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劍
《薛剛反唐》
河北美術(shù)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第2印,定價0.14元,印數(shù)146萬。共90圖,由汪玉山、楊青華、馮墨農(nóng)三位名家繪制。原作湯仲言,改編張健。畫冊20世紀50年代末期繪成,河北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0年就出版過。
《薛剛反唐》是一本歷史通俗演義,作者如蓮居士,推測是清乾隆年間人,其真實姓名、生卒年月、籍貫經(jīng)歷等無從考證。小說講的是唐時薛仁貴之子薛丁山為奸臣張臺所害,全家抄斬。薛丁山的長子薛猛囿于封建道德,愚忠愚孝,終于作了封建制度下的犧牲品。而薛丁山的三子薛剛,為人性格堅強,不肯屈服,終于起兵反唐,報了血海深仇,使正義得以伸張。
像所有發(fā)軔于民間說書藝人的故事一樣,《薛剛反唐》故事性強,情節(jié)曲折甚至達到“離奇”的地步;人物性格簡單,臉譜化嚴重;是非鮮明,因果報應快捷給力。
關(guān)于薛剛的故事大致可分為兩個版本。以京劇《徐策跑城》為代表的版本中,薛剛反的主要人物是朝中奸臣張臺,故事的結(jié)尾是老忠臣徐策調(diào)停兩方面,讓皇帝決定斬殺奸臣為薛家昭雪,薛剛罷兵。而演義中則將薛剛的故事與武則天強奪唐朝江山聯(lián)系起來,以薛剛為代表的反武勢力先后分別保廬陵王李顯和太子李旦,最終打敗武則天及其殘余勢力,恢復李唐王朝。
演義中的故事和人物,都有程度不同的變形,對此民間也有認識,所謂“薛無丁山岳無雷”,就是說薛家將里沒有薛丁山這個人,岳家將里沒有岳雷這個人。薛剛的歷史原型是薛嵩,唐初開國名將薛仁貴之孫,薛訥(演義中為薛丁山)之子。為人豪邁,以臂力騎射聞名。初投安祿山叛軍,累戰(zhàn)有功,被封為鄴郡節(jié)度使。后史朝義兵敗,薛嵩降唐,被封為昭義節(jié)度使。在大亂之后的重建工作上,薛嵩做出了很大貢獻。
名為“反唐”,實則反的是武則天的大周。所以這個“反”,有人釋為通假字,通“返”,復興的意思。竊以為這種說法牽強附會。
薛剛的原型薛嵩,確曾加入過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軍”。不論在哪朝哪代,舉兵對抗官方武裝,毫無疑義就是“反”。受封建忠義觀影響,歷代演義者不斷在故事的傳承中揚李唐而貶武周,力圖為主人公找到一個道義高地,不過是為了滿足百姓的倫理需求。
小人書比較破舊,紙質(zhì)發(fā)黃,訂書針已經(jīng)發(fā)黑腐朽,還好頁面完整。
《南征北戰(zhàn)》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1年12月第1版第1印,64開,印數(shù)不詳。本社美術(shù)通訊員編繪,定價0.16元,178圖。
故事講的是1947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戰(zhàn)場上沉重地打擊了美蔣匪幫的全面戰(zhàn)略攻勢,迫使敵人不得不由全面進攻轉(zhuǎn)為對我西北、華東兩解放區(qū)的所謂重點進攻。我華東部隊有計劃地實行了戰(zhàn)略性的大踏步后退。美蔣匪幫錯誤地估計我軍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是“節(jié)節(jié)敗退”,便集中了二十五個師分南北兩路,妄圖以分進合擊的戰(zhàn)術(shù),向我軍夾攻。我華東部隊某部一團一營在當?shù)孛癖?、群眾的有力支持下,在桃村、摩天嶺、將軍廟車站的三次阻擊戰(zhàn)中,有力地調(diào)動、牽制了敵人,與兄弟部隊密切配合,協(xié)同作戰(zhàn),取得了全殲敵人的偉大勝利,粉碎了美蔣匪幫在華東戰(zhàn)場的重點進攻。
據(jù)說主要情節(jié)取材于解放戰(zhàn)爭華東戰(zhàn)場的一個真實戰(zhàn)例:1947年冬,解放軍作戰(zhàn)略后撤;敵人集中三十萬合圍解放軍。解放軍在大沙河阻擊敵人六晝夜,在鳳凰山圍殲被包圍的國民黨李軍長所屬七個師。高營長奉命搶占摩天嶺高地,全殲李軍長所屬部隊。接著,高營長又率部追擊張軍長所屬部隊。張軍長企圖以炸毀水壩阻擋解放軍,趙玉敏帶領(lǐng)游擊隊切斷導火線,一場鏖戰(zhàn)后,全殲敵人。
《南征北戰(zhàn)》(導演成蔭、湯曉丹)拍攝于1952年,是新中國第一部戰(zhàn)爭片。作為著名的“老三戰(zhàn)”之首(其他兩部是1962年的《地雷戰(zhàn)》(導演唐英奇、徐達、吳健海)和1965年的《地道戰(zhàn)》(導演任旭東),電影《南征北戰(zhàn)》籌劃于1951年的春天,由沈西蒙的四幕話劇《戰(zhàn)線》改編而成。當時,各電影廠由于全國性的文藝整風運動全部停工,唯獨上影所承接的這部以毛澤東軍事思想為主題的改編之作,以其直接受“電影指導委員會”、中央電影局領(lǐng)導而為次年“八一”建軍節(jié)獻禮的特殊身份,成為當年“一枝獨放”的準拍片。出于對人民解放軍“運動戰(zhàn)”和“人民戰(zhàn)爭”戰(zhàn)略思想的準確把握,電影廠還特別組織了軍事顧問團加以把關(guān),當時的總參謀長粟裕、華東軍區(qū)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陳毅都參與了劇本的討論,可想這部影片的重要性和當局的重視程度。
