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琴
〔關鍵詞〕懲罰;家庭教育;溝通
四年級的學生小林,長得胖乎乎的,細長的小眼睛總是含滿了笑,善于并樂于與教師交流,但對待學習卻馬馬虎虎,他有一個小他一歲的妹妹在同一個班。
近來,小林突然對他的考試分數(shù)緊張了,每次期末綜合練習后,他總是跟在我的后邊問:“老師,我考了多少分?”
“不知道?!?/p>
“這次考不好就死了?!?/p>
“是不是成績差了要挨打?”
“哼!他們才不打我呢!比打我還慘。他們當我是透明的,早上你想起床就起床,不起來他們也不會叫你,我喊他們也不理……”小林一口氣講出了他的感受。
“那爸爸媽媽會不會這樣對你妹妹呢?”
“她不會考得像我那么差?!毙×趾軣o奈。
這種心理懲罰技術,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經(jīng)常被用。心理懲罰即“使用心理而非生理上的懲罰技術,即表明或威脅不給予認可的方法,由此引起的將是兒童的理解而不是憤怒”。它在發(fā)展心理學上被當作一個好的建議提供給家長和老師。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兒童都有愛與歸屬的需要,孩子需要得到父母和成人的關愛,孩子也希望自己在群體中占據(jù)一個合理的位置,渴望別人注意他的存在,給他以關懷和溫情。當這種需要被剝奪時,會刺激孩子改正不良的行為,往家長和教師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這與苦口婆心、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相比,取得的效果殊途同歸。
但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采用“心理懲罰”時都需慎重:
“冷方熱法”看對象
以“冷”對待孩子之前,需要清楚地了解孩子(學生)本身的性格特點,以及出現(xiàn)行為不良或?qū)W業(yè)不良的真正原因。對于性格內(nèi)向、情緒不穩(wěn)定、有焦慮或憂郁傾向的孩子或者確是由于個人能力導致的學業(yè)不良的孩子,都不適合這種“冷淡對待”的心理懲罰方法。像小林這樣的孩子,智力正常,性格活潑,樂于交流,只是因為反復的“批評表揚”和多次的“正面說服”這些正負強化的教育方式都不足以消除其不良行為,或不足以強化其良好行為時,運用這種冷處理的方法可能會很有效。
“冷淡程度”要適宜
要讓孩子明確地知道被冷淡對待的原因以及父母和老師的期望?!袄涞碧幚淼哪康氖且l(fā)孩子的理解而不是憤怒,當對孩子發(fā)生了作用或者對孩子根本沒有作用時,家長或教師都要停止使用。尤其是在學校教育中,對待那些特別調(diào)皮而難以教育的兒童,教師不能長期不理不睬,否則會導致學生的內(nèi)心受到傷害,甚至走向教師的對立面。這極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如果心理懲罰時間過長就會發(fā)展成心理虐待。
“此冷彼熱”講默契
對孩子實施“冷淡處理”時,要加強家校之間的溝通聯(lián)系。學校教育“冷”的時候,家庭教育要“熱”,家長給孩子以引導、支持、鼓勵,以糾正其不良行為,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盡快達到教育的效果,然后解除心理處罰。
心理懲罰給受罰者(孩子)以不良的心理體驗,加強了不良行為后果與厭惡刺激之間的聯(lián)系,可以有效地制止不良行為的產(chǎn)生。但心理懲罰也要慎用、善用、巧用,否則,不僅不會取得效果,甚至會帶給孩子負面影響,引發(fā)其他身心問題。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實驗小學 ,中山,528400)
編輯 / 李益倩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