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雪輝
有人說,最好上的是語文課,最難教好的課還是語文課。認為語文課好上的人是說拋棄目標去讀去講就行了,只要完成自己所謂的內(nèi)容教學,課也就上好了。難教好語文課的人認為,一篇課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都能讀出不同的角度及多種看法,教學目標就很難確定,不像數(shù)學一個理論,一個公式的那么固定、那么明顯。語文教學目標難確定,是語文學科的特點,也是語文教材的特點。那么,我們?nèi)绾卧谶@眾多目標中,確定恰當?shù)恼n堂教學目標呢?
一、課堂目標制定的依據(jù)
首先,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異質(zhì)同構”是語文教師教育力結構、教材召喚結構、學生接受力結構三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教師要以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思考力、判斷力,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確立恰當?shù)膯卧繕撕驼n時目標。如一篇課文可供學習的東西很多,要選擇好教學的主攻方向,不應當面面俱到。在現(xiàn)實教學中,課堂目標制定通常表現(xiàn)出多而雜的毛病。葉圣陶先生批評的現(xiàn)象依然普遍存在:一課之中舉凡語句、結構、層次、特點一應俱全,明確而集中的要求怎能達到?我們考慮課文教學目標時,也應“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善于運用減法,舍棄枝蔓,集中落實到一兩點上。一個單元中各篇課文的獨特性決定了每篇課文的教學目標都應存在差異性。一組富于個性化的教學目標,才能組合成能充分發(fā)揮整體功能的單元教學目標。反過來說,只有把一組課文當成一個整體,才能有效地分配給一篇課文具體的教學任務。有教師把一個單元劃分三類課型:第一類是“示范——基本材料——模仿”課,以一至二篇課文為憑借,學生從教師那里接受系統(tǒng)知識,包括作品本身包含的知識和學習此類課文的方法論知識。第二類是“點撥——自讀材料——嘗試”課,以本單元剩余的課文為憑借,教師定向,學生深度學習,獨立尋找答案,學生討論,教師答疑,合作攻關,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第三類是“咨詢——檢測材料——運用”課,以單元檢測題、課外讀物、寫作為憑借,學生運用前兩個課型中獲得的知識和經(jīng)驗,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這樣有區(qū)別地對待,既使每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各有特質(zhì),又形成了互相連貫的單元教學目標序列。
其次,學生已有的學習能力。中學生接受力的基本要素是前期學習過程中已獲得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學習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態(tài)度。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說,目標的實現(xiàn)絕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行為,還必須依靠學生主觀上努力。如果對所教學生的學習基礎、知識儲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了解,僅憑教師對課標、教材的鉆研和理解,制定幾條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硬塞給學生,要學生去接受,這樣的目標很可能只是寫在備課筆記上的形式,目標的實現(xiàn)往往會落空。對班級教學而言,全班普遍具有的水平是確定教學目標時應考慮的主要方面。目標制定得太高,只有少數(shù)語文尖子學生跟得上,大多數(shù)只能當“陪讀”,課堂教學氣氛就會沉悶。制定得太簡單了就構不成目標。教學目標不是停留在原有學習力之上,而是要發(fā)展新的學習力。只有這樣才能制訂科學、符合客觀實際的教學目標;教師才能制定出有坡度、難易適宜、能引起學生共鳴、符合客觀實際的教學目標;才能制定出讓學生覺得通過努力能達到,而又必須要努力才能達到的教學目標,從而引發(fā)其激情,培養(yǎng)其興趣,促使課堂能有效發(fā)展。
二、課堂目標設計的原則
在了解了目標制定的前提后,就可以制定出有效的教學目標了嗎?顯然這還是不夠的,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還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
其一為科學化原則——編制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必須要符合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還要符合語文學科總體目標的要求。
其二為系統(tǒng)化原則——編制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必須按照單元、分階段、分學期、分年級的知識內(nèi)容和能力訓練的體系,使眾多的課時教學目標有層次地實現(xiàn)總目標。
其三為具體化原則——課堂教學目標應盡可能具體化、細節(jié)化。應把語文目標體系中規(guī)定的每一個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分解化為每一課時的具體教學目標。
其四為行為化原則——制定語文教學目標,必須考慮到目標描述的行為化。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學生的行為變化體現(xiàn),可用語言表現(xiàn)的。
其五為動態(tài)化原則——教學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教學中師生雙方都不能靜止地束縛在教學目標的模式中,使個性不得施展。所以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應具有一定伸縮性。
