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英
摘 要: 閱讀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教學生怎樣讀,與閱讀本身的任務是不一樣的。反觀語文閱讀教學及其研究,發(fā)現(xiàn)大多重閱讀結(jié)果的修正而輕閱讀過程的引導,是一種“閱讀評價”而不是“閱讀理解”。這種閱讀教學雖然突出了閱讀教學的人文性,卻忽視了工具性,不利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其主要原因是對閱讀的本質(zhì)認識不清楚,閱讀教學策略不明確,閱讀是對寫作的還原。本文在分析閱讀教學及其研究現(xiàn)狀的基礎上,依據(jù)閱讀心理機制,闡述了閱讀教學的基本策略:還原閱讀。透過表象的文字,通過讀者與作者及作品進行會意、溝通、情感契合,領悟作品的含義、作者寫此作品的用意等,通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還原方式,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達到使學生掌握方法和提高能力的目的,讓閱讀教學真正體現(xiàn)語文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種還原閱讀,是對現(xiàn)行閱讀教學的一種變革,也是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回歸。
關鍵詞: 閱讀教學策略 還原閱讀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隨著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深入,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比如“支架”式閱讀教學、“拋錨”式閱讀教學、“隨機進入”式閱讀教學、“批注“式閱讀教學等,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但筆者發(fā)現(xiàn),這些閱讀模式只重視閱讀結(jié)果的修正而輕閱讀過程的引導,是一種“閱讀評價”而不是“閱讀理解”,雖然突出了閱讀教學的人文性,卻忽視了工具性,不利于學生閱讀方法的掌握和閱讀能力的提高。因此,需要語文教師對閱讀教學進行重新審視,做較大的改進。于是,筆者嘗試了“還原閱讀”的教學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還原閱讀教學的定義和價值
(一)還原閱讀是一種逆向?qū)懽鬟^程的閱讀教學方式
不論哪種閱讀,只要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都是一種逆向還原寫作過程的閱讀。閱讀心理學家根據(jù)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對整個閱讀過程進行了許多研究和分析后認為:閱讀理解的還原模式大致可以分三類:自上而下的、自下而上的和相互作用的,這些模式反映了不同的閱讀觀和側(cè)重點。自下而上的模式假設信息處理過程始于信息的最小單位,即閱讀從字詞的解碼開始一直到獲取意義。自上而下的模式力主閱讀是追求意義,是讀者已有知識配合篇章信息的過程,讀者運用已有的知識猜測文章繼之而來的文字或意義。
(二)還原閱讀是著重過程引導的閱讀教學策略。
從閱讀過程的心理機制來看,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就是幫助學生還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提供一些閱讀“支架”,通過“拋錨”進行課堂組織控制,在學生憑借經(jīng)驗進行閱讀“評注”的基礎上,教師“隨機進入”。因此,還原是閱讀是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是以不變應萬變的閱讀教學策略。
二、還原閱讀教學的途徑和方法
閱讀是對寫作的還原。讀者閱讀時要同時運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策略,用自上而下過程先激活“智略”去預測及推想(閱讀的目的與期望會影響對閱讀材料的選擇),當讀者注視文字時,就開展自下而上的過程,這時就要激活合適的智能去配應輸入的信息。為了方便敘述,這里把兩者分開來講。
(一)從語境到語義——“自上而下”的還原
語境,顧名思義,語言的環(huán)境,既包括語言因素,如書面語言的上下文,又包括非語言因素,如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場合、時代,以及社會、文化背景、自然環(huán)境等。語境是人們進行活動的場所和舞臺背景,不同的語境規(guī)定了活動的不同類型和方式,所以語境對話語的語義和形式的組合及語體風格等,都有較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因此,閱讀教學必須和它所依賴的語境聯(lián)系起來,即根據(jù)語境還原語句的意思。
1.感知社會文化語境
社會文化語境指一個民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即文本言語所表達的一定的社會、時代、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心理的體驗。利用社會文化語境的解釋功能,能強化學生對課文的解讀,探究文本的深意。
