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麗++胡云飛
組合佩飾指的是由兩件或兩件以上器件組成的,用來起裝飾美化作用的串飾。中國最早的組佩性飾品,當屬距今1.8萬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以石珠、骨珠、獸牙、海貝殼等經過鉆孔串連而成的佩飾。大汶口文化的玉石組佩發(fā)現(xiàn)得較多,良渚文化玉石組佩更為精致。這些都是作為項飾出現(xiàn)的。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商代很少見組合佩飾。西周時期的組合佩飾很是多見,尤其是以玉器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組合佩飾,幾乎每個西周時期的墓地都有它的身影。
虢國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一處大型邦國公墓,先后經過兩次大規(guī)??脊虐l(fā)掘,清理墓葬252座,出土各類文物近3萬件。尤其是出土的玉器,多達6000多件,數量多,種類全,玉質好,紋飾美,工藝精,讓學界深深為之震撼,是西周時期玉器的典型代表,為研究古代玉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其中的組合玉佩飾,更是串連方式多樣,組件類別多種,用途各異,瑰麗多彩,令人嘆為觀止。
一、虢國墓地組合佩飾的類型
虢國墓地20世紀50年代發(fā)掘的234座墓葬共出土組合佩飾32組;20世紀90年代發(fā)掘的18座墓葬中,共出土組合佩飾19組。這些組合佩飾的出土地點各不相同,有的位于墓主人頭側,有的在墓主人耳邊,有的在頸部,有的在胸腹部,有的在肩部,有的在手腕周圍。由此考古學家推斷,這些組合佩飾具有不同的用途,它們有的是發(fā)飾,有的是項飾,有的是胸佩,有的是腕飾。據不完全統(tǒng)計,虢國墓地出土的組合佩飾中,項飾最多,共計20組;腕飾、胸佩其次,發(fā)飾、耳飾少量。按照組佩用途的不同,筆者將它們分為五個類型:
1.項飾
瑪瑙珠、玉佩組合項飾(見圖1),1990年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墓M2001中,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一組118件(顆)。由6件馬蹄形佩與分作兩行六組的112顆紅瑪瑙管形珠相間串連而成。其中位于脖頸后邊的一組串珠達40顆,數量雖多但形體較小,顯然是有意而為。
瑪瑙珠、玉佩組合項飾(見圖2),1991年出土于虢國國君夫人墓M2012中,現(xiàn)藏于虢國博物館。一組116件(顆),由1件獸首形佩、1件蟬形佩、6件束絹形佩和108顆紅色或橘紅色瑪瑙珠相間串系而成。以獸首形佩為結合部,1件蟬形佩、6件束絹形佩依次用雙行瑪瑙珠相間串連。獸首形佩為青白玉,玉質潔潤,透明度好;圓雕,三棱體;正面飾獸首紋,以中部棱為軸,兩側紋樣相同,獸首有“臣”字目、耳、長角;中部豎向穿孔,背面中部尚有一穿孔,與豎向穿孔相通。蟬形佩為白玉,半透明;長方形,正面略鼓,背面略凹;正反面皆飾蟬紋,蟬圓目,雙足前伸并于頭部兩側,雙翅后斂,背面兩端各有兩個斜穿圓孔,嘴部有象鼻孔。6件束絹形佩大小稍有差異,形狀基本相同。
