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婧玲
摘要:陸華柏在桂林居住期間(1937-1943),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本文選取了陸華柏在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兩首藝術歌曲《故鄉(xiāng)》、《勇士骨》進行分析與研究。這兩首歌曲具有較強的藝術性,旋律與詞的完美結合,唱出了那個時代人民大眾的心聲。
關鍵詞:陸華柏 藝術歌曲 抗戰(zhàn)音樂
抗日戰(zhàn)爭時期,特別是從1938年10月-1944年9月期間,在當時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的桂林迎來了大批文化名人,文化活動空前活躍,使得這一座以山水聞名的小城一時間享譽國內外,一度被國內外新聞媒體譽為“文化城”,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一筆。在這一時期,集中在桂林文化城的名人,聞名全國的,近兩百人,而陸華柏就是其中之一。
陸華柏是旅桂時間最長的一位音樂家(1937-1943年)。旅桂期間,陸華柏的音樂創(chuàng)作以歌曲為主,所作歌曲基本都以抗戰(zhàn)救亡為題材,他所創(chuàng)作的歌曲在群眾中廣為傳唱,用熱血、激昂的旋律,鼓舞著人民群眾,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筆者從收集整理的資料中,選取了在當時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兩首藝術歌曲進行分析。它們分別是《故鄉(xiāng)》、《勇士骨》。這兩首歌曲具有較強的藝術性,通過旋律的抒情,音樂情緒的變化,再配以鋼琴豐富多變的和聲調式,充分表達了詞意,唱出了那個時代人民大眾的心聲。
一、《故鄉(xiāng)》
由徐悲鴻的弟子張安治(筆名:張帆)作詞的獨唱曲《故鄉(xiāng)》,創(chuàng)作于1937年冬。當時,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不久,這首《故鄉(xiāng)》一經(jīng)傳唱,就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唱出了許許多多漂泊在外的游子對故鄉(xiāng)的思念,眷戀和不舍之情,引起了他們的強烈共鳴。
該作品為二段曲式。曲式為“前奏+A+間奏+B+尾聲”。
歌曲的前奏由第一句的材料發(fā)展變化而成,一連串上行和下行的旋律進行,將音樂緩緩道來,旋律中充滿了溫柔與抒情性,引出人聲歌唱,調性為D宮五聲調式。A段為非方整性,收攏性的對比式樂段,這一段突出的是音樂的抒情性,十分柔美,通過歌詞中描繪的許多美好景象來抒發(fā)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間奏為4小節(jié),調性由原來的民族調式轉至西洋調式b和聲小調。選用了新的材料,以壓迫性的下行音階,將那美好的意境在一瞬間打破,轉而變成了緊張、哀傷的思鄉(xiāng)情調,仿佛看到敵人就在眼前摧毀了自己深愛的家園。歌曲的第二段為非方整性的,收攏性的對比樂段。在B段中,間奏的材料貫穿始終,歌曲的的情緒更被催化至悲傷而沉重的境界,旋律的緊張和歌詞的悲憤之感,極大地豐富了歌曲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最后一句為全曲的高潮,采用了主旋律與伴奏一問一答的形式,使旋律走向十分富有層次感,配合著歌詞“故鄉(xiāng)!故鄉(xiāng)!我的母親,我的家呢?哪一天再能回到你的懷里,那一切是否能依然無恙?”使情緒由憤怒逐漸轉變?yōu)闊o奈和悲痛,強烈地唱出了因為戰(zhàn)火的燃燒,人們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四處漂泊,有家不能回的那種悲憤的心聲以及人們對故鄉(xiāng)的渴望與懷念。尾聲還是使用了間奏的音樂材料,急促、強烈的旋律下行,增加了音樂的感染力,將情緒宣泄得淋漓盡致。
