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鳳+孫亞桂
“讓墻壁會說話”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話,他強調(diào)了校園物質文化的重要性。校園物質文化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tài)的內(nèi)容。
墻壁是校園文化的顯性部分,墻壁布置是校園文化的具體反映。自小學規(guī)范化建設工程實施以來,很多學校圍繞各自的辦學特色在墻壁上大做文章,或張貼有教育意義的名言警句、人物畫像、師生作品;或張貼學生行為的提示語句,真的讓校園內(nèi)的墻壁都在“說話”。漫步在這些所謂特色文化之中,筆者不禁陷入沉思:墻壁上那些內(nèi)容的設置高度完全適合成人的視覺,小學生仰起臉還不一定能夠看清楚;孩子的成長是動態(tài)的、個性化的,而墻壁上的內(nèi)容卻是“一成不變”的,孩子們對上面的內(nèi)容感興趣嗎?這些墻壁真的會說話了嗎?
那么,面對擁有上萬平米墻壁的校園,該怎樣讓“墻壁會說話”呢?我?guī)е@些思考,牢記“墻壁是對學生說話的”這個宗旨,遵循以下原則,創(chuàng)建我校的校園物質文化。
化抽象為形象,滲透思想性
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要思維方式,因此借助直觀、形象的事物表現(xiàn)思想是小學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應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我校的辦學思想是欣賞教育,是教育者時時、處處、事事發(fā)現(xiàn)受教育者的優(yōu)點,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通過對受教育者的信任、尊重、理解、激勵、寬容、提醒,滿足受教育者內(nèi)心深處的需求。使他們對人對事物有積極的態(tài)度,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將自己的個性和潛能發(fā)揮到極致,即自然發(fā)展。為了讓每一個走進史家分校的人都能感受到這種思想呢,我們將大廳設置為“欣賞教育思想核心區(qū)”。
大廳有六個立柱,我們在柱子上用中華傳統(tǒng)“六書”書寫著尊重、理解、寬容、微笑等學生易于理解的詞語,告訴學生:要學會欣賞別人,首先要學會尊重、理解、寬容;與人相處要給予微笑……這些都是欣賞教育的行為要求。
大廳左側的墻壁本是一面弧形墻壁,現(xiàn)在上面是我們落成典禮時的297名師生的笑臉,教師和學生都以燦爛的笑容表達著對生命、生活和共同家園的無限熱愛,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友善、和諧與平等。這面墻壁告訴每一名走進史家分校的人,用燦爛的微笑迎接新鮮的每一天,以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tài)創(chuàng)造生活,提升生命質量。與之相對的右側弧形墻壁是師生在市區(qū)各項活動中的精彩瞬間,那上面仍然是張張笑臉,但那是師生在欣賞教育思想引領下成長的笑臉,既留住歷史,又激人奮進。
大廳正對著的是一面長方形的鏡子,上面刻有南開中學著名的校訓——“容止格言:面必凈,發(fā)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莊”。它時刻提醒著師生:形神兼?zhèn)涫切蕾p教育思想賦予人的要求。
此外還有寓意深遠的幸福樹,充滿活力的錦鯉池,無一不在透視著“和諧”與“生機”。
課間的時候,學生們或流連在笑臉墻,欣賞著那張張稚嫩的笑臉,首批入校的學生更是時不時就要去看看自己,回味著成長的喜悅;或駐足在錦鯉池邊和小鯉魚說著悄悄話;或望著容止鏡整整自己的衣服、領巾等。不知不覺,欣賞教育思想悄悄地在學生的心中扎下了根。
化被動為主動,突出參與性
墻壁是對學生說話的,也是屬于學生的,沒有學生參與的校園文化是一潭死水,缺少生機與活力。因此,“化被動為主動,突出參與性”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又一原則。