三、目標的有效表述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主體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學習結果。它在指引教學方向、指導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以及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激勵學生的學習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應正確表述課堂教學目標。我們一般可以采用行為性目標表述法、生成性目標表述法、表意性目標表述法這樣三種方法。
1.行為性目標表述方法
行為目標是以具體的、可操作的行為的形式陳述課堂教學目標,它指明教學過程結束后學生身上所發(fā)生的行為變化。具體應當包含目標的ABCD 四個要素,它們的含義分別如下。
其一為“A(Audience)學習者”。根據(jù)新課程教學的理念,目標主體指向?qū)W生,不用來描述教師活動安排,如“為(使)學生……”“提高(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的行為目標開頭應當要清楚地表明達成目標的行為主體是學生,例如:學生“能認讀(背誦、解釋、寫出)……”“仿照……對……寫一段話”“對……做出評價”等描述。
其二為“B(Behavior)行為”。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學具體目標應采用可操作、可檢驗的行為動詞來描述。傳統(tǒng)使用的“了解、知道、熟悉”等含糊的僅表示內(nèi)部心理過程的動詞,往往難以測量。而用“認讀、背誦、說出、解釋、分析、模仿、參與、討論、認同、拒絕”等能直接反映學生活動的行為動詞,則意義明確、易于觀察、便于檢驗。
其三為“C(Condition)條件”。學生在什么情況下或什么范圍內(nèi)完成指定的學習活動,例如:“借助工具書,……”“仔細閱讀下列語段,歸納……”“用所給的材料探究……”“在網(wǎng)上搜集資料,體驗……”等。這樣的條件限制使目標更加明確。
其四為“D(Degree)程度”。它是指設計中學生應當達到的最低表現(xiàn)水平。如“寫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能準確地說出……”“分析歸納出五個要點”等表述中的狀語和補語部分。這樣限定目標水平的表現(xiàn)程度,以便檢測學生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
一般說來,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要素包括: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表現(xiàn)程度等四個要素。如《我的母親》目標:學生(行為主體)查工具書(行為條件)解決(行為動詞)課文中的生字詞(表現(xiàn)程度),通過對文章的學習(行為條件),感受(行為動詞)真摯、深沉的母愛(表現(xiàn)程度)。
2.生成性目標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標是在教學情境中隨著教學過程展開而生成的課堂教學目標。它不以事先預定的目標為中心,著重考慮學生學習興趣的變化、學習能力的形成。例如,蘇教版初中語文專題“長城”的教學目標:通過對有關長城的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初步了解“長城文化”的內(nèi)涵與價值,這一過程能養(yǎng)成篩選、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表意性目標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標指學生在具體的教育情境、教學活動和學習活動中的個性化表現(xiàn),旨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強調(diào)學習及其結果的個性化。它不是規(guī)定學生在教學過程結束后應該展示的行為結果,而是強調(diào)學生在情境中獲得的個人意義。這種目標要求明確規(guī)定學生應參加的活動,但不精確規(guī)定每個學生應從這些活動中習得什么。如,“紫藤蘿瀑布”教學目標設計:通過對本文的學習,進行自我反思,能夠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
可見,設計科學的課堂教學目標,并采取合理的表述方法,一是要明確教學目標表述的學生角度,二是要理解教學目標表述的幾個要素,三是要掌握教學目標的三種表述方法。以期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目標的導向功能,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將直接影響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課堂目標設計在整個課堂教學設計中起著統(tǒng)領的作用。有了正確的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學習材料才得以組織和調(diào)整,教學活動才得以合理安排和開展,學習結果才得以預測和分析,學習評價才有科學依據(jù)。語文課堂目標設計要符合新課程理念,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著眼于學生全面發(fā)展,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長,重視養(yǎng)成學生的完整人格。只有這樣,實現(xiàn)語文教學高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會成為可能。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吳江區(qū)桃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