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傳 燧
(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長期以來,我國把培養(yǎng)教師的教育稱之為“師范教育”,其英語翻譯是“normal education”。
“師范”一詞在我國古已有之?!皫煛?、“范”原是兩個單獨的詞?!皫煛?,作為名詞,一指老師,即通過傳授文化知識來教育培養(yǎng)人的人。《禮·文王世子》說:“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薄队衿氛f:“師者,教人以道者之稱也?!倍改7??!队衿氛f:“師者,范也?!弊鳛閯釉~,有師表、模范、學習、效法之意。譬如,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睋P雄《法言》說:“師者,人之模范也?!蹦铣瘎③摹段男牡颀垺げ怕栽u》曰:“相如好書,師范屈(原)宋(玉)?!薄胺丁保鳛槊~,有示范、模范、風范、榜樣之意;作為動詞,有規(guī)范、標準、效法之意。《廣韻》說:“范,法也,式也,模也。”《疏》說:“范謂模范。”《后漢書·趙壹傳》說:“君學成師范,縉紳歸慕?!蹦铣瘎③摹段男牡颀垺げ怕栽u》說“相如好書,師范屈宋”的意思,就是說司馬相如是以屈原、宋玉的文章為規(guī)范。揚雄第一次將“師”、“范”二字組合起來使用,“師范”一詞就出現了。作為整體意義上的復合詞,“師范”具有以下幾層意思:第一,學習的模范。《北史·楊播傳》說:“恭德慎行,為世師范?!北彼螝W陽修《舉章望之曾鞏王回等充館職狀》說:“臣竊見秘書省校書郎章望之,學問通博,文辭敏麗,不急仕進,行義自修,東南士子,以為師范?!钡诙?,師法、效法之意。南朝劉勰《文心雕龍·通變》說:“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多略漢篇,師范宋集?!碧苿⒅獛住妒吠āるs說下》說:“或師范五經,或規(guī)模三史?!钡谌?,師父、教師之意。元喬吉《金錢記》第二折說:“著宋玉為師范,巫娥做生員?!泵髁_貫中《西游記》第七十七回說:“保護唐僧,拜為師范?!?/p>
“normal”具有“正常的、正規(guī)的、標準的”等意,亦即“可供他人(或他物)參照、仿效的”之意。這樣,“normal”就具有了與“師范”一詞近似的含意。用“師范”來對照翻譯“normal”,是比較貼切準確的,強調的是其示范性的道德倫理教育意義?,F代意義上的“師范”(normal),具有正規(guī)、規(guī)范、示范、模范、標準等意,強調了“教師”所具有的模范榜樣作用,強調了師范教育是培養(yǎng)道德模范式的人才。師范教育(normal education),即培養(yǎng)道德模范式人才的活動。師范教育在我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雖以培養(yǎng)現代中小學教育所需的教師為目標,但都強調其培養(yǎng)道德型人才的倫理價值。師范院校曾經長期在“學術性”與“師范性”上爭論不休,基本觀點是強調“師范性”,其實質是強調倫理性?!皞惱肀疚弧笔瞧洳欢膬r值取向。
新世紀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其推進引發(fā)了沿襲百年的師范教育改革。2001年5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完善教師教育體系”。這是“教師教育”的概念首次出現在我國的正式文件中。同年11月在南京召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教師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了建立多元的、開放的、專業(yè)化的、高層次的、具有特色的教師教育體系的建議,并具體論述了教師教育的多元性、多樣化、開放性以及專業(yè)化和高層次化。2002年2月6日教育部在《關于“十五”期間教師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教師教育是在終身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對教師的職前培養(yǎng)、入職教育和在職培訓的統(tǒng)稱。教師教育的正式提出在我國是在2001年,時間雖短,但它逐漸取代“師范教育”而成為教育生活領域的關鍵詞,我國教師培養(yǎng)也從“師范教育”階段走向“教師教育”階段,這并不是簡單的概念替換或文字游戲,而是標志著我國教師培養(yǎng)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從倫理性階段走向了職(專)業(yè)性階段。