瑪瑙珠、玉佩組合項飾(見圖3),1991年出土于虢國國君夫人墓M2012中,現(xiàn)藏于虢國博物館。一組90件(顆),由1件人龍合紋佩、6件束絹形佩和83顆紅色或橘紅色瑪瑙珠相間串系而成。以人龍合紋佩為結合部,6件束絹形佩之間以雙行瑪瑙珠相間。每行瑪瑙珠少則3顆,多則12顆不等。人龍合紋佩為青玉,全部沁成黃白色;正面飾人龍合紋。6件束絹形佩玉質、形制、紋樣、大小相似,均為青玉,冰青色,有少許黃白色沁斑,半透明;近長方形,中部略微束腰,正面飾束絹紋,背面皆殘存有舊紋樣,可見這些玉佩是由舊玉改制的。
瑪瑙珠、玉佩組合項飾(見圖4),1990年出土于虢國貴族夫人墓M2006中,現(xiàn)藏于虢國博物館。一組92件(顆)。該器物由8塊玉飾及兩行管狀雞血紅色瑪瑙珠相間串系組成。玉飾為青白色玉質,形制、紋飾、大小略同,均馬蹄狀,單面飾雙線馬蹄形紋,兩端各有三斜穿。串珠84粒,雞血紅色,大小不一,串系于玉飾間,4粒到29粒不等。
瑪瑙珠、玉佩組合項飾(見圖5),1991年出土于虢國太子墓M2011中,現(xiàn)藏于虢國博物館。一組173件(顆)。由1件獸首形佩、6件馬蹄形佩、1件束絹形佩、165顆紅色和橘紅色管形與鼓形瑪瑙珠分雙行相間串系而成。以獸首形佩為結合部,1件束絹形佩、6件馬蹄形佩依次以雙行瑪瑙珠相間串連。獸首形佩為青玉,豆青色,局部沁成黃白色;正面略鼓,獸首形,背面平整;中心有一圓穿。馬蹄形佩為青玉,全沁成灰白色;馬蹄形,正面略鼓,背面略凹;正面飾雙龍紋,背面兩端各有二斜穿。束絹形佩為青玉,灰白色;近長方形,中部束腰;背面兩端有二斜穿。
2.腕飾
瑪瑙珠、綠松石珠組合左手腕飾(見圖6),1991年出土于虢國國君夫人墓M2012中,現(xiàn)藏于虢國博物館。一組126件(顆)。由小顆紅色或橘紅色瑪瑙珠、料管、綠松石珠串系而成。以單行29顆薄片狀管形綠松石珠為結合部,其下分別系以三行瑪瑙珠。每行瑪瑙珠一端分別以2顆扁方綠松石珠,或1顆綠松石1節(jié)料管的組合方式;另一端以1節(jié)圓形料管、2節(jié)圓料管的組合方式與單行綠松石珠相連綴。
玉管、佩組合右手腕飾(見圖7),1991年出土于虢國國君夫人墓M2012中,現(xiàn)藏于虢國博物館。一組21件。由1件獸面形佩、1件鳥形佩、9件形態(tài)各異的蠶形佩、2件蚱蜢形佩及8件形態(tài)有別的玉管組成。以獸首形佩為結合部,其余依次為鳥形佩、雙面龍紋扁管、2件蠶形佩、圓形管、2件蠶形佩、管、2件蠶形佩、管、2件蠶形佩、管、2件蚱蜢形佩、2件殘玉管、1件龍首紋扁形管、1件蠶形佩。腕飾組件玉質細膩,琢磨精致,顯得精巧華貴。
瑪瑙珠、玉佩組合右手腕飾(見圖8),1991年出土于虢國太子墓M2011中,現(xiàn)藏于虢國博物館。一組87件(顆)。由6件獸首形佩、81顆紅色或橘紅色制作不甚規(guī)則的瑪瑙珠雙行相間組合而成。獸首形佩皆為青玉,多數受沁呈灰白色與灰褐色;正面飾獸首形紋樣,背面兩端各有兩個穿孔斜穿于兩端側面上。
瑪瑙珠、玉佩組合左手腕飾(見圖9),1991年出土于虢國太子墓M2011中,現(xiàn)藏于虢國博物館。一組80件(顆)。由8件獸首形佩、70顆紅色瑪瑙珠和2顆綠松石珠組成。獸首形佩玉質、形制相似,皆為青玉,全部受沁呈灰白色或黃白色。近方形,其中6件正面飾陰線獸首紋,背面素面;另兩件雙面飾陰線獸首紋,中心有豎向內穿孔。
瑪瑙珠、料珠、玉佩組合腕飾(見圖10),1956年出土于虢國墓地M1647中,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由紅色瑪瑙珠23顆、管形料珠2顆、菱形料珠7顆、管形玉飾3件、球形玉珠1顆、蠶形玉飾1件組成。出土時圍繞在墓主人骨架的腕部?,旇е閺郊s0.4-0.5厘米,蠶形玉飾長4.5厘米,玉珠長0.6厘米,料珠長0.5厘米。這件腕飾由不同質地不同顏色的玉石和料珠組成,色彩斑斕。
