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琳+張宇雷
[摘要] 敘事是以語言文字或者圖像為媒介來表現(xiàn)自然世界,一部電影敘事技巧的運用能對故事邏輯產生影響從而形成電影的風格。伍迪·艾倫的電影《藍色茉莉》在敘事上有著鮮明的特點,他摒棄了慣用的旁白、間離等敘事手段,而是利用時間、人物、情節(jié)等要素以對比的形式呈現(xiàn)出一幕落魄中產階級女性的悲喜劇。本文意在通過對影片敘事結構中對比手法的解讀分析,闡釋由此對影片主題的呈現(xiàn)和對故事的建構。
[關鍵詞]《藍色茉莉》;敘事;對比
大衛(wèi)·波德維爾曾說,敘事是依觀眾對統(tǒng)一性的追求,為滿足觀眾、改變觀眾、挫折觀眾或打敗觀眾而組織形成的。[1]伍迪·艾倫的電影在敘事手段上一向具有自己獨特的修辭語言。但《藍色茉莉》有些許不同于伍迪·艾倫前作的一些敘事特點,影片猶如一首詩歌,對仗工整,樸實無華。影片講述了一位名叫茉莉(Jasmine)的中產階級女性,在經歷了丈夫涉嫌詐騙破產入獄并自殺,繼子出走等一系列悲劇事件后,只得投奔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妹妹。茉莉是標準的紐約貴婦,出入各大名流聚集的場所;妹妹則是個典型的市井小人物。茉莉受困于奢華光鮮的舊時光而精神不佳,面對充滿了迷失和落差的新生活,憂郁的茉莉將何去何從?整個故事是伍迪·艾倫偏愛的主題,即關于中產階級的那點“破事兒”。而如何向觀眾敘述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伍迪·艾倫這次選擇了對比的手法。所謂對比,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就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并舉出來,相互比較的一種修辭形式。
一、情節(jié)結構對比
蘇珊·桑塔格認為,藝術中情感力量的最大源泉終究不在于任何特別的題材,無論這種題材如何充滿激情,如何普遍,它僅在于形式。[2]通過對形式保持警覺而疏離和延宕情感,最終使得情感變得更為強烈、更為強化。情節(jié)結構是情節(jié)敘述本身樣式化的方式,它是一種對故事組織的抽象概括。敘述過程則是具體的敘事活動,包括了諸如時間、地點、敘事者及人物等若干影響故事內容的決定性因素以及容納這個活動的真實或虛構的情境。同時,它決定了觀者把握影片總體結構及對電影故事結構的加工推導,從而建構起觀眾理解影片所必需的邏輯關系和故事情景。伍迪·艾倫對電影的敘事結構或技術幾乎不屑一顧,他曾說:“我認為電影應當自然地拍攝,事件應當在簡單敘述中展開。電影應當是對這一特定理念的自然而然的發(fā)展?!?sup>[3]所以在他的電影里沒有固定的敘事模式和穩(wěn)定的情節(jié)構造,但卻依然能通過極其出色而又富有個性化色彩的電影敘事語言來完成他的影片。法瑞爾曾稱贊伍迪·艾倫說:“他的電影有一種不帶技巧的美,他專注于好好講故事。”他不刻意但卻成功地運用各種電影敘事方法,出色完成了對人物和故事的把握。
曾有影評人問新浪潮導演戈達爾,故事是否應該有開頭、中間、結尾。他回答:“是的,但不一定依照那種順序。”在這部影片中,伍迪·艾倫將故事和人物本身放到主要的位置。在情節(jié)結構的選擇上,伍迪·艾倫采用了穿插的對比手法將女主人公茉莉早期的上流社會名媛身份與當下落魄現(xiàn)狀之間的因果關系做了陳述。影片開始,衣著得體的茉莉坐著頭等艙,帶著LV的行李箱,打著出租車來到她妹妹普通狹小的寓所。茉莉一臉茫然地環(huán)顧四周,鏡頭沒有做任何地鋪墊而是直接切入到前夫帶她參觀紐約第五大道中心花園豪宅的畫面。這種看似生硬的直接切入另一鏡頭的剪輯反而給觀眾一種奇妙的觀影感受。女主角茉莉喋喋不休、精神恍惚的現(xiàn)狀與光鮮照人、香艷奢華的過去在瞬間轉換著,命運無常的感嘆被導演演繹得平靜且震撼。