這部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新中國成立之初藝術(shù)創(chuàng)作領(lǐng)域“萬馬齊喑”的局面,也在蘇聯(lián)戰(zhàn)爭片的影響下,憑借其對重大題材、宏大場面的全景式展現(xiàn)和真槍實彈、氣勢磅礴的紀實風格,開創(chuàng)了中國史詩化戰(zhàn)爭電影的先河。其所奠定的戰(zhàn)爭片雛形,為新中國初期的電影創(chuàng)作確立了基本的發(fā)展方向,也為以后的主旋律影片提供了借鑒。馮小剛在拍攝《集結(jié)號》時,就曾表示,《南征北戰(zhàn)》中的一些大場面戰(zhàn)爭戲,對他有很大啟發(fā)。
這部影片被人所津津樂道的還有一點,就是對反面人物“張軍長”的刻畫,非常成功。張軍長應該是影射整編國民黨七十四師王牌中的張靈甫,死硬,剛愎,有那個年代的臉譜化,但塑造出了個人特色,飾演者項堃以其緊鎖的眉頭、細膩的神情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成功的電影人物。
1974年,北京電影制片廠又將其拍成彩色片。和1952年的創(chuàng)作背景類似,翻拍《南征北戰(zhàn)》絕非平地驚雷、突發(fā)奇想,而是背負著重大的歷史與文化使命,是以7部故事片的重拍,對革命舞臺“樣板戲”一統(tǒng)江山局面所展開的一場破冰運動。這次翻拍主要是在1973年后,還包括長影的《青松嶺》(導演劉國權(quán)、姜樹森,1974年)、《戰(zhàn)洪圖》(導演蘇里,1974年)、《平原游擊隊》(導演武兆堤、常甄華,1974年),上影的《渡江偵察記》(導演湯曉丹、湯化達,1974年)、《年輕的一代》(導演凌之浩、張惠鈞,1976年),八一廠的《萬水千山》(導演嚴寄洲,1976年)。七部刻畫英雄人物的故事片,對陣“八個樣板戲”,可謂“七英戰(zhàn)八股”——當然,那時,沒人敢這么說。
翻拍的原則是“不走樣”,有些地方甚至連對白都只字未動,置景、機位也常常與先前保持一致;但一些細節(jié)性的元素,在“文革”這一特殊社會時期,在具體編排上采取了更加謹慎的態(tài)度。例如在行軍方向上,52版是解放軍向右行進、國軍俘虜向左行進;而74版則有意將其修改為解放軍向左、國軍向右,以求保證影片在對相關(guān)政治概念的隱性解讀中萬無一失。
1971年1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將電影改編成連環(huán)畫,當時突出集體,所以沒有留下改編者和繪畫者的信息。文革痕跡很重,扉頁和扉二都是黑體的毛主席語錄。
小人書封面磨損較重,封底不存,扉頁有“薛撲的小人書”字樣。
《漂泊奇遇》
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4年4月第1版2印,定價0.25元,印數(shù)36萬。共142圖,由上海電影制片廠供稿,連環(huán)畫由殷敦煌選編。電影由冀邢、先子良編劇,導演于本正,攝影彭恩禮。
故事講的是1925年,一位受“五四”思潮影響的窮苦書生,為探索人生的真諦,在西南邊陲漂泊流浪,所遇到的“那些在生活重壓下強烈求生的欲望的朦朧反抗的行動”。小說中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飛、鬼冬哥及野貓子等人物,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藝術(shù)感染力的形象。電影揭示了“在黑暗的世界里,要生存就必須進行抗爭”的主題,改編自艾蕪的《南行記》。
艾蕪原名湯道耕,1904年出生,四川新繁人。1925年夏天,他離開四川只身南行,在長達6年的漂泊中,把親身經(jīng)歷以及所見所聞的一些人和事,用小說的體裁,描寫出來,而且采取第一人稱的形式,結(jié)集為《南行記》。該書既是艾蕪的處女作,也是他全部創(chuàng)作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最有藝術(shù)魅力的作品。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艾蕪最先在《南行記》中以綺麗的西南邊塞風光,濃郁的異域情調(diào),寫出了一幕幕人間悲劇。他在描寫那些底層勞動者、流浪漢、少數(shù)民族貧苦人民悲慘命運的同時,盡力去挖掘他們身上真、善、美的品質(zhì), “他們性情中的純金”(艾蕪語)。
主人公由王詩槐扮演。對20世紀7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來講,王詩槐也算個大明星了?!镀雌嬗觥肥撬谝淮卧陔娪爸袚V主角。王詩槐在片中很好地將人物內(nèi)心感受通過眼神傳達給了觀眾,得到了專家的一致好評,甚至一度成為一些藝術(shù)學院的教材。王詩槐后來主演了多部瓊瑤電視劇,陽剛帥氣的外形,溫文儒雅的風度,亦正亦邪的演技,迷倒了無數(shù)觀眾,被譽為“大陸秦漢”。
小人書品相完整,扉頁有“龔聆”的簽名,紅墨水書寫。還有兩枚相同的印章,辨認不清。封底有個倒寫的“龍”字。