3.胸佩
七璜聯(lián)珠組玉佩(見圖11),1990年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墓M2001中,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一組374件(顆)。該器物是掛于頸間而達于骨盆以下的大型組玉佩,分為上下兩部分。它的上部由1件人龍合紋玉佩、18件玉管及兩行103顆紅瑪瑙珠相間串連而成。其中有14件玉管兩兩分別串連于兩行瑪瑙珠之間,另有4件玉管則呈單行串連其間,后者顯然是為避免兩行串珠相分離而起約束作用的。人龍合紋玉佩位于墓主人頸后中部,成為總貫項飾的樞紐。人龍合紋佩為青玉,全部受沁呈灰白色。正面上鼓,背面略凹,中間有一圓形穿孔。下部則由7件自上而下、大小依次遞增的玉璜間以左右對稱的雙排兩行紅色瑪瑙與淺藍色琉璃串珠連綴而成,紅藍相間,色澤瑰麗。出土時擺放得有條不紊,有些瑪瑙珠孔內仍殘留紅色線痕,少數玉璜的局部因被其他玉器疊壓尚保持原有的晶瑩溫潤的色澤。其中20件瑪瑙管分為10組,每2件為一組?,旇е榉譃?6組,大多數是以10至13顆為一組,少數也有2顆或4顆為一組者,均分作并排的兩行。料珠分為18組,均以6顆為一組,亦等分為并排的兩行。7件玉璜的質地均為上好的新疆和田玉,玉色呈青白色,玉璜表面有尖尾雙龍紋、纏尾雙龍紋、人面雙龍紋三種,紋飾精美,線條流暢。人面呈側視,長發(fā)飄逸,耳、鼻、目俱全;龍紋則變幻多端,巧妙異常。這組佩飾以青白色玉璜為主體,復以紅、藍二色珠、管點綴其間,璀璨奪目,華麗無比。
五璜聯(lián)珠組玉佩(見圖12),該器物1991年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夫人墓M2012中,現(xiàn)藏于虢國博物館。一組390件(顆)。由1件人龍合紋佩、5件形態(tài)各異的璜、368顆紅色或橘紅色瑪瑙珠和16顆菱形料珠相間串系而成。該器物串連方式比較獨特,是以人龍合紋佩為組玉佩的結合部,其下分左右各以雙行制作規(guī)整的大顆紅色或橘紅色瑪瑙珠相接。第一件璜左右分別以瑪瑙珠間以菱形料珠的方式與上面串珠相連。第一、二件璜之間,左右之瑪瑙串珠改以單行,第三、四件璜的串連方法以此類推,第五件璜直接與串珠綴合。人龍合紋佩玉質細膩,正面中部略鼓,正面飾人龍合紋,龍首位于一端,人首位于中部,側視,有目、耳,頭上有上揚的發(fā)絲。五件璜形制相似,玉質有別,紋樣有鳥紋、素面、尖尾雙龍紋、纏尾雙龍紋、人面雙龍紋等。整組佩飾串系勻稱講究,制作精細,色彩瑰麗,晶瑩透潤。
瑪瑙珠、玉管組胸佩(見圖13),1990年出土于虢國貴族夫人墓M2006中,現(xiàn)藏于虢國博物館。一組71件(顆)。出土時位于墓主人胸腹之上。由1顆紫紅色瑪瑙珠、1件紫紅色瑪瑙管、20顆藍綠色鼓形碧石珠、42顆圓形青白色岫玉珠、7件藍色圓形或扁圓形碧石管相間串系而成。經整理復原,其連綴方式如下:最上端以1顆紫紅色瑪瑙珠及1件紫紅色瑪瑙管為綱,其下分綴7串珠、管。每串以鼓形碧石珠、圓形岫玉珠、碧石管相間串系而成。其中綱下正中一串的排列方式為2顆鼓形碧石珠、6顆圓形岫玉珠、1件碧石管相間組合而成。6串的排列方式均為3顆鼓形碧石珠、6顆圓形岫玉珠、1件圓形或扁圓形碧石管相間串系而成。整組佩飾串連嚴謹,對稱協(xié)調,堪稱藝術珍品。
4.發(fā)飾
