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靜
摘要:婚姻習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不可忽視的構成成分。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各民族在婚姻習俗方面也發(fā)生著很大的變化,在繼承原有習俗的基礎上將婚俗由繁化簡。本文主要對哈薩克族村民婚俗現(xiàn)象的過去和現(xiàn)在的變化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哈薩克族;村民;婚姻; 婚俗變遷
緒論
婚姻是人類社會最主要的一面,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部落都有其婚姻形式?;橐鲎鳛槿松械拇蠖Y,自古以來就受到特別的看待與重視。婚姻習俗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民族風俗習慣和道德觀念的綜合反映或表現(xiàn),也和各種風俗習慣、文化教育一樣,是受經(jīng)濟水平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所制約,有什么樣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就會產(chǎn)生與之相適應的婚姻形態(tài)和習俗。
近年來,有很多學者研究過哈薩克族婚俗,如賈合甫·米爾扎汗的《哈薩克族》、庫蘭·尼合買提的《中國哈薩克族傳統(tǒng)文化研究》、帕提曼的《哈薩克族民俗文化》以及周亞成等人編寫的關于哈薩克族的文化等一系列書籍和發(fā)表的論文。
雖然前人哈薩克族的婚俗進行了研究,但沒有對哈薩克族村民的婚俗變遷進行比較研究,鑒于此,本文對哈薩克族村民過去和現(xiàn)在的婚俗及其變化進行了比較。
本文講到哈薩克族村民過去的婚姻習俗,它包括了締結婚姻形式的封建思想,兩家的婚姻成為只能聽從父母的安排,當事人無權決定自己終生伴侶的買賣婚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人們不再有封建的、迷信的思想。同時在婚姻習俗上也由繁化簡,在繼承原有的一些風俗習慣的基礎上有所改變。
一、哈薩克族傳統(tǒng)婚俗
哈薩克族婚姻的主要形式是一夫一妻制。自古至今,哈薩克族的同一部落不通婚,聯(lián)姻的人家之間需有“七水”相隔,是因為哈薩克族認為吃同一母奶的兩個孩子算是親兄弟姐妹,是不可通婚的,因此七輩以內(nèi)的不可通婚。在過去哈薩克族婚姻制度中有一種叫“安明格爾” 即收繼婚或轉房婚。婦女死了丈夫,如要改嫁就得嫁給亡夫的兄弟或叔伯兄弟等近親,只有本家族中無人娶她時,才可嫁其他男子。此制度在新中國成立后逐漸消失。
哈薩克族締結婚姻的主要形式有:父母包辦買賣婚姻、換門婚、表舅婚、姨表婚、招贅婚、逃婚、自由戀愛。解放前,哈薩克族中買賣婚姻相當嚴重,兒女婚事多由父母包辦,索要彩禮常常多達上百頭大小牲畜。
在現(xiàn)代,由父母全權代理的舊婚姻制度已被男女自由戀愛、與父母協(xié)商的自主自愿的現(xiàn)代婚姻制度所代替。哈薩克族的婚俗與其他民族不同,從說親到完婚要經(jīng)過很多階段,這些儀式的規(guī)模有大有小,主要根據(jù)男女雙方的經(jīng)濟狀況而定。
(一) 說親儀式
哈薩克族說親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靠父母包辦,男女雙方互相不認識,彼此沒見過對方。二是男子看上了一位女子,由其父母前往女方家說親。三是在社交場合中互相認識,并產(chǎn)生了感情,然后由父母前往說親。說親時男方家屬一般都要去不下三次,第一次女方家屬一般都不會給予肯定的答復,往后如果女方家長同意,就由雙方商定訂婚日期。
(二) 訂婚儀式
訂婚是在女方家舉行,男方父母及有關親屬帶上禮品到女方家,女方也邀請親戚朋友參加。女方要宰羊款待,一般挑選紅毛白頭或黃毛白頭羊,訂婚后,說明女方已經(jīng)是男方選定的人,不能再答應別人的婚事。
(三) 籌備彩禮儀式
彩禮即送給女方的各種結婚用品。籌備彩禮儀式在男方家舉行,舉行儀式當天,請來親朋好友把所有彩禮全部掛起展出,看彩禮是否齊全,親朋好友也帶來禮品,以補充主人所備之不足,禮品的多少,以男方的經(jīng)濟情況而定。
(四) 送彩禮儀式
籌備彩禮儀式之后,男方即通知女方要去送彩禮,女方選定吉日準備迎接。送彩禮當天,未婚夫在伴郎和親屬的陪同下,馱著彩禮前往女方家,此時離女方家不遠時,未婚夫要回避,不能隨父母一同進女方家的門,而后由女方的嫂子等人去迎接未婚夫。在未婚夫來到家門口時,由女方的一位老年婦女向新郎撒“喜食”(糖果等食物),向新郎表示祝賀,祝生活美滿幸福。