《望日蓮》
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0年2月1版1印,64開,印數(shù)40萬,定價0.11元。原著徐光躍,改編崔存思,繪畫聶文生、閻正,封面設(shè)計王書朋,共70圖。
故事講述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冀中軍民團結(jié)抗擊日寇的故事?!拔摇笔巧霞壟赏姺謪^(qū)的過路人,聰明俊秀、辦事穩(wěn)重的姑娘“望日蓮”是地方交通站長, “大三”是個革命熱情高漲的青年。夜幕降臨,三人整裝待發(fā),在同志們的掩護下,運用調(diào)虎離山計引開敵人,迅速跨過鐵路,爬上護堤,冒雨前行,沒想到正撞上一群敵人。大三猛地推開望日蓮,讓他們快走,自己拔出手榴彈向敵人沖去。望日蓮和“我”穿過蘆葦蕩,穿過封鎖區(qū),終于到達指定地點,與接應者會合。當“我”將大三喜歡的懷表送給望日蓮時,她終于克制不住痛哭失聲,因為大三再也不會回來了,望日蓮目送“我”遠去的背影,轉(zhuǎn)身又隱沒在一望無際的青紗帳中。
冀中平原地處河北省中部,東鄰渤海,西靠太行山,位于北平、天津、石家莊、德州四個大中城市和平漢鐵路、北寧鐵路、津浦鐵路、石德鐵路包圍著的平原地區(qū)。該區(qū)域河流縱橫,物產(chǎn)豐富,交通發(fā)達,其特殊的戰(zhàn)略地位,成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敵我雙方爭奪的重要地區(qū)之一。具有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的冀中人民,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在冀中平原堅持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為冀中抗日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為堅持華北抗戰(zhàn)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1986年,《望日蓮》被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成同名電影,反響寥寥。飾演主人公“望日蓮”的演員普超英,直到1993年,參演電視劇《情滿珠江》后才被觀眾記住并熟悉,并依靠其飾演的壞女人“譚蓉”一角,獲得1994年飛天獎優(yōu)秀女配角獎。
望日蓮也就是向日葵。作者取這個名字,無非是為了政治需要。小人書最后就寫道:望日蓮!多好的名字,她向陽盛開,恰似萬眾心向黨中央,心向毛主席……激勵著我去迎接新的戰(zhàn)斗!原著作者“徐光躍”,找不到任何信息。應該是“徐光耀”的筆誤,《小兵張嘎》的作者。
撇開政治寓意,望日蓮這個名字有著健康、明朗的北方農(nóng)村鄉(xiāng)土氣息,在劉紹棠的小說《蒲柳人家》中,還出現(xiàn)過以之命名的人物。
小人書磨損較重,封面人物模糊;書脊處用白細線納住,原藏家應是個有心人。
《寶蓮燈》
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12月第一版,64開本,定價0.26元。根據(jù)同名戲曲電影改編,改編王昌言,封面設(shè)計馬泉。
這是一個優(yōu)美的神話傳說。內(nèi)容敘述華山圣母用寶蓮燈驅(qū)散霧瘴,為民造福,與人間書生劉彥昌相愛,后生一子名叫沉香。但此事卻為圣母的哥哥二郎神楊戩所不容,盜去了寶蓮燈,逼走了劉彥昌,并把圣母鎮(zhèn)壓在華山底下。沉香為霹靂大仙所救,并授其一身武藝。十五年后,沉香長大成人,練就了一把寶斧,打敗楊戩,力劈華山,救出圣母。夫妻、母子終得團圓。
《寶蓮燈》有多種來歷和版本,但均為神話傳說,一會兒天上,一會兒地下,都很離奇。最早以藝術(shù)形式表現(xiàn)出來,應該是在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7年),有個雜劇《沉香太子劈華山》。沉香劈的華山,離我所居的西安不遠,我曾登過三次。那塊傳說中的石頭,親見過兩次,正中間一條大裂縫,確如斧劈刀削一般整齊,但總歸太小。
戲曲中的圣母由齊華坦扮演。齊為河北高陽人,先后拜師賈桂蘭、“千盞燈”、荀慧生,其嗓音清脆,表演細膩。常演劇目有《蝴蝶杯》《柜中緣》《拾玉鐲》,還曾主演電影《再生記》。
沉香由裴艷玲扮演。裴為河北肅寧人,五歲學戲,六歲登臺,曾先后拜師茹富蘭、李少春、侯永奎,既演梆子,也演京劇,專攻武生,常演劇目有《徐側(cè)跑城》《鬧天宮》《八大錘》等。
封底不存,印數(shù)不詳,還好圖面完整,共156圖。
《火燒阿房》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第1印,64開本,定價0.19元,印數(shù)98萬。錢婺編文,黃小金繪畫,共114圖。
這是整套小人書《通俗前后漢演義》之二。這套書要論名氣,可以說是80年代出版的連環(huán)畫中藝術(shù)水準和收藏價值最高的。因為整套書故事完整性強,內(nèi)容豐富,繪畫風格統(tǒng)一(全套有15本由畫家石夫完成),曾在全國第三屆(1981年至1985年)連環(huán)畫創(chuàng)作評獎中獲獎。全套書總共有三十一本,其中的六本印數(shù)都在五萬以下,要收齊難度很大。