瑪瑙珠、玉管、環(huán)組合發(fā)飾(見圖14),1990年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墓M2001中,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一組73件(顆)。出于墓主人頭部右上方,應是束綰發(fā)髻的一組發(fā)飾。出土時位置多有移動。依出土情況復原可知,這組發(fā)飾是由銜尾雙龍紋玉環(huán)、素面玉環(huán)、玉管、玉珠、牛首形玉佩、大小紅瑪瑙珠與石貝等分作兩行相間串連而成。其中銜尾雙龍紋玉環(huán)串連于發(fā)飾首末兩端的結合處;4件小玉環(huán)分別位于首末兩端;大顆瑪瑙珠分雙行并排串連,且被玉管相間而分成6組,每組5至8顆不等;而10顆小顆瑪瑙珠則是專門用于打結的。
佩、璜、玦、管組合發(fā)飾(見圖15),1990年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墓M2001中。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一組17件(顆)。出土時位于墓主人腦后,被疊壓在玉瞑目和項飾、玉之下。依其出土位置與排列情況,應為綰發(fā)所用裝飾品。計有佩、璜、管等10件玉器,其中有3件玉器(鸚鵡形璜、虎形璜、鷹形佩)的下面分別有2、2、3顆用于打結的小紅色瑪瑙管形珠。出土時玉管內有絲帶殘跡,玉玦上大都有紅色條帶狀織物印跡。
二、虢國墓地組合佩飾的連綴方法
虢國墓地出土的這些組合佩飾,不僅組成飾件種類多,而且連綴方法多。具體連綴方法有:
1.單行串連法。即用一根線將不同器形、質地的飾件按順序串連起來形成一圈的方法。通常串連的飾件有瑪瑙珠、管、料珠、綠松石珠以及蠶形佩、鳥形佩等。這種串法比較簡單,容易操作,因此項飾、腕飾、發(fā)飾、耳飾等組合佩飾都有這樣的串法。如M2012玉管、佩組合右手腕飾(見圖7)、M1708瑪瑙珠、蠶形佩組合項飾等等,都是這種單行串連法。
2.雙行串連法。即用并行的兩根線將瑪瑙珠串連成兩行,每隔數十件珠子或其他小飾件,雙線并穿入1個玉佩而串成一圈的方法。通常用玉佩6-10個不等,玉佩有束絹形佩、馬蹄形佩、獸形佩或獸面形佩、橢圓形佩等。這種串法的組合佩飾較多,尤其組合項飾多數是這種串法,在虢國墓地出土的20組項飾中就有14組是這種串法。但這種串法具體來說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間隔用的玉佩是同一種形制的,中間串以瑪瑙珠。如M2001瑪瑙珠、玉佩組合項飾(見圖1)用的是6個馬蹄形佩間隔瑪瑙珠,M2006瑪瑙珠、玉佩組合項飾(見圖4)用的是8個馬蹄形佩,還有M2011的一對腕飾均用的是獸面形佩(見圖8、圖9)。另一類就是間隔用的玉佩有兩種不同的形制,其中的形制獨特的這一件地位特別重要,起著總結收尾的作用。如M2012的兩組項飾(見圖2、圖3),M2011的瑪瑙珠、玉佩組合項飾(見圖5)等。這兩種用佩方式的區(qū)別就在于,前者的玉佩在整個項飾中的地位是一樣的,而后者玉佩在串飾中的地位是有區(qū)別的。
3.多璜聯(lián)珠法。即用瑪瑙珠、料珠等將數件玉璜串連成一體,掛于脖頸上而垂于胸腹。璜的數量多少不等,通常在2個以上,璜、珠之間可能夾雜小玉戈、玉蠶等小型飾件。玉璜通常位于中間,兩邊用單行或雙行的瑪瑙珠連接。如M2001的七璜聯(lián)珠組玉佩(見圖11),M2012的五璜聯(lián)珠組玉佩(見圖12)。這種類型的串飾通常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多以瑪瑙珠聯(lián)成,掛在脖頸上;下部分以玉璜為主體,周邊的珠子為輔助串連起來。整體看起來氣勢恢宏,色彩瑰麗。
