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青青 劉國營
高一地理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經(jīng)有幾個年頭了,其中去掉了一些比較難理解的知識及相關內容,如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等,有些內容則是由于內容的限制,不能展開探討,比如新教材中,在涉及等壓線、等壓面問題的時候,沒有說明二者的概念和區(qū)別,在第2、3節(jié)大氣的運動部分,兩個概念突兀出現(xiàn),地理教師不可能不對等壓線和等壓面加以說明,關鍵在說明的“尺度”上,解釋少了,學生如墜云里霧里,不知所然;解釋多了,課時又不允許。針對這樣的局面,筆者認為,要把枯燥的、難理解的空間概念形象地傳送到學生的腦海里,而且盡量不給學生增加負擔,除了運用多媒體教法增強直觀感受外,還可以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一、等壓線、等壓面的概念分析
根據(jù)周淑貞主編的《氣象學與氣候學》中的概念,所謂等壓線,就是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相等的點的連線;等壓面是空間氣壓相等各點連接而成的面。
二、對等壓線、等壓面的實際形狀作解釋說明
在高一地理新教材第2、3節(jié),先是出現(xiàn)了水平的等壓面,然后通過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分析證明了實際的等壓面或等壓線是彎曲的。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這一點,最好用電腦動畫演示等壓面由水平到彎曲的變化。如果條件不允許,就可以利用簡單的道具,同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筆者先是拿了兩張大小不等的白紙,以演示水平的等壓面,然后再彎曲一下,表示可能會變成如背斜形狀,最后用兩張紙疊出兩只元寶型的小船,倒扣在桌面上,表示還可能是三維的空間面。
三、低壓中心和高壓中心的突破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38上的圖2—14,思考圖上的等壓線為什么是如此形狀?教材上是這樣描述的:“在實際的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上,等壓線是彎曲的,形成一個個低壓和高壓中心?!痹谥苁缲懼骶幍摹稓庀髮W與氣候學》中,有這樣的描述:“等壓面與水平面的交線就是一條氣壓值等于等壓面數(shù)值的等壓線,一系列氣壓值不等的等壓面與同一水平面相截,便會得到一系列數(shù)值不等的等壓線,這些等壓線的排列形狀、疏密程度便可以顯示出這一水平面上氣壓分布的狀況”(《氣象學與氣候學》第二版,P103)。此時,教師可以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把兩段話融會貫通,演示給學生看:拿出剛才兩個大小不等的“元寶船”,重疊倒扣在一起,表示在立體的空間里實際存在的兩個等壓面,再用一張白紙表示海平面,去截兩個等壓面(如圖1),讓學生觀察想象,在這張白紙上,兩個等壓面留下的交線是什么樣子的?試著畫出來。如果再放幾個更大一些的“元寶船”也就是等壓面在上面,那么又會是什么結果(如圖2)?提出問題:這樣的等壓線圖是低壓中心還是高壓中心?——高壓中心。那么把兩個“元寶船”朝上放置,再用一個平面去截(如圖3),又會出現(xiàn)什么結果?這樣的是低壓還是高壓中心?——低壓中心。至于第五節(jié)天氣系統(tǒng)中學習低壓和高壓系統(tǒng)時,氣旋和反氣旋的氣流的水平和垂直運動方向就好理解了(經(jīng)常用左手和右手定則來判斷)。
圖1 圖2
圖3 圖4
四、鋒面氣旋的突破
