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
摘要:當今社會,受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激烈的社會競爭以及文化價值觀念沖突等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出現心理壓力大、幸福感低、情緒波動大等各種心理問題。與此同時,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面臨日益加劇的社會競爭和繁雜的社會環(huán)境,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大學校園已打破了原有的平和寧靜,這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作為教育工作者,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尤為重要。本文以“新形勢下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為研究論題,主要對心理健康教育及當今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進行了闡述,在分析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的基礎上,結合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提出了針對高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高等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措施
2014年,美女大學生雪域高原出家的新聞引起了人們的熱議,而在此之前,中山大學80名大學生在院長及老師的組織下,深入寺院,體驗以“放慢腳步,善待心靈”為主題的宗教生活,在學生看來,這是大學課堂的延伸,更是一種心靈的調節(jié),作為此次活動的組織者,院長肖平說:“這個活動并非為了宣揚宗教生活,而是讓同學們在紛雜的社會下通過對宗教的了解,更深層次的學會如何調節(jié)心靈,因為他們壓力太大了”。其實,近年來,這種宗教夏令營的活動屢見不鮮,這也引發(fā)了人們的思考,為何大學生群體正值青春年少之際,卻要通過宗教等活動來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素質,減輕心理壓力,即使這是治愈心理疾病的一種手段,可是對于大學生群體來說,在學校接受科學教育的同時,他們也在不斷提升著自己的價值觀念以及身心素養(yǎng),可是這并不能緩解心理危機的發(fā)生,反而面對更多機遇與挑戰(zhàn),高校出現了大學生休學、退學、自殺以及犯罪等現象,這不禁對高校的教育敲響了警鐘,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僅僅只通過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注重學生能力的發(fā)展,高校管理者還應同時重視學生心理的變化發(fā)展,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最終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健康的社會棟梁。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為主要依托,結合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yǎng)(包括自我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開發(fā)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①。我國對這一概念的界定并不統(tǒng)一,有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多種提法,還有專家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即道德教育。
(二)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歷程
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開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當時社會環(huán)境急劇發(fā)展,經濟體制的變革對人才的需求也產生了新的要求,面對新的就業(yè)壓力與學習壓力,我國的一些留學人員回國后倡導在高校建立心理咨詢室,自此,高校興起了心理健康教育。1985年6月,北京師范大學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心理測量與咨詢服務中心,隨后,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也相繼成立了心理咨詢室,到1986年底,全國已有三十多所高校建立了心理服務中心。1987年,浙江大學開設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課,成為我國首例開設心理課程的高校,迄今為止,大部分高?;鹃_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或相關課程。
隨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校的開展,政府及教育部門也意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90年代后,頒發(fā)了一系列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強調“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fā)展”②。1995年11月,國家教委出臺《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明確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大學生應具備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yōu)良品格,具有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③。2001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大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時代發(fā)展得需要,是社會全面發(fā)展對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對于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yè)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協調發(fā)展,提高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時效性和主動性具有重要作用”④。2005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對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業(yè)化提出了具體要求⑤。2011年,教育部下發(fā)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硬指標”⑥。由于政府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我國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綱領支撐與明顯發(fā)展。
