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
【內容摘要】歷史意識是人類對自然、人類自己在時間長河中發(fā)展變化現象與本質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科學而正確的歷史意識是歷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從把握歷史知識聯系、運用歷史進行思想教育、提高歷史評析能力等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歷史意識 培養(yǎng) 路徑
一、引言
歷史教學,不僅是讓學生獲得歷史知識,了解過去,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形成歷史意識,發(fā)展歷史能力。其中,歷史意識作為一種潛在的思維方式,它影響和制約著人們對歷史的看法。歷史意識也是學生的一種認識能力,逐步發(fā)展成對歷史的繼承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了解歷史事件,把握歷史發(fā)展線索;并注意滲透德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學習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注意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歷史表達能力,學會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與人物等。這樣,可提高學生歷史認知能力、觀察與思維能力,使其學會運用歷史角度來分析與解決問題。
二、深化歷史教學,培養(yǎng)初中生的歷史意識
1.把握歷史知識聯系
由廣義上講,歷史是客觀世界運動發(fā)展的過程,包括人類社會史與自然史;由狹義上看,歷史是人類社會發(fā)生與發(fā)展的過程。在歷史學科中,主要是通過對曾經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及其事跡的記載,對現代發(fā)展起著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若想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意識,則需培養(yǎng)學生學會運用聯系的觀點,不僅要了解歷史事件,還需認識到歷史的內在聯系以及這些歷史事件對當前的啟示。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既要生動地講解歷史知識,更應把握歷史知識的縱橫關系,注意將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等與現實問題有機結合起來,以突顯歷史學科本身的系統(tǒng)性與關聯性特點,讓學生學會跨時空地聯系和類比所學歷史知識,學會運用所學知識思考現實問題,從而發(fā)掘與把握歷史規(guī)律,把握科學認識方法,促進學生歷史意識的有效形成。如教學《新文化運動》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國思想、經濟、政治、思想方面的狀況,思考新文化運動與辛亥革命的異同點以及兩者的關系,使其對比與聯系學習,了解歷史發(fā)展脈絡,發(fā)掘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2.運用歷史教學,加強思想教育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既要教授歷史知識,還需滲透思想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為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奠定堅實基礎。在初中歷史教材中,每章節(jié)知識都蘊含著不同的思想教育內容,譬如民族意識、民主意識、愛國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等,這就為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提供了內容與素材。如教學《寧為戰(zhàn)死鬼,不作亡國奴》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對盧溝橋事變中愛國將領和軍民抗戰(zhàn)英勇事跡的學習,喚起學生愛國情感,培養(yǎng)學生民族意識,并使其學會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同時認識到日本對華戰(zhàn)爭是場殘酷的侵略戰(zhàn)爭。尤其是通過學習南京大屠殺,認識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野蠻侵略行徑,了解軍國主義的本質與危害,形成爭取和平與反對戰(zhàn)爭的信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呈現《盧溝橋事變形勢示意圖》,引導學生借助文字材料與地圖,并聯系所學地理知識,探究盧溝橋的戰(zhàn)略位置,思考為何日軍進攻盧溝橋?而后播放盧溝橋事變影像資料,對歷史真實進行再現,合作探究:佟麟閣生前激勵將士們說:“戰(zhàn)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榮辱系于一身者輕,而系于國家民族者重。國家多難,軍人應當以死報國?!睆倪@段話中可反映出什么樣的民族精神?接著教師可呈現展示南京大屠殺的圖片與相關錄像資料。討論思考:南京大屠殺給我們怎樣的啟示?當前一些日本右翼勢力試圖抹殺該歷史事實的目的是?作為中國人,我們又該怎樣看待這一現象?這樣,既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了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民族意識,同時也引導學生思考歷史留下的啟示,促進學習歷史意識的提高。
3.提高歷史評析能力
在新課標中,要求教師能夠將社會生活熱點、重大問題等與了歷史教學有機聯系起來,以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與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與評析歷史,學會關注生活,認識現實,并從歷史角度來對過去加以審視,對現實加以正視,對未來進行展望,從而促進歷史意識的形成。這就意味著學生不可局限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知識的記憶,而應借助學習活動,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事件與人物,并將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加以聯系等,以形成良好的歷史觀念與意識。其次,立足教材,聯系生活實際,拓寬歷史意識培養(yǎng)途徑。在當前歷史教材中,融合了思想意識與歷史社會科學、人文地理等知識,是學生認識歷史發(fā)展,把握歷史和實際的聯系,了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資料,這為學生歷史意識的培養(yǎng)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并依托教材,引入生活實例。如引導學生注意課本中的“導入框”,然后要求學生圍繞其中的內容回顧平時所聞所見;亦或教師呈現相關的影視作品、圖片、文字資料等,巧設啟發(fā)性、探究性問題等;或者通過“活動與探索”、“練一練”等欄目,培養(yǎng)學生歷史意識。另外,則是組織多種多樣的課外學習活動,以拓寬培養(yǎng)渠道,將歷史教學延伸到社會生活,深化學生歷史意識。如參觀歷史紀念館;“尋找歷史遺跡”活動;利用日歷,引導學生想想歷史上的今天有何事件,如節(jié)慶日、紀念日,比如“9月18日”、“7月7日”等。然后利用調查訪問、上網查閱等形式來認識這些歷史事件的形成背景、發(fā)展過程以及意義,并寫寫自己的體會與感受。這樣,有助于拓寬了學生歷史知識面,增強學生歷史意識。
【參考文獻】
[1] 莫宏雨. 試論中學生的歷史感的培養(yǎng),《歷史教學問題》,2007年05期.
[2] 丁松泉. 歷史意識初探,《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91年06期.
[3] 徐玉萍. 淺談歷史教學中學生探究意識的培養(yǎng)策,《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年02期.
(作者單位:江西省上猶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