筆者在教學《云南的歌會》時,讓學生先欣賞一段“劉三姐”視頻,順勢介紹云南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在云南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占了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了他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授課之中,出示《湘西民族的藝術(shù)》里的一句話,引導學生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重要作用。在分析語段中出示《云南的歌會》原標題《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中的一段話:“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贝藭r此刻,我們讀到的歌會就不只是一場視覺和聽覺上的盛宴,更是一曲生命的頌歌,一個“活”字讓我們讀出的是作者在歌聲覆蓋下的對那原生態(tài)的生命的贊美。
有了這些社會文化語境知識的補充,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才是充分而有效的。所以,閱讀時有時需要加深對類似社會文化語境等因素的體驗,以便準確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言外之意。
2.理解上下文語境
上下文語境是指語言單位在組合結(jié)構(gòu)中受制于前后成分的情境或地位,包括上下文句及說話時的前言后語。脫離了特定的上下文語境,就很難判斷某個詞、某句話的優(yōu)劣得失。閱讀教學需要從上下文出發(fā),從整體到部分,將小的語言單位放在大的語言單位中,結(jié)合大的語言單位來理解,從而準確把握語句的含義。
筆者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這篇課文時,是這樣設計問題的:
師:背影是一個很普通的形象,于每個同學而言都很熟悉,可多少類似的作品形象都成了我們視野中的匆匆過客,雁過無痕了,唯有朱自清的“背影”至今傳唱不衰,文中“背影”一詞出現(xiàn)了四次,其中哪一處寫得最詳細,作者對此有何感受?(在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
生:這時候我看見父親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走到鐵道邊,努力攀爬月臺時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流下來了。
師:那么你認為這個背影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意在讓學生有意識地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感受這不同尋常的“背影”,從而達到由字面逆向含義的目的)endprint
生:那是感人至深的父愛。
生:那是令人潸然淚下的父愛。
生:那是濃濃的父子情。
師:這些用來概括父愛的形容詞,你是從文中哪些細節(jié)的描寫知道的?
生:因為這個“背影”放置在一個特定的背景之下——慘淡的家境、祖母的過世、父子的離別之時……
學生學會根據(jù)特定的語義場解詞釋句,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便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義。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提醒學生言必有據(jù),通過反復閱讀提升,就能夠幫助學生逐步養(yǎng)成聯(lián)系上下文、依托上下文分析文本的良好習慣,從而準確把握文章內(nèi)涵。
3.激活認知語境
認知語境是指讀者的原有知識結(jié)構(gòu)和認知水平?!伴喿x認知理論”中提到,利用作者的創(chuàng)作認知語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知人論世的態(tài)度,激活學生的認知背景,激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經(jīng)驗,從而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言語的含義。
筆者在教學《爸爸的花兒落了》時,有意識地在文題后面設了一處橫線,讓學生讀完全文后將橫線填寫完整。學生通過品讀文字,深刻感受到了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盡管寫得深沉,含而不露,但學生還是悟出了言外之意,補出了類似與“我已經(jīng)長大了”的句子。那是因為小英子一路走過的童年,也是學生們一步步感受到的童年,因為年紀相仿,因為同樣有一顆細膩的心,所以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用一顆心去碰撞一顆心,用文中父親對英子殷切的叮囑去激活學生的內(nèi)心,好的文字,流淌出來的,是借別人的故事來低述自己的心聲。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只有深入體驗到特定語境下的這些特定的形象特點,才能深入體驗人物形象及其意義。在授課的最后,用父親最后叮囑的那段錄音再次喚起學生的認知,這便達到了意識上的強化,讓他們能更準確把握文本的含義和文中人物的情感。
(二)從語義到用意——“自下而上”的還原
如果“自上而下”閱讀的意義在于閱讀的準確性把握,那么“自下而上”的閱讀則是幫助學生解決作品“為什么這樣寫”的問題,從而完成文本由語義到用意的還原,其意義在于閱讀的深刻性挖掘。
1.還原作品的語義
文章是語言的藝術(shù)。作品所蘊涵的意義隱藏在文本的語言中,作家善于利用一定的表現(xiàn)手法和寫作技巧進行語言變形,化腐朽為神奇。文學作品語言的模糊性、多義性和不確定性,決定了語言的“言外之意”、“意外之象”,這時候教師需要做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品讀語言文字,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還原作品的語義,分析人物的個性和深層的感情,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充分挖掘出文章的主旨,感悟文章的無窮的意蘊。所以我們要善于動用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的字面,還原作品的語義,深刻體會作品內(nèi)涵。
