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希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這是新課標給我們提出的要求。中華古詩詞承載著五千年積淀下的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豐富的民族情感,小學生學習古詩詞正是本著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以及受到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精神世界的主旨而學習的。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原因有三:時空跨度大,學生閱歷背景淺;語言表達風格不同;古詩教學的“度”較難把握。筆者嘗試通過誦讀、品味、感悟、體驗等方法,解決古詩教學難題,從而讓學生感受古詩的語言美、音韻美、意境美。
一、以讀為本,讀中促悟
自古以來,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中一種有效提高語文能力的好方法。朱熹在《訓學齋規(guī)》中說得很明白:“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遍數(shù),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誦讀的重要性。筆者認為小學古詩教學,應該以讀為本,在讀中感悟詩歌的語言、意境、情感。如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學時筆者分為“五讀”,一讀,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抓住重點字、詞,讀準字音,做到不丟字添字,大致了解字義。二讀,讓學生自由地反復朗讀,直到讀通、讀好,讀到朗朗上口。三讀,讓學生在大家面前大聲朗讀,讀得響亮、流利,學生進行互評互議,糾正讀音,初步感知詩文。四讀,聽老師范讀,(要求學生閉上眼睛聽)問:你看到什么畫面。學生個性回答。五讀,把你看到的畫面,通過朗讀告訴大家(此為個性朗讀)。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這一系列的讀中,對詩的意境產生不同的理解,有的不求甚解,有的朦朦朧朧,但正是這朦朧美而更具魅力。記得巴金先生說:“從小讀過不少散文,當時背得很熟的幾部書中間,有一部《古文觀止》,讀多了讀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讀古詩也是如此,誦讀的過程就是“自悟”的過程。因此,古詩教學“故非吟誦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真可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二、品詞析句,感受詩意
古詩講求“煉字”,其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語言簡潔精練、雋永含蓄,讓人回味無窮。由此,品詞析句對學習古詩尤為重要。只有引導學生弄懂這些字的意思,揣摩出其精妙之處,學生才會真正理解詩句的意思,真正品味出詩的韻味。如《詠柳》一詩,作者用“碧玉”、“絲絳”來描繪春天柳葉、柳枝的色澤、形態(tài)之美,寫出春天的寶貴和春天的美好,比喻之精準。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觀察嫩綠的柳葉與溫潤的碧玉、絲絲下垂的柳枝與柔婉的絲帶的圖片,體悟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從而感受作者表達之精當。如對“不知細葉誰裁出”中“裁”的理解,教學時筆者讓學生談談詩人賀知章為什么把那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風”形象地比作高明的裁剪師手中的“剪刀”,讓學生議論,充分發(fā)表見解,然后讓學生欣賞畫面:春風拂過,冰雪融化,河水潺潺,小草探出嫩綠的小腦袋,柳枝冒出點點小芽,柳枝在春風中輕搖。通過動態(tài)的畫面,讓學生領悟作者詩中“裁”字之高妙。學習古詩,重在引導學生學會推敲、揣摩、品味,學習作者用詞的準確。
三、創(chuàng)設情境,感悟意境
優(yōu)秀的詩歌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不在于篇幅的長短,而在于詩中的意境。一首古詩,寥寥數(shù)筆就勾畫出令人怦然心動的意境,這就是詩歌的魅力。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痹姼枰踩绱?。王國維所稱的境界就是我們說的意境。意境既是景,又是情,還包含生活經驗和人生哲理。中國古詩注重意境美,我們在教學古詩時,常常過多地講解、分析,破壞了古詩原本的神韻。因此,教師要注重引領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感受詩歌的魅力。
1.利用圖片,觀圖入境。
清代詩人葉燮道:“故畫者,天地無聲之詩;詩者,天地無色之畫。”此道出了詩與畫的惟妙。每當我們吟誦古詩時,總會覺得有無盡的意味,如畫般真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即是意境。四年級下冊的《鄉(xiāng)村四月》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春末初夏時節(jié)的山坡、田野、杜鵑、煙雨,以及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碌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xiàn)了詩人對鄉(xiāng)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還表現(xiàn)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這是一首很美的鄉(xiāng)村田園詩,但實際上詩中的意境離學生的生活很遠。這就是教學的難點。筆者在備課時發(fā)現(xiàn)生活中農村題材的圖片不少,筆者從中選擇了“綠遍山原圖”、 “白滿川圖”、“江南煙雨圖”、 “農忙養(yǎng)蠶插秧圖”,將其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把詩還原成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將詩歌內容的清晰美與意境的朦朧美很好地統(tǒng)一起來。
2.創(chuàng)造想象,入情達境。
古詩中所呈現(xiàn)的畫面都是通過一組組意象表現(xiàn)出來的,我們在教學中如果能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想象,那么,一首詩歌的意境一定會被學生創(chuàng)造、挖掘出來,從而提升古詩的意境美。還是《鄉(xiāng)村四月》,學生通過觀圖走進鄉(xiāng)村四月那迷人的景色中,這樣還不夠,為了挖掘、加深對詩歌意境的感悟,筆者向學生提出:鄉(xiāng)村四月農忙季節(jié)人們除了養(yǎng)蠶、插秧外,還會做什么呢?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有的說:“人們正趕著把蠶絲拿到城里賣?!庇械恼f:“人們在喂牛吃草?!庇械恼f:“人們在田間除草?!庇械恼f:“人們正在割草、鍘草?!钡鹊?,學生仿佛看到農忙時人們忙碌的身影,感受到鄉(xiāng)村欣欣向榮的景象,體會到詩人對鄉(xiāng)村風光的熱愛,表達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贊美之情。這樣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想象,讓詩人、詩歌、學習者產生共鳴,讓詩歌的意境走進學生的心中。
3.借助典故、音樂,深化意境。
在古詩教學中,適當介紹作者的生平及古詩中的典故都能幫助學生理解詩句,領會意境,感受詩情。適時恰當?shù)囊魳蜂秩灸苷{動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審美的意識,使學生展開無限的遐想。正如宋代詞人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中所說:“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四、體驗創(chuàng)新,拓寬視野
古詩教學不能僅停留書本要求的幾首詩上,也不能只達到會讀、會理解、懂得作者表達的情感,要大膽地帶領學生向古詩縱橫發(fā)展,拓寬學生對古詩的體驗,從中受到熏陶,提高文化品位。如在感受李白《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礴氣勢時,筆者在屏幕上呈現(xiàn)了李白以夸張手法寫的其他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薄伴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钡葰鈩莼趾甑脑娋?,通過朗讀,感受李白詩歌的雄奇、大氣、豪邁、奔放、激情等特點,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詩人李白,為以后學習李白的詩歌打下基礎。同理,在古詩教學中,可以拓展同類別的詩歌,也可以取不同風格的詩進行比較,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詩歌,又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還可以豐富學生學習古詩的體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