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曉薇
盡管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早已受到質疑和批判,但是這一教學模式仍然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普遍使用。即使 “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材頻頻出現,也仍有教師習慣“以自己為中心”,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互動。教師話語壟斷課堂,學生話語受到限制;教師用自己的語言操控著課堂的一切,貌似完成了教學任務,實則削弱了學生的話語權。如何改變這一現象,筆者認為一方面應該合理地掌控教師的話語權,另一方面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話語權。
一、“問題連連看”——師生話語權現狀審視
1.教師話語霸權控制學生話語主權
師生本應是平等的,平等的課堂才能創(chuàng)設愉悅、和諧的環(huán)境,才能有利于學生在無比寬松的情境下釋放情感,發(fā)展思維, 提升人格。教師的話語霸權使課堂的平衡遭到破壞,師生間的平等對話無法展開,學生的主觀意識得不到體現,久而久之,學生反射性地形成絕對服從教師的“權威意識”,逐步喪失了獨立學習語言和表達思維的自主權利。
教學片段1:牛津小學英語3B Unit 5 How old are you ?
Look and say: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creen?
S: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Teach numbers)
T: Lets count the numbers from one to ten.
S: One, two, three...
T: Match them please.
S: 1-one, 4-four, 7-seven, 9-nine...
T: Spell them please...
教師利用PPT畫面讓學生練習數字,雖然具體,但學生學習持久性不長。單一的數字訓練,學生能在機械的練習中掌握這些數字,但學習顯然機械乏味。學生在教師的霸權下被動學習,學習的自主權未能得到體現。教師若能從生活中切入教學內容,或許更能貼近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語用意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出示一組電話號碼,汽車號碼、廣告應用中的數字,鮮活的畫面,實在的生活,使學生得以在生活化情境中學習,那么學生語用的積極性就能獲得激發(fā),對于數字的交流也必將越來越感興趣。
2.教師話語侵權導致學生話語棄權
教育是一種服務。根據學生不同的成長經歷、興趣愛好、能力性格、認知水平等提供學生發(fā)展需要的知識、技能、方法和應用能力是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師話語過多,就會剝奪學生的話語權。教師只有掌握課堂話語的頻率,才能給學生提供話語權的空間,也才能真正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無法容忍沉默,急切之下“友好”地代替學生的話語。即使學生有表達的意識,結果也會被教師代替。這種好心完完全全侵犯了學生的語用權利,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自主放棄話語權。
教學片段2:牛津小學英語3B Unit 4 Wheres the bird?
T: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PPT上出示故事情境)
S: I can see a bird. Er...
T: A bird, a tree,and the bird is in the tree.
S: ...
學生無語,在他的英語字典里,能說的就是這么多了,老師已經具體地回答了。這種封閉式的(close?nded)教學互動,既沒有給予學習者足夠的反應時間,又急于替學習者給出問題的答案,由此導致強制輸出(pushed?output)?;蛟S,教師這樣做能使課堂教學保持連貫和流暢,但卻可能剝奪了學習者抓住要點以及理解問題的機會,這種課堂交際對于學習者輸出起到的作用相當有限。從表面上看,教師幫助學生完成了話語表達,實則教師已經侵犯了學生的話語權,學生回答的是Yes,但在語用能力的表現上則是No。
二、“現場答辯”——合理控制教師話語權
1.話語引導,拋出主題
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話語不僅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工具,同時還是學生可理解語言輸入的一個主要來源。但是教師不能喋喋不休,應該善于引導學生練習語言,把有限的課堂時間讓給學生做主。因此,怎樣拋出主題,讓學生盡快參與到話語交流中來就顯得非常重要。
教學片段3:牛津小學英語6B Unit 6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Part A
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教師可以語言項目be going to和話題核心詞plan來引導學生學習。
T: What are we going to do in this lesson? Guess!Try to use “be going to” to share.
S1: Maybe we are going to listen to the dialogue.
