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珂++胡靜芳++張亞++安翠英
【摘要】《耐藥性》(Drug Resistance)是一本讀者群為12歲以上青少年的科普讀物。科普文體的特點兼具科學性和文學性,在翻譯時也要兼具通俗性和趣味性。本文以《耐藥性》為例,敘述了在科普翻譯中如何體現(xiàn)趣味性。
【關鍵詞】科普 科普翻譯 翻譯實踐 趣味性
2012年9月,筆者有幸在導師的指導下承擔了英國Ticktock傳媒有限公司出版的英文原版書籍Drug Resistance (《耐藥性》)的翻譯任務。本書主要介紹了過去100年間醫(yī)學與細菌之間此消彼長的發(fā)展狀況。讀者群是12歲以上的青少年,屬于一般青少年科普讀物。
本次翻譯任務針對的是青少年。青少年時期是介于兒童和成人之間的一個過渡期,他們對外界充滿興趣,渴望知識,是積累知識的重要時期。在科普文體的翻譯中,要注重體現(xiàn)趣味性,吸引小讀者的注意,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本文將從通趣味性出發(fā),論述這一特點在《耐藥性》中的體現(xiàn)。
為兒童和青少年翻譯科普文章時,除了要使用簡化的語言,還時常需要用到各種修辭手法,達到吸引他們閱讀的目的。其實,原文在布局謀篇時就獨具匠心,把醫(yī)學與細菌之間此消彼長的發(fā)展狀況比喻成一場戰(zhàn)爭,醫(yī)學發(fā)展和耐藥性增長的細菌就是不斷交戰(zhàn)的兩軍。翻譯時,筆者延用了這種隱喻,并綜合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以達到趣味性的目的。
例1 The Bugs Fight Back①,Revenge of the ‘Superbugs ②,The World of the Microbe③,UNDER THE MICROSCOPE④,Microbes Fight Back⑤,NEW STRATEGIES⑥, The Rogues Gallery of Microbes⑦(原稿目錄)
譯文:卷土重來的細菌①、復仇的“超級細菌”②、微生物的王國③、顯微鏡下的世界④、微生物的自衛(wèi)反擊⑤、道高一尺,魔高一丈⑥、微生物界犯罪分子相冊⑦
分析:以上各例都是原稿中的題目。當小讀者們翻開第一頁瀏覽目錄,如果能看到一些富有趣味的標題,一定會充滿興趣,繼續(xù)閱讀。第1、2、5、7四個標題筆者采用隱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以期給小讀者們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認識微生物;第3個標題中,筆者將world通常情況下翻譯的“世界”改成了“王國”,營造一種神秘的色彩,讓小讀者們覺得打開書,就進入了另一番天地;第4個標題的翻譯中,筆者增譯了一點內容,使得標題的含義更完整、清晰;第6個標題的翻譯更是突破了形式的束縛。標題下的內容是講細菌為了抵抗藥物,采取了新的對策(NEW STRATEGIES),即產(chǎn)生了新的耐藥性。直譯顯得太過平淡,所以筆者用了更有文學色彩的習語,來突顯醫(yī)學發(fā)展和細菌的耐藥性增長之間這場“激烈的戰(zhàn)爭”。
例2 Not only are new and hard-to-treat diseases or conditions appearing, but some old foes are coming back with a vengeance.(原稿第7頁)
譯文:不僅會出現(xiàn)新的,難以治愈的疾病,連那些曾經(jīng)戰(zhàn)敗的病毒也會卷土重來,伺機報復。
分析:形象的比喻不僅能更加清晰地解釋概念,還有利于吸引小讀者的興趣。原文中的old foes就是一種隱喻。翻譯時,筆者延用了明喻的修辭,并加入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吸引小讀者的興趣。
例3 But it was not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that scientists agreed that these microbes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disease.This led to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some bacteria could cure as well as kill.(原稿第18頁)
譯文:但直到19世紀中期,科學家們才認識到列文虎克當年看到的微生物與治療疾病息息相關。人們開始疑惑:難道微生物既能“致病”又能“治病”?
分析:這里要討論的是劃線部分的翻譯。原文中的cure和kill用詞準確,通俗易懂,而且使用了押頭韻的修辭手法。譯文中,筆者也努力延續(xù)這種風格,使用了“致病”和“治病”兩個讀音相同的詞,并形成一對對偶,增加譯文趣味性。
總之,人們常常用變化無常的天氣來比喻孩子的情緒。可見要吸引這群小讀者的注意力是真不容易。在翻譯中,筆者需要時刻考慮到小讀者的感受,甚至常常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小孩子,揣摩每一點內容的遣詞造句。寫給孩子的科普讀物一定要讓孩子們“看懂”,“喜歡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在不違反科學性的原則下,注重譯文的趣味性,才能贏得青少年的心。
參考文獻:
[1]方夢之.科普與科幻翻譯研究的開山之作[J].上海翻譯. 2005(1).
[2]郭建中.科普與科幻翻譯:理論、技巧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3]呂沛.冠狀病毒乃SARS元兇─一科技翻譯與“ 語篇意識”[J].中國翻譯,2003.
[4]王振平.科普著作的文體與翻譯[J].上海翻譯,2006.
[5]徐彬,郭紅梅.科普翻譯的挑戰(zhàn)[J].上海翻譯,2012.
[6]郁炳隆,唐再興.兒童文學理論基礎[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
*本文系蘭州城市學院教育教學規(guī)劃項目(2012-JY-10)產(chǎn)出論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