;二是徐南鐵的《郁孤臺之魂》;三梁衡的《把欄桿拍遍》,然后請學(xué)生借閱相關(guān)書籍并參考材料,將詞作改寫成一個課本劇,結(jié)果學(xué)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很高,有的改寫成課本劇,有的寫成了歌詞,最終結(jié)合講課需要選擇了學(xué)生創(chuàng)作的課本劇。學(xué)生又進行了后期的配樂、安排服裝道具等工作,并進行了排演。整堂課下來,學(xué)生的思路能夠跟著老師走,分析過程也比較順利,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雖然課前進行了預(yù)習(xí),但因為全詞需要分析,所以過程顯得比較倉促,有些重要的點沒有進一步深入,比如討論“落日”、“斷鴻”意象時,有的學(xué)生還說出了“落日”代表時間匆匆流逝,所以導(dǎo)致這個地方一筆帶過。另外,學(xué)生的課本劇雖然獲得好評,但由于時間限制,人物表現(xiàn)不是很充分。所以雖然表演的方式很好,但更需要兼顧學(xué)生的學(xué)習(xí)過程,重點的地方還是要有所突出。
附學(xué)生創(chuàng)作的課本?。?/p>
旁白:秋風(fēng)瑟瑟,江水東去。辛棄疾獨自站在賞心亭上,遠眺被煙云擋住的北方群山。
他長嘆一口氣,席地盤腿而坐,把掛在腰間的寶刀取下置于雙腿之上。先是輕撫刀柄,順著繡龍紋一直捋到刀尖,一雙深邃的眼睛,仿佛透過了天地看到了整個世界;慢慢地他又站起身,注視著遠方,一面低吟著《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lián)翩萬馬來無數(shù)。煙雨卻低頭,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fā),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這時,妻子范氏,穿戴著樸素的一襲襦衣。她雙手捧著茶杯,極靜地走到辛棄疾身旁。
[女]:如此青山美景,夫君,卻為何來“一身的愁”?
[辛]:只是嘆氣,沉默不語
[女]:望向亭外,不知北方戰(zhàn)事如何,夫君還在為此事?lián)鷳n嗎?
[辛]:是啊。眼下金國兵犯我大宋北界,占我汴京,害我人民。我身在南方,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虞老先生日夜奔忙操勞而死,當今圣上更加失去了對金作戰(zhàn)的信心,北伐之事不再提起。朝廷里人人灰心喪氣,但大宋像我一樣壯志凌云渴望報國戍邊的人不在少數(shù),可卻都被朝廷的種種舉措寒了心。唉……
(辛棄疾將刀一手托起,一手再三撫摸,突然一下劈在亭子的護欄上。范氏被這突如其來的一下嚇了一跳,辛正要拂袖而去)范氏低聲問道:
[女]:你的志向可還在?
(辛聽此句后,愣住了半晌。嘴里發(fā)出略干澀的聲音。)
[辛]:當然在??晌胰缃衤淦撬平诌叺钠蜇?,還從何談起壯志報國。想當年東漢亂世,劉玄德領(lǐng)天下之仁義,欲復(fù)漢王朝之盛景。東征西戰(zhàn),破敵無數(shù)。其左右更有翼德、云長、孔明等賢能之輩。再觀吾輩,且不提天下黎民疲于戰(zhàn)爭之苦。就算有人要領(lǐng)兵出征,朝中佞臣一定會極力阻攔。當年我大宋遷往臨安初年,尚有岳帥總領(lǐng)朝中重兵。可奸臣秦檜卻內(nèi)通外敵,加害于他。
(辛棄疾講到此處,不禁淚成兩行而下,拂袖拭淚,那女子靜靜站在身旁,手撫辛棄疾肩膀安慰道)
[女]:也可以做像西晉張翰一樣的人物啊,放蕩不羈,不守禮法約束不也是很自在的一種生活方式嗎。
[辛]:不!安逸的生活無法平復(fù)我心中的亡國之痛!可惜時間飛逝,轉(zhuǎn)眼我已經(jīng)是而立之年,卻只在這建康彈丸之地當一個小小的通判?。O其憤怒的將茶杯摔在地下)個人的安危我早已是拋之腦后,我一腔熱血愿為江山社稷拋灑!
(辛又是長嘆一聲,轉(zhuǎn)過身來,再次目視遠方,良久回過神來,作流淚狀)
[女]:紅巾翠袖揾英雄淚(無言的擦淚動作。二人慢慢退下,邊退邊誦)。
遠處傳來一陣吟誦: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fēng),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上Я髂?,憂愁風(fēng)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十二中學(xué)(1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