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欣
摘 要: 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總是體現(xiàn)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真、善、美。本文通過探討莎士比亞文學作品中愛的王國的建立,反映其作品的主題思想和永恒價值。主要從其作品中對“真”的熱誠、對“善”的頌揚、對“美”的追求這三個方面探討莎士比亞作品的愛的主題,并從中看出莎士比亞作品對人類的永恒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 莎士比亞 愛的王國 真善美
莎士比亞的作品以歌頌友誼和愛情為主要內(nèi)容,贊頌美好的感情世界,渴望建立和諧友善的社會倫理秩序,尋求真實客觀的審美理想,即美、善、真高度統(tǒng)一的藝術(shù)觀念和社會理想。美、善、真統(tǒng)一于愛之中,愛是它們集中和最高的表現(xiàn)。莎士比亞作品的真、善、美思想主題包含豐富的意蘊,有關對友誼、愛情、婚姻、生命價值的稱贊,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個人命運的拷問,對時間、社會、歷史、藝術(shù)的思考,不僅體現(xiàn)了一個時代人文主義的風貌,而且具有超越時代的普遍價值和開放性意義。
一、對“真”的熱誠
對于真,作者認為有兩個側(cè)面。一指忠貞,對愛情(或友情)忠貞不渝。作者覺得盡管愛情(或友情)使他身心疲憊,白天勞力,夜里勞心,白天延長苦痛,黑夜使悲哀加重,但詩人仍然堅信愛不是時間的玩偶,真正的愛情絕不會跟隨短促的陽光改變,就算到滅亡的邊緣,也不低頭。
二是藝術(shù)的真實性,正是由于這種真實性,才使藝術(shù)得以永恒。詩人認為藝術(shù)的目的就在于始終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他說:“我啊,忠于愛,也得忠實地描述,人們盡可以把那類空話說個夠;我這又不是叫賣,何必夸海口。”帝王們鍍金的紀念碑都不能比這強有力的詩句更長壽,你留在詩句里將放出永恒的光輝,詩人以極其豪邁的氣概藐視了帝王和時間的威力,在永恒的詩句面前,連那堅持到世界末日的人之子,也將用眼睛稱贊你不朽的美麗。
《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中國的影響可以說超過了任何一部莎士比亞的戲劇,它已經(jīng)成為中國觀眾最喜愛、最熟知甚至影響最大的一部莎劇。羅密歐、朱麗葉在中國青年男女的心目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們千古絕雙的愛情范式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社會愛情的最高境界,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愛情悲劇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具有相同的知名度,具有相同的經(jīng)典愛情的意義。愛情自進入人類生活以后,就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整個價值結(jié)構(gòu)。這是人類感情中一種最美好、最高尚的感情,是人類行為的刺激因素中最新的、最強烈的刺激因素。也許是有著太多類似反抗封建婚姻、封建專制的經(jīng)歷,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自傳入中國以來,就成為最受中國人民歡迎、喜愛的莎劇之一,中國人常常把它和梁山伯與祝英臺、孔雀東南飛和牡丹亭相提并論。
美好、堅貞的愛情被認為是人類文化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個創(chuàng)舉。愛的悲慘的毀滅正好對中世紀的罪惡提出了無比沉痛的控訴,這些摧殘美好事物的魔力構(gòu)成了愛的悲劇中的強大力量,使人難以逃脫它的控制。在人類歷史上,杰出的女性往往具有人類良好的精神與品格,朱麗葉就屬于這樣一類杰出的女性,以自己寶貴而年輕的生命唱出了一曲生命之歌、愛情之歌、人性的頌歌。她對愛的執(zhí)著、強烈和極富吸引力的品質(zhì),成為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感情不僅影響了杰出女性的全部生活,還貫穿了她的一生,而且成了人類精神生活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
