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丹
地圖不但有標示地理方位的功能,還有在此基礎上再現(xiàn)人類活動及精神文化層面內(nèi)涵的特殊作用。英國地圖學家布賴恩·哈利和大衛(wèi)·伍德沃德在其《制圖史》中,將地圖定義為“圖像式的再現(xiàn),這種再現(xiàn)使人們對事物、概念、狀況、過程或人類世界的最大事件形成了一種空間上的理解”。①地圖與觀念文化相關聯(lián)對揭示人類在歷史上的活動很有意義,故而在歷史教學中經(jīng)常會使用地圖尤其是歷史地圖?,F(xiàn)在的歷史教材中通常都會選用一些歷史地圖,甚而有專門的歷史地圖冊供學生使用,在美國的有些歷史教科書中還設置了通過解讀歷史地圖來深化知識探究的欄目。
對“歷史地圖”的理解實際有歧義,其中一種是指今人繪制的描繪歷史活動的地圖,我們在教學中使用的大多是這種地圖,還有一種是前人留下的古地圖,在歷史教材中不時也會露面,但用得較少。名義上兩者都是歷史地圖,但卻有古今之別。中國人民大學華林甫教授認為兩者的分別在于:“古地圖”是民國以前使用傳統(tǒng)繪圖方法繪制的當時的地圖;而現(xiàn)在所說的“歷史地圖”是指今人以其所在時代的當代地圖為底圖,依照今人需要,以歷史上某一年代或時期的地理狀況為內(nèi)容而編制的地圖。也就是說,歷史地圖有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的歷史地圖既包括古人繪制的,也包括今人繪制的。
本文所要探討的則是歷史地圖中古地圖的一類,是其中帶有圖畫內(nèi)容、寫景成分、側(cè)重視覺形象表現(xiàn)的古地圖。對這類古地圖學界尚未有確定的名稱,有圖畫地圖、山水地圖、寫景地圖等叫法。筆者斟酌再三,則以繪景地圖名之。當然繪景地圖也有古今之分,比如今天在旅游景區(qū)常見到的手繪地圖就是繪景地圖,而本文要研究的則是古人留下的繪景地圖。
與西方的古地圖相比,中國古地圖中繪景地圖的比例要高得多。美籍華裔學者余定國在《中國地圖學史》中就提出中國古代地圖研究應回歸文學、繪畫的觀點。他認為,一直到清代受到西洋的影響,中國地圖學才脫離視覺與文學學科的傳統(tǒng),成為一門展示的學科。鑒于傳世地圖中多偏重文字描述和山水畫似的地圖,他認為在中國地圖是圖像與文字的融合,地圖具有展示與表現(xiàn)的功能,地圖不但是實用的工具,也是美觀的藝術(shù)品,應關注這類地圖的藝術(shù)性和文學性研究。他甚至提出“地圖即畫,畫即地圖”的觀點。②有一段史料生動地說明了在古代繪制地圖需要具備視覺藝術(shù)的技巧:“吳主趙夫人,丞相達之妹,善畫,巧妙無雙,能于指間以彩絲織云霞龍蛇之錦,大則盈尺,小則方寸,宮中謂之‘機絕。孫權(quán)嘗嘆魏、蜀未夷,軍旅之隙,思得善畫者使圖山川地勢軍陣之像。達乃進其妹,權(quán)使寫九州江湖方岳之勢。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滅,不可久保。妾能刺繡,作列國于方帛之上,寫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陣之形。既成,乃進于吳主,時人謂之‘針絕。”①這講的是三國時吳國國君孫權(quán)依靠擅長刺繡技能的趙夫人為他制作軍用地圖的事。
囿于技術(shù)水平的限制,繪景地圖自然不如現(xiàn)在所用的地圖科學性強,地理方位標注也不準確,還不長于表現(xiàn)較大范圍的地理狀況,對地形地貌主要是用圖形而不是符號來反映。但對歷史研究而言,繪景地圖作為一種史料也有其不可替代的證史功用。因為地圖既是表達地理信息的工具,同時也包含著特定的文化或政治觀念,可以用做讀取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和一個時代文化觀念的窗口,而且繪景地圖因其形象直觀的特點在這方面的作用發(fā)揮得更為明顯。就此可以一道高考題為例:
(北京2012年文綜題)地圖反映了人們認識世界的程度,地圖的變化記錄了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歐洲中世紀時,地圖主要由神職人員繪制。當時歐洲的世界地圖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頓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為歐、亞、非三部分。中國古代地圖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繪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務管理和作為讀史的輔助工具。在中國古代繪制的世界地圖中,中國占據(jù)絕大部分圖幅,政區(qū)表現(xiàn)較為準確,中國疆域之外則繪制簡略,嚴重失真。
1.閱讀上面材料,結(jié)合所學,分別指出歐洲中世紀和中國地圖的功用。說明兩種地圖所反映的社會思想背景。
答案:歐洲中世紀地圖主要用于宗教宣傳;中國古代地圖主要用于世俗事務。歐洲中世紀地圖反映出當時基督教神權(quán)思想居于社會統(tǒng)治地位;中國古代地圖反映出中國中心論的思想。(略去后一問)
這道題考查的就是這樣一個視角,不足的是僅有文字描述而未使用地圖。
題中提到的T字型地圖就屬于繪景地圖,在歐洲中世紀很常見,是對教會信條和《圣經(jīng)》內(nèi)容與觀念的圖像化表現(xiàn)。這些地圖是象征性和裝飾性的,常作為漂亮的裝飾畫出現(xiàn)在書中或宗教場所,但其中地理學的信息相對比較貧弱,因為它們的目的是要解說一種思想,而非描繪地理特征。所謂T字型地圖更準確地說是地圖史上所說的T-O地圖,其基本構(gòu)形是:地球被一個O形的環(huán)海包圍,以T形的內(nèi)部水系分割O之內(nèi)的三塊已知大陸。這個T的一豎為地中海,隔開歐洲與非洲;頂部的一橫則由兩條河流連接而成,即隔開亞洲和非洲的尼羅河(上題中稱為多瑙河)和隔開亞洲和歐洲的頓河。這三個水體或三大洲的交匯點是耶路撒冷,被當做世界的中心。在T-O地圖中,T還表現(xiàn)為耶穌受難的樣子,頭向東(頂部),腳向西(底部),雙臂指向北(左)與南(右),東方被置于頂端,因而亞洲在上部。而且T字本身也是基督教十字架的一種象征??梢娬貓D充溢著濃厚的宗教內(nèi)涵。
T-O地圖中現(xiàn)存最大最好的是赫里福德地圖(收藏于英國赫里福德教堂)。在這幅地圖上,耶路撒冷位于中心,天堂和煉獄分居兩端,而傳說中的生物和怪物則居于遙遠的地帶。地圖上方將末日審判的場景展現(xiàn)出來,基督和天使在一邊召喚人們前往天堂,另一邊魔鬼和惡龍領著人們墮入地獄。地圖上有1100個地名、象征性圖像以及題詞,都來自《圣經(jīng)》和古典文獻,將地理、歷史和宗教知識薈萃于一圖,圖上有巴別塔(通天塔)、諾亞方舟、金羊毛、牛頭人身的米諾陶、長著角的摩西等圖像。
自15世紀末到18世紀,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制作的地圖不僅反映出他們地理知識的進步,在制作技術(shù)上也有了革命性的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墨卡托投影法的出現(xiàn),可以用數(shù)學方式更準確地計算方位,展開地理空間。1568年,墨卡托為航海家設計了一套特別的投影法用以繪制地圖。這種“圓柱投影法”假想地球被圍在一中空的圓柱里,其赤道與圓柱相接觸。然后,再假想地球中心有一盞燈,把球面上的圓形投影到圓柱體上,再把圓柱體展開;地圖的一點上任何方向的長度比均相等,平行的緯線同平行的經(jīng)線相互交錯形成經(jīng)緯網(wǎng)。endprint
