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珍燕
【內容摘要】歷史教學中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活動。如何閱讀關系到閱讀的質量,以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對學生的閱讀活動進行引導,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來獲得知識和深化歷史規(guī)律的認識。
【關鍵詞】高中歷史 閱讀 方法 引導
一、引言
閱讀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最基本的活動,也是一種最基礎的學習能力。作為文科類學科,歷史教學中也應重視學生的閱讀活動。《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明確規(guī)定:要“在掌握基本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的能力”。從高中歷史的特點來說,篇幅多、時間跨度廣、閱讀量大,遠勝其他學科。例如人教版必修2“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中,除了正文、楷體小字外,還有兩則資料、五幅插圖、一幅地圖、一幅餅狀圖、一個普通表格,課后還有材料解析題。如果學生不具備與教學要求相應的閱讀能力,就會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放果。所以,高中歷史教學中需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更好地把握歷史知識、規(guī)律。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
在教學中,要依據(jù)高中歷史的特點、教材內容的不同、章節(jié)設計的差異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
1.“提綱式”閱讀法
歷史教科書中有的章節(jié)往往對歷史事件描述的很“松散”,給學生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在閱讀前幫助學生列好提綱,對重要知識點進行梳理。如在學習“商鞅變法”內容時,運用“提綱式”閱讀,列出閱讀提綱:(l)商鞅變法的背景;(2)商鞅變法的時間和支持者;(3)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4)商鞅變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按照這樣的思路去閱讀,學生就能對商鞅變法這一事件一目了然。
2.“問題式”閱讀法
就是教師設計問題提綱,將課本知識轉化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邊閱讀邊思考和回答問題。比如在學習“鴉片戰(zhàn)爭”時,指導學生閱讀“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數(shù)量激增表”,引導學生思考:該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現(xiàn)象?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別是什么?對中國的直接影響和深遠影響有哪些?采用這種方法,使學生理解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偶然性與必然性,“培養(yǎng)學生解讀、判斷、運用史料的能力以及歷史思維能力”。
3.“地圖式”閱讀法
作為一種特殊教材,地圖也是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最常見的就是歷史地圖冊,以及歷史實物插圖、示意圖、統(tǒng)計圖、文字說明和相關鏈接,它以空間形式為主,主要反映人類的歷史活動及其相關地理環(huán)境,包括歷史疆域的變化、民族的分布、戰(zhàn)爭的進程、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等。學生通過閱讀、分析、記憶歷史,能從地圖中獲取歷史知識、歷史信息,能夠做到圖文轉換,應用地圖說明問題。比如,在學習“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時,地點(區(qū)域)變化特別多,把地圖制成動畫形式,利用多媒體演示變化情況,由學生照圖去說,形象、直觀而且容易掌握這些知識點。
4.“比較式”閱讀法
對于同類事件,同代人物,同時事件等史實,為避免混淆,強化記憶或者歸納異同,掌握規(guī)律,可以釆取比較閱讀法。比如在復習必修l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時,可將《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簽訂情景(圖片)放在一起。提問:三幅圖分別反映哪些重大歷史事件?這些重大事件反映了中國近代歷史的什么特征?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表述“不平等條約下,近代中國如何由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過程,最后得出“列強侵華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歷史結論。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
1.引導學生認識并掌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
首先要準確把握歷史重大事件。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留下一系列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件。進行歷史閱讀,首先就是要清楚認識到每個歷史事件中包含的原因、經過、結果、影響(意義)四個部分,以及每個歷史事件中的時、地、人、事四個基本要素,即歷史現(xiàn)象或事件的發(fā)生時間、空間、重要人物、基本過程。這些是歷史事件的精髓,必須準確、精要和完整把握。其次,要從整體上掌握歷史的發(fā)展。人類社會是一個漸變的發(fā)展過程,許多看起來孤立的事件之間卻有必然的內在聯(lián)系。往往A事件的結果是B事件的原因,B事件的結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時,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又是立體的,多方面進行的發(fā)展過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約,互相影響。因此必須把歷史發(fā)展過程看作一個整體,而且是動態(tài)的整體。
2.引導學生正確閱讀
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本本。它是以課程標準為依據(jù),是歷史知識的集大成者。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閱讀教材,以獲得知識。首先,學會閱讀教材的目錄。歷史教材中的目錄不僅只起到索引的功能,更能提示學習的內容,體現(xiàn)了知識的內在結構和聯(lián)系。通過閱讀目錄可以了解章、節(jié)之間的關系,這也理清了歷史事件或歷史現(xiàn)象之間的基本關系以及本章構建的知識體系,以便從宏觀上掌握歷史發(fā)展的線索。其次,注意閱讀單元(章)的引言部分。歷史教材中每一單元的引言部分是一單元的“內容提要”,也是單元的“中心思想”,突出了重點。通過閱讀引言部分,可以初步了解單元的主要內容。此外,還應閱讀教材中所運用到的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等。史料是附屬于課文內容的,往往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和佐證。有了歷史史料,更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所闡述的觀點。
3.鼓勵學生在閱讀時敢于質疑和探究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笔澜缟显S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源于“疑問”,疑問不僅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要避免所學知識的教條化、絕對化,鼓勵學生多思考,敢于質疑,善于探究,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如在學習西安事變時,可以讓學生去討論蔣介石的“去與留、生與死、關與放”,甚至大膽設想“如果當時殺死蔣的后果又會怎么樣”等問題。以此來拓寬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良好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1] 周霖.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 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2] 張潔. 新課改下歷史學習中閱讀能力的提高[J]. 劍南文學,2011年05期.
[3] 原玉波.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教育研究,2012年11期.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qū)唐江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