我校每個教室外面都有一塊約2平方米的墻壁,我們安裝了一塊軟軋板,為每一個孩子搭建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每周我展示”。每周展示一名學生的風采,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將照片、作品等整理好,配以文字向大家介紹自己。一學年中全班學生依次展示。建校4年多來,3700余人次的學生在“每周我展示”上展示了自己的風采,由低年級展示幾張照片到高年級以作品展示自己優(yōu)勢智能,“每周我展示”專欄在展示學生風采的同時,幫助他們在伙伴中樹立了威信,使他們能夠自信快樂地在集體中生活。
“快樂成果袋”是我校在踐行欣賞教育過程中實行的小舉措,就是指導學生收藏自己每一階段的學習成果。開始是由教師保存,學生有了成果會放到自己的袋子中。漸漸地,我們感覺到學生追求成長有“惰性”了,于是在教室北側墻壁軟軋板下面安裝了一排掛鉤,將每個人的成長袋懸掛在下面,他們每次得到一張喜報、一張獎狀、一份優(yōu)秀的作業(yè)等都會及時裝進自己的成長袋中,定期整理成長袋,以便感受成長的快樂。課間的時候,小伙伴之間還互相比一比,看看誰收獲的“成果”多。快樂成果袋真正裝載著孩子們成長的快樂。
“棗園竹”原本是為了讓大廳富有生機而栽種的一叢竹子,開始它在我們眼中就是普普通通的竹子,而今卻成為學生體驗欣賞與被欣賞,與他人分享成長的樂園。竹子上面懸掛著孩子們的優(yōu)點卡、心愿卡。一開始,優(yōu)點卡上一般都是學生寫自己:課上受到老師表揚了;作業(yè)得到了小印章;幫助了同學……漸漸地,學生開始關注周圍:我們班某個同學進步了;今天老師特別辛苦;我們班獲得了流動紅旗;今天是媽媽的生日,我祝福媽媽……每周都會有100多名學生將自己的優(yōu)點卡、心愿卡懸掛在竹子上。每天,青青的棗園竹旁都有孩子們駐足觀看的身影,張張笑臉洋溢著成長的幸福與快樂。
化景點為課程,體現(xiàn)實用性
課程是學校發(fā)展的要素之一,是學生發(fā)展的載體。“化景點為課程,體現(xiàn)實用性”是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第三個原則。我校在樓道走廊墻壁上的建設就充分體現(xiàn)出這一點。
我們在每個專業(yè)教室外安裝了展板,展板上的內(nèi)容是該學科拓展學生視野的相關知識介紹。如音樂教室外的展板用小動物形象展示音階、各個音樂符號及應該了解的樂器;科學教室展板介紹生物發(fā)展的歷史;書法教室展板以不同字體介紹我國漢字演變的過程;皮影教室展板介紹我國皮影的起源、皮影的制作方法等……即使不熟悉的人走到該區(qū)域也能馬上判斷出這是哪個專業(yè)教室,孩子們更是在玩耍中鞏固著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普通教室外是孩子們課間玩耍的場所,我們依據(jù)“玩中學”的理念,將知識與娛樂融為一體。我們將教室對面的墻壁上面設計成“英語墻”和“科技墻”。英語墻上是本年級孩子所學的英語單詞、句子,并配以圖畫??萍級ι现饕且恍┛萍贾R。墻下面1米處安裝了“磁力棋盤”,孩子們可以和伙伴們玩國際象棋、圍棋、英語棋,備戰(zhàn)學校每學期一次的“棋王擂臺賽”。如今,每年的棋類比賽已成為我校必不可少的活動性課程,課間追跑打鬧的現(xiàn)象悄然消失了。
樓道內(nèi)通體的玻璃墻是我校建筑的一大特點,我們借助一層圖書館的玻璃墻設計成古詩長廊,玻璃上張貼著小學生必備古詩,對面墻圍上掛著教師在小黑板上書寫的古詩,學生每每走到這里都會不由自主地吟誦古詩,成為我?!豆旁娬b讀》校本課程的輔助手段。二層、三層玻璃張貼著各種交通標識和五十六個民族介紹,有效補充了教材上的相關知識。
學生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校園里度過的,校園文化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huán)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nèi)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的墻壁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校園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我們的追求是,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發(fā)展需求,讓墻壁文化蘊含思想、彰顯智慧、走進學生心靈,從而形成一種氛圍,使學生在這種氛圍中長期熏陶,在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內(nèi)化成為一種素養(yǎng),真正讓校園物質文化達到“以物化人”的目的。
編輯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