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杰
(新疆師范大學文學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54)
南宋詩人趙蕃(號章泉,1143—1229)與韓淲(號澗泉,1159—1224)并稱“上饒二泉”,二人同屬江西詩派晚期詩人,傳世詩作甚夥[1],在南宋詩壇影響較大[2]。宋末詩人謝枋得贊二人云:“詩有江西派,而文清昌之,傳至章泉、澗泉二先生,詩與道俱隆?!盵3]
大量文獻資料的記載,加之二人自身的文名,使得學界對二人頗為關注,現(xiàn)有研究已大抵囊括詩人詩法、詩歌淵源、詩歌意象、詩人交游等方面,但在生平細節(jié)上仍存不足,尤其是趙蕃。有關章泉先生趙蕃生平考證,目前以華東師范大學王晶晶的碩士學位論文《趙蕃詩歌研究》尤為詳細,而文章對趙蕃生平研究仍局限在文獻資料征引層面,對其因以為號的“章泉”所在未作詳考,再加上趙蕃墓地所在宋后也有更名,遂使此問題更加撲朔迷離。故撰文予以釋疑。
一
“上饒二泉”中以趙蕃詩名尤高,劉克莊在《寄趙昌父》一詩中贊曰“四海詩盟主玉山”[4]?!端问贰ぺw蕃傳》載:“趙蕃字昌父,其先鄭州人,建炎初,大父賜以秘書少監(jiān)出提點坑治,寓居信州之玉山?!盵5]此為多數(shù)研究者對其生平研究之所據(jù)。王晶晶《趙蕃詩歌研究》一文對此作了進一步的考證,她援引戴復古《玉山章泉本章氏所居,趙昌甫遷居于此,章泉之名遂顯》詩中“茲山自開辟,有此一泓泉。姓自章而立,名因趙以傳”[6]之句,得出趙蕃因其父親卒葬玉山之章泉,趙蕃遷家于此并以此為號,章泉更是因其聞名的結論。同時又據(jù)劉漫塘《章泉趙先生墓表》所云“九月甲申,葬于永豐縣富城鄉(xiāng),距章泉五里”[7],考證出趙蕃的作古之地。以上兩點的提出對進一步研究有關趙蕃的生平提供了線索。據(jù)趙蕃葬于永豐縣富城鄉(xiāng),距章泉五里的結論,筆者憑此展開反推章泉確切所在。研究發(fā)現(xiàn),實際上永豐、富城二名今日仍有兩處使用,但二者并無轄屬關系,且相隔甚遠,與文獻記載中“距章泉五里”不符。今日的永豐縣位于江西省中部(今屬江西吉安市),且下轄各鄉(xiāng)鎮(zhèn)無一有以富城命名,確又以富成冠名的富城鄉(xiāng)則位于江西省東部(今屬江西贛州市會昌縣)。此二地離信州(今江西省上饒市所在)之最南端遠不止“五里”。遑論距兩地更遠的位于信州東北部的玉山(即今上饒市玉山縣)。
二
尊經(jīng)閣藏同治癸酉《玉山縣志》卷十《雜類·塋墓》中亦有一段關于趙蕃的記載,云:趙蕃墓在七都鉛山頭。[8]
這與劉之文所載大不相同,且劉漫塘《章泉趙先生墓表》所載若依上文“一”中所言,則給人看似有誤之感。出入如此之大的原因大概有二:一,劉漫塘《章泉趙先生墓表》中所載“九月甲申,葬于永豐縣富城鄉(xiāng),距章泉五里”,“五里”二字之間或有脫誤;二,同一交界地點冠以二名,且永豐縣富城鄉(xiāng)在宋后有過改名。吉安永豐、贛州富城兩地相距上饒玉山“五百里”、“五千里”都不合適,故脫誤原因可能性不大。因此后一原因似乎更為合理,這在筆者隨后的發(fā)現(xiàn)中也得到了印證。筆者在同治癸酉《玉山縣志》卷二《建置志·壇廟》中發(fā)現(xiàn):
宋永豐張忠文公叔夜、玉山鄭威愍公驤并以孤忠大節(jié),奉敕即墓為祠以祀,張祠曰旌忠,鄭祠曰愍節(jié)。永豐、玉山皆信州屬縣。[9]
這說明宋時確有永豐縣,且為今日玉山縣之鄰縣。今日不得,實因已改其名。又據(jù)清同治十一刊本《廣豐縣志·原序》記載:
廣邑自唐以永豐名鎮(zhèn),至宋,始以鎮(zhèn)置縣。其間人文輩出,大約與吉之永豐相伯仲,我朝雍正年間更信之永豐為廣豐,而一時文物之盛較勝前代,而豐遂為名邑矣![10]
從后續(xù)序文中可知,廣豐縣志創(chuàng)自元泰定年間,至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又有修輯,到康熙十五年知縣夏顯煜重修一次,乾隆己亥年知縣游法珠兼收博采,又再次重修。此序文即為乾隆四十九年三月既望中寧大夫連柱為重修所作。由此,宋之永豐即今之廣豐,于雍正年間更名的最早記載可上溯到元泰定年間。同書《疆域志》記載:
富城鄉(xiāng)領都三,四十四都、四十五都、四十六都。[11]
于此處,富城鄉(xiāng)與永豐縣的轄屬關系又得以印證。改永豐為廣豐除卻該縣自身的縣志記載外,于《清史稿》中又有記載且有確切年份:
廣豐,府東南五十五里。舊名永豐,雍正九年改。[12]
此處更為詳細地記載了永豐更名的年份,但改永豐為廣豐的確切年份人有待考證,筆者于廣豐縣官網(wǎng)發(fā)現(xiàn):