4.多串飾組合法。即將瑪瑙珠串成若干股,然后將其總束于一件牌形佩或玉管下,即以牌形佩或玉管作綱,下面連綴數條用瑪瑙珠或其他飾件串成的單線串飾。牌形佩有玉質的,也有骨質的。如M1820的骨牌、瑪瑙珠組合玉佩,M2006的瑪瑙珠、玉管組胸佩(見圖13)等。
5.其他。虢國墓地的組合佩飾中還有些比較獨特的串連方法,如單行吊墜法,即用單線把各種飾件串連起來后,在最下端吊一玉墜或者其他飾件。M1619出土的組合發(fā)飾,就是在最上邊以一件玉璜為挈領,中間分兩行,每行各有13件管形石珠,下面并穿1銅珠和1件貝形玉飾。這類佩飾僅見此一件。又如T字形法,即把不同的飾件連成T字形的方法。M2001虢季大墓出土的佩、璜、玦、管組合發(fā)飾(見圖15),就是將虎形璜、鸚鵡形璜、鷹形佩以及玉玦、玉管等連綴成T形。這類佩飾也僅見此一件,在其他同時期墓地也沒有發(fā)現(xiàn)。還有些佩飾在串連方法上與前面的某種方法有共同之處,但也有變化的地方,呈現(xiàn)出不規(guī)律性。如M2012的瑪瑙珠、綠松石珠左手腕飾(見圖6),本來可以采取單線串連法,但它卻在單線串連數十件綠松石珠后,并行連綴了三串瑪瑙珠,非常鮮艷華麗。既區(qū)別于單線串連法,又與有總綱的雙線連綴法不同,十分獨特。再如M2001的瑪瑙珠、玉管、環(huán)組合發(fā)飾(見圖14),以環(huán)作綱,下連瑪瑙珠、玉管等飾件。它的串連方法大體上看應該和第二種方法類似,但用的多是單線串連,中間只有左右對稱的兩段用的是雙線連綴。以上兩類都是在采用別的串連方法的同時又有變化,不拘一格,表現(xiàn)出了創(chuàng)新性和獨特性。
虢國墓地出土組合佩飾的所有連綴方式中,前四種是較為常見的,在其他同時期的墓地也有發(fā)現(xiàn),如晉侯墓地、應國墓地、張家坡西周墓地等,應該是西周時期組玉佩連綴的普遍方式。但其他的連綴方法有的則是虢國墓地發(fā)現(xiàn)的僅有的獨特串連方法,具有創(chuàng)新性和獨特性。
三、虢國墓地組合佩飾的特征
縱觀上述虢國墓地所有的組合玉佩飾,可以發(fā)現(xiàn)存在以下幾個特征:
1.組合佩飾在女性墓中使用的比例高于男性墓。西周時期,裝飾用玉不是女性的專利,許多男性也在使用,尤其對于身份地位較高的男性貴族來說,玉是品德的象征,“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在同樣級別的墓中,男女用玉總數量上雖旗鼓相當,但在組合佩飾的運用上,女性用組玉佩數明顯多于男性。如我們在前面列舉的M2001虢季墓和M2012虢季夫人墓中,雖虢季作為國君比夫人地位尊貴,禮高一級,但夫人墓中組合佩飾的數量(5組)卻多于國君(4組),虢國太子墓M2011墓也只有4組;更有甚者,虢太子墓M1052出土了1組組合佩飾,而貴族夫人墓M1820就出土了3組。晉侯墓地出土的組合佩飾也證明了這一點,如西周晚期晉侯墓M91出土組合佩飾2組,而夫人墓M92中出土4組;M8出土2組,而夫人墓M31出土3組。在等級較低的墓中,僅有的組合玉佩也更多出于女性墓。這些實物資料足以證明女性使用組合佩飾的比例高于男性,體現(xiàn)了玉佩飾更多的女性色彩。