鋒面氣旋的概念很好理解,關鍵是低壓槽及天氣圖的判斷。第一步,教師出示道具“元寶船”,口朝上放置,讓學生理解低壓“槽”的位置,如圖3中的虛線部位。學生通過觀察,應該很容易理解“槽”的位置。再把它轉化為海平面的等壓線圖,如圖4,引導學生在平面圖上畫出低壓槽,如圖中的OP、OK。再找A、B、C、D四點,如圖所示。問:如果是北半球,那么四點的氣流方向有什么不同?學生根據(jù)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關系可以得出:A、D兩點吹偏北風,B、C兩點吹偏南風(原理是北半球低氣壓區(qū)內氣旋呈逆時針運動,在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第二步,判斷OP、OK低壓槽兩側A、B、C、D四點空氣的冷暖性質。因為北半球由南向北氣溫遞減,且A、D兩點的風從北面吹來,所以是冷空氣,B、C兩地風從南面吹來,是暖空氣。第三步,判斷OP、OK兩處鋒面的性質:根據(jù)整個氣旋是逆時針旋轉,所以可以判斷OP、OK也是隨氣流逆時針旋轉。得出A、C分別是兩鋒面的鋒后;B、D分別是兩鋒面的鋒前,從而知道OP是冷鋒,OK是暖鋒。第四步,判斷A、B、C、D四點的天氣情況:因為冷鋒的降雨大部分在鋒后,暖鋒的降水在鋒前,所以A點、D點為陰雨天氣,而B、C之間由暖氣團控制。
這樣的設計,既避免了問題分析的含糊不清,又避免了武斷的“飲鴆止渴”現(xiàn)象,還避免了給學生的學習、理解增加負擔,符合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地理基礎,有利于學生地理思維的訓練,從而使地理終身教育成為可能。endprint
高一地理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經(jīng)有幾個年頭了,其中去掉了一些比較難理解的知識及相關內容,如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等,有些內容則是由于內容的限制,不能展開探討,比如新教材中,在涉及等壓線、等壓面問題的時候,沒有說明二者的概念和區(qū)別,在第2、3節(jié)大氣的運動部分,兩個概念突兀出現(xiàn),地理教師不可能不對等壓線和等壓面加以說明,關鍵在說明的“尺度”上,解釋少了,學生如墜云里霧里,不知所然;解釋多了,課時又不允許。針對這樣的局面,筆者認為,要把枯燥的、難理解的空間概念形象地傳送到學生的腦海里,而且盡量不給學生增加負擔,除了運用多媒體教法增強直觀感受外,還可以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一、等壓線、等壓面的概念分析
根據(jù)周淑貞主編的《氣象學與氣候學》中的概念,所謂等壓線,就是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相等的點的連線;等壓面是空間氣壓相等各點連接而成的面。
二、對等壓線、等壓面的實際形狀作解釋說明
在高一地理新教材第2、3節(jié),先是出現(xiàn)了水平的等壓面,然后通過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分析證明了實際的等壓面或等壓線是彎曲的。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這一點,最好用電腦動畫演示等壓面由水平到彎曲的變化。如果條件不允許,就可以利用簡單的道具,同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筆者先是拿了兩張大小不等的白紙,以演示水平的等壓面,然后再彎曲一下,表示可能會變成如背斜形狀,最后用兩張紙疊出兩只元寶型的小船,倒扣在桌面上,表示還可能是三維的空間面。
