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瓊
教學領域:欣賞課
教學對象:高一年級
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音樂鑒賞》(湖南文藝出版社)。
學情分析: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在學生以前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聲樂體裁的內容之一,即群眾歌曲和藝術歌曲,這是產生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根據其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而區(qū)分的。所以,課堂上要多讓學生聆聽音樂,啟發(fā)學生感受音樂傳達出的情感,通過合作探究來分辨出群眾歌曲和藝術歌曲不同的藝術特色,并通過欣賞歌曲理解聲樂體裁劃分的相對性。由于溧水是剛剛由縣劃區(qū),學生的整體音樂素養(yǎng)還沒達到市區(qū)的水平,因此我挑選了一首學生比較熟悉的群眾歌曲,讓學生演唱并體會群眾歌曲的藝術特色,也能從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
教材分析:《音樂與詩歌的交融》這一課,我覺得書中提供的某些材料,容易引起歧義。例如,《我愛你,中國》,開頭演唱技巧難度大,學生會認為是藝術歌曲。但中間副歌部分的旋律又是大家十分熟悉的,甚至在1980年被評為優(yōu)秀群眾歌曲。所以,對于本課的教學,我選擇了學生熟悉的《歌唱祖國》以及非常著名的藝術歌曲舒伯特的《魔王》進行教學。
教學內容:第五單元/音樂與詩歌的交融/第一課時:《群眾歌曲與藝術歌曲》.
教學目標:
1.能認真聆聽《歌唱祖國》《魔王》這兩首聲樂作品,感受群眾歌曲與藝術歌曲的不同藝術特色,能夠簡述他們的含義。
2.能夠用鏗鏘有力的聲音演唱《歌唱祖國》;能積極參與《魔王》的表演、討論等互動活動,加深音樂與詩歌交融的理解,提高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并在創(chuàng)作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編表演的能力。
3.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深切體會到音樂與詩歌交融后,在情感表達上的效果,并且能夠區(qū)分群眾歌曲與藝術歌曲。
教學重難點:能夠感知音樂特點,體會到音樂與詩歌交融后效果,并且能夠區(qū)分群眾歌曲與藝術歌曲。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鋼琴、小提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明月幾時有》,學生有序進入教室,準備上課。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整學生上課的心情,營造氛圍,同時也是為新課的導入做鋪墊。
二、感受與體驗“朗誦——配樂朗誦——歌唱”
1.請學生朗誦《水調歌頭》片段,并讓他們自我評價。
2.評價之后發(fā)現感情不夠投入,開始試著配樂朗誦,并讓學生進行評價。
3.學生齊唱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并選擇自己最喜歡哪個版本,說出為什么。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朗誦→配樂朗誦→演唱”這三次表演中,親自體會到當音樂與詩歌交融后的效果是:更能調動人們內心情感的表達,更具表現力與感染力,令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同時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沉浸在音樂與詩歌的氛圍中。
三、《歌唱祖國》的聆聽討論及演唱
1.打出《歌唱祖國》的歌詞
師:有沒有同學知道這首歌詞選自那首歌曲?
生:歌唱祖國
師:我們可以看出來,一首好的詩歌,它也是一首優(yōu)秀的歌詞。
設計意圖:從歌詞入手,再引入歌曲,緊緊圍繞“音樂與詩歌的交融”這個課題。
2.欣賞歌曲,并討論歌曲的音樂特點(演唱形式,旋律、調式、速度、節(jié)奏等方面)
3.帶著情感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親自體驗歌曲,演唱歌曲,為“群眾歌曲”的引入,埋下伏筆。
4.群眾歌曲特點的討論與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對《歌唱祖國》的聆聽、討論及演唱,引出同學們對群眾歌曲特點的思考,顯得不突兀,也能使學生更易理解群眾歌曲。
四、《魔王》的聆聽、討論及表演
1.歌曲引入
教師用小提琴演奏舒伯特《搖籃曲》,讓學生說出曲名及作者。
設計意圖:在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了解了浪漫主義時期的幾位音樂家,設計用小提琴演奏《搖籃曲》,可以復習之前音樂課的學習,也能提高學生聆聽的注意力,同時也是對之后課的內容作鋪墊
2.歌曲的簡要介紹
3.聆聽音樂,分4組討論
問題1:簡要概括詩歌的內容。
問題2:每個人物各用什么樣的語氣演唱?
設計意圖:由于這是一首藝術歌曲,比較難以理解,所以讓學生分組帶著問題思考。使學生由被動欣賞變?yōu)橹鲃有蕾p。同時,問題1和問題2是為下面角色扮演打下基礎。
問題3:演唱形式、伴奏樂器是什么?
問題4:伴奏音樂的描繪了什么?低音旋律又在模仿什么聲音?
設計意圖:問題3、問題4,是為了讓學生在深刻體會到鋼琴伴奏在藝術歌曲中的地位,在無形中體會到藝術歌曲的魅力。
4.角色朗誦表演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角色表演,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并從中獲得樂趣,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課堂氣氛顯得生動、活潑、熱烈。
5.藝術歌曲的講解
五、教學評價
聆聽4首音樂片段:《教我如何不想他》《和未來有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我的太陽》,辨別群眾歌曲與藝術歌曲。
六、拓展——為詩歌配樂
師:這里有兩首詩,一首是古詩,一首是現代詩,請同學們,聆聽音樂片段,為這兩首詩選擇適合的背景音樂。
設計意圖:通過為詩歌配樂,讓學生了解到背景音樂的選擇,要符合詩歌的表現內容,不是隨意搭配。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七、小結
師:詩是心靈之歌,歌是詩意的結晶。
音樂與詩歌的結合,豐富了音樂藝術的表現形式,也使詩歌所表達的形象更為絢麗多彩。更能使人們在抒發(fā)情感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希望同學們課后再去尋找一些音樂與詩歌交融的作品,下節(jié)課我們再一起探討。
八、教學反思
在進行對教材的開發(fā)過程中,我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所有音樂作品的欣賞、分析、創(chuàng)造,都是為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并讓學生以審美的眼光欣賞音樂作品。音樂是一門實踐性的操作性很強的課程,尤其在表現領域更體現了這一特點,高中音樂課堂在注重學生感官體驗的同時,不能忽略對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法與學法的選擇上盡可能地突顯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于是我在此次教學中,設計了“聽一聽”“演一演”和“做一做”三大板塊,通過學生探究學習、師生交流、旋律模唱、歌曲配樂等教學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思考和創(chuàng)作。
通過本課的教學,可以看出學生們在角色表演的過程中表現出相當大的熱情與活躍。因此,我在今后的音樂欣賞課教學中,要盡可能合理地設計學生的參與活動,豐富課堂氛圍,同時也給學生足夠的音樂發(fā)展和表現的空間,讓課堂不再單一和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