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儉
摘要:
高句麗特有的地理環(huán)境比較適合紡線織布。中原創(chuàng)造了繁榮的經(jīng)濟與文化,其紡織、服飾及刺繡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成為了高句麗服飾制度、服飾習俗形成的淵源。
關鍵詞:高句麗;中原;服飾
一、高句麗服飾基本概述
服飾功能為遮身蓋體、防風御寒,還有其審美功能。不同民族的服飾與其生產(chǎn)方式、生活條件、地理環(huán)境、民族習俗、審美觀念密切相關。服飾文化是其民族歷史與文化發(fā)展的反映,體現(xiàn)其民族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高句麗服飾在壁畫中有著豐富多彩的描繪,為我們研究高句麗服飾及社會生活,提供一了真實、直觀的寶貴形象資料。高句麗地處長白山區(qū),鴨綠江從境內(nèi)流過,山里的植被樹木較多,再加上適宜的氣候,比較適合蠶的生長,還可種植苧麻,這都均可用于紡線織布。
當時高句麗的紡織技術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新唐書》載:“王服五彩,白羅制冠,革帶皆金扣。大臣青羅冠,次降羅,餌兩鳥羽,金銀雜扣。衫筒袖,褲大口,白革帶,黃革履。庶人衣褐,戴棄。”從中可以看出,隋唐時代的高句麗已經(jīng)能夠紡織錦、羅、綢、緞等品種,僅就羅來說就分白、青、絳三色。
深受高句麗紡織技術影響的鄰邦新羅常以紡織品為褒獎之物,“至八月十五日設樂,令官人射,賞以馬布?!保ā端鍟ば铝_》)“真德女王即位,自梨太平歌,織綿為紋,命使往唐獻?!保ā度龂z事》)可見當時紡織技術之高,已作為上乘貢品與唐朝往來。
高句麗的紡織都是由手工生產(chǎn)的,許多谷民、蠶農(nóng)過著自己養(yǎng)蠶、自己織布的農(nóng)耕生活,除了自用,還要上繳,“人稅布五匹,谷五石,游人則三年一稅,十人共細布一匹?!保ā端鍟じ啕悺罚┘毑?,即綢緞織物,粗布則為麻布。
二、隋唐服飾文化的影響
高句麗王朝始于公元前37年,亡于公元668年,長達705年。期間和中原的西漢、晉、隋唐諸朝有著密切的來往,創(chuàng)造了繁榮的經(jīng)濟與文化,其紡織、服飾及刺繡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對周邊民族,對后世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原的殷商時代,已出現(xiàn)了絲織品的生產(chǎn),近三十年曾在商墓中發(fā)掘出大量的玉蠶,說明那時的養(yǎng)蠶業(yè)已十分普遍;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出現(xiàn)了桑、蠶、絲、帛等一百多個與紡織有關的文字;在商代的墓葬里,發(fā)現(xiàn)了用來包裹禮器的絲織品。殷商文化隨著“箕子率五千人人朝鮮,其詩書禮樂、醫(yī)藥卜笠,皆從而往,教以詩書,使知中國禮樂之制?!保ā逗|繹史》)可以說殷商時期的紡織技術也隨之傳到了古朝鮮,成為高句麗紡織的根基。
漢唐時代,是絲織業(yè)的全面鼎盛時代,在紡織工具方面,縹車、紡車、絡紗、整經(jīng)工具、多綜多踢織機等已經(jīng)相當完善,束綜提花已經(jīng)產(chǎn)生,各種絲麻產(chǎn)品種類齊全,紗、羅、綺、錦等花色品種日益增多。
始于西漢、盛于大唐的絲綢之路,向西通向中亞、西亞和地中海東岸各國;向東通向高句麗及新羅、百濟、日本等地。
高句麗各代王與中原諸朝保持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來往頻繁,當時就修通了著名的南道、北道兩條旱路及鴨綠江、渾江水路交通,勾通與中原的經(jīng)濟、文化交往。僅以平原王為例:“三年(公元561年)遣使人陳朝貢;六年(公元564年)遺使人北齊朝貢……十九年(公元577年)王遣使人周朝貢,二十三年(公元581年)十二月遣使人隋朝貢……(《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后來,與唐朝的聯(lián)系就更多了,中原的服飾文化隨著頻頻交往傳到了高句麗,隨后又傳到了新羅和百濟?!度龂酚洝份d“(新羅)真德在位二年(公元648年)金春秋人唐,請襲唐儀,唐太宗皇帝詔可之,兼賜衣帶遂還來施行以夷易華。文武王在位四年(公元664年),又革婦人之服,自此以后,衣冠同于中國?!碧拼姆棧▼D人之服飾傳到了這里。高句麗離中原更近,聯(lián)系更多更早,隋唐服飾較新羅更早傳到這里,所以:“(新羅)風俗、刑政、衣服略與高句麗同”(《隋書·新羅傳》);“(百濟)其衣服飲食與高句麗同”(《魏書·百濟傳》)。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了隋朝,是為隋文帝,在服裝方面進行了許多改革,對官宦服裝有了嚴格規(guī)定,聽朝之服、帝王與貴臣均著“儲黃紋績袍、烏紗帽,折上巾,六合靴,腰束革帶?!保ā端鍟ざY儀》)庶民服裝,折領窄衣大袖,下著大口褲,腰束革帶,足著軟靴;女子服裝多為窄袖衫糯,長裙軟鞋……。這種隋代的服飾對高句麗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和當時高句麗服飾的“服大袖衫,大口褲,素皮帶,黃革履,婦人裙懦加撰。”十分相似,可見其濫筋。至唐代,胡服對漢族服飾的影響越來越大,自戰(zhàn)國時代“越武靈王好胡服騎射”始,歷經(jīng)兩漢、魏晉南北朝,迫至隋唐已達最盛時期。普遍穿著的“足著革靴,腰束革帶”就是沿用胡人的裝束。隨之,這也對高句麗產(chǎn)生影響,在官宦庶民中得以仿效。唐太宗貞觀四年又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絆,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以青”(《新唐書·車服志》),官宦服色有了諸多區(qū)別,根據(jù)其品級的高低而不同,一般庶民則一律著白……這些都成為了高句麗服飾制度、服飾習俗形成的淵源。
總之,紡織業(yè)成為了高句麗經(jīng)濟的重要部分,為服飾縫制和刺繡加工奠定了物資基礎。高句麗民族的服飾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在那個歷史時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是高句麗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產(chǎn)生的影響使周邊的諸多民族受益,至今仍閃現(xiàn)耀眼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尹國有.高句麗壁畫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
[2]王純信,尹國有.吉林民間美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通化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