同日,女方設宴招待所有來客。第二天早飯后,女方家打開送來的彩禮,把物品展現(xiàn)在女方親屬面前供大家觀賞,評價彩禮是否符合要求,如彩禮不夠齊全,女方就由一人向男方提出補充彩禮的要求。送完彩禮后,可以說結婚已成定局,這時女婿可以隨時去岳父母家。
(五) 出嫁儀式
哈薩克族認為結婚是整個氏族部落的大喜事。在舉行出嫁儀式的前一天,女方家要請毛拉為新娘新郎祝福祈禱,讓兩人合飲一碗念過經(jīng)的圣水。出嫁當天,出嫁的姑娘要坐在陪送的氈房里的帷幔后哭泣,這時由一個能說會道的小伙子來到新娘的氈房門前下馬唱“勸嫁歌”。接著,新娘哭泣唱著“哭訴歌”,傾吐對親人和故土的留戀,對未知的新生活的憂慮。
唱完后,由兩個青年媳婦攙扶著新娘來到父母、兄弟姐妹面前唱“哭別歌”,一一同親人告別。最后新娘向親人們唱一段“告別歌”,表達了姑娘美好的祝愿,此時父母也要向女兒唱送別歌。最后新娘上馬,由哥哥或弟弟送行,姑娘上馬后一般不哭唱,不讓多停留,也不讓再回頭看,意思是不要過于眷戀家鄉(xiāng),要一心一意跟隨丈夫生活。
(六) 迎親儀式
在男方家舉行迎接新娘儀式。在新娘被送進公婆家門口時,由一個人唱“揭面紗歌”,揭完面紗后新娘向公婆屈膝行禮,并向爐火內(nèi)倒油,以此祈禱婚后的生活像火一樣越燒越旺。晚上新郎家為新娘的到來舉行晚會,盛情款待賓客。一些近親留下來,第二天早上品嘗新娘親手倒的奶茶。
二、哈薩克族村民婚姻習俗的變遷
(一) 哈薩克族婚俗的變遷
如今的哈薩克族已逐漸步入了定居時代,形成了村落社會,而不是過去以血緣關系、地緣關系為主的部落社會。人與人的交流增多,男女見面的場合也變多,哈薩克族婚俗發(fā)生了很大的變遷。
從擇偶權上看,建國之前,哈薩克族存在包辦買賣婚姻,50年代后的婚姻是由父母做媒?jīng)Q定兒女婚姻轉向自由戀愛成親?,F(xiàn)在的年輕人由于思想開放,同時接受了現(xiàn)代教育,懂得了追求自由和愛情是自己的權利,并懂得利用法律來維護自己正當權利的道理。
從婚姻形式上看,哈薩克族是游牧民族,婚禮大多是在草原舉行,由于草原的廣闊,也能進行各種娛樂活動,如賽馬、姑娘追、刁羊、摔跤等。新中國成立后,哈薩克族開始由游牧生活逐漸過渡到半農(nóng)半牧的生活,現(xiàn)在大部分哈薩克族已進入定居生活,因此婚禮也由草原變成在自己定居的家中舉行。
從交通工具上看,過去由于沒有通訊設施,路況不好,因此要通知親朋好友,需要新娘和女伴騎著馬,由另一個男人帶領,去山上各家通知親朋好友。之后親朋好友會騎著馬,帶著小孩到達結婚地點。如今都是用馬換車來迎娶新娘,現(xiàn)在不論是在農(nóng)村還是在城市,汽車已經(jīng)普遍成為哈薩克人迎娶新娘最快捷氣派的交通工具。
從著裝上看,過去哈薩克族姑娘出嫁穿的是哈薩克族的傳統(tǒng)服飾“薩吾克烈”,由于這套服飾由各種珠寶、銀飾銹上花紋圖案做出來的禮服,只有那些有錢人家的姑娘才能穿得起,而貧窮人家的姑娘出嫁只是穿上一些平常的套裝套裙。而現(xiàn)在,西式婚紗進入人們的生活中,哈薩克族姑娘結婚,也開始穿婚紗,新郎穿西裝。
但最近幾年,哈薩克族的傳統(tǒng)服飾“薩吾克烈”又映入人們的眼簾,“薩吾克烈”的設計很漂亮,上面雖然不是用真正的珠寶做成的,但看上去也很耀眼,款式很多。
從嫁妝上看,在過去哈薩克族的姑娘出嫁時嫁妝都是手工藝品,如刺繡品等,還有大皮箱,被褥等,而現(xiàn)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妝也在保持原有傳統(tǒng)風格的基礎上更具現(xiàn)代化,如電冰箱、電腦、DVD、電視機、全自動洗衣機、煤氣灶、空調(diào)等。
進入八十年代,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通訊,交通及各種設施都有所改善,在哈薩克族傳統(tǒng)婚姻習俗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及形式,其中之一就是搶婚現(xiàn)象的形成。
搶婚,是男女雙方情投意合之后,約定某天一起離開,跑到親戚家中暫住,等待雙方父母商定結婚事宜,少則一周,多則2個月之內(nèi)完婚的一種現(xiàn)象。
搶婚這一習俗的形成有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男方或女方家人不同意這門婚事,兩個人就一起逃跑,等到家長妥協(xié)后再回家結婚的情況。
第二,在哈薩克族婚姻習俗中,男方要給女方家很多彩禮,若男方家由于貧窮支付不起那么多彩禮,男方就會把女孩兒“搶”回自己家,待女方家同意這門親事后舉行婚禮。
第三,如今的哈薩克族男女青年漸漸褪去了過去封建保守的思想,他們年輕,活力,經(jīng)常聚在一起娛樂,在娛樂活動中若青年男女遇到了情投意合的另一半,便會一時興起,以逃跑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愉悅。
(二) 哈薩克村民婚俗今昔變遷之比較
在對哈薩克族村民今昔婚俗作比較時,我們能夠分析出哈薩克族的一些變化:
