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嫻
文學名著是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文化長河中最耀眼的明珠。閱讀文學名著可以積淀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新語文課程標準把中學生名著閱讀擺到較為重要的位置,中考語文也把“名著閱讀”作為考查的一項內容。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名著閱讀已經成為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其地位日益突出,其作用日益顯著。以下是我對名著閱讀教學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新課標的要求與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
1. 新課標對名著閱讀的相關規(guī)定與要求
新修訂的2011年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對初中生課外閱讀文學名著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其中第四學段(7~9年級)要求:“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币簿褪钦f,在整個初中階段,學生要閱讀的名著總量不少于6~9部?;谶@一要求,我們所使用的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每一冊都安排了“名著推薦與閱讀”專題:七年級上冊《湯姆·索亞歷險記》、下冊《西游記》,八年級上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下冊《水滸傳》,九年級上冊《格列佛游記》、下冊《朝花夕拾》。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名著盡管數(shù)量不多,但涉獵的題材較為廣泛,時間跨度大,古今中外多種風格的作品同時呈現(xiàn)。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以及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思想和情感,它們對中學生課外閱讀的實施與開展能夠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
新課標同時又提出要“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其中“讀整本的書”的要求尤其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從小學到初中,學生大量接觸的是由一篇篇文章合成的文選式讀本,不僅語文教材如此,他們喜聞樂見的故事集、報紙雜志也是一樣。通俗地說,以往學生讀書是以“篇”來論的,而現(xiàn)在我們要求學生讀書要以“本”甚至“部”來論。因此,我們所說的名著閱讀就不能停留于閱讀語文教材中所節(jié)選的那一兩個片段。名著閱讀,就是要閱讀整本的名著,整部的名著。
2.中學生不容樂觀的閱讀現(xiàn)狀
盡管新課標對名著閱讀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當前初中生閱讀文學名著的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甚至是令人擔憂的。我結合自身名著閱讀教學實踐和對近幾年來所教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有這樣幾種情況:一是對閱讀的目的認識不正確。不少學生只是為了單純地提高卷面成績而開展閱讀活動,他們的閱讀具有明顯的功利性,因為考試要考名著,所以才讀名著。二是缺乏閱讀興趣。由于時代的間隔對中外經典文學作品不熟悉,或自身文學積累薄弱,語言功底差,抑或是受到“快餐文化”的沖擊而漠視文學經典,部分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興趣不高,有時即便是拿起了書,也是剛開了個頭便不能堅持下去。三是沒有正確的閱讀方法。有的學生只挑自己喜愛的情節(jié)閱讀,其他內容一概不管;有的學生喜歡隨便翻翻,印象不深刻,很快什么都不記得了;甚至還有的學生認為觀看由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就能代替閱讀原著。四是其他客觀因素的影響。中學生課業(yè)負擔重,沒有太多的時間用于閱讀文學作品,家長急功近利的期望值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導致部分學生的名著閱讀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中學生閱讀名著的意義與價值
在要求學生進行名著閱讀之前,我們首先要幫助他們認識名著閱讀的意義和價值。蘇軾在《和董傳留別》中說:“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币馑际且粋€人哪怕衣著很樸素,只要肚子里有著淵博的學問,氣質自然就會充滿光彩。這告訴我們,閱讀不僅能夠增進人的知識,培養(yǎng)人的能力,更能提升人的氣質,甚至凈化人的靈魂。
1.名著閱讀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現(xiàn)代語文大師呂叔湘先生在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時曾說:“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課外閱讀?!笨梢?,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光靠語文課堂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平時的閱讀與積累。
所謂語文素養(yǎng),我以為應該是指一個人在語文方面養(yǎng)成的基本學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審美情趣的綜合素質。提升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體體現(xiàn)在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
第一,名著閱讀能使學生開闊視野,擴展知識面。人生的經驗由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構成。一個人即使閱歷再豐富,他的直接經驗也是有限的,更何況是十幾歲的初中生。而經典名著是經過歷史沉淀、久經考驗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它們記錄著人類基因中最高的智慧,承載著著作者最豐富的情感和價值追求。閱讀這些名著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間接經驗。