“教師教育”的英文翻譯是“teacher education”?!皌eacher”(教師)是一個中性的表示從事教育教學活動這種具體職業(yè)的人的詞。它與“normal”的區(qū)別是,前者所表達的意思是指從事具體教育教學工作的人,后者所表達的意思則是從事某種具體工作的人所應具備的某些規(guī)范屬性。因此,“教師教育”與“師范教育”雖然形式上看起來差不多,都是以培養(yǎng)教師為目標,但本質上特別是在價值取向上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師范教育指的是提供教師職前預備教育的教育,是一種單一的培養(yǎng)模式,其價值取向是“倫理本位”,重視培養(yǎng)師范院校學生的道德素質,使他們入職后能對中小學生起到示范榜樣和先進表率的作用?!敖處熃逃敝傅氖菫榻處煂I(yè)發(fā)展全程提供相應服務的活動,包括教師職前教育、入職教育和在職教育的教育活動,是一種多元、連續(xù)、立體的模式,其價值取向則是“能力本位”,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能力,使其成為專業(yè)的職業(yè)人員,能夠勝任教育教學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三條明文規(guī)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國家《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年10月8日公布。強調教師要“發(fā)展實踐能力”,以“發(fā)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模式”。隨著“術業(yè)有專攻”、職業(yè)人員逐漸成為專業(yè)人員過程的時代的到來,要求社會從業(yè)人員實現專業(yè)化,加強其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教師教育有助于提升職前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推進教師專業(yè)化進程。
教師教育既不屬于素質教育、也不屬于學歷教育,而屬于職業(yè)教育,即培養(yǎng)“職業(yè)人”的活動。素質教育是以道德品質熏陶為核心,價值取向是“道德本位”;學歷教育是以文化知識掌握為核心,價值取向是“知識本位”;職業(yè)教育是以技術能力訓練為核心,價值取向是“能力本位”。教師教育是培養(yǎng)“職業(yè)人”的職業(yè)教育,應當確立“能力本位”的價值取向。能力是指人們順利有效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心理條件,表現為一組系列連貫的動作行為。行為是指人們受其思想意識支配而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簡單活動動作?,F代教師教育應當以培養(yǎng)具有完備教育教學能力的現代教師為目標。在職業(yè)專業(yè)化背景下,基于能力本位的能夠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的現代教師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每種能力又由哪些動作行為所組成?筆者認為,從現代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要求出發(fā),一個現代教師必須具備“五會”,即五個方面的能力,或曰“五項修煉”?!拔鍟?五項修煉)即會教(教學)、會管(管理)、會研(反思、研究)、會做(動手)、會學(學習)。
(一)會教
會教即課堂教學能力,這是教師必備的第一項修煉。課堂教學能力是指教師順利有效地開展并完成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心理條件,在課堂教學活動情境中表現為一組系列連貫的教學動作行為。那么,一個教師須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并表現出哪些動作行為才算會教呢?具體地說,一個教師是否會教取決于他在與學生一起互動地作用于教學對象“課程”知識時的各種表現即動作行為,這些行為大致有“講解、板書、演示、表情、傾聽、動作”等。每一種行為又由一些更具體的技術方式所組成。這些教學行為技術方式是否掌握、是否熟練、是否多樣,直接影響到和決定著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強弱和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
(二)會管