首先,從過去到現(xiàn)在的婚俗變遷中,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提高,哈薩克族村民的婚俗中都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符合新一代年輕人意愿的婚姻形式,就如同搶婚現(xiàn)象。在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現(xiàn)代社會中,那些封建婚俗制是不會被人們所認可的。例如:哈薩克族的“安明格爾”制度和包辦買賣婚姻都是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
其次,從現(xiàn)代社會看,哈薩克族村民吸收了發(fā)達國家或發(fā)達民族的一些文化。例如:過去哈薩克族騎馬、駱駝迎親,而今這些都已成為過去,汽車替代了馬、駱駝。同時還吸收了西方的穿婚紗和西服的文化。
最后,雖說現(xiàn)代社會消除了過去的一些封建婚俗制,但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同時符合科學依據(jù)的制度保留至今。例如:哈薩克族的“七水相隔”,同部落不得通婚這些制度仍舊保留下來了,近親不得通婚是有科學依據(jù)的,因此為了能有個健健康康的后代,人們還是認為近親不通婚是科學的。
三、結語:婚姻變遷的動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沒有了文化就不存在民族。如今的全球化為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機遇,與此同時對傳統(tǒng)文化也帶來了挑戰(zhàn)。雖然各民族的婚姻儀式遵循著一定的風俗習慣,但傳統(tǒng)的婚俗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現(xiàn)代文化的沖擊下,他們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婚俗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他們在擇偶觀、戀愛觀、婚姻關系的確立等方面逐步擺脫了傳統(tǒng)婚姻行為模式的束縛。
社會在發(fā)展,人們的思想也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地提高。綜觀民族婚姻的變遷,對過去和現(xiàn)在進行對比,總體趨勢是令人歡喜的,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被保留著,而那些令人無法接受的部分已被拋棄,婚姻質(zhì)量逐步得到提高。為了使各民族的婚姻朝著更好更高的層次變化,仍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每個民族要健康順利地向前發(fā)展,就必須對本民族落后的風俗習慣進行改革,保持和發(fā)揚民族風俗習慣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使本民族和各民族人民,使我們的中國大家庭向更快更高更強的方向發(fā)展。(作者單位: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周亞成,阿依登,王景起.哈薩克族定居村落[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2]賈合甫·米爾扎汗.哈薩克族[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6
[3]庫蘭·尼合買提.中國哈薩克族傳統(tǒng)文化研究[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4]舒燕.中國民俗[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
[5]李滿喜.淺析婚姻禁忌與衛(wèi)拉特蒙古傳統(tǒng)文化,伊犁師范學院學報[J]. 2008(3)
[6]阿依登,庫娟娜.新疆農(nóng)牧區(qū)哈薩克族婚姻變遷調(diào)查研究,伊犁師范學院學報[J]. 2007(2)
[7]古力扎提.試論哈薩克族城鄉(xiāng)婚慶習俗的變遷,伊犁師范學院學報[J].2009(1)
[8]哈尼美古麗,賈孜拉.哈薩克族婚姻習俗中體現(xiàn)的道德規(guī)范,新疆社會科學[J]. 2007(4)
[9]劉益梅,王君玲.維吾爾傳統(tǒng)婚俗探析,新疆社會科學[J].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