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信州為路,隸江浙行中書省,永豐縣屬信州路。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部將胡大海取信州路,改名廣信府,轄永豐縣,仍隸江浙行省。明洪武四年(1371),因廣信府隸浙漕運不便,改隸江西行省,永豐縣皆屬廣信府。清代沿用明制,惟因吉安府亦有永豐縣,雍正十年(1732)改廣信府永豐縣為廣豐縣。[13]
此二條記載在更名年份上相差一年,但因其更名確切年份與筆者反推章泉所在無所關聯(lián),且第二條記載未見紙質文獻,故未作詳考。但結合縣志中的記載,劉漫塘《章泉趙先生墓表》所載永豐縣富城鄉(xiāng)大抵在雍正年間改為今日上饒市廣豐縣,當確信無疑。由此可反推出章泉在玉山之確切所在。
三
遍查今廣豐縣下轄的四鄉(xiāng)十六鎮(zhèn),唯有廣豐縣吳村鎮(zhèn)應為永豐縣富城鄉(xiāng)確切所在。據(jù)載“廣豐縣吳村鎮(zhèn)位于縣境東北部丘陵地帶,北連大南(鎮(zhèn)名),南鄰排山(同上),西靠下溪(同上),北界玉山縣群力、仙巖鄉(xiāng),西南接永豐鎮(zhèn)。明、清時期,屬富城鄉(xiāng)四十四都、四十五都、四十六都”。由此可斷定章泉當在玉山縣群力、仙巖兩鄉(xiāng)境內。這在《玉山縣志》中有關章泉的直接記載得到了印證。據(jù)尊經(jīng)閣藏同治癸酉《玉山縣志》卷一上《地理·山川》載:
在八都雙峰山下,趙蕃以為號,戴石屏有章泉二老歌。[14]
“八都”為舊時玉山縣信豐鄉(xiāng)所領一都,毗鄰廣豐縣吳村鎮(zhèn),今改名為仙巖鎮(zhèn),但八都稱謂在當?shù)厝匀谎赜?。今?jù)筆者實地走訪得知,當?shù)卮_有一山名為雙峰,今當?shù)匕傩辗Q之為“雙尖山”。趙蕃曾任江西太和縣主簿,受知楊萬里。后萬里曾對章泉八景“竹影”、“倚云亭”、“已矣軒”、“宴齋”、“霞牗”、“苔竹軒”、“青氈堂”、兩峰堂”作《題趙昌父山居八詠》。至清朝年間此處仍余除卻“已矣軒”、“兩峰堂”外其他六景。[15]又趙蕃與寓居鉛山瓢泉的辛棄疾有舊,乾道初年趙昌甫與其弟成甫于章泉建“魚計亭”,南宋后期著名理學家真德秀為之作《魚計亭后賦》,歌曰“玉溪先生,結廬章泉之上,乘七十年無軒冕之累己,有簞瓢之樂天,揭魚計以名亭”[16],辛棄疾亦為之作《哨遍·池上主人》,時至今日此處亦有“魚計亭”古跡。上文提到吳村鎮(zhèn)“北界玉山群力(即七都)、仙巖鄉(xiāng)”,墓地在廣豐縣與玉山縣交界處,故《玉山縣志》以玉山“疆域”記章泉墓于“七都鉛山頭”,墓表則以廣豐“疆域”記其墓地于“永豐縣富成鄉(xiāng)”,至此,《玉山縣志》與《章泉先生墓表》有關墓地所在有異的問題又得到了解決。
趙蕃寓居章泉以此為號,章泉之名更因之彰顯,緣何不選此“風水寶地”作桑梓之所而另葬他處,實令人不解。幸而于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永豐縣志》又有發(fā)現(xiàn),據(jù)載:
河源書院,在周安鄉(xiāng),去縣治北十五許,地名巖里,下有泉出如星海,故名。宋嘉定間校書郎周天驥所建,與陳克齋、趙章泉、徐梅埜(今作“野”)、劉端明、湯息菴(今作“庵”)、趙崇椷、講學于此,刻其崖曰“龍巖令”,遺址尚存。[17]
周安鄉(xiāng)即今廣豐縣排山鎮(zhèn),境有“江南第一洞天”“天桂巖”。排山鎮(zhèn)北臨趙蕃作古地吳村鎮(zhèn),東靠“雙尖山”(章泉所在),如此,卒葬之地位于中央,與講學之所、隱逸之居三地近似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趙蕃后人將其葬于寓所與“工作單位”之間也就合情合理了。于此同時,今日廣豐縣吳村鎮(zhèn)下轄11個行政村中,有村名“河源”[18],再一次印證了趙蕃葬于吳村的可能。
綜上,主南宋后期詩壇趙蕃的章泉之所應該今日上饒市玉山縣仙巖鎮(zhèn)雙尖山,其墳塋在鄰縣廣豐吳村鎮(zhèn)。此地給趙蕃交游帶來了極大的地利之便。宋時,上饒?zhí)柗Q“賢俊所聚,義理之宅,如漢許下,晉會稽焉”。[19]章泉地利之便,客觀上方便了他的交游,與鉛山辛棄疾的交往就是一例,其詳盡緣由筆者將另行撰文給予說明。
注 釋:
[1]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裒輯得《乾道稿》趙蕃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永樂大典》所載韓淲詩二千四百馀首、詞七十九首,編為《澗泉集》二十卷、《澗泉日記》三卷;
[2]周靜“詩與道俱?。骸吧橡埗痹谀纤沃泻笃诘慕邮苁费芯俊彪A段性成果《旨淡骨獨清:“上饒二泉”的生平、創(chuàng)作、與詩學略論》,《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4月第32卷第2期;
