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劉曼迪++孟莉莉
摘 要: 唐詩作為中國古代詩歌的經(jīng)典代表,一直以來備受國內外漢學家、學者及翻譯家的高度重視,詩人李白的詩作 ——《贈汪倫》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本文在譯者主體性的視角下,深入探究唐詩《贈汪倫》的不同英譯本,從而為唐詩翻譯提供技巧上的借鑒,促進唐詩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
關鍵詞: 譯者主體性 唐詩英譯 李白詩作英譯
一、譯者主體性研究
作為中國古典文化杰出的代表——唐詩,其翻譯與對外傳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唐詩翻譯的主體,也就是譯者,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所謂譯者主體性,查明建與田雨認為:“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xiàn)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盵1]對譯者主體性的研究,筆者從國內外發(fā)展簡要歷程、影響譯者翻譯的主客觀因素等方面展開探究。
(一)譯者主體性研究的國內外簡要歷史回顧
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譯者遭到了長期的遮蔽,出現(xiàn)了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現(xiàn)象,但最終認同了譯者主體性。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翻譯事業(yè)迎來了發(fā)展的黃金時期。譯者主體性被學者們提上了議程,許多學者紛紛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肯定了譯者在翻譯中的主體地位,自此,譯者的主體性得到了確立,且對此的研究逐步深入。
在西方,譯者主體性研究經(jīng)歷了一個從被忽視到譯者選擇確認,再到強調譯者在翻譯中的操縱的過程[2]。其主體地位的確立伴隨著兩次重大轉折。20世紀50年代之前,西方學者一方面強調翻譯需忠實于原文,另一方面承認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與藝術性,因此在這種悖論存在的背景下,西方翻譯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50年代之后,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翻譯主體研究得到了應有的重視,譯文的重心轉向了譯者。自此,實現(xiàn)了一次由靜態(tài)到動態(tài)、客體到主體、一元到多元的跨越式轉變,關于譯者主體性的相關專題研究成了翻譯研究的熱點。
(二)影響譯者翻譯的主觀因素
作為譯者,其在翻譯時擁有豐富的能動性,也無疑是原作最直接主動、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讀者。一方面,譯者的理解和表達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本身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另一方面,會因其個人閱歷、修養(yǎng)和性格等造成翻譯效果的不同。由此可見,譯者的翻譯無疑會或多或少地留下個人風格的痕跡與烙印。簡明總結為如下幾點:1.譯者個人興趣偏好;2.譯者的人生經(jīng)歷;3.個人教育背景;4.主觀審美能力;5.譯者本身對語言的駕馭能力;6.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
(三)影響譯者翻譯的客觀因素
不同的譯者均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因此,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都會相應產(chǎn)生差異。相同的是他們對唐詩翻譯有著極大的熱忱。雖然不同的身份使得他們在翻譯同一首唐詩時,所采取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技巧有所不同,卻充分體現(xiàn)了唐詩翻譯中影響譯者翻譯的客觀因素,這些客觀因素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F(xiàn)總結客觀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譯者所在的社會及其意識文化形態(tài);2.所翻譯的文本對于譯者發(fā)揮的要求與限制;3.針對人群的特點。例如文化程度及預期達到的效果。
本文選取《贈汪倫》一詩,在縱觀譯者主體性發(fā)展歷程之后,以譯者主體性為全新視角,從譯者主體性差異的主客觀因素這一點切入,深入探究唐詩《贈汪倫》的不同英譯本。
二、譯者主體性下的唐詩翻譯技巧