說到這套書,就不能不提中國演義史上赫赫大名的蔡東藩先生。
蔡為清浙江山陰人,1877年出生,14歲中秀才,后進京朝考名列優(yōu)貢,分發(fā)福建候補知縣。因不滿官場惡習,數(shù)月后即稱病回鄉(xiāng)。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蔡東藩用10年的心血,先后完成了清、元、明、民國、宋、唐、五代、南北朝、兩晉、前漢(含秦朝)和后漢共11部歷史通俗演義(按寫作順序),合稱《歷朝通俗演義》,時間跨度自秦始皇到民國九年, 凡二千一百六十六年。加上《西太后演義》及《歷朝史演義》兩部,總共撰寫了13部計724萬字的通俗史巨著,其內(nèi)容跨越時間之長、人物之眾、篇制之巨,堪稱歷史演義之最。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蔡東藩寫書的動機,與當時民族危亡的歷史現(xiàn)狀密不可分。以一己之長訴之史筆,以期用通俗演義的形式講述中國歷史,以此幫助國人從歷史的啟迪中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這正是他“書生報國”之意。因此,他才選擇了首寫《清史通俗演義》,并從此一發(fā)而不可收。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秉承“七分事實、三分虛構(gòu)”的寫作方法,尊重歷史,但又不拘泥于歷史,把很多野史糅合融化進去,巧于剪裁,因此把人物與故事情節(jié)寫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性。然而蔡東藩卻相反,他竭力反對于史無據(jù)的虛構(gòu),主張遵循正史,嚴格做到了所謂“無一事無來歷”“以不使觀者往往為所惑亂”,他自稱所編歷史演義,“以正史為經(jīng),務求確鑿;以逸聞為緯,不尚虛誣?!痹隗w裁上突出“義以載事,即以道情”的特點,并且自寫正文,自寫批注,自寫評述。然而正是這一點,使他的演義小說在藝術(shù)上大為遜色,不能成為一部文學的演義小說而只能是一部歷史的演義小說。因此,他的書,歷史價值高于文學價值。這也許正是他的演義小說被冷落的原因。
蔡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歷史學家和演義作家,也是一位有氣節(jié)的文人。在撰編《民國通俗演義》中,對清廷腐敗,直言予以抨擊,其間曾收到恐嚇信及子彈,迫其修改,蔡不為所動。他在國事維艱、風云變幻的歷史大變動時代,懷著救國救民的抱負,獨力撰寫如此之巨的工程,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蔡于1945年春,日本投降前夕逝世,享年六十九歲。
著重說說這本小人書涉及的兩本演義。《前漢演義》又稱秦漢演義,共一百回,自秦始皇滅六國,終至王莽篡漢,經(jīng)歷230年。經(jīng)過了歷史上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個新的政治概念在中國隱隱成形,帝國成為中原大地的擁有者,取材于三皇五帝的“皇帝”稱號正式統(tǒng)治這片中土世界。秦朝的建立,是第一個統(tǒng)一中國的帝國。楚漢相爭之后,漢帝國成為正式而長期的中原統(tǒng)治者。漢高祖在諸多功臣的輔佐下取得天下,卻無法保證其后代為確實的帝國統(tǒng)治者,有懦弱的惠帝,有剽悍的呂后,終于憑著開國功臣的努力帝國重回漢家懷抱。文帝繼起,正在醞釀大漢帝國第一個高峰時期。
《后漢演義》也是一百回,起自王莽篡漢,終至蜀漢亡國,經(jīng)歷257年。王莽接受禪讓,成為繼堯舜以后中國少有的禪讓君主。新朝短暫的統(tǒng)治,一片混亂。昆陽之戰(zhàn)決定了新朝非正統(tǒng)地位的存亡。數(shù)位群雄競爭者之間,劉秀以其嶄新的面貌中興帝國,開創(chuàng)東漢的新興局勢。光武中興,緊接著明章之治,帶動漢帝國第二次高峰時期。自和帝至桓帝,是外戚、宦官更迭擅權(quán)的時代。自桓帝至靈帝,是宦官橫行的時代?;傅邸㈧`帝的兩次黨錮之禍,崇尚氣節(jié)的士風幾乎摧毀殆盡。其后黃巾之亂、群雄紛爭時代,將巨大的帝國拱手讓給了擁權(quán)自重的割據(jù)軍閥曹操。東漢之后,魏、晉承接不斷,哪容得下?lián)碛凶钌偻恋氐氖駶h自命為正統(tǒng)。魏滅蜀漢,大漢帝國正式走下歷史舞臺。
本集講的是劉邦在項羽北上救趙之時,奉楚懷王之命領(lǐng)兵西進。一路上遇彭越、收酈生、得張良,斬關(guān)奪隘,直抵咸陽。秦王子嬰出城投降,劉邦又還軍霸上,與秦父老約法三章。項羽既解巨鹿之圍,也率領(lǐng)諸侯大軍揮戈南下,在新安坑殺秦軍降卒二十余萬;破函谷關(guān),駐兵鴻門,宴會劉邦,殺子嬰,屠咸陽,火燒阿房宮。
扉頁及封底有多個“作廢”印章,還有“44”的編號,應該是某個圖書館(室)的標記。
《奇異的旅途》
未來出版社,根據(jù)曉寒、周祥《旅途上》改編,謝建山改編,董瑾華繪畫,共137圖。1985年9月第1版,定價0.43元。未來出版社竟然就在西安北大街131號,不知現(xiàn)在否?