與此同時,全國各省市陸續(xù)建立了省級大學生心理咨詢與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委員會,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課題也在各大高校相繼展開,以“大學生心理健康”為內容的著作、教材、文章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出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界“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場景,這為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讓社會大眾及家長面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了科學的認識,對我國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有了重要參考。
二、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004年,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用極其殘忍的手段殺害了他的四名舍友,這件令人發(fā)指的案件讓全中國為之震驚,究其原因,僅僅因為被害人在一次打牌中與他人發(fā)生口角,經專家分析,馬加爵從小存在感強,易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因為家境貧窮,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進入大學后由于差距的加大導致他心里不平衡,造成了其敏感多疑的性格,這種心理情緒的長期堆積,容易產生心理危機,而打牌事件,是他犯罪的導火線,在剝奪他人生命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恥辱的句號。而發(fā)生在2013年的復旦投毒案,又一次震驚了全國,受害人系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舍友林森浩,經法院判決,因涉嫌故意殺人罪將其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名校、投毒,這兩個元素組合起來的案件新聞迅速引起全社會關注,對兩個家庭來說,沒有贏家,都是一場人生悲劇,這些慘案值得令人深思,是什么原因致使部分所謂的高材生頻頻制造出一幕幕使人匪夷所思的鬧劇呢?而這樣的案件,在近幾年里時有發(fā)生,就現狀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
1、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偏低,普遍存在心理問題,且比例呈上升趨勢
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大部分的高校,幾乎每一年都有因為打架斗毆或觸犯校規(guī)而被處分或勒令退學的學生,還有很多同學因為不適應高校的環(huán)境、生活習慣、和同學關系、失戀、對所學專業(yè)排斥、對高校教育模式或校領導不滿等原因,最終走向退學、傷害他人或自殺的絕境,在四川、上海對在校學生所做的心理狀況調查結果中顯示,在校生30%左右的有心理障礙,嚴重心理障礙者的占在校生的10%左右,這也反映出高校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已成普遍現象。
2、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呈現出多樣性,且沒有尋求心理治療的意識
在信息化市場經濟時代,學生面對的社會和事務復雜繁多,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長期遭到某種心理障礙或是心理異常的折磨,導致他們患有不同程度的心里疾病,而他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或是害怕求助,最終導致更為嚴重的精神危機,如高發(fā)癥狀神經病、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恐怖癥、疑病癥以及神經衰弱等,而且在人格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病態(tài)表現,如反社會型人格、偏執(zhí)型人格、回避型人格、依賴性人格、表演型人格等。
三、對引起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1、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
當代大學生的年齡通常在17—24歲之間,處于青年中期,接受了很多教育,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yǎng)的群體,而且研究顯示,大學生屬于高智商群體,平均智商約在110分左右,對自己有著更大的抱負,自我評價高于同齡其他群體,但是,高智商不等于高智慧,由于自我中心較強的這種存在感,他們反而更容易產生心理方面的問題,加之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缺乏實踐經驗的他們更易受挫,這也就造成了心理危機出現的因素。
2、缺乏必要的獨立能力與適應能力
一個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受的教育,首先來源于他的家庭,而當代家庭結構模式的特殊性往往使家長忽略對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初離父母親人的孩子來講,面對陌生的校園、生疏的新群體,意味著今后將開始獨立生活,但他們因為沒有受到這種教育,會在生活中導致挫敗感,而且長期的家庭生活,已經習慣了以往生活習性的他們很難適應新的環(huán)境,若這種能力得不到改善與加強,也成為產生心理問題的隱性因素。
3、不適應高等教育的學習環(huán)境
初高中階段,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會給孩子貫穿一種思想,即你再努力奮斗這幾年,等考上大學你就解放了,這可以說是一種誤導,從孩子成長理論來說,他們在青年期階段對事物的認識主要受外界的影響,因此,這一誤導性的言語可能影響到他們選擇怎樣開始大學生活,使他們在接受大學教育前就不能客觀認識大學,無論從學習態(tài)度還是方法上來說,他們都不能對自己做一個完整的規(guī)劃,若長期保持盲目的態(tài)度,會使他們在學習成績上形成惡性循環(huán),引發(fā)心理壓力。
4、人際交往障礙
大學階段的交友,已像準社會群體的交際圈,個體獨立地面對新的老師、同學和朋友,由于對新事物的新鮮感使他們嘗試人際交往,試圖發(fā)展人際交往能力,以為日后進入社會做準備,但因為此前接觸人群簡單,在這一過程中,部分學生會遭受挫折,或表現為自我否定而引起的苦悶與焦慮,由此產生心理問題。
5、“圍墻效應”
校園曾被看作是“世外桃源”,一道圍墻把大學與現實社會分隔開來,孩子們在校園里安心接受教育,加之目前高校對學生的教育與現實社會明顯脫節(jié),使得他們的心理越發(fā)脆弱,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道圍墻被沖擊,學生們面對新的景象躁動不安,如果學校未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關注孩子心理的變化,那么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將面臨艱巨的的挑戰(zhàn)。
四、促進我國高校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借鑒西方心理咨詢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涉及內容極其豐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教育工程,目前雖然已取得一定成績,但在實際應用中仍有許多不足,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價值體現,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很多改善空間。
1、增加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的數量和專業(yè)能力