整部影片就是在茉莉過去生活與當下生活中反復穿插,這種敘事形式連接了影片中人物命運的因與果,也將故事的完整性得以呈現(xiàn)。在整部影片的觀看過程中,觀眾會漸漸適應伍迪·艾倫的這個“把戲”并主動參與到影片整個故事的復原中。就這樣,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通過情節(jié)結構的對比提升了觀影趣味。事實上,《藍色茉莉》的情節(jié)敘事結構與伍迪·艾倫早期的電影《雙生美蓮達》有幾分相似?!峨p生美蓮達》采用了平行敘事對比手法,用一悲一喜兩條線索相互關聯(lián)、相互映照地講述了兩個關于美蓮達截然不同的故事,這種敘事讓影片觀眾在拼貼似的敘事影像中主觀分析重組故事的因果關系和情節(jié)發(fā)展。
二、開頭結尾對比
從電影創(chuàng)作角度來說,影片的開頭和結尾是構成整部影片情節(jié)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電影的開頭,往往能為一部電影的風格和類型定下基調,好的開頭會將觀眾深深吸引到影片的情境里。對于結尾,往往則是對整部影片故事結局的交代。所以,開頭與結尾的構思與設計,能幫助觀眾辨析整部影片的藝術質量和審美價值。
《藍色茉莉》的開頭之處,主人公茉莉坐在飛機頭等艙喋喋不休地與同座老婦談論著關于她的私人生活,看似是交談實則是自言自語。一見鐘情、輟學結婚、和諧的性生活、被收養(yǎng)的妹妹,一連串地語無倫次,這個開頭延續(xù)了伍迪·艾倫電影的大量對白或旁白的運用手法。而在片中結尾處,當茉莉失去了能使她生活出現(xiàn)轉機的救命稻草般的男人時,她的精神到了崩潰的邊緣。洗完澡后的茉莉并沒有清醒,她穿著影片開頭的衣服,素面朝天,頭發(fā)零亂,恍惚地走上街頭,坐在街邊的一條長椅上,她并沒有在意坐在她旁邊的那位與她年齡相仿的女人,而是一個人不停地喋喋不休,充滿神經質的自言自語與影片開頭還帶有些許正常的行為狀態(tài)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影片開頭那個與她有所呼應的傾聽者也變成了結尾那個馬上跑掉的路人。伍迪·艾倫這種首尾對比的處理手法耐人尋味地將女主人公的心理及情緒變化巧妙地傳遞出來。
三、角色身份設定的對比
伍迪·艾倫的電影中一直在探討身份地位的本質,即它如何獲得,如何失去,又是如何植根于人物的內心。他影片中的人物仿佛總是試圖超越他們既有的境況,他們表達夢想、欲望和渴望,經營彼此之間的關系。他曾談到,人有著各種各樣的野心,可能是社會地位上的野心、愛情上的野心以及物質占有的野心。身份地位當然包括所有這些,并且,身份地位本身就具有誘惑性。在這部影片的人物設定上,伍迪·艾倫安排了兩個地位相差懸殊的姐妹,他們都是養(yǎng)女,但一位是紐約上流社會的中產階級,一位是舊金山某超市的收銀員。伍迪·艾倫通過影像的對比,強化了影片的戲劇效果。例如:當落魄的茉莉坐了頭等艙,提著LV的旅行包從紐約飛到舊金山的妹妹家,妹妹對她的出手闊綽產生了質疑。這時,鏡頭直接切入到妹妹帶著丈夫到紐約看望茉莉的片段。鏡頭前后的對比凸顯了姐妹倆在愛情觀、價值觀、人生觀、財富觀上存在的巨大分歧。
姐妹二人的身份設定還牽扯出社會階層的差異。在茉莉的上流生活片段里,到處充斥著中產階級的奢靡生活,奢華派對、下午茶、購物,一切都是慵懶華貴,享受與消費是生活的全部,還有在這些光鮮外表下的欺騙。當茉莉落入“凡間”與她妹妹的平民男友和朋友在一起時,虛偽的吹噓和真實的質樸如雞尾酒一般層次分明,口感獨特。在當茉莉的妹妹拉著她與他的男友及朋友見面一段,茉莉與兩位粗獷市井男人的話語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茉莉的貴族氣質被那兩個“土鱉”摧殘得破碎不堪。片中這樣由于角色身份的差異撞擊出的火花為帶有悲劇色彩的電影平添了幾分喜劇。伍迪·艾倫自己對這種“伍迪·艾倫式喜劇”的解釋是“我的興趣僅限于描寫人物心理,反映人與人之間關系以及表現(xiàn)一些有趣的點子”。