三、低壓中心和高壓中心的突破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38上的圖2—14,思考圖上的等壓線為什么是如此形狀?教材上是這樣描述的:“在實際的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上,等壓線是彎曲的,形成一個個低壓和高壓中心?!痹谥苁缲懼骶幍摹稓庀髮W與氣候學》中,有這樣的描述:“等壓面與水平面的交線就是一條氣壓值等于等壓面數(shù)值的等壓線,一系列氣壓值不等的等壓面與同一水平面相截,便會得到一系列數(shù)值不等的等壓線,這些等壓線的排列形狀、疏密程度便可以顯示出這一水平面上氣壓分布的狀況”(《氣象學與氣候學》第二版,P103)。此時,教師可以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把兩段話融會貫通,演示給學生看:拿出剛才兩個大小不等的“元寶船”,重疊倒扣在一起,表示在立體的空間里實際存在的兩個等壓面,再用一張白紙表示海平面,去截兩個等壓面(如圖1),讓學生觀察想象,在這張白紙上,兩個等壓面留下的交線是什么樣子的?試著畫出來。如果再放幾個更大一些的“元寶船”也就是等壓面在上面,那么又會是什么結果(如圖2)?提出問題:這樣的等壓線圖是低壓中心還是高壓中心?——高壓中心。那么把兩個“元寶船”朝上放置,再用一個平面去截(如圖3),又會出現(xiàn)什么結果?這樣的是低壓還是高壓中心?——低壓中心。至于第五節(jié)天氣系統(tǒng)中學習低壓和高壓系統(tǒng)時,氣旋和反氣旋的氣流的水平和垂直運動方向就好理解了(經(jīng)常用左手和右手定則來判斷)。
圖1 圖2
圖3 圖4
四、鋒面氣旋的突破
鋒面氣旋的概念很好理解,關鍵是低壓槽及天氣圖的判斷。第一步,教師出示道具“元寶船”,口朝上放置,讓學生理解低壓“槽”的位置,如圖3中的虛線部位。學生通過觀察,應該很容易理解“槽”的位置。再把它轉化為海平面的等壓線圖,如圖4,引導學生在平面圖上畫出低壓槽,如圖中的OP、OK。再找A、B、C、D四點,如圖所示。問:如果是北半球,那么四點的氣流方向有什么不同?學生根據(jù)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關系可以得出:A、D兩點吹偏北風,B、C兩點吹偏南風(原理是北半球低氣壓區(qū)內氣旋呈逆時針運動,在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第二步,判斷OP、OK低壓槽兩側A、B、C、D四點空氣的冷暖性質。因為北半球由南向北氣溫遞減,且A、D兩點的風從北面吹來,所以是冷空氣,B、C兩地風從南面吹來,是暖空氣。第三步,判斷OP、OK兩處鋒面的性質:根據(jù)整個氣旋是逆時針旋轉,所以可以判斷OP、OK也是隨氣流逆時針旋轉。得出A、C分別是兩鋒面的鋒后;B、D分別是兩鋒面的鋒前,從而知道OP是冷鋒,OK是暖鋒。第四步,判斷A、B、C、D四點的天氣情況:因為冷鋒的降雨大部分在鋒后,暖鋒的降水在鋒前,所以A點、D點為陰雨天氣,而B、C之間由暖氣團控制。
這樣的設計,既避免了問題分析的含糊不清,又避免了武斷的“飲鴆止渴”現(xiàn)象,還避免了給學生的學習、理解增加負擔,符合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地理基礎,有利于學生地理思維的訓練,從而使地理終身教育成為可能。endprint
高一地理新教材投入使用已經(jīng)有幾個年頭了,其中去掉了一些比較難理解的知識及相關內容,如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等,有些內容則是由于內容的限制,不能展開探討,比如新教材中,在涉及等壓線、等壓面問題的時候,沒有說明二者的概念和區(qū)別,在第2、3節(jié)大氣的運動部分,兩個概念突兀出現(xiàn),地理教師不可能不對等壓線和等壓面加以說明,關鍵在說明的“尺度”上,解釋少了,學生如墜云里霧里,不知所然;解釋多了,課時又不允許。針對這樣的局面,筆者認為,要把枯燥的、難理解的空間概念形象地傳送到學生的腦海里,而且盡量不給學生增加負擔,除了運用多媒體教法增強直觀感受外,還可以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一、等壓線、等壓面的概念分析
根據(jù)周淑貞主編的《氣象學與氣候學》中的概念,所謂等壓線,就是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相等的點的連線;等壓面是空間氣壓相等各點連接而成的面。
二、對等壓線、等壓面的實際形狀作解釋說明
