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宗娥
古代漢語中,定語后置,很多以“者”字煞尾為標(biāo)志,《馬氏文通》于此論述已略見端倪。
楊樹達《詞詮》謂這種煞尾的“者”為“復(fù)牒代名詞”,并舉例以名之:“他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史記·河渠書》)。按‘他小渠披山通道者,猶言‘他披山通道之小渠,原文‘小渠先置,則形容語之‘披山通道無所附麗,故非復(fù)牒一‘者字不可也?!薄罢堃嫫滠囼T壯士可為足下輔翼者,又《刺客傳》。按‘可為足下輔翼所以形容‘車騎壯士也,以‘車騎壯士在上文,故‘可為足下輔翼六字下不復(fù)牒一‘者字,則意不明……”
關(guān)于定語后置說,《詞詮》比《馬氏文通》深入了一層。楊伯峻先生在《文言文法》“形容詞的前置與后置”中指出:“現(xiàn)代漢語的形容詞語一般都放在中心詞語的前面,文言固然也有這種情況……但為著誦讀的停頓和方便計,經(jīng)常把較長的形容語移置中心詞之后,而用一個‘者字聯(lián)絡(luò)。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史記·平原君列傳》))意思是:邀約二十個有勇力而具備文武全材的門下食客一道同去。‘有勇力文武備具本是形容‘食客門下的,這里放在‘食客門下的后面了……”
楊先生又在《古漢語虛詞》“者”的用法中更明確指出:“還有一種這類‘者字結(jié)構(gòu),實際上是作定語。定語若較長,而象現(xiàn)代漢語一樣,直接放在被形容的名詞或名詞語前,古文是講究誦讀的,那誦讀時便不順口,于是便放在被形容的實體詞語(即名詞和名詞語)后,用‘者粘合,譯成現(xiàn)代語,仍可提前?!辈⑴e例云:請益其車騎壯士可為足下輔翼者。(《史記·刺客列傳》)(可譯為“請增加可以作你助手的車騎壯士?!保┯纱丝磥?,定語后置式的提出,決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古代漢語中以結(jié)構(gòu)助詞“者”煞尾為標(biāo)志的定語后置式,常見的有如下幾種類型:
1.定語置于中心詞后,用“者”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定語——者”的形式。如:①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②當(dāng)此時,楚兵(數(shù)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shù)。(《史記·陳涉世家》)③祭以牛羊,故不得禍,或與人夢,或下諭巫祝,余得童女(十二三)者。(《搜神記·李寄斬蛇》)④今成皋、陜西大澗中,立土動及百尺,迥然聳立,亦雁蕩(具體而微)者。(《夢溪筆談·雁蕩山》)
以上各句中定語后置,皆為“中心詞——定語——者”式。例①“子孫”為中心詞,“荷擔(dān)”以“者”煞尾,為后置定語。例④“雁蕩”為中心詞,“具體而微”為后置定語,這一結(jié)構(gòu)譯作“形體具備而規(guī)模較小的雁蕩山?!庇嗬惔恕?/p>
“中心詞——定語——者”還有一種擴充式,即一個中心詞帶有幾個定語時,這幾個定語分散置于中心詞前后,或稱之為“定語分置”,其結(jié)構(gòu)是“定語——中心詞——定語——者”。如: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聊齋志異·促織》)⑥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戰(zhàn)國策·趙策四》)⑦狼非羊比,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馬中錫《中山狼傳》)
例⑤中“少年”為中心詞,“村中”與“好事者”為定語,分置中心詞前后,譯作“村中好玩的少年”。例⑥⑦“子孫”和“歧”(岔道)為中心詞?!昂睢保ㄓ萌鐒釉~),以“者”煞尾,為“子孫”的后置定語,“趙王”為前置定語;“亡羊”為后置定語,前置定語以助詞“之”作標(biāo)志。
又如:⑧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諸)將領(lǐng)敢復(fù)有言當(dāng)(迎操)者,與此案同……頃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例⑧為“中心詞——定語——者”和“定語分置的綜合句”?!扒G州之民附操者”和“諸將領(lǐng)……當(dāng)迎操者”為定語分置,其余為定語后置。
2.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間用助詞“之”或“而”聯(lián)結(jié),再以“者”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之(而)——定語——者”的格式。如:①(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②于是集(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而召之曰……(徐珂《馮婉貞》)③子貢問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
例①為定語分置式,“石”為中心詞,“突怒……奇狀”乃定語后置式,以“之”連結(jié),以“者”煞尾,“其”為“石”前置定語。全句譯作:那些突起挺立、盤旋曲折、破土而出、爭相呈現(xiàn)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例②③類此。
又如:④孟子曰:五谷者,種之(美)者也。(《孟子·告子上》)⑤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彭端淑《為學(xué)》)⑥而軍士之(折臂斷足,血流殷地,偃仰僵臥)者令人目不忍睹。(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以上各例中的“者”字結(jié)構(gòu)和中心詞也可以看成“定語后置”式,它與上面所介紹的“中心詞——定語——者”不同之處是:在后置定語和中心詞間加上一個“之”字,略加停頓,具有進而強調(diào)和突出中心詞的作用。“助詞之”有時以“而”相代。
再如:⑦子頁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論語·衛(wèi)靈公》)⑧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子·梁惠王上》)⑨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張溥《五人墓碑記》)
例⑦⑧為“定語后置”式,例⑨中心詞“縉紳”僅有后置定語。須注意,有的“……而……者”式并非定語后置。如: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論語·子罕》)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
苗,名詞用如動詞,“不秀者”并非“苗”的定語;“苗而不秀者”是“者”字結(jié)構(gòu)用作全句主語。秀,形容詞用如動詞,“秀而不實者”亦作分句主語。全句譯作“莊稼出苗卻不吐穗開花是有的吧!吐穗開花卻不結(jié)實也是有的罷!”后例類此。
3.“……有……者”和“有……者”式?!啊小摺笔绞呛唵蔚臒o主句,其中的“有”是句中唯一的動詞,作謂語;“者”與它前面的動詞或動賓短語構(gòu)成一個名詞性短語。如:①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列子·天瑞》)②人有(亡鈇)者,意其鄰之子。(《列子·說符》)③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立斬以徇。(李燾《岳飛》)④村南有夫婦(守貧)者,織紡井臼,佐讀勤苦。(鄒容《芋老人傳》)這些例句中“者”字短語與前面名詞皆為直接關(guān)系,可視為后置定語。
“……有……者”式可有兩種譯法:第一、將后置定語提至中心詞之前;第二、讓后置定語作謂語。如“村南有夫婦守貧者”可譯作“村南有對守貧的夫婦”或“村南有對夫婦守貧”;又如“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可譯作“有拿老百姓一縷麻來捆扎草料的士兵”或“有士兵拿老百姓一縷麻來捆扎草料的”。以上兩例譯作比較而言,采用前者譯法為宜。
“有……者”式也是一種定語后置式的無主句,與前一種句式不同的是:中心詞和后置定語都置于“有”后,構(gòu)成動賓短語。如:①有奇字(數(shù)無備)者,旋刻之。(沈括《活板》)②王不聞夫管與之說乎?有兩虎(諍人而斗)者,管莊子將刺之……(《戰(zhàn)國策·秦策》)③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孟子·滕文公下》)
關(guān)于以“者”煞尾的定語后置式,目前語言學(xué)界尚有爭議。但古代漢語中的定語后置式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我們不能拘泥于定語前置的格式。于其句型,認識上應(yīng)明確,處理上需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