筆者在教學《孔乙己》時,抓住文中的“半”字,引導學生由字面還原它的語義。先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半”字,發(fā)現(xiàn)課文中對孔乙己的刻畫出現(xiàn)了七次“半”字,姓名取之于“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說話滿嘴“之乎者也”讓人半懂不懂;“站著喝酒而穿長衫”,兩種主顧的身份各一半;苦讀半輩子,結(jié)果卻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替人抄書時,“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好喝懶做,半途而廢;被丁舉人打了大半夜,“打折了腿”,本來“高大”的孔乙己“坐著用這手慢慢走”,以至小伙計平看了去,竟“全沒有人”,孔乙己成了“半個人”。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半”字的語義:孔乙己肉體的一半已死了,而靈魂的一半還繼續(xù)留在人世間受人嘲弄,受人侮蔑,孔乙己的生活始終沒有跳出一個“半”字??滓壹壕瓦@樣在“半”字人生中匆匆謝幕,“半”字含義的背后正是孔乙己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邊緣化“半”字人生的寫照。
魯迅作品的深刻就在于此,以一個人的“半”字人生,寫盡了一個社會的滿目悲涼,上世紀中國冷漠麻木的病態(tài)社會和炎涼世態(tài)令人寒徹心骨。
2.還原作品的文義
文章的寓意往往通過意象、隱喻、象征、描寫等手法,借助藝術(shù)形象表現(xiàn)出來,所以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只有通過文字將寓意還原,才能達到深刻挖掘文本主旨的目的。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筆記體散文,全篇營造了月夜靜謐的意境,看不到一般人被貶官的挫折、苦痛和郁悶,只看到夜晚游歷時的快樂、閑適和豁達。此文看似單純寫景,表現(xiàn)作者的“閑”,實則是寓意深遠。如何使學生把握文意?就需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寫作背景、作者心境去還原,就會發(fā)現(xiàn)“閑人”,在這里并非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飽含了復雜的意味。表面上作者自嘲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來賞月的,實際上,月色處處都有,卻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夠欣賞它。作者在此表達的意思是微妙而復雜的,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趨炎附勢,奔走鉆營,陷入那茫?;潞6y以自拔,何曾得暇領略這清虛冷月的仙境?一個“閑”字寓意的還原,是作者那潛藏在暗處的安閑自適豁達樂觀心境的體現(xiàn)。
3.還原寫作的用意
原始意圖是文本作者在作品中對現(xiàn)實生活所作的最初審美體現(xiàn),是文章的主旨,是文學教育需要解讀的“源頭”和“根本”。了解作家創(chuàng)作過程,引入作者后來的相關看法,恰當?shù)剡\用知人論世,這些都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原始意圖。
《貓》是鄭振鐸發(fā)表于1925年的作品,是鄭振鐸作品集《家庭的故事》的首篇。文中敘寫了作者三次養(yǎng)貓的經(jīng)歷,第一只貓病死,第二只貓被外人掠奪,第三只貓被冤屈而死。與之對應的是“自此,我家好久不養(yǎng)貓”,而課文卻還有“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一句話,這是為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究還原作品的用意。究其內(nèi)心,“自此,我家好久不養(yǎng)貓”的含義是因為曾經(jīng)擁有的“新鮮與快樂”無端失落而下定決心不想再品嘗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而“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的含義則是因為全家人誤解、冤苦、害死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在心中留下負罪感,覺得永遠愧對這種生靈。如果說“好久”表達了“我”因為守護不住生命內(nèi)心而十分痛心與惋惜的話,那么后者的“永不”則抒發(fā)了決然毅然的情緒,內(nèi)心的痛悔之意完全被遞進,被深化了。
作品語義、作品本意及作者寫作用意的還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追本溯源,探幽發(fā)微,在學生綜合把握文本的基礎上,有利于達到深入挖掘文章主旨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金保.遵循閱讀規(guī)律,提升閱讀效率.語文教學通訊,2007(3).
[2]亓成功.關于閱讀教學“起點”的思考.語文教學通訊,2007(3).
[3]孫建平.有效閱讀,本色語文的價值追.語文教學通訊,2007(2).
[4]王傳霖.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意義探索.中國校外教育,2007(2).
[5]屈偉忠.強化閱讀教學的原文意識.語文教學通訊,200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