四、劇情細節(jié)的對比
伍迪·艾倫的電影值得玩味的還有他對劇情細節(jié)的設定。猶太家庭出生的伍迪·艾倫對因果報應有著深刻的理解。猶太教認為,惡本身是無處不在的,伊甸園里有,其他地方也有;善,在猶太教看來,也無需過分追求。影片開頭交代了茉莉的前夫由于經濟詐騙被關進監(jiān)獄并自殺,但隨著劇情的發(fā)展,直到最后,導演才抖出是由于丈夫的婚外情致使茉莉報案才使丈夫詐騙犯罪被曝光的包袱。被欺騙讓茉莉對愛情充滿迷茫,在愛情這個主題上,伍迪·艾倫一直保持著懷疑態(tài)度,尤其對中產階級中情感的不堪一擊,婚姻的背叛不忠,愛情的反復無常在他的影片中經常出現(xiàn)。伍迪·艾倫沒有忘記在《藍色茉莉》中施展他的喜劇天賦,將茉莉和妹妹這兩個氣質經歷完全不同的兩個女人放在一起,她們的共性是婚姻都是不幸的,差異是茉莉渴望在無法擺脫過去時光的同時也想通過新的一段感情回到那個讓她任意揮霍的中產生活。而她的沒有血緣關系的妹妹則在茉莉的影響下愛上了一位看似有品位、浪漫的音響師,她們對愛的渴望看似都各有收獲,但結局卻如出一轍。妹妹發(fā)現(xiàn)新男友已婚,茉莉在即將實現(xiàn)她回歸屬于她的世界的時候又被路遇妹妹的前夫戳穿了她的謊言。兩場短暫的愛情轉瞬間煙消云散,妹妹又重新回到原男友身邊,茉莉卻又一次跌入感情谷底。
片中另一個醒目的對比來自茉莉本身,在遇到一位有政治抱負的有錢男人德懷特后,茉莉仿佛找到了自己的靈魂,她不再精神頹廢,不再端著酒杯神經質似地說個不停。在等待德懷特來電話約她的一幕中,茉莉在剛剛爭吵完的狼狽不堪的情緒中聽到了電話鈴聲,當她接通電話那一瞬間,仿佛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謊話輕易而熟練地從茉莉的嘴中脫口而出。一切都恍惚回到從前,茉莉找到了她念念不忘的從前生活。而她請妹妹的兩個孩子吃飯時,面對兩個未成年的孩子,她又開始抱怨、傾訴,歇斯底里。伍迪·艾倫又一次毫不留情地撕下中產階級的虛偽面具。
五、結語
《藍色茉莉》從主題到探討的問題都是典型的“伍迪·艾倫式”的。影片敘事方式與影片內容銜接得天衣無縫。盡管從整體來看,這部影片與伍迪·艾倫諸多前作比較沒有太多的創(chuàng)新,但作為電影本身,伍迪·艾倫在敘事技巧的運用上拿捏得十分到位。影片對比手法的運用讓整部影片充滿了戲劇性,并讓這位對悲劇推崇備至的喜劇導演又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謝幕。安德烈·巴贊認為,最好的電影應是藝術家個人的“視野”能與媒體及其材料的客觀本質維持精巧的平衡。無疑,《藍色茉莉》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參考文獻]
[1] [美]波德維爾,湯普森.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M].彭吉像,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87.
[2] [美]蘇珊·桑塔格.反對闡釋[M].黃燦然,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183.
[3] 馬克·T·科納爾,伊恩·J·斯考.伍迪·艾倫與哲學[M].李宏宇,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0:206.
[作者簡介] 劉湘琳(1975— ),女,湖南漣源人,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張宇雷(1974— ),男,吉林長春人,文學碩士,空軍航空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與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