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琳
常規(guī)教學下,教師以相對較高的位置進行正常教學,輸出成為主要教學手段。而學生總以得到與存儲作為重要的接收途徑,即使師生課堂對話層次、內容豐富,清晰,教師的教學緊鑼密鼓,但是效果上卻總是差強人意。于是,我反觀課堂,發(fā)現(xiàn)其中必然存在蹊蹺,但未有斬獲,竟不知在一次行走中意外收獲了點撥與啟示。
一次普通的上班途中,我在快步往學校走,而身后走來的一對同樣步履匆匆的父子闖入了我的視線。他們行進在人行道上,父親步履有些著急,應該是擔心孩子遲到,因為當時已經是早晨7:50了,距離上課時間還有10分鐘,而距離學校還有些遠,于是,父親在離孩子有一米之遠的前端開始說教,責怪孩子今天早上的表現(xiàn),我掃視一看,這個孩子應該是我校一、二年級的學生,步履本身就慢,而此時孩子的動作更是顯得不緊不慢,表情中還不是流露出十分厭煩的感覺,自然接父親的話頹唐,興致不高。這使我放慢了腳步,留意觀察了一會兒,孩子基本沒有表達自己,更沒有一個適當的機會去訴說自己的想法。這時我在思考,自己與學生的位置是不是也曾犯了相同的錯誤?時間匆匆,我不得不再次加快速度,因為我一定要在五分鐘之內出現(xiàn)在教室的門口,等待我的教學一天的到來。
于是,我飛跑的同時,開始思考:我們是否也經常無意識地以高姿態(tài)去要求我們的學生?課堂上答案的給予是否也常常是單方面的?我們是否也經常忘記我們只是語言教學、文字教學的參與者?而如果我能跳出條條框框,平行于學生之間,不管自己在哪里,給予學生與我平行站立和交談的機會,師生的關系是否可以得到些許改變。如果將師生關系比作左右手,雙手不能平行相握,相聚會成為奢望,身體也將無法平行,而我們的師生關系將會傾斜,再者他來與你交談的機會也由“不干涉”的關系而破裂。給予平行表達自己的權利,給予平行展示與傳達的機會,成為教學成功的重要一環(huán),無數的優(yōu)秀課堂,師生的條條框框首先是去除得無影無蹤了的,留下的就是心與心的碰撞,平等的展示而非作秀。
再往上觀,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單一而言,家庭中的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應該是平行的,記得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徐建順老師在談論《三字經》中曾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應該先要呼喚,孩子才能不緩慢地來到父母面前,這之間應該也是平行的,父母明確這一點,才能將自己與孩子的關系擺正,而非凌駕于孩子之上!”平行也是一種態(tài)度的選擇,需要堅持與內心的篤定,久而久之,才能成為一種習慣。教育大家王陽明提倡禮教應該由內而外,自然表達,自然發(fā)展而成,而平行的教育告訴我們平行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久之形成規(guī)則,不可一蹴而就。同時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這兩者的關系也如此,不能因一方的付出而降低另一方的準備成本,更不能因家庭教育未與學校教育平行展開而武斷的宣告學校教育的失敗。
并行之下,獲得的收獲才會最大化,在這其中,我想,無論是師生關系還是學校、家庭都不能將“平行”口號化,只有落實,踐行,學生不以教師的威嚴而避后,教師不以學生的稚拙而自傲居高。學校與家庭的關系才能正常的交接,縫合,我們的教育才能有所頓悟。
在“平行”下,教化才能心悅誠服的展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兩條線“平行”,平穩(wěn)的行進,不會互相抵觸與壓制,我們才能平穩(wěn)向前,教師也只有在教化中始終平等,平穩(wěn)的進行,師生關系平等,才能真正實現(xiàn)我們“平教”,學生“平學”。
(作者單位:貴州貴陽市觀山湖區(qū)世紀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