說的是三個女人結(jié)伴去勞改農(nóng)場。陳凡去看望未婚夫,胖媽去看望兒子,另一個白帕女人卻在旅店里偷了同伴的錢財后神秘地失蹤了。胖媽夜半意外與兒子桂生相逢,農(nóng)場派人捉拿桂生,桂生卻說他在追逃犯“秦土匪”。誰是真正的逃犯?經(jīng)過一番周折,竟然由胖媽破了案,抓到了白帕女人和她的姘頭“秦土匪”。
這是一個法制故事。里面提到瑤族,故事背景應該發(fā)生在云南,時間應該是20世紀80年代前期,因為里面沒有文革用語。繪畫采用線描,人物特征明顯,好人濃眉大眼、端正挺拔,壞人賊眉鼠眼、佝僂猥瑣。
20世紀80年代前期,具體從1983年夏、秋開始,到1986年,歷時三年,在中國大地上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斗爭。那就是后來被簡稱為“嚴打”的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活動。這場活動規(guī)模之大,動用的人力、物力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打擊人數(shù)之眾,僅次于1950年至1953年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按照中央部署,這次“嚴打”斗爭以三年為期,三個戰(zhàn)役,對犯罪分子采取抓一批、殺一批、勞動教養(yǎng)一批、收容審查一批、注銷城市戶口一批,以達到把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徹底打下去,實現(xiàn)社會治安的根本好轉(zhuǎn)。
三年為期三個戰(zhàn)役結(jié)束后,刑事犯罪案件在短時間內(nèi)有所下降,社會治安有所好轉(zhuǎn),但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從1987年開始,刑事犯罪案件快速地、大幅度地上升,社會治安秩序動蕩不定。于是不得不繼續(xù)開展“嚴打”斗爭,一直打到上個世紀末。只是以后開展的規(guī)模沒有那三年大。
小人書所反映的內(nèi)容,應該是在這個背景下出臺的。封底不存,扉頁上有豎寫的四個字“秦香蓮傳”,筆畫有力,書寫工整。
《女友》
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1印,印數(shù)41.55萬冊,定價0.16元。小人書根據(jù)同名電影文學劇本改編,改編李曉寧,攝影王小濱、徐直、鐘建民,125圖。
內(nèi)容講的是十年動亂時期,市委書記的兒子、外科醫(yī)生于誕華因為父親的冤案而受牽連,一夜之間成了“狗崽子” ,倍受打擊和冷落,女友也離他而去。這時,女工寒眉的出現(xiàn),使他振作了精神,努力鉆研業(yè)務,正確對待現(xiàn)實,直面生活的挑戰(zhàn)。在交往中,兩人也建立了真摯的感情,厄境中的于母也承認了未過門的兒媳婦,并一再感謝寒眉一家對兒子的照顧。文革后,于的父親官復原職,于母卻嫌棄工人家庭出身的寒眉,要給兒子介紹一個高干子弟,遭到于誕華的拒絕。于的父親于斌,卻珍惜寒眉和于誕華患難中建立的感情,親自到寒眉家,促成她倆的婚姻。
現(xiàn)在看來,這樣一部類似于“王子與灰姑娘”的幼稚作品,在文革剛結(jié)束后的20世紀70年代末,卻是收獲了巨大的榮譽,被譽為“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色”。1979年9月,《女友》在河北電視臺播出,好評如潮;1980年春,轉(zhuǎn)戰(zhàn)中央電視臺,引起強烈反響。同年全國首屆優(yōu)秀電視劇評獎(“飛天獎”前身),《女友》躋身一等獎行列,其他兩部均為中央臺錄制。在當時全國地方臺中,獲此殊榮的僅河北一家,一時間令人刮目相看。
小人書品相一般,右下角有輕微鼠啃痕跡,扉頁和封底有隱約的圓形印章,仔細辨認,應為“李記××章”。
《古峽迷霧》
江蘇人民出版社,童恩正、沈寂原著,朱安平改編,秀工、新昌繪畫。1981年12月第1版,142圖,定價0.17元,印數(shù)51.6萬。
作者童恩正,1935年生于湖南寧鄉(xiāng),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科幻作家。1957年發(fā)表第一篇作品,1960年開始科幻小說及科普創(chuàng)作。代表作品《珊瑚島上的死光》,被拍成我國第一部科幻電影。
科幻小說《古峽迷霧》發(fā)表于童恩正大學期間。說的是新中國成立前,吳均、楊傳德和美國朋友巴克萊,參加由美國“考古博士”史密斯組織的華西考察隊,考察在歷史上已經(jīng)失傳的我國古代原始民族——虎族的遺跡,找到了虎族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但是,這些文物突然失蹤,吳均也下落不明。新中國成立后,楊傳德從巴萊克自美國寄來的照片上發(fā)現(xiàn)了線索。在黨的領(lǐng)導下,楊傳德和幾位年輕的考古工作者,經(jīng)過艱苦的工作和斗爭,揭開了虎族失傳的秘密,還找到了吳均的遺體和遺物,真相終于大白。