會管即課堂管理能力,這是教師必備的第二項修煉。課堂管理是指教師為開展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而對課堂中的人、物、事、時、空以及環(huán)境等因素進行處置協(xié)調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取決于教師能否對課堂中的各種因素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和處置協(xié)調。一個教師不僅是一位教學者即“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人,也應是一位設計者、組織者、領導者、調控者。只有善于課堂管理的教師才是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課堂管理需要使用一系列技術。課堂管理技術是教師的課堂管理行為系統(tǒng),是教師課堂管理能力的外在表現,包括教師為達到課堂管理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技術手段和活動方式。這些行為技術手段和活動方式包括活動組織、時間運籌、進程調控、秩序維護、人際溝通、行為激勵、氛圍營造、事件處理等。這些行為技術的靈活運用,是保證課堂教學有序進行并達到教學預期目的的重要前提條件。
(三)會研
會研即能夠進行教育科研,是教學反思與研究的能力,這是教師的第三項修煉。所謂教育科研就是運用正確的理論和科學的方法對教育現象及其問題進行研究,以弄清其過程、尋找其原因、揭示和發(fā)現其規(guī)律以指導教育實踐的一種教育實踐活動。教育科研與教育實踐的關系如圖1所示。教育科研還是推進教師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種重要策略。教師通過教育科研,使自己成為一名反思型或研究型教師,即“教師即研究者”*這是英國課程論專家斯騰豪斯在20世紀60年代英國的“人文課程研究”運動中提出的觀點。“教師即研究者”要求教師把教學和研究結合起來。。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一系列彼此聯(lián)系的行為過程:發(fā)現和提出問題、資料查閱和獲取信息、設計研究方案和制訂研究計劃、落實方案和實施計劃、運用各種研究方法和技術、研究報告和科研論文撰寫,等等。
圖1 教育研究與教育實踐關系
(四)會做
會做即動手操作的能力,這是教師必備的第四項修煉?!皶觥笔且环N不同于以上幾種能力的實踐能力,是指動手實際操作、運用各種技術工具解決實際問題或制作發(fā)明的能力,亦即將上述各種能力以具體的動作行為呈現出來、真正落實到實際活動情境中的能力,陶行知把它形象地比喻為“農夫的身手”。“會做”包括若干具體行為,比如教(玩)具制作、課件制作、環(huán)境布置、資源開發(fā)、活動組織、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等?!皶觥笔且粋€教師實踐能力強的具體表現。
(五)會學
會學即學習提升的能力,這是教師必備的第五項修煉。會學是基于以下考慮:第一,教師具有“未完成性”,即一個合格乃至熟練教師不是一次性職前教育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經過職后實踐訓練和不斷學習提升才能實現的。學習是推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促進教師自身成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第二,教師要教學生“學會學習”成為一個學習型的人,自己必須首先“學會學習”,成為一個學習型的人。第三,教育的復雜性和長期性要求教師不斷學習。第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yǎng)生主》)只有會學,才能適應知識無限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因此,是否具備學習能力、具備哪些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的強弱對于教師來說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的學習能力是一種再學習能力,除已經具備的基本學習能力如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應用力、自覺力、記憶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等外,一般表現為傾聽、溫習、閱讀、質疑、批判、求異、演講、整合、寫作等特殊能力或行為。
課程目標是需要課程來加以保證的,科學、合理、優(yōu)化的課程結構才能保障課程目標的實現。一般說來,現代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完善的素養(yǎng)性知識、廣泛的通識性知識、精深的本體性知識、雄厚的條件性知識、熟練的行為性知識、豐富的實踐性知識等幾方面的知識所組成?!耙源讼噙m應,教師教育課程也應當由教師修養(yǎng)課程、文化通識課程、學科知識課程、教育理論課程、技能技術課程、實踐訓練課程等幾方面的課程所組成?!盵1](見圖2)
圖2 教師教育課程結構