“在歐洲社會中,地圖最初只是視覺文化中的一部分,插圖畫是其力量的源泉。但地圖的發(fā)展使其逐漸脫離了這一定位,向更重要的角色轉(zhuǎn)變——一個社會日益看重以科學形式出現(xiàn)的觀念和權(quán)威”。①與歐洲文明的發(fā)展同步,地圖繪制技術(shù)有了明顯進步,繪景地圖的數(shù)量減少。即使還有一些繪景地圖,也大多有實地測量的數(shù)據(jù)為繪圖的依據(jù)。1500年威尼斯畫家和制圖師雅各布·巴爾巴里受商人安東·科爾布委托,在木板上繪制了彩色的威尼斯地圖。這是一幅繪景地圖,從外形看,威尼斯的輪廓像一雙交握的手,又像一條巨大的比目魚。其視角是從西南方向俯視全城,將這座海島城市的“水城”特征描繪得具體生動,展現(xiàn)了這座文藝復興時期商業(yè)城市的繁榮景象。威尼斯人對大海有特殊的感情,每年都要舉行表示城市與海洋結(jié)盟的儀式,由總督乘船出海,向水里扔一枚戒指,以表示威尼斯娶大海為妻。而地圖中停泊的紅色大舟就是總督參加城市與海洋結(jié)盟活動的座船。為繪制這幅地圖,勘測隊花費了近兩年時間對城市進行了細致的測量。
16世紀后期,在歐洲出現(xiàn)了一批比較特殊的繪景地圖,以扭曲地理特征的方法來表現(xiàn)某種形象,讓國家和地區(qū)的輪廓變形以屈從于人物和動植物的外形。這種繪景地圖又稱為“奇巧地圖”(Cartographic Curiosities),筆者以為稱為“肖形地圖”更為合適。這類地圖中最為常見的女王歐洲地圖,最早出現(xiàn)于16世紀80年代。這些地圖的基本樣式是一位戴王冠的女子,左手持權(quán)杖(或?qū)殑Γ?,右手持插有十字架的圓球。雖然女王的整體形狀是指歐洲,但其頭部位置是西班牙,通常暗示女王即西班牙,意大利和丹麥為其雙臂,亞洲在其腳下。這是當時西班牙在歐洲擁有霸主地位的反映,隨著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沒,也就沒人再有興趣繪制這種地圖了。在古希臘神話里,歐洲是以腓尼基國王的女兒歐羅巴之名命名的,而歐羅巴正是被化身為公牛的宙斯帶到這片土地上。這類肖形地圖的構(gòu)型便是脫胎于這個故事。這些地圖在賦予歐洲以高貴少女品質(zhì)的同時又摻入基督教精神,那個插著十字架的圓球暗示歐洲擁有上帝借福音所傳遞的可掌握整個地球的力量。下圖示為1581年德國牧師賓廷繪的《女王歐洲地圖》。
除了人形的肖形地圖外,還出現(xiàn)過動物形狀的肖形地圖,其中最為常見的是16世紀后期的荷蘭獅形地圖。在地圖上將低地國家(包括今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描繪成一頭獅子。第一幅荷蘭獅形地圖是奧地利制圖師艾辛格在1579年設計的。這個獅子形象取自當時被西班牙人統(tǒng)治的低地國家的族徽(奧蘭治王室徽記),表示這些國家聯(lián)合抵抗西班牙統(tǒng)治爭取獨立的決心。1568年在荷蘭爆發(fā)了反抗西班牙統(tǒng)治的起義,由此拉開了長達80年的爭取獨立斗爭的大幕。1648年荷蘭成為獨立的國家,領土包括比利時、盧森堡,低地三國構(gòu)成了“獅子”版圖。但隨著比利時、盧森堡獨立,荷蘭也就結(jié)束了“獅子”圖形的時代。這類地圖有很多版本,主圖的獅子大體相似,而細部圖案卻各有特色。1611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獅子”地圖是有代表性的一幅。圖中的“獅子”面朝右蹲踞,吐舌握劍,上方繪有各個省的徽章。當時正值與西班牙簽約12年休戰(zhàn)時期,因而其中透射出較多的和平元素。地圖右下角全副武裝的騎士正在休息,左右兩邊繪有漂亮的城市景色,一片和睦靜謐氣氛。