身為考古學家,童恩正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關(guān)于人性變遷、時空永恒這樣的哲學思考。以其作品深刻的人物刻畫,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精彩的文筆,童恩正被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古峽迷霧》的出現(xiàn),在中國的科幻小說史上,是一個有轉(zhuǎn)折意義的事件。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急需大量科技建設(shè)人才,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培養(yǎng)科技人才,又需從少年兒童抓起,于是一種具有當時中國特色的科幻作品應運而生。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科幻一開始就植根于“科普”和“兒童文學”的園地里?!豆艒{迷霧》以小說的形式出現(xiàn),文情并茂,在主題構(gòu)想、情節(jié)安排、人物刻畫和意境描繪等方面都展現(xiàn)了小說和科學幻想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讀者。
小人書品相完整,訂書針發(fā)黃有水印,封底及扉頁有藍色的“57”編碼,應該是圖書館(室)管理所為。
《神秘衣》
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葉永烈原著,錢方改編,王曉明繪畫,共86圖。1981年8月第1版,定價0.12元,印數(shù)60萬。
這也是一個科幻小說。僑居國外的生物學家楊林,發(fā)明了“神秘衣”,能變色、攀行、飛翔、潛水,對人類研究生物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國民黨敗類金卡羅和某大國的間諜都想利用“神秘衣”的特殊作用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最后均以陰謀破產(chǎn)而告終。楊林生夫婦克服重重困難,回到祖國效力。
葉永烈,浙江溫州人,早期以科普文學成名,是《十萬個為什么》的主要作者。后期轉(zhuǎn)向紀實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圍繞共和國的高層,正反面人物都寫。已出版180多部著作,是國內(nèi)少有的勤奮高產(chǎn)的作家。
我對葉后期的紀實作品,一直不太喜歡,可能因為“紀實”的緣故吧——竊以為中國高層的所謂“紀實”,還不如小說來得真實。
小人書品相完整,扉頁及封底有藍色圓形“李記圖書章”,封底還有“新安書店”的印戳。
《吟公主》
中國電影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1印,印數(shù)30萬冊,定價0.21元。根據(jù)日本同名故事影片改編,改編王逸,封面設(shè)計林青,共117圖。
這是一個根據(jù)歷史事實編寫的悲壯故事。吟公主和高山右近從小一起長大,因吟的父親去世隨母親改嫁到千利休家。幾年后,吟和右近又獲重逢,吟向右近多次表示愛慕和思念之情,但右近已有妻室,拒絕了吟的愛情。當時最有實力的豐臣秀吉,在取得統(tǒng)一日本的勝利后,進而想向外侵略,遭到千利休和高山右近的反對。豐臣秀吉便欲以娶吟為妻作為人質(zhì)的陰險手段,迫使千利休和右進屈服。吟為了保全自己純潔的愛情和節(jié)操,斷然拒絕豐臣的無恥要求,切腹殉情。高山右近終因反對豐臣秀吉的侵略野心而被放逐呂宋,客死他鄉(xiāng)。千利休也以一死表示對豐臣秀吉的反抗。
影片歌頌了愛情和正義,體現(xiàn)了反對侵略戰(zhàn)爭和封建殘暴勢力的主題。故事背景發(fā)生在日本的“戰(zhàn)國時代”。多數(shù)人認為日本戰(zhàn)國始于1467年的應仁之亂,至于1615年德川家康滅豐臣氏,大約一百五十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jù)的日本歷史。在這個時代,傳統(tǒng)的貴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為多國大名乃至于“天下人”都成為可能。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之間的貿(mào)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zhàn)爭形態(tài)。到了戰(zhàn)國后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nóng)奴地主關(guān)系也逐漸遭到破壞。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nóng)合一制度,改為以現(xiàn)金雇傭浪人為職業(yè)軍人。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lián)合體制也逐漸轉(zhuǎn)型成集權(quán)獨裁的軍國政體。于是大規(guī)模的會戰(zhàn)成為常態(tài),統(tǒng)一的幕府也自戰(zhàn)火中歷練誕生。
這一時期,先后涌現(xiàn)出三位梟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秀吉出身貧民,靠著自身的努力,從織田信長手下的一介小者(最下層的武士)成長為一名重臣,在內(nèi)部殘酷激烈的政治斗爭中,擊敗競爭對手,攀升至權(quán)力的頂點;在外部經(jīng)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zhàn),逐步統(tǒng)一了日本。姓氏也從“木下”改成“羽柴”,后被天皇賜姓“豐臣”。豐臣秀吉充滿草莽魅力的成功,使得飽受身份制度桎梏的一般日本民眾,對其抱有一定的好感。當然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吟公主》從另外一個角度豐富了豐臣秀吉真實的歷史形象。