本文的重點是討論如何培養(yǎng)未來教師的從教能力?;谀芰Ρ疚坏摹拔鍟徒處煛迸囵B(yǎng)目標需要相應的課程體系來加以保證和實現。為了培養(yǎng)未來教師的實踐能力,以便他們將來能夠解決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必須突破長期以來師范教育沿襲的倫理本位課程體系和受科學主義影響的知識本位課程體系,設計能力本位的課程體系,才能凸顯教師教育的實效性。也就是說,相應的能力培養(yǎng)及其行為訓練,需要有相應的課程來匹配、適應和承擔。本文根據國家《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精神*《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年10月8日公布。,基于能力、知識、觀念、素養(yǎng)的現代教師培養(yǎng)要求,設計出教師教育(職前)課程結構體系(表1)。
(一)確立新的教師教育理念
1.“職業(yè)本位取向”理念
“職業(yè)本位取向”理念是教師教育應當確立的基本理念。職業(yè)本位教師教育既與培養(yǎng)人格模范的道德本位教師教育不同,也與培養(yǎng)學者的知識本位教師教育不同,還與訓練工匠(教書匠)的技能本位教師教育不同,而是屬于培養(yǎng)“職業(yè)人”的職業(yè)準備教育,必須樹立為教師職業(yè)培養(yǎng)合格乃至優(yōu)秀從業(yè)人員的基本價值取向。職業(yè)是具有勞動能力的個體為了生活和貢獻社會而發(fā)揮其能力所連續(xù)從事的勞動。在現代社會,個體的職業(yè)收入豐薄和社會貢獻大小與其專業(yè)技術能力強弱有關。職業(yè)教育應當為未來的“職業(yè)人”在他們的未來職業(yè)生涯中獲取個人幸福和為社會作更大貢獻提供現實的、必須的準備。因此,教師教育應當著眼于教師職業(yè),著眼于培養(yǎng)訓練未來教師的、從事職業(yè)勞動的專業(yè)技術能力。在教師教育改革過程中,應當防止教師培養(yǎng)過程中的“職業(yè)泛化”現象。
表1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備注:1.本文將圖2中的“技能技術、實踐訓練”兩類課程完全融合為能力本位課程,因此本表不討論學科專業(yè)課程,只討論教師教育課程,包括培養(yǎng)能力類課程、培養(yǎng)理念類課程和培養(yǎng)素養(yǎng)類課程。
2.總學分為40學分,教育實習和社會實踐的學分不計在內,其中必修課為24學分,選修課為16學分。該模塊課程的學分約占我國大學本科階段總學分(160學分)的25%。取世界各國教師教育課程學分占本科階段總學分15%~35%的中間值,比較合適。
2.“能力本位取向”理念
“能力本位取向”理念也是教師教育應當確立的核心理念。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是一種現代職業(yè)教育理念,強調以能力為核心構建職業(yè)教育體系,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為目的。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如果說在一定時期只要具備一定德行或一定知識就能當教師(即“師者人之范”或“學者即教師”)的話,那么當教師的職業(yè)(專業(yè))素質逐漸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發(fā)展和教育質量提升的瓶頸時,受倫理本位和知識本位理念影響的重德行、重知識、重學歷,輕技術、輕能力、輕實踐的教師培養(yǎng)模式就已經很不適應未來教師培養(yǎng)的需要了。現代教育發(fā)展已經越來越不需要傳統(tǒng)意義上的道德軌儀型、理論布道型人才,實踐操作型、技術應用型人才越來越受到各類學校的青睞。
3.“素質本位取向”理念
“素質本位取向”理念也是教師教育應當確立的基本理念。在現代社會,無論何種人才,其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他(她)在職業(yè)競爭中的成敗和職業(yè)成績的高低。馬克思曾指出,現代社會職業(yè)的全面流動性決定著社會工人的全面流動性,從而要求工人全面發(fā)展。現代教師,不僅需要具備“五會”能力,還應具備“三愛”、“四教”、“五情”*這是筆者在研究與教學中提出的幾種教育觀點。“三愛”即愛學生、愛教育、愛知識,其中愛學生是教育工作的第一前提,愛教育是教師職業(yè)的基本要求,愛知識是做好教師工作的關鍵?!八慕獭笔墙處煹乃姆N教育活動,即“言教”(文化知識教育)、“身教”(行為示范教育)、“心教”(思想熏陶教育)、“情教”(情感感化教育)。“五情”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做到“帶著熱情”、“充滿激情”、“善于煽情”、“做到移情”、“達到動情”。等綜合素養(yǎng),應當具有“泛愛親仁”的人文情懷。為了培養(yǎng)出素質高、能力強的教師,除了開設訓練能力的課程外,還應開設培養(yǎng)綜合素質的課程,同時還應使教學過程和方法多元化、開放化。
(二)制訂多樣化的課程實施方案