S2: I think we are going to read some new words.
S3: Maybe were going to write some new words.
S4: Maybe were going to do some exercises.
S5: Maybe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our plans.
S6: Maybe were going to act the dialogue.
...
同樣,在結束本課學習時,教師引導: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學生自然就用上了be going to來表達自己的周末計劃。教師在教學的導入階段把語言項目be going to拋給學生,在教學的小結階段再次提出運用該語言項目的任務,使學生自始至終擁有交流的權力,不僅鞏固了語言知識,也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語言運用的廣度。課堂,真正做到了把話語權交還給學生。endprint
2.精簡話語,留出時間
精簡,有三種意思:一是留下必要的,去掉不需要的;二是精心挑選,精練;三是言簡意賅。小學英語教師很多都是“保姆式”的老師,生怕學生聽不懂而習慣重復,冗長的話語擠占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實現話語精簡,就必須錘煉和精簡教師自己的語言,主動交出話語權,留出時間滿足學生的言語表達。
教學片段4:牛津小學英語6B Unit 1 Whos younger? Part A
在學習關于Jack的信息時,教師拋出問題:We know something about Ben, how about his cousin Jack? You may ask some questions to know.教師鼓勵學生自主提問,通過同伴互助找到問題的答案,并試著分享Jack的信息。這樣,學生有了充裕的時間去閱讀、質疑、討論和解疑,也就有了學生精彩的對話。
S1: Does Jack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S2: No,hes the only child in his family.
S3: How old is Jack?
S4: Hes five.
S5: How old is Jimmy?
S6: Jack is one year older than Jimmy. Jimmy is four.
S7: Who is younger, Jack or Jimmy?
S8: Jimmy.
在此基礎上,自然形成了關于Jack的語篇??梢姡谟⒄Z教學中,教師的語言簡練勢必給學生創(chuàng)設足夠語用的空間,適切的問題能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同伴相互討論,自主解決問題,學生的話語權得到了充分的彰顯,教師也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如何使課堂走向自然靈動,課堂便真正成為學生與教師平等交流、相互成長的舞臺。
3.創(chuàng)設語境,凸顯要義
話語行為的實施必須具備一定的適切條件(felicity conditions),才可收到最佳效果。教師要注意給學生提供合適的語境信息,以課內外事件與環(huán)境、天氣、節(jié)假日、重大事件、學生活動等作為話題,巧妙引導學生參與到語言的學習中來并結合情境積極地進行語言輸出。學生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才會感受到有交流的空間,對引發(fā)的話題才會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教學片段5 :牛津小學英語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Part A
本課的主要詞匯有envelope, writing paper, stamp等,教師可以依托實物,創(chuàng)設較為真實的語境進行教學,減少因演示多媒體課件占用的時間,克服因使用多媒體分散學生注意力的弊端,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投入學習和運用。
T: Today,Im very glad to bring a letter here. Its from Morgan,England.How can I contact her?
S1: Chat on QQ.
S2: Write an email.
S3: Make a telephone call.
S4: Write a letter...
T: Good ideas. I want to write a letter to her because of her letter.(教師出示遠方的來信。)
T: What do I need?
S1: An envelope.
S2: A stamp.
S3: Some writing paper.
S4: Some glue.
S5: A pen...
此情此景,學生為達成學習目標暢所欲言,新舊知識在交流中遷移生成,學生的話語權利獲得了保證。語言學家克魯姆認為:成功的英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堂內創(chuàng)造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經學到的語言材料。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增加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訓練。在上述教學中,一封散發(fā)著生活原味的書信,不僅向學生傳遞著envelope, writing paper, stamp等詞匯的語言意義,更讓學生接觸到了傳統(tǒng)的書信文化。由此可見,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能促進學生語言學習和語言能力發(fā)展的語境,才能真正使學生擁有更多的話語機會和話語權利。
三、“行動研究”——積極培養(yǎng)學生話語權
1.語言學習需促進學生的情感生長
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的整體發(fā)展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把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列入課程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語言和情感的發(fā)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必須為激發(fā)學生情感、提高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樂趣而設計。
教學片段6:牛津小學英語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 Part A在教學的拓展延伸階段,教師可以這樣組織語言,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激情。
T: We know some clubs. Do you know any other clubs?