在高一地理新教材第2、3節(jié),先是出現(xiàn)了水平的等壓面,然后通過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分析證明了實際的等壓面或等壓線是彎曲的。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這一點,最好用電腦動畫演示等壓面由水平到彎曲的變化。如果條件不允許,就可以利用簡單的道具,同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筆者先是拿了兩張大小不等的白紙,以演示水平的等壓面,然后再彎曲一下,表示可能會變成如背斜形狀,最后用兩張紙疊出兩只元寶型的小船,倒扣在桌面上,表示還可能是三維的空間面。
三、低壓中心和高壓中心的突破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38上的圖2—14,思考圖上的等壓線為什么是如此形狀?教材上是這樣描述的:“在實際的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上,等壓線是彎曲的,形成一個個低壓和高壓中心?!痹谥苁缲懼骶幍摹稓庀髮W與氣候學》中,有這樣的描述:“等壓面與水平面的交線就是一條氣壓值等于等壓面數(shù)值的等壓線,一系列氣壓值不等的等壓面與同一水平面相截,便會得到一系列數(shù)值不等的等壓線,這些等壓線的排列形狀、疏密程度便可以顯示出這一水平面上氣壓分布的狀況”(《氣象學與氣候學》第二版,P103)。此時,教師可以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把兩段話融會貫通,演示給學生看:拿出剛才兩個大小不等的“元寶船”,重疊倒扣在一起,表示在立體的空間里實際存在的兩個等壓面,再用一張白紙表示海平面,去截兩個等壓面(如圖1),讓學生觀察想象,在這張白紙上,兩個等壓面留下的交線是什么樣子的?試著畫出來。如果再放幾個更大一些的“元寶船”也就是等壓面在上面,那么又會是什么結果(如圖2)?提出問題:這樣的等壓線圖是低壓中心還是高壓中心?——高壓中心。那么把兩個“元寶船”朝上放置,再用一個平面去截(如圖3),又會出現(xiàn)什么結果?這樣的是低壓還是高壓中心?——低壓中心。至于第五節(jié)天氣系統(tǒng)中學習低壓和高壓系統(tǒng)時,氣旋和反氣旋的氣流的水平和垂直運動方向就好理解了(經(jīng)常用左手和右手定則來判斷)。
圖1 圖2
圖3 圖4
四、鋒面氣旋的突破
鋒面氣旋的概念很好理解,關鍵是低壓槽及天氣圖的判斷。第一步,教師出示道具“元寶船”,口朝上放置,讓學生理解低壓“槽”的位置,如圖3中的虛線部位。學生通過觀察,應該很容易理解“槽”的位置。再把它轉化為海平面的等壓線圖,如圖4,引導學生在平面圖上畫出低壓槽,如圖中的OP、OK。再找A、B、C、D四點,如圖所示。問:如果是北半球,那么四點的氣流方向有什么不同?學生根據(jù)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關系可以得出:A、D兩點吹偏北風,B、C兩點吹偏南風(原理是北半球低氣壓區(qū)內氣旋呈逆時針運動,在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第二步,判斷OP、OK低壓槽兩側A、B、C、D四點空氣的冷暖性質。因為北半球由南向北氣溫遞減,且A、D兩點的風從北面吹來,所以是冷空氣,B、C兩地風從南面吹來,是暖空氣。第三步,判斷OP、OK兩處鋒面的性質:根據(jù)整個氣旋是逆時針旋轉,所以可以判斷OP、OK也是隨氣流逆時針旋轉。得出A、C分別是兩鋒面的鋒后;B、D分別是兩鋒面的鋒前,從而知道OP是冷鋒,OK是暖鋒。第四步,判斷A、B、C、D四點的天氣情況:因為冷鋒的降雨大部分在鋒后,暖鋒的降水在鋒前,所以A點、D點為陰雨天氣,而B、C之間由暖氣團控制。
這樣的設計,既避免了問題分析的含糊不清,又避免了武斷的“飲鴆止渴”現(xiàn)象,還避免了給學生的學習、理解增加負擔,符合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地理基礎,有利于學生地理思維的訓練,從而使地理終身教育成為可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