在“能力本位”導向下,提倡多種模式舉辦教師教育。因此應當根據不同舉辦模式制訂多種課程實施方案。教師教育辦學模式一般有滲透式、外加式、并行式三種[1]。所謂“滲透式”,又叫“穿插式”或“混合式”,即“學科教育×教師教育”的模式。這是一種傳統(tǒng)教師培養(yǎng)模式,教師教育課程滲透在本科4年中進行,畢業(yè)后獲得教育學士學位或學科學士學位。我國現在大學本科教師專業(yè)大多采用的仍是這種模式。所謂“外加式”,即“學科教育+教師教育”的模式。國外一般是“4+X”,即4年學科教育后再學習一段時間的教師教育課程以獲取教師資格證書。我國目前一些高校實行的有“3+1”、“3.5+0.5”、“4+X”等*我國目前一些高校如北京師范大學實行的“4+2”模式,即本科畢業(yè)后繼續(xù)攻讀2年教育碩士的模式,嚴格說來不是教師教育模式而是學歷教育模式。故這種模式不在本文討論之列。。所謂“并行式”,即“學科教育‖教師教育”的模式,即教師教育與學科教育并行、同時、獨立進行,但彼此間不存在“混合式”那樣的包含與被包含的復雜關系。無論哪一種模式,都應以培養(yǎng)具備“五會”能力的現代教師為目的。因此,應當制訂針對不同模式的課程實施方案,以適應不同模式教師培養(yǎng)的需要。
(三)設計模塊化的課程結構
首先,教師教育應是職業(yè)教育而非學歷教育,為了適應大學綜合化時代教師培養(yǎng)的需要,教師教育課程應當設計成為獨立于大學本科學歷課程之外的職業(yè)教育模塊而非學歷教育課程,以供未來有志于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大學生選修;其次,教師教育課程本身也應做到模塊化,即由通識類課程、專業(yè)類課程、能力類課程、理念類課程和素養(yǎng)類課程組成。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修其中一個至幾個課程模塊,增強課程的可選擇性和適應性。教師教育課程與大學本科學歷課程應為并行、融合、先后的關系。
(四)實行必修與選修結合的選課制度
實行必修與選修結合的選課制度以照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學習的自由。首先,教師教育課程模塊應獨立于本科學歷課程之外,供有志于未來從事教師職業(yè)的大學生選修,以作為申請教師資格的先決條件,使教師教育課程成為名副其實的職業(yè)教育課程而非學歷教育課程;其次,整個教師教育的課程模塊也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二者學分的比例應為6∶4,加大選修課的權重,促進學生個性化、特色化發(fā)展。
(五)創(chuàng)新教師培養(yǎng)模式
一是探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強化實踐過程和環(huán)節(jié)的培養(yǎng)模式,確保教育實踐課程的時間和質量。特別應加強模擬課堂、案例教學、現場教學、情境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等多樣化的凸顯實踐性、現代性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對教師職業(yè)的親身體驗,增進學生對中小學實際的接觸和交流。二是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校合作培養(yǎng)教師的新模式和新機制,使中小學校介入教師培養(yǎng)過程,一方面可以反映中小學校對教師培養(yǎng)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選修教師教育課程的學生提前了解中小學實際。在這方面,國外的“教師發(fā)展學校”(PDS)模式[2]值得借鑒。
(六)提供相應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首先,國家相關行政部門應研究和制定教師教育改革發(fā)展的相關政策,建立相關制度,以保障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的順利實施。譬如,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包括考試與認證)、教師人事制度、教師工資制度等,都應與新型教師培養(yǎng)相配套。其次,應研究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與教師資格證書考試制度相銜接、相匹配的機制,盡量避免教師教育機構培養(yǎng)的人才考不上,而考上的又不是教師教育機構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的現象出現。
[1]課題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設計與實施[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3):23-28,45.
[2]寧虹,劉秀江.淺論教師發(fā)展學校[J].教育研究,2004(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