電影《吟公主》拍攝于1978年,次年九月份就來到中國,參加了盛況空前的第二屆“日本電影周”。此外還有四部影片:《生死戀》《我的老師》《龍子太郎》和《金環(huán)蝕》。按照今天的評價標準,它應算得上是一部大制作的歷史大片。
主演中野良子,在中國的知名度甚至超過日本,作為中日文化使者,她先后39次來過中國。其實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整個八十年代,不光中野良子,一批優(yōu)雅、美麗的日本女性:真由美、栗原小卷、山口百惠等等,以其在銀幕上塑造的人物形象,成為饑渴的中國男性的夢中情人,荒蕪的中國電影藝術(shù)的表演模板。
本片由《望鄉(xiāng)》的著名導演熊井啟執(zhí)導。扮演豐臣秀吉的三船敏郎,也是鼎鼎大名,和黑澤明大師一起締造了日本電影一段輝煌的神話,坊間曾有“國際的黑澤,世界的三船”的贊譽。影片1978年由上海譯制片廠譯制發(fā)行,為吟公主配音的劉廣寧老師,通過音量、語調(diào)和語言力度的細微變化來表達復雜的感情,塑造了吟公主這樣一個溫柔、善良、天真、純潔的女性。現(xiàn)在聽起來,依然優(yōu)美甜潤,沁人心脾。此外,畢克老師為豐臣秀吉配音,喬榛老師為吟公主的戀人高山右近配音,所以可以說,本片集中了當時中日文藝界的最佳陣容。
小人書保存較好,封底有半圓形藍色印章,仔細辨認,應為“福州地區(qū)新華書店圖書發(fā)行專用章”。
《彩云歸》
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編文王云高、李棟,繪畫梁寶光、中吟。和《情天恨?!氛f的是同一個故事,繪畫本是在電影之前,在最初的文字上修改而成。最初的文字,就來自于王云高的小說《彩云歸》,1975年發(fā)表。王因此文一炮打響,從此在廣西乃至中國文壇嶄露頭角。
小人書里有一首詞,應該來自小說原作:風裊裊,雨霏霏,故園今又動芳菲,況復彩云歸;鑄劍為鋤應有日,前途莫遣寸心灰,峨眉山月朗,照徹彩云歸。云漠漠,霧迷迷,破霧穿云月色微,好伴彩云歸;茅舍竹籬春色秀,男耕女織永相隨,中秋弄管弦,同奏彩云歸。我在網(wǎng)上找到,聽不下去,編曲太差,可惜了這詞。
《彩云歸》是個詞牌名,代表作是柳永的“蘅皋向晚艤輕航”,寫得佶屈聱牙。我更喜歡晏幾道的《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寫得何等清麗脫俗,凄婉感傷,實不愧“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求之兩宋,實罕其匹”。
一說這首詞抒發(fā)了作者對歌女小蘋的懷念之情。據(jù)他在《小山詞·自跋》里說:“沈廉叔,陳君寵家有蓮、鴻、蘋、云”幾個歌妓,晏每填一詞就交給她們演唱,晏與陳、沈“持酒聽之,為一笑樂”。晏幾道寫的詞就是通過兩家“歌兒酒使,俱流傳人間”,可見晏跟這些歌女有著密集的交往,并有情感上發(fā)展的可能。
毛澤東在1965年7月,活用晏詞中“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為“明月依然在,何時彩云歸”,托臺灣特使曹聚仁轉(zhuǎn)交蔣介石,表達了希望“國共再攜手,一笑泯恩仇”的誠意。但可惜由于1966年5月“文革”全面爆發(fā),風云突變,民主黨派人士受到嚴重沖擊,蔣介石心存疑慮,“國共第三次合作”因此擱淺。
祖國一統(tǒng)又是遙遙無期。歷史充滿了多少偶然的變數(shù)啊。
現(xiàn)在想來,王云高應該是從某個途徑了解到這一情況,才以《彩云歸》為名,創(chuàng)作了這一反映海峽兩岸統(tǒng)一的小說。
計154圖,有遺失,封面、封底均不存。藏家用白紙包裝,毛筆書寫“彩云歸”三字,文字歪斜無力,走筆無章法。
《小靈通漫游未來》
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原著葉永烈,改編董耀根,蔡一鳴、丁純一繪畫,共86圖。1980年7月第1版第2印,定價0.11元,印數(shù)32.5萬。
此書是葉永烈的第一部科學幻想小說,寫于1961年,其時葉尚在北大上學。該書1978年出版,連獲大獎: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chuàng)作一等獎、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發(fā)行量至今仍雄踞中國科幻小說第一名。葉在1984年寫出了續(xù)篇《小靈通再游未來》,2000年寫出《小靈通三游未來》。這三部作品通過一個名為“小靈通”的小記者三次訪問未來市的所見所聞,多角度、全方位展現(xiàn)了未來世界的立體圖景。可以說,這三部作品描繪了一幅未來世界的《清明上河圖》。像這樣全面、形象地展現(xiàn)未來的作品,在中國眾多的科幻小說中是獨一無二的。
在我持有的這本小人書里,就描繪了利用原子能的氣墊船、在水上飛的飛翼船、可視手表、無人駕駛的智能車、利用太陽能的智能屋……這其中,有不少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
《小靈通漫游未來》給葉永烈?guī)砹司薮蟮穆曌u,并成為他由科普創(chuàng)作邁向科幻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品。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短短幾年中,葉發(fā)表了近200萬字的科幻小說,每年要出版4—5部科幻新著,無論是作品數(shù)量還是作品所開拓的題材領(lǐng)域,在中國科幻界都無人能敵。