詩歌翻譯是最體現(xiàn)譯者主體性的一種文學體裁,這就要求譯者必須在忠實原文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中外很多翻譯家都對唐詩英譯作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無與倫比的貢獻。例如中國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3],從事文學翻譯實踐60余年,與此同時,不斷對翻譯理論實踐進行反思并建立較為系統(tǒng)的翻譯理論。其著名三美論[4]是指在文學翻譯中,譯文必須意美、音美、形美。他認為譯詩要像原詩一樣能感動讀者的心,這是意美;像原詩一樣有悅耳的韻律,這是音美;要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這是形美?!叭乐?,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譯者為實現(xiàn)“三美”,就要盡力追求譯詩與原詩在意、音,形三方面的美學功能對等,盡力讓譯讀者讀譯詩時能感受到原詩讀者讀原詩所獲得的美學效果。與此同時,一般的翻譯方法可分為直譯和意譯兩種。直譯需要譯作忠實于原文,可采用忠實對等原則[5];意譯是指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其內涵,再結合譯語的文化傳統(tǒng)表達出來。
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在進行英譯時可結合以下方法:
第一,語音層面技巧。其中包括押頭韻和詩行內韻。此種方法是為了達到音美的效果。英語詩歌注重韻律,常常伴隨押頭韻、押尾韻等手法,譯者在把唐詩翻譯成英文時,需要包含這些手法,這樣才能達到本土化的效果。
第二,詞匯層面技巧。其中包括詞語反復和新創(chuàng)詞語。詞語反復指的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相同的英文單詞,出現(xiàn)在同一個或相鄰的詩行里。這種方法使用在詩歌中是為了強調或突出某種情感或物的表達。新創(chuàng)詞語是指當詩歌中的情感不能用日常語言表達出來的時候,可以對詞語進行創(chuàng)新,使得詩歌的翻譯更加生動形象。
第三,句子結構層面技巧。其中包括平行結構的使用和語序倒置。不僅在翻譯詩歌時會用到平行結構的方法,在中文的表達中也會經(jīng)常使用,使用平行結構翻譯漢語中的對偶,可以加強語氣,增加唐詩翻譯的美感,語序倒置的使用常常是為了某種表達效果或修辭手法。
總而言之,唐詩翻譯,不僅要關注韻和形,還要追求其傳達的意境,這就需要譯者發(fā)揮主體性,造就多種版本的唐詩英譯,從而為讀者帶來不同的精神享受。
三、李白詩作英譯的個案分析
唐朝詩人李白素有“詩仙”之稱,他的詩歌批判繼承前人傳統(tǒng)并形成獨特風格,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后人難及的高度,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并達到了古代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高峰,為唐詩的繁榮與發(fā)展打開了新局面。他的名作《贈汪倫》寫于天寶十四年,當時詩人李白旅居宣城,往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qū))游桃花潭,當?shù)卮迕裢魝悷崆橐悦谰瓶畲?,因此詩人作此詩感謝汪倫的一片情誼。全詩如下:endprint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詩中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十分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令人回味無窮。筆者找到此詩的兩種不同英譯本,一首出自許淵沖先生的《李白詩選》[6]:
1.To Wang Lun Who Comes to Bid Me Farewell
I,Li Bai,sit aboard a ship about to go,When suddenly on shore your farewell songs overflow.
However deep 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s may be,Its not so deep,O,Wang Lun,as your love for me.
另一首出自唐一鶴先生的《英譯唐詩三百首》[7]:
2.To Wang Lun
A crane is flying above clouds,In the clear sky.
Bringing the poetical mood,To the Green Void high.
現(xiàn)在我們對兩種譯文進行比較探究。第一首為許淵沖先生的詩,第二首為唐一鶴先生的詩。首先,從文化底蘊上來看,兩者都有極高的文化內涵。文化底蘊乃是做好翻譯工作重要的基礎。許淵沖先生譽有“詩譯英法唯一人”之名,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曾在繼承前人學說的基礎上,集畢生翻譯之經(jīng)驗加以發(fā)展,提出自成一派的翻譯理論“優(yōu)化論”,可用“美化之藝術,創(chuàng)優(yōu)似競賽”十個字加以概括,并歸納出翻譯之三論。許淵沖先生此譯文語言優(yōu)美,忠實原文,充分顯示出其深厚的翻譯功底。唐一鶴先生從事了50多年的英語教學,1996年,已經(jīng)84歲高齡的唐一鶴先生開始了英譯唐詩的浩大工程。他從《唐詩鑒賞辭典》1190篇唐詩中精選出300首,英譯時盡量保持唐詩的對仗與韻律風格,體現(xiàn)其形式美。每首詩都有中英文評注,介紹詩文的寫作背景和中心思想;附有語言研究,用英文對每首詩的生僻字、特殊詞、關鍵句子等作翔實的語言文化考究,譯作《英譯唐詩三百首》。可以看出,唐一鶴先生的此篇譯文較之簡潔,注重神似,意境高遠。