目前我國高校雖加強了教師的師資培訓工作,但沒有涉及到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素養(yǎng)的培訓體系,從實際情況來看,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結構、水平與層次方面參差不齊,專業(yè)化程度整體偏低,其質量和數量遠遠低于學生的需求,要提高教師的專業(yè)化,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大力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專業(yè),一些學者還建議增設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提出在國家進行專業(yè)結構調整及碩士點、博士點設置的過程中,給予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專業(yè)以寬松的政策;鼓勵與支持有實力的高校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本科專業(yè)招生人數;根據各校師資力量,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及相關專業(yè)的碩士和博士點⑦。這一方面有利于理論的深化與研究,從源頭上提高了教師質量,另一方面又可以培養(yǎng)出更高層次的師資隊伍,大力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2、以學生為出發(fā)點,確定學生的需要并給與援助
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主要承擔咨詢師和修復者的角色,他們通過干預以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滿足學生心理健康需求,其手段主要是指導和咨詢,教師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時,首先應消除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感到不安或自卑的情緒,然后再對其進行診斷與治療。就我國目前情況來說,學生進行心理治療的意識差,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面向全體學生,而且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過于目的化,因此需要教師在進行治療的同時,更要以預防為主,大力宣傳心理健康教育,將全體大學生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通過課外指導、課堂教學以及實踐活動等形式,使學生能正確面對心理疾病,積極主動地配合老師進行治療,最終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
3、提高學生的“自我調適”能力,倡導“積極心理學”或“快樂心理學”
這一觀點是2012年9月凱瑟琳.埃克勒斯通在論文《教育研究》中提出的,她使用“感情的和心理的健康”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包含了廣泛的、能發(fā)展的“可構建”體系,包括恢復能力、堅韌精神、樂觀的世界觀、融入的能力、滿足感、感情控制的技巧、情商,還有同情心、在困境中保持鎮(zhèn)靜、關心他人等新品格,在平時教學中向學生灌輸“積極心理學”或“快樂心理學”,這意味著幫助學生能正確意識到自己所面對的日常生活壓力,學會自我適應,妥善處理。
4、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溝通和交流的機會
當學生不能妥善處理自我問題時,心理則會產生包袱,需要及時宣泄,因此高校要豐富學生的業(yè)余文化生活,提高學生活動的參與性,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忘卻煩惱和憂郁,同時擴大社交圈,增加與同學老師交流的機會,通過傾訴與傾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與價值感。
五、結語
學生是我國未來發(fā)展的主力軍,在經濟、科技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其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全社會都應關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盡可能減少社會中不良因素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消極影響,同時也應注意到這個過程的漫長性,要根據學生在校期的心理和行為發(fā)展變化情況,不斷進行跟蹤調查,分析研究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在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的同時,推動和諧校園的建設和國家的穩(wěn)定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段鑫星,陳婧.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張建華,邵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4]陳楚瑞,耿永紅.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與健康教育[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5]陳琴,何靜春.大學生心理課堂[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6]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7]馬邵斌.心理保健[M].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
[8]教育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N].人民日報.1993.
[9]國家教委.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育大綱(試行)[N].人民日報,1995.
[10]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1.
[11]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5.
[12]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N].人民日報,2011.
[13]唐春紅.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顧與展望[J].湖北社會科學,2013(6).
[14]楊颎.高等教育危機干預體系困境與化解途徑[J].求索,2013(3).
[15]程美華.淺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J].東北大學學報,2012(1).
[16]潘柳燕,韓仁美.專業(yè)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發(fā)展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0.
[17]叢波.美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與啟示[J].教育探索,2013(5).
[18]張淑琴,王睿.高效整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重要性及其措施[J].萬方數據.
注解:
①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②教育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N].人民日報.1993.
③國家教委.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育大綱(試行)[N].人民日報,1995.
④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1.
⑤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5.
⑥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N].人民日報,2011.
⑦潘柳燕,韓仁美.專業(yè)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發(fā)展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