雖然現(xiàn)在看來,內(nèi)容不過爾爾,但是想想寫作的時間是20世紀60至80年代,其時整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科技文化的閉塞、僵化和落后,可見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和豐富的知識面。
小人書封面不存,有紅色字跡“461”,其下覆蓋著“唐**”的簽名。
《八虎鬧幽州》
北京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第1印,64開,印數(shù)50.6萬,定價0.26元。李清洲改編,中流、關(guān)景宇繪畫,共138圖。
這是《楊家將》故事之二,全套五本。本集講的是宋太宗在太師潘仁美的攛掇下,出游與遼國交界的幽州昊天寺。遼人得知信息,派兵包圍幽州城,假稱邀請宋太宗到金沙灘赴雙龍會,企圖抓獲宋太宗。楊業(yè)識破遼人詭計,讓大郎楊延平扮成太宗應邀赴會,他則悄悄護送太宗安然返回汴京。延平兄弟在金沙灘與遼軍展開激戰(zhàn),殺死敵方兵將無數(shù),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大郎、二郎、三郎戰(zhàn)死疆場。
此間“八虎”指的是北宋初年武將楊業(yè)的八個兒子,其中七個是親生,最后一個,老八是義子,所以被稱為“七郎八虎”。這八人的名字不確定,筆記野史、元明雜劇、評書演義,包括后來的京劇,各有不同版本?!端问贰分袑憲顦I(yè)的確也是生了七個兒子,即供奉官楊延朗(就是楊延昭)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楊延浦、楊延訓并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并為殿直,長子楊延玉與父共沒于陳家谷口之戰(zhàn)——也就是楊業(yè)被俘的那一戰(zhàn)。
正史中,唯楊延昭(楊六郎)留有傳記,其余幾個,除地方志有零星記載外,別無文字記錄。楊延昭在兄弟中究竟行幾?史書并未詳載,只是遼國人(也稱契丹)目為楊六郎,見宋史載:“延昭智勇善戰(zhàn),所得奉賜悉犒軍,未嘗問家事。出入騎從如小校,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行陣克捷,推功于下,故人樂為用。在邊防二十余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p>
真實的楊家將也就三代,第一代“金刀無敵老令公”楊業(yè);第二代“遼人憚之如神”的楊延昭;第三代楊文廣,早期“因功授殿直”,只是一個中下級別的武官,后來在河北、陜西邊境做過鎮(zhèn)守將軍。但從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到第五任宋英宗趙曙的一百年間,楊家祖孫三代盡心竭力,精忠報國;尤其第一代楊業(yè)英勇壯烈,可歌可泣的故事,成為歷代百姓謳歌的對象,“里兒野豎,皆能道之”,使得一門忠烈的楊家在傳說、故事、戲曲舞臺和影視劇中,豎起一座又一座豐碑。
小人書封底不存,其余保存尚可。
《櫻》
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2印,定價0.11元,印數(shù)32.5萬。根據(jù)同名影片改編,電影編劇詹相持,導演詹相持、韓小磊,男女主演分別為許還山、程曉英,177圖。
故事從1945年日軍宣布投降講起,大批日本人撤離中國,貧病交加的高崎洋子將未滿周歲的女兒森下光子交給了善良的陳嫂。陳嫂以手鐲為信物交給高崎,讓她日后可憑此找回女兒。幾年后,高崎寄來手鐲認女,改名為陳秀蘭的光子與陳嫂和哥哥陳建華分離?!拔幕蟾锩遍_始后,身為工程師的陳建華因為曾有一個日本妹妹受到猛烈沖擊。1975年,為完成一項中日合作工程,正在干校改造的陳建華被調(diào)回參與。森下光子作為日本專家小組成員來到中國,但備受打擊的陳建華不敢相認,森下光子黯然離去。直到一年以后,“橫隔在他們之間的大山被鏟平了”,森下光子重新踏上了生她養(yǎng)她的故土,一家人才得團聚。扉頁文字將其主題提煉為:“故事表現(xiàn)了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同時也反映了林彪、四人幫一伙,給我國人民造成的苦難經(jīng)歷和精神創(chuàng)傷。”
我一直不理解,對于普通的日本國民,我們?yōu)槭裁纯偸怯腥嗽谛麄魉麄兊臒o辜和善良,要知道那個狂熱的大和民族,沒有堅實的民意做基礎(chǔ),他們是發(fā)動不了超出自身幾倍能力的對外侵略戰(zhàn)爭的。再者,中日兩國人民之間有“友誼”嗎?還“深厚”!我查歷史書,抱歉,好像沒有這方面的記載。唐朝時日本派人來學習,是更早版本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你是為了超越你,進而欺凌你,這其中,有“友誼”的成分嗎?
小人書的封面很吸引年少時的我,幾朵潔白櫻花的映襯下,是一張女性的臉龐,高貴典雅,絕不類于國內(nèi)當時流行的“鐵姑娘”。年少不識愁滋味,只想著,這么美的異性,為什么都是帝國主義國家的人呢?
這本小人書是我存書里面比較“老態(tài)龍鐘”的,紙質(zhì)已黃脆,稍一抖動,紙屑紛飛。
責任編輯:王彥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