再從個性偏好上來看,盡管許淵沖先生在翻譯古典詩詞方面造詣很深,但經(jīng)常會像嚴復那樣,為一詞一句而絞盡腦汁、反復琢磨。有時半夜突發(fā)靈感,他便在半夜起來開燈,記下睡夢里想到的詩句,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出許淵沖先生對翻譯事業(yè)的極大熱忱,甚至已為此幾乎達到癡迷狀態(tài)。許淵沖先生的人生格言是“自信使人進步,自卑使人落后”,為此他一直保持奮斗不息的精神,在翻譯的道路上披荊斬棘,不斷前進。唐一鶴教授在天津財經(jīng)大學從事英語教學工作,退休后,唐一鶴先生并不想徹底離開英語,一次購書經(jīng)歷讓他把英語和唐詩聯(lián)系在了一起。酷愛唐詩的唐老走遍了整個天津城,僅發(fā)現(xiàn)兩個版本的唐詩譯著,且都僅限于簡單的詩文對照翻譯,對一些關鍵的詞匯、典故、語句等,沒作必要的英文注解。唐老說:“語言和文化背景與國人迥異的外國人,僅憑簡單的詩文對照翻譯,是難以理解和猜度詩人所表達的情緒和營造的意境的?!闭驗樵S淵沖先生與唐一鶴先生對唐詩英譯工作的熱愛,才會讓他們在翻譯事業(yè)上熠熠生輝。
最后從語言風格上來看,兩者截然不同。許詩詩題不僅譯出了原文,而且在此基礎上交代了汪倫的身份——來送行的人。詩文第一句翻譯得也比較翔實,在原文的基礎上點出了作者、出行方式及將要出發(fā)的狀態(tài),做到了忠實于原文。第二句的suddenly,從其使用效果來看,“忽聞”歌聲給詩人內心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力。歌聲也譯成了告別之歌,譯者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說明。Overflow為洋溢的意思,巧妙地表達出整個岸上都傳著汪倫的歌聲及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第三四句是全詩高潮,流傳千古。譯者并沒有直接譯出深千尺,而是說無論桃花潭水有多深,它與汪倫對詩人的情誼來比是不深的。譯者沒有采用直譯法,而是巧妙地運用對比,將不可表達的情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最后,雖然譯者沒有譯出“汪倫送我”的這層意思,但并無大礙,不影響這首詩表達的主題。另外,根據(jù)詞典釋義。Love有愛、愛好及愛人等諸多層含義,一般是指男女之愛,此處用法是不是略有不妥呢?其實它還有一層含義,不過并不多見。就是英文中所指的friendship,也就是友情。這一譯法對讀者而言,多少有點負面影響。再看唐老所譯,采用意譯法,把詩人比作一只正飛向云空的鶴。根據(jù)唐老對此詩的批注,該譯文沒有說出秋天的悲涼,但是道出了秋高氣爽,鼓舞詩人奔向前程。譯文沒有提及主人公汪倫,但是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份情誼激勵詩人不斷前行。許淵沖先生在直譯基礎上加上了獨特的見解,巧妙地再現(xiàn)了原詩的意境美,而唐一鶴先生的完全意譯法則體現(xiàn)了一種意象美,兩者都有著一種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四、結語
本文在譯者主體性的視角下,對詩人李白的詩作——《贈汪倫》,從文化底蘊、個性偏好、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比較探究。通過對詩作英譯本的類比,向廣大讀者展示了不同譯者的翻譯技巧,為廣大學生提供了寶貴建議。我們可以提高廣大學生的唐詩鑒賞能力,進一步提高其文學素養(yǎng),促進大學生翻譯思維的轉換與整體翻譯水平的提升,為更好地翻譯唐詩、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查建明,田雨.論譯者主體——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說起[J].中國翻譯,2003(1):19-24.
[2]吳安紅.翻譯中譯體地位及其主體性研究的歷史回顧[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2):81.
[3]許淵沖.漢英對照唐詩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7.
[4]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李正栓.漢詩英譯中的忠實對等原則[J].廣東外院外貿大學學報,2004(2):29-31.
[6]許淵沖.李白詩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186.
[7]唐一鶴.英譯唐詩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