S1: QQ Club.
S2: Football Club and Basketball Club.
S3: Magic Club.
S4: Drama Club...endprint
T: Which club do you want to take part in? Why?
S5: I want to take part in Football Club. I like playing football.
S6: I want to take part in Wu Song Club. Music is fun.
S7: I often have a chat with my friend on QQ ...
課程標準指出:“語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維的工具。學習一門外語能夠促進人的心智發(fā)展,有助于學生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在體驗中外文化的異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識,增進國際理解,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形成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人文素養(yǎng)。”教師在拓展文本階段,扣住club,引導學生根據實際創(chuàng)生語言,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另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積極表達的欲望,指導了學生以生活實例來抒發(fā)自己的所思所想,真情實感在語言中得到升華。
2.語言學習需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思維
贊可夫說:“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然而,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比較關注兒童語言習得的結果,忽視學生語言思維的發(fā)展,雖然有時也有所體現,卻總是在不經意間扼殺了兒童迸發(fā)出的思維火花。所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是教學的目標,只有思維發(fā)展了,語言才會隨之獲得發(fā)展。
教學片段7:譯林版英語4A Unit 6 At the snack bar Cartoon time
Cartoon time講述的是Bobby和Sam到小吃店去用餐,服務員大猩猩給Bobby來了一個很大的蛋,給Sam來了一條很大的魚。教師用問題What will Sam say?拓展教學任務,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續(xù)編故事的積極性。
T: Would Bobby like the egg?
S1: No. His mouth is very small.
S2: He doesnt like the egg. The egg is too big.
S3: What a big egg!
T: What about Sam? Does he like the fish? What will Sam say?
S4: Oh,its too big! I dont like it.
S5: Look! Thats a big fish. I cant eat it.
S6: What a big fish! No,no, no!
S7: Oh,dear! Is it a fish? Can I eat it?
…
在續(xù)編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獲得了發(fā)展,語言表達也更為豐富,學生學習愉快,續(xù)編故事的熱情高漲。在此期間,教師僅用一個問題就啟發(fā)學生思考和表達。教師的話語少了,學生的話語就多了,課堂語言實踐的積極性也就更高了。
3.語言學習需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將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任務聚焦在“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上,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的理念在英語教學中深入人心,學生積極地參與語言訓練是鍛煉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行為,也是還原學生話語權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學片段8:譯林版英語3B Unit 6 What time is it?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故事情節(jié),鼓勵學生進行文本再構。文本再構使學生不但能習得文本知識,鞏固文本內容,也豐富了故事,為學生提供了創(chuàng)生和語用的平臺。如通過交流,再構如下故事。(方框內內容為學生的故事再構。其中M表示Mum,T表示濤濤,L表示Miss Li)
M:[Dont sleep. ] Wake up,Taotao.[Its late for class.]
T: What time is it, Mum?
M: Its seven oclock. Its time for breakfast.
T: [OK,Mum.]
T: Good morning,Miss Li.
L: Good morning,Liu Tao. Hurry up! Its time for class.
T: [OK,Im sorry,Miss Li.]
M: Its six oclock. Its time for dinner.
T: [Thank you,Mum. Im coming.]
T: What time is it,Mum?
M: Its nine oclock. Its time for bed.
T: [Good night,Mum.Good night,Dad.]
M: [Good night.]
如此,文本再構豐富了文本的結構,調動了學生運用語言的積極性;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自信心。文本再構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寬廣的思維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用能力。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師生話語權應該是平等的,教師的話語應該為教學服務,教師要把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讓給學生進行語言實踐,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的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