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丹萍
插圖是語文教科書的組成部分之一,是配合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而繪制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插圖”的解釋是:“插在文字中間幫助說明內(nèi)容的圖畫,包括科學性和藝術性。”除此之外,插圖在一定程度上還具有集中讀者閱讀注意力、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等作用。因此,為了使教材使用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優(yōu)化,各出版社都將插圖逐漸引進教科書中。筆者翻閱了2013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和下兩本教科書,發(fā)現(xiàn)這兩本教科書扉頁彩色插圖共有35幅,文本黑白插圖共有33幅。而這兩本教科書的課文篇目也就只有60篇,人教社基本上為每篇課文都配上了一幅或者多幅插圖,足見編者的用心良苦。但是如果仔細推敲兩本教科書的插圖,撇開插圖本身存在的問題,僅從插圖對文本內(nèi)容及教學的作用上看,筆者發(fā)現(xiàn)其中的若干插圖有待商榷:單調(diào)貧乏,淡化人物形象;忽略細節(jié),偏離文本主題;喧賓奪主,局限思維想象等。
本文擬對這兩本教科書中有待商榷的插圖開出相應的“處方”,供廣大同仁商討。
處方一:立足整體,再現(xiàn)人物形象
人物插圖在所有的插圖中占最大的比重,有作者形象的插圖,也有課文中的人物插圖。筆者主要探討的是課文中的人物插圖,如果插圖選擇得恰當,對學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若選擇不當,則容易使學生在理解人物形象時以偏概全。因此,插圖應準確反映課文中的人物形象。筆者認為課文中的人物插圖應立足整體,全面而準確地再現(xiàn)課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
例如,七年級下冊第10課《木蘭詩》的插圖。從課文的插圖中,筆者看到的是英姿颯爽的巾幗英雄,木蘭的眼神是那樣的堅定執(zhí)著,氣勢是那樣的果敢英武,但是木蘭的女兒情態(tài)、高潔之姿卻沒能表現(xiàn)出來。顯然,插圖中木蘭的形象過于單調(diào),淡化了木蘭的形象。筆者認為編者可以根據(jù)文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再繪制一幅穿著樸素的平常人家女子織布的圖片。如此一來,木蘭這一巾幗英雄和傳統(tǒng)婦女美的形象都躍然紙上。
再如,七年級下冊第30課《狼》的插圖。插圖表現(xiàn)的是個彪悍撓頭并且顯得茫然無措的屠戶形象。即使屠戶心有恐慌,但立足于課文的整體,從文中的“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等多處可知屠戶是個機智勇猛的人物形象。因此,筆者認為這幅插圖應立足課文的整體,注重把握屠戶的外貌和行動的塑造,著力表現(xiàn)屠戶的機智勇猛。
處方二:抓關鍵點,準確把握主題
葉圣陶曾對人教社的編輯說:“書籍里有些圖畫,決不是裝飾和點綴,雖然每一幅畫都要求它美,圖畫跟寫在書里的書面語言有同等的重要意義?!币虼?,教科書插圖的選擇和編排工作尤其要嚴謹,使所選的圖片能夠與課文的內(nèi)容、語言有機配合,以提供給學生最好的精神食糧。如何使插圖與課文內(nèi)容、語言有機配合呢?筆者認為插圖是為完成教學目標服務的,應有助于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所以,插圖應緊緊抓住課文內(nèi)容的關鍵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準確把握文本的主題。
例如,七年級下冊第7課《最后一課》的插圖。課文的插圖展現(xiàn)的是學生和鎮(zhèn)上的人聚精會神地聽課的情景,從而表達出人們在亡國時對自己母語的無限留戀之情,但是卻忽略了韓麥爾先生這一關鍵形象。筆者翻閱蘇教版《最后一課》課文時,發(fā)現(xiàn)蘇教版的這幅插圖正是抓住了韓麥爾先生這一關鍵形象。蘇教版的插圖選擇的是:韓麥爾先生轉(zhuǎn)身朝著黑板寫完了“Vive la France”一行文字,然后“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散學了,——你們走吧?!笨梢哉f,這幅插圖才真正點出了《最后一課》所要表達的“最后”這一主題。在這幅插圖中,雖然看不到韓麥爾先生的面部表情,但是此時此景,越看不到人物的正面形象,越給讀者留出了用心去體會的余地。
再如,七年級下冊第28篇課文《華南虎》的插圖。這篇課文向讀者傳達的是一只被困于囚籠中的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華南虎,作者正是被這只華南虎深深觸動,從而創(chuàng)作出這首極具象征意義的詩篇。教科書扉頁彩色插圖中有一幅形象逼真的虎圖,但可惜的是圖片中的虎只見其兇猛,未能使讀者聯(lián)系到文中那只困于籠中的虎,這幅圖自然難以觸動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因此,筆者認為本文的插圖應表現(xiàn)出一只困于囚籠中極為壓抑、試圖沖破囚籠的虎,如此才能深深觸動學生心靈,才能深刻體會作者在詩中寄托的主題思想。
處方三:留有空白,發(fā)展思維想象
不同的文體對插圖具有選擇性,說明文體采用實物圖,敘事文體采用重要情節(jié)片段或重要場面描寫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助于學生與文本的交流的。但是就詩歌而言,它未必適合配上插圖。
例如,七年級上冊第15課《古代詩歌四首》中《天凈沙·秋思》的插圖,占據(jù)了教科書的整整一頁,然而只是用黑色線條簡單地勾勒出幾個曲中所出現(xiàn)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等。看似面面俱到,實則繁蕪叢雜,只是意象的拼湊,無任何美感而言。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節(jié)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尤其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想象力,開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逼吣昙壍膶W生已經(jīng)具備了豐富的想象力,他們可以結(jié)合曲中所出現(xiàn)的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黃昏歸巢的烏鴉棲息在被枯藤所纏繞著的老樹上,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戶人家,在荒涼的古道上,一位憔悴的游子騎著一匹孤獨的瘦馬迎著秋風而來。欣賞文學作品時,每個人頭腦中勾勒的圖畫不盡相同,但都是融入了作者和讀者的感情的圖畫,這樣通過想象而印入頭腦中的圖畫才是最真切、最細膩、最具個性化的。因此,筆者認為編者對古詩詞插圖的編排時,可以留有空白,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想象詩中蘊含的意境美。
總而言之,2013年5月人教社出版的教材中的插圖相比較原先版本已經(jīng)做出了重要改變。但是教材插圖改進是個長期過程,仍需不斷地仔細推究。筆者也非將人教版教材中的插圖當作靶子,進行無情地批判,也不是吹毛求疵、求全責備,而是對教材插圖進行理性判斷。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