第二,名著閱讀能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和表達能力。閱讀的過程就是對語言材料感知和領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斷積累大量的詞匯、多種多樣的句式以及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等語言材料。作文則是調動這些語言積累和語言經驗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一個人語言積累越豐富,他的表情達意也就越流暢,越準確,越生動。
第三,名著閱讀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在語文課上教師往往要求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不豐富,情感體驗比較少,對作者寫作時的情感分析往往難以到位。改善這種情況,我認為漸進地大量地閱讀文學名著就能做到。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先是受到作者情感的感染,久而久之便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與作者產生共鳴,達到“相見恨晚”的境界。名著閱讀培養(yǎng)學生更敏銳的情感觸角,讓他們的情感世界更為寬廣,從而更好地品味人生。
2.名著閱讀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換句話說,名著閱讀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這種提升體現(xiàn)在多方面。
第一,豐富審美體驗。文學名著之所以能夠成為流芳百世的經典之作,就是因為它們蘊含著一種或多種獨特的美的境界,這可以是自然美、社會美、情感美,也可以是語言美、構思美、手法美,甚至可以是音韻美、結構美、建筑美……人們常說,生活中到處都是美,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學生能在閱讀的過程當中,體味到作家在作品中所傾注的這些多種多樣的美,那便會豐富他們的審美體驗,增強他們對世界、對人生、對情感的感受力。
第二,改變以往的審美標準。對于“美”的評判標準,初中生往往停留于“景物美”、“外貌美”和“心靈美”。然而通過閱讀文學名著,學生發(fā)現(xiàn)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情感、作者的思想都是復雜的,認識到有時候不完美也是一種美。這里有一個很好的例子,那就是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阿長與〈山海經〉》)中塑造的阿長這一個人物形象。阿長是魯迅幼時的保姆,按照以往的審美標準,無論她的外貌還是性格都是談不上美的。文中作者以調侃的筆觸進行了這樣的描述:她的長相“黃胖而矮”,與“長”相反;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lián)u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她睡相不雅,“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然而《阿長與〈山海經〉》卻是魯迅所有文章中,筆調最溫暖最富感情的一篇。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阿長這位底層勞動婦女的尊敬、感激和真誠的懷念。文中的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讓讀者覺得既可笑又可愛,既真實又可親。從審美的高度來看,這個人物在作者的心中是美的。如果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能品出這種“美”來,那便是審美能力、審美水平的一種提高。
第三,促進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正是由于文學名著的復雜性,學生在閱讀的時候需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批判性的思維。比如讀《水滸傳》應該如何理解武松、李逵等英雄好漢殺人放火的行徑?其實,濫殺無辜正是這些人物的缺點和毛病,這是作者賦予他們的性格缺陷。文學作品中人物的不完美,恰恰反映了真實的世界;同時人物的不完美,也反映了作者和作品的局限性。這一點在核心人物宋江身上尤為明顯。宋江一方面仗義疏財,廣交江湖好漢,有很強的組織能力和指揮才能;而另一方面,他又有很濃厚的忠君思想,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廳”,接受招安,歸順朝廷,最終斷送了梁山的偉大事業(yè)。學生要認識到宋江身上的復雜性,正反映了作者施耐庵思想上難以解決的矛盾。一個封建時代的作家是不可能徹底否定封建皇權,否定“忠義”的。我們不能苛求古人,但要有批判性的思考和理性的認識。
3.名著閱讀促進學生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
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對社會歷史、生活都有著廣泛的探求與反映,對人生都有著深刻的體悟與揭示。學生進行名著閱讀的時候,實際上也是在接受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改造。作者對真、善、美的頌揚,對假、丑、惡的鞭撻,通過他所塑造的形象,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在與作品的感應和交流中有所觸動、感悟、求善向上,變得高尚起來。
總而言之,文學名著的價值不在于實用,而在于文化,其本身有意義的、非功利的部分,才是名著所要表達的思想精華和文化底蘊。在喧囂紛擾充滿功利的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閱讀文學名著,可以使文學名著本身的魅力在他們的精神和人格上產生一種超越,一種支撐,一種理性的沉淀。
高爾基說:“書是一種奇跡,那里邊藏著作者的靈魂,打開書把這個靈魂解放出來,它就會神秘地同你交談。”這實在是真知灼見。讓學生與書本為友,與大師對話,在人類優(yōu)秀文化遺產中凈化自己的靈魂,升華自己的人格吧!
參考文獻
[1]張小龍.名著欣賞對欣賞者的價值及其促進審美理想的形成[J].小說評論,2001(2).
[2]孟華.語文素養(yǎng)與語文閱讀[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10).
[3]沈靜.開展名著閱讀活動,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J].語文教學通訊,2004(2).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