這首歌曲表達了抗戰(zhàn)時期人們的心聲,用音樂的語言訴說著當時人們內心的悲傷和痛苦。1990年9月15日,美國舊金山《世界日報》第42版刊載的歐陽奇《憶抗戰(zhàn)中的桂林》一文中提到,“《故鄉(xiāng)》問世后,不僅獲得中央文化委員會優(yōu)秀作曲獎,還在群眾中廣泛傳唱,……”。而在1993年,在海內外著名音樂家聯(lián)合組成的評選活動中,《故鄉(xiāng)》再一次榮獲了“二十世紀海內外華人經(jīng)典音樂作品之一”的殊榮,這些評選結果,無疑肯定了這首藝術歌曲及其曲作者在抗戰(zhàn)音樂文化史中的地位。
二、《勇士骨》
陸華柏的另一首藝術歌曲代表作——《勇士骨》,創(chuàng)作于1938年,由胡然、映芬作詞。據(jù)陸華柏回憶,“詞作者映芬生平不詳,胡然又名胡曼倫,為當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他在長沙大火后逃難至桂林,以此問請陸華柏譜曲?!懭A柏《關于<勇士骨>的創(chuàng)作說明》(1985)”這首作品初刊于1943年馮瑰琦所編的《獨唱歌選》中,后又收入范白主編的《新歌選集》。
《勇士骨》是一首血淚交織的英雄主義贊歌,也是一首祭歌。歌詞以悲壯的文學語言方式表達了詞作者對那些保家衛(wèi)國的英勇戰(zhàn)士們的追悼與歌頌。曲作者陸華柏在為這首作品譜曲時,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用旋律將歌詞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十分悲壯而富有激情。全曲跌宕起伏,既具有歌唱性和朗誦性,又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和宣敘性。
歌曲采用c小調寫成,為二段曲式。曲式為“前奏+A+B”
音樂的一開始,首先響起的是c小調主和弦的分解琶音,由左手低音聲部緩慢向上行,右手高音聲部短促向下行的行進方式,展示了在茫茫荒原上白骨累累所賦予人們的恐懼和沉重感,為人聲的進入做鋪墊。第一段為方整性的,收攏性的二句式平行樂段,第一句中,伴奏的一段三連音柱式和弦,增加了全曲的緊張感,好似重現(xiàn)戰(zhàn)場上那隆隆的炮聲下,英勇的戰(zhàn)士們?yōu)榱俗鎳鴫蚜覡奚木?,贊頌他們光榮的戰(zhàn)績。當伴奏以一連串下行音級進行后,一切歸為沉寂,只有歌者在以“宣敘調”的形式默默的唱著:“炮火已經(jīng)息了,現(xiàn)在是一片死的原野”,緊接著鋼琴伴奏突然以左右手輪流彈奏分解和弦的形式出現(xiàn),相互呼應、錯落有致,感情細膩的流露,襯托著這句“只有西風在那里哭泣,在那里憑吊?!泵枥L了一幅茫?;囊吧?,累累白骨,風聲蕭蕭的凄涼感。
歌曲第二段,歌聲再次進行自我敘述,直到29小節(jié)后,旋律以四個四分音符的保持音,以強烈的信心,悲壯的音量,肯定從容的語氣表達了戰(zhàn)士對戰(zhàn)爭必勝的信念,打破了全篇壯烈、沉重、凄涼的基調,將歌曲推向最后的高潮。
三、結語
在《李嵐清音樂筆談》中有提到:“在當時,居住在桂林或在桂林參加過音樂會的歌唱者,幾乎女高音無不唱《故鄉(xiāng)》,男高音無不唱《勇士骨》”。這短短的一句話就表達了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兩首作品所散發(fā)出的巨大魅力以及藝術感染力。這兩首歌曲不僅表達了當時人們內心的憤怒和痛苦,還表達出了人們的反抗聲和吶喊聲。這兩首歌曲唱出來的是那個時代人民大眾的心聲,激發(fā)的是人們對抗戰(zhàn)的熱情,對國家的熱愛,對戰(zhàn)爭必勝的信念。
參考文獻:
[1]戴鵬海.陸華柏音樂年譜[M].南寧:廣西藝術學院,1994.
[2]陸瓔.抗戰(zhàn)時期音樂家陸華柏在桂林[J].抗戰(zhàn)文化研究,2011,(00).
[3]王小昆.魂牽夢繞故鄉(xiāng)情——藝術歌曲《故鄉(xiāng)》淺析[J].載:桂林抗戰(zhàn)音樂文化研究[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5.
[4]丁衛(wèi)萍.陸華柏的藝術歌曲《勇士骨》分析[J].音樂創(chuàng)作,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