與此類似的還有把美國畫成鷹的地圖。1833年美國藝術(shù)家以撒·摩爾制作了這種地圖,土黃色的鷹覆蓋在各州的地域之上,鷹腳和鷹爪延伸至佛羅里達州并通向古巴,反映了美國日后的擴張路徑。不過這幅地圖上的鷹畫得有點像鸚鵡,顯得文弱。對此制圖者有解釋,他認為老鷹通常被描繪成隨時準備獵食,急于俯沖,要撕裂小動物,“但是在這里,相反的,它掌握了整個國家,沒有競爭對手,所以設計成沉著平靜的樣子,代表著國家自由以及獨立主義,散發(fā)仁慈溫和的氣質(zhì)以及和平的態(tài)度”。①因而這幅地圖是當時美國人對其國家形象的一種評定:仁慈溫和的鷹,與19世紀末兇相畢露的北美鷹鷲形象大不相同。原因一是美國本土當時還有很多未開發(fā)的“邊疆”,尚不需要對外大規(guī)模擴張;二則反映了繪圖者的認知,要把美國塑造成崇尚和平的形象。與此相反,俄羅斯在地圖上被描繪成章魚,以表示它的貪婪。它向四處擴張,如同章魚的觸手一般不停地向外蠕動。
肖形地圖的主要目的是要體現(xiàn)某種觀念,其地圖的實用功能有限。16世紀以后歐洲的大多數(shù)地圖都不是繪景地圖,反映出地圖繪制在近代科學驅(qū)動下的發(fā)展。不過在這些非繪景地圖中也有繪景的成分,作為地圖的裝飾描繪一些圖景,比如在海中畫上帆船和海怪,在大陸的空白處畫上叢林和野蠻人。這些附帶的圖繪也是某種思想觀念的反映。德國地圖學家克瓦德1600年出版了《地理學手冊》,其封面畫以不同的女子形象代表各大洲。秉承16世紀肖形地圖的傳統(tǒng),一位持十字架的少女王者代表天主教歐洲,被尊于頂部。其右手方、左手方及下方分別是代表亞洲、非洲和美洲的女子形象:亞洲雖是王者氣象,但體態(tài)臃腫,顯然不及歐洲優(yōu)雅、尊貴;非洲是衣不蔽體的半開化狀態(tài);美洲則是原始的食人生番。這種區(qū)分后來在地圖中成為一種不斷重復的模式,盡管細節(jié)有所不同,但代表歐、亞、非、美各人物的基本特征和暗含的等差觀念如出一轍。
隨著西方人對世界了解得越多,地圖上的人物形象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荷蘭制圖家霍安·布勞為其1662年出版的《大地圖集》配有一幅以人物象征各洲的封面畫,雖仍有歐洲女王和亞洲女王的形象,但也體現(xiàn)了人種學知識的進步,出現(xiàn)了外觀形象較為準確的印度人和非洲人形象,不過在其中還是能體會出西方人的歐洲優(yōu)越感。在霍安·布勞的畫中,唯有歐洲高坐在馬車上,代表其他洲的人都步行拱衛(wèi)她。
在這些地圖中還力圖以修飾形圖繪在地理信息之外附加某些觀念意象。在布勞家族出版的一幅亞洲地圖(1635年)上,主體部分是近代意義上的地圖,而繪景部分則縮減到四周的邊框中。圖上端展示了亞洲的九個主要城市和貿(mào)易據(jù)點——坎迪(Candy)、卡利卡特、果阿、大馬士革、耶路撒冷、霍爾木茲、班騰(Bantam)、亞丁和澳門,而兩旁的邊框各展示了五幅長方形的畫,畫中每對男女的著裝都代表了亞洲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居民。制圖者曾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擔任水文地理學家,可以了解到公司搜集的各種地理知識,也就能在地圖中繪出東方異域的各種場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