2.等級越高的墓葬,組合佩飾的結構越復雜,質量越好?!吨芏Y·冬官考工記下》記載:“天子用全,上公用龍,侯用瓚,伯用將?!比撸从衿饔眉冋齽澮坏念伾?;龍者,即玉器顏色混雜不一。用玉的顏色差別,以分尊卑。礦物學家聞廣指出,高等級墓出土玉器中以透閃石軟玉為主體,而且等級越高的墓葬出土透閃石的比例也越高。反之,低等級墓葬中則少見或不見透閃石軟玉。虢國墓地也是這種情況。國君、國君夫人墓出土的組合佩飾不但結構復雜,而且質量最好,如七璜聯(lián)珠組玉佩和五璜聯(lián)珠組玉佩,結構復雜,在身份低的貴族墓中都不曾出現(xiàn),而且質量上乘,顏色純正。而士或平民的墓中出土的組合佩飾,結構簡單,且多由綠松石、料器、彩石等假玉組成。就是出現(xiàn)相同類型的佩飾,如項飾、腕飾之類,國君、國君夫人以及太子墓出土的,其中的玉佩溫潤晶瑩,質地優(yōu)良,做工精湛,如M2012項飾上的獸面形佩,和田青玉,溫潤透亮,紋樣精美,工藝精湛,絕對是一件精品;而等級較低的墓葬出土的項飾,多用瑪瑙珠、料珠、陶珠或者石片等組成,偶爾用的間隔玉佩質地也很差,紋樣更是簡單,做工更是粗糙,如M1647出土的瑪瑙珠、蠶形佩組合腕飾,M1780出土的瑪瑙珠、綠松石珠組合發(fā)飾等。
3.組合佩飾中的器件時代并不一致。上述的這些組合佩飾,整體時代一般都是西周晚期,但它們的組件時代并不都是西周時期的。這些組件中有一定數量的早期玉器,包括了史前、商代和西周早中期等幾個時期。在整套組合佩飾中,通常瑪瑙珠、綠松石珠、玉管等的時代和組佩飾時代一樣,但玉佩的時代就不一樣了。有部分玉佩的時代較早,遠到新石器時代。如M2001出土的T形發(fā)飾中的虎形璜和鸚鵡形璜均為商末遺物,鷹形佩當為紅山文化遺物;M2001出土的七璜聯(lián)珠組玉佩上的7件玉璜,3件都是西周早期的產品。這就印證了《逸周書》中“凡武王俘商,得舊寶玉萬四千,佩玉億有八萬”的記載,說明周人在滅商后,得到商人數量不菲的玉石珍寶,隨后在周初大分封中分給了各個諸侯,虢君也得到了一些。組合佩飾中組件不是同一時代的現(xiàn)象,反映了虢國玉器對前代玉文化的傳承,也證明了玉器比較珍貴,始終受到珍視,即使破碎了也會被再利用。
4.多璜聯(lián)珠組玉佩的使用可能有等級的限定。在虢國墓地發(fā)掘的眾多墓葬中,多璜組玉佩只在國君和國君夫人墓中發(fā)現(xiàn),而其他的墓中一概不見,這說明多璜組玉佩的使用可能與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有關。這在其他同時期墓地也得到了印證。如在山西晉侯墓地,晉侯墓M91出土了一組五璜組玉佩,M8出土一組四璜組玉佩;晉侯夫人墓M31出土一組六璜組玉佩,M92出土一組四璜組玉佩,M63更是出土了一組四十五璜組玉佩;在寶雞竹園溝墓地,國君墓也出土了三璜組玉佩。由此可見,西周時期的大型多璜組玉佩是代表貴族身份地位及權勢的裝飾品,用玉多少、佩飾的復雜程度、長短則成為區(qū)別身份地位高下的重要標志之一。墓主人身份地位越高,所佩的大型多璜玉組佩飾的結構就越復雜,長度就越長,這可能是西周用玉禮制化的表現(xiàn)。當然,大型組玉佩在西周晚期特別受推崇,還與當時禮制要求的步態(tài)有關吧?!抖Y記·玉藻》:“君與尸行接武,大夫繼武,士中武?!笨追f達注疏:“武,跡也。接武者,二足相躡,每蹈于半,半得各自成跡。繼武者,謂兩足跡相接繼也。中猶間也,每徒,足間容一足之地,乃躡之也。”就是說天子、諸侯和代祖先受祭的尸行走時,邁出的腳應踏在另一只腳所留足印的一半之處,可見行動之慢。大夫的足印則是一個挨著前一個,士行走時步子間就可以留下一個足印的距離了。因此,帶上組玉佩后,在某種功能上也起著節(jié)步的作用。身份愈高,步子愈小,走得愈慢,愈顯得氣派出眾,風度儼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