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鳳蓮++鐘琳
鐘琳:作為廣東文化與文學理論批評家的一員,您認為研究嶺南文學對于認識嶺南文化的意義何在?
梁鳳蓮:文學需要一種“原鄉(xiāng)精神”,去追問自己生長的土地,當代如果沒有了歷史,文學如果沒有了文化,那就何時何地都一樣了?!霸l(xiāng)”的“原”就是要找回我們精神里的“根性”,文學的創(chuàng)作假如不深入觸碰到土壤里真正的滋養(yǎng),把握這種經(jīng)年累月的底氣,很多東西就會產(chǎn)生漂離。
與帕斯捷爾納克、海明威、福克納、馬爾克斯相比,我覺得當代中國文學有一個很大的遺憾,我們寫了很多獨特的社會現(xiàn)象,記錄了深刻的社會變遷對人性真善美的沖撞,但是它在漂離中沒有“在地”,不像馬爾克斯寫阿拉卡塔卡小鎮(zhèn),福克納寫“郵票般大小的故土”,沒有一種對本民族文化的信任感,沒有勇氣在本土探索解決方案,因而也就在作品中無法指認濃厚的文化特色,少了那種民族情操和精神的頌歌。
嶺南文學里,應該具有嶺南文化精神,目前的一個誤區(qū)是把文化當成一個裝飾、一個單純的背景,或者一個附庸的東西,而不真正去追究為什么它會對你的人生形成如此重要的影響。
所以,我想反過來回答你的問題,研究嶺南文化對于嶺南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學是姹紫嫣紅,而文化是根深葉茂,文化是母體,是土壤,是我們必須清晰認識的社會內(nèi)容,文學是廣袤深厚文化的一角,文學用敘事或者抒情的方式去展示文化的特質。
時間就埋藏在空間里,歷史就沉淀在記憶中。尤其是這些年我們非常痛惜廣州豐富的社會生活,歷史大變遷一直在文學創(chuàng)作里缺席,一直都是失語,我覺得機構要反省,專業(yè)從業(yè)人員也要反省,文化的內(nèi)在化必須從一種認識了解進而進入熱愛的狀況,它才能成為你的動力和源泉。文學里有沒有安放心靈的故土?如果有,作家就有責任將那種安放的力量還原出來。
鐘琳:您是如何確立廣州市各區(qū)文化品牌文化研究的思路與方法的?
梁鳳蓮:進行城區(qū)品牌文化研究,我希望解決的是文化研究“接地氣”的問題,文以化之,文化最終的功用是教化,是提升市民的道德水準,增強他們的文化自豪感。和文學研究一樣,文化分析也可以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采用微觀研究的手段,把文化關注的焦點放在城區(qū)而不是城市,放在里弄街巷。
城區(qū)層面上的品牌文化,更多帶有草根的基因,有助于我們理解城市與市民之間的文化互動,有助于我們把文化的重點放在生活應用上。因為到了城區(qū)的層面,文化更直接地體現(xiàn)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在書本上和藍圖里。
第二個方面,城區(qū)文化研究是一種文化解構的方法,正如書名展示的一樣,《城市的拼圖》,把地理上的組合變化為文化功能上的組合,可以看出,不同歷史、不同優(yōu)勢的城區(qū)具有不同的文化使命,而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廣州城市的新舊文化。
鐘琳:保護嶺南文化一直是我們非常重視的課題,您覺得您的學術研究和梳理能夠對此起到一個怎樣的作用?
梁鳳蓮:我想個人的力量是非常微小的,我能做的,只是在文化的認知領域,更進一步是在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領域,發(fā)揮一點作用。就像我今年剛剛與佛山市文廣新局合作完成的《佛山文化三卷》,一個明確的目的,就是告訴佛山的讀者,佛山文化從哪里來。
好的文化,能夠讓城市更有凝聚力,讓每一個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有自豪感和自信心,如何實現(xiàn)這一目的?文化的研究起到了解讀、引導和傳播的作用。學者應該是一個探路者,他需要知道認知的誤區(qū)在哪里,標示出來,讓后人不再重蹈覆轍。
保護嶺南文化還有一件事情涉及到文化融合,誰被融合了,誰就沒有了話語權,為什么我們經(jīng)常用北方的標準,或者用一種以中原文化為中心的標準來衡量我們,這是歷史造成的。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分支,粵劇萌芽于唱官話的外江班,陳白沙、湛若水、朱九江這些大師歸根到底是孔孟之道,但最后,嶺南人善于變通創(chuàng)新、自創(chuàng)一格,如果你再用中原唯一尺度的話,我們肯定被邊緣化了,地方文化成熟的標志,我認為唯一的標志就是文化的獨立性,你真正能通過文化輸出去改變別人的價值觀,這才是文化成熟的完整意義。
鐘琳:一座城市的市民能夠認同其社會建設和文化發(fā)展的關鍵是什么?
梁鳳蓮:第一是城市的文化傳統(tǒng)。文化認同是一個大課題,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全球文化也在一體化,哪怕是歐洲,它也在擔憂文化的認同問題,為什么英國王室的婚禮,受到如此廣泛的關注,無論是歐洲還是我們,從中都看到了傳統(tǒng)的力量,那種歷經(jīng)歲月淘洗而不變的光芒,永存人心,這便是傳統(tǒng)的魅力。世界先進國家的現(xiàn)代化,是它有能力去保護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日新月異、變化無窮的今天,歐美國家反而熱衷于保護歷史、恢復傳統(tǒng),就是因為在當下,傳統(tǒng)的力量依然非常強大,它帶來的文化認同,是任何社會力量無法企及的。
第二是家園意識。以佛山為例,佛山到了明初還只是一個鎮(zhèn),歸南??h管,只有14個姓八個甲也就是5千人左右,小到連政府機構都沒有必要設立,它的文化建設來源于佛山士大夫,他們的擔當意識促使他們投資興辦社學、設立祖廟,這些當了大官回鄉(xiāng)的知識分子,把佛山文化搞得風生水起,廣東歷代有九個狀元,佛山就有四個。試想,如果他們都留在了京城而忘記了家鄉(xiāng),佛山今天還有和廣州同步天下的文化地位嗎?
談地域文化、文化認同,并不是強調文化的“排他性”,目前的世界趨勢是以文化為引領來發(fā)展社會,假如我們今后不倡導文化認同的話,如何帶領后代進入一種有獨特精神導引和有歷史重量的藝術氛圍里?我們必須去追究時間背后的魔力,也就是文化深入血脈的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