二、對“善”的頌揚
莎劇人物經(jīng)常談到上帝的仁慈和至善,以及同情心、憐憫心,樂于寬恕人、救助人等,使觀眾看到一個博愛眾生的在天之父。作家相信發(fā)揚仁愛精神能消除糾紛和偏見,迎來一個普遍和諧的繁榮幸福的理想世界。這種仁愛精神在他的詩歌和喜劇作品里表現(xiàn)得格外突出。而且,正是這種仁愛精神構(gòu)成了他喜劇作品的鮮明個性。莎劇中的仁愛精神從何而來?我們考查莎士比亞作品的文化淵源便得知,它既來自古代的傳統(tǒng),又來自基督教思想。莎士比亞從人文主義思想出發(fā),從基督教傳統(tǒng)中接受了博愛觀念,并把這種觀念與新的理想結(jié)合。他相信,愛的力量可以戰(zhàn)勝一切,可以迎來美好的未來。在《麥克白》中,老翁與洛斯對話時稱上帝祝福那些把惡事化成善事、把仇敵化為朋友的人們,示意上帝的本性乃為善,不僅對人滿懷愛心,還讓人化惡為善、化敵為友。在《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塔摩拉說:“作為高尚人格之真實標記的慈悲來自天神,世人欲效法天神,就應有一顆慈悲之心?!?/p>
三、對“美”的追求
王忠祥教授說過,莎劇具有穿透時空的魅力,何以可能?只能從劇作家的兩個探索中尋求答案。莎劇建構(gòu)的崇高道德倫理烏托邦,何以可貴?貴在弘揚真善美人性,“真”在誠信,“善”在仁慈,“美”在和諧。
在莎士比亞精神探索和戲劇思維活動中,用什么樣的世界觀改善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人與自然的關系?莎士比亞能承傳這樣的倫理道德思想,而且經(jīng)過戲劇創(chuàng)作,思維活動賦予他的作品時代精神,人文主義的愛情觀、友誼觀,國家民族統(tǒng)一主張等。詩人在《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等歷史劇中,竭力反對擾亂和平和安寧生活的封建割據(jù)、爭權(quán)奪利的封建戰(zhàn)爭,呼吁人們關注國家民族的統(tǒng)一。作者認為,美是永恒的,不會因為環(huán)境的惡劣、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美是隨處不在的,只要有生命、有詩,就會有美的存在與延續(xù)。在中世紀的禁欲主義者面前,莎士比亞以極富人文主義思想的筆觸,盡情地描寫美、歌頌美,為美的存在大聲呼號。對于美,作者從他作品的方方面面不斷體現(xiàn)出來,如對人性的高度贊美,對友情、愛情美質(zhì)的贊嘆。在詩中,作者曾描述了一張充滿人性美麗與魅力的臉,這張臉大大勝過他的詩作。在詩人一貫的思想中,“詩句是一座不倒的豐碑,是永不褪色的花朵”,詩人在《哈姆萊特》中通過哈姆萊特的口贊美道。
莎士比亞對理想的人性可以說是作為個體的人和整體的人在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上的平衡和充分圓滿的實現(xiàn),對美好的國度,對“真、善、美”的歌頌和追求,這一切無疑會引起當代人的思考與共鳴,而且對現(xiàn)代社會主義倫理道德教育仍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和諧秩序的建立為莎士比亞在和諧氛圍中歌頌人類美好愛情、友情提供了很好的環(huán)境和背景,因而產(chǎn)生了健康的感情。無論在他的戲劇還是詩歌中,我們都能從中讀出美的情境、美的韻味、美的情感和美的人生。他的作品反映了人類共通的感情體驗,以及對美的渴望和追求,最終才具有了永恒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朱維之.圣經(jīng)文學的地位和特質(zhì).外國文學研究,1982.
[2]尤·留里科夫.徐涇元譯.愛的三種魅力——愛情、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3]李偉民.光榮與夢想——莎士比亞在中國.香港: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2.
[4]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梁實秋譯.莎士比亞全集.內(nèi)蒙古: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