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君 馮勇
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善教學過程,這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也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關鍵。但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部分教育教學工作者還沒有真正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還存在著舊的教學方法和舊的教學模式。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都要求我們廣大教師必須下大力氣轉變教育觀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一、聯(lián)系時代特點,轉變教學觀念
教學觀念,實際上就是教學的指導思想,它對教學工作的開展起著主導的作用。不更新教學觀念,就不可能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應試教育的干擾,再加上傳統(tǒng)而死板的教材、教法,大大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嚴重影響了學生語文素質和語文能力的提高。
21世紀將是一個國際化、信息化、開放化的時代,將是更加注重教育質量和人才質量的世紀。為了適應信息時代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語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將會日益加強。無論從語文教學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還是從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大力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大面積、大幅度地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已勢在必行。立足課堂教學,走向課外生活,課內外有機結合將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改進教學方法
優(yōu)化課堂教學,向40分鐘要質量。我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觀念,以學生為本。語文教學的現(xiàn)代化是語文教師的現(xiàn)代化,語文教師的現(xiàn)代化前提是語文教學思想的現(xiàn)代化,教師思想的現(xiàn)代化的核心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不能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布袋”,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讀、寫、聽、說能力的同時,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審美、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使學生得到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2)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注重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民主協(xié)商、主動探索和大膽質疑的氛圍,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民主教學思想,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為創(chuàng)造型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豐厚土壤,讓更多的學生在自由、安全、寬松、和諧的氣氛中,敢于獨辟蹊徑、標新立異,真正做到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
(3)課堂上以啟發(fā)教學為主,精講、精練。語文教師不是只給學生講書的,是引導學生看書、讀書的,語文教師不能不講也不能多講,要講得是時候、是地方,要精講、講精。就是講那些重點、難點、模糊點、易混點。當然,要做到精講是很不容易的,它要求教師必須德才兼?zhèn)?、多才多藝,集朋友、導師、楷模于一身。作為朋友,他應平等待人,真誠熱情;作為導師,他應知識淵博、教藝精湛;作為楷模,他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令學生愛戴與景仰。
教師的精講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并為能力的培養(yǎng)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學生的能力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練出來的。因此,教師的精講不能代替學生的練。但是,學生的練必須是有效的精練,要在控制訓練數(shù)量的基礎上,精編練習,科學地訓練。在解題和練習時,應引導學生分析:本題該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不這樣做行不行、還有沒有別的方法,進而引導學生總結出解一類題的方法和規(guī)律。
(4)把生活引入課堂,進行美的教學。生活是動態(tài)的,那么源于并服務于生活的課文也必然是生動活潑的。一篇篇課文,不是一堆堆無生命的文學,而是鮮活的生命、動人的圖畫、令人深思的哲理。因此,語文教師不能一味地整天咬文嚼字、照本宣科,要把生活引進課堂,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引進到閱讀中來,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體會詞語的運用,咀嚼母語的精華。透過一個個的字、一句句的話,感悟生活的真諦和意義,讓課文發(fā)揮最大的教育作用。
三、立足學生實際,開展好第二課堂
語文教學把眼光僅僅局限于課內,還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自身的問題,還必須在課堂以外尋找新的天地。為此,我們必須立足于學生實際,開展好第二課堂和課外活動。一要多讀,開設閱讀課,增大閱讀量,拓寬視野,增加容量,多讀、多背、多寫。二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收聽廣播、觀看電視和錄像。這樣學生既得到了聽的訓練,也可開展討論,進行說的訓練。三要多開展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如成立校園文學社和廣播站,出黑板報、辦手抄報或校報,把課上所學的寫作技巧有意識地在實踐中運用練習,在課外的天地里,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四要嚴格要求,加強指導,避免隨意性。多總結、多思考、多發(fā)現(xiàn),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麗,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我。
千教萬教,教學生學會求知;千學萬學,教學生學做真人。我們只有轉變了教學觀念,注重了人才的培養(yǎng),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能力,提高教學質量,適應社會現(xiàn)代化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