[3](宋)謝枋得《蕭冰崖詩卷跋》,《謝疊山集》卷九[M].商務印書館, 1936;
[4](宋)劉克莊《寄趙昌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M].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8;
[5]脫脫等,《宋史》卷四四五[M].中華書局,2004: 13146;
[6]戴復古,《石屏詩集》卷二,《四庫全書》集部第一一六五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7](宋)劉宰《章泉趙先生墓表》,《漫塘文集》卷三二[M].文物出版社,1982年;
[8]清黃壽祺修,吳華辰等纂,《玉山縣志》,同治十二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二七四號》,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第1496頁。按:都,為宋時鄉(xiāng)以下行政劃分單位,縣志記載“在城曰隅,隅有街,街有坊,在鄉(xiāng)曰都”,七都,即今玉山縣群力鄉(xiāng)所在;
[9]清黃壽祺修,吳華辰等纂,《玉山縣志》,同治十二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二七四號》,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第368頁;
[10]清雙全修,顧蘭生纂,《廣豐縣志》,同治十一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二六五號》,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第89頁;
[11]同 10,第 153 頁;
[12]趙爾巽等撰《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12月第一版,第八冊,卷六十六,二一五七;
[13]《廣豐的歷史沿革》,www.gf x.gov.cn/dt xx/2011/07/16/6887.htm;
[14]清黃壽祺修,吳華辰等纂,《玉山縣志》,同治十二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二七四號》,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第233頁;
[15]同 14,第 316 頁;
[16]清黃壽祺修,吳華辰等纂,《玉山縣志》,同治十二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二七四號》,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第302頁;
[17]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明代方志選刊《永豐縣志》,上海古籍書店1964年3月影印本,第193頁;
[18]《吳村鎮(zhèn)》,htt p://www.gf x.gov.cn/ljdh/2780.htm;
[19]葉適《水心集》卷十二,《徐斯遠文集序》,清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1164冊,第242頁;
[1]雙全修,顧蘭生纂(清),永豐縣志[A].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明代方志選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2]雙全修,顧蘭生纂(清),廣豐縣志(同治)[M].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75.
[3]黃壽祺修,吳華辰等纂(清),玉山縣志(同治)[M].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印行,1975.
[4]謝枋得(宋).謝疊山集[M].商務印書館,1936.
[5]戴復古(宋).石屏詩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劉宰(宋).漫塘文集[M].文物出版社,1982.
[7]葉適(宋).水心集[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脫脫(元).宋史[M].中華書局,2004.
[9]趙爾巽